如果伊拉克什叶派民兵攻打境内美国人,逊尼派和库尔德民众支持谁?叶什派和逊尼派各是什么区别是什么有什么渊源

本文目录

  • 如果伊拉克什叶派民兵攻打境内美国人,逊尼派和库尔德民众支持谁
  • 叶什派和逊尼派各是什么区别是什么有什么渊源
  • 什叶派和逊尼派区别是什么
  • 什叶派和逊尼派有什么区别
  • 哈马斯是个逊尼派组织,伊朗为何全力支持它

如果伊拉克什叶派民兵攻打境内美国人,逊尼派和库尔德民众支持谁

伊拉克人口结构以阿拉伯人为主,库尔德人为第二大民族,三者相加占人口的98%,那年获得亚洲杯冠军队伍中,恰好有什叶派、逊尼派和库尔德人,他们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为战后伊拉克人开启了欢乐的大门……

一般认为,什叶派占伊拉克总人口3954万的60%,阿拉伯逊尼派人占20%,库尔德人占18%,后两者为穆斯林逊尼派。

三派地区分布也明显,什叶派多居住在靠近伊朗的伊拉克南部,库尔德人居北部,逊尼派主要在中部和中北部,巴格达两派混居,巴士拉是什叶派大本营,基尔库克是库尔德人基地。

两伊关系素来错综复杂,历史上波斯对伊拉克南部影响较大,后者的什叶派对伊朗多有浓郁宗教情感,而当下伊拉克什叶派政治人物中不少在萨达姆(逊尼派)掌权时期身在伊朗,更有“报恩”之念;2003年伊战后伊拉克什叶派民兵崛起,虽然当下多被政府收编,基本亲伊朗。

什叶派也不是铁板一块,其中也有不少对伊朗怀疑者,属于非主流。

至于逊尼派,他们对伊朗没有好感,恶感也不浓烈。对美国亦然,因为后者掀翻萨达姆,改变伊拉克逊尼派长期掌权的局面。

谈到库尔德人,他们内心还是感谢美国的,毕竟是美国人使他们“翻身作主”,说到美抛弃叙境内库族,那是利益使然……

叶什派和逊尼派各是什么区别是什么有什么渊源

逊尼派和什叶派是伊斯兰教的两个主要教派。“逊尼”和“什叶”都音译自阿拉伯语,前者意为“道路”,指在穆罕默德之后,接受艾布·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和阿里四大哈里发所确立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后者意为“追随者”,特指第四大哈里发阿里的追随者。

在伊斯兰社会的领导权问题上,逊尼派承认四大哈里发和以后的伍麦叶王朝、阿拔斯王朝以及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哈里发的合法性;什叶派则认为只有阿里是穆罕默德的合法继承人,伊斯兰社会应该由阿里及其后裔领导,他们被尊称为伊马目。

在教义方面,什叶派将信伊马目作为基本信条之一,而逊尼派对此却不予承认。由于在伊马目的数目和人选上存在分歧,什叶派又分为不同支派。其中主流为十二伊马目派,此外还有伊斯马仪派、宰德派等非主流派。

在历史上,什叶派形成了包括大阿亚图拉、阿亚图拉和霍贾特伊斯兰在内的宗教学者等级制度,这在逊尼派里是没有的。什叶派规定信徒必须追随一位宗教学者,这使得高级宗教学者具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目前,逊尼派约占世界穆斯林总数的90%,什叶派约占10%。什叶派占人口多数的国家包括伊朗、伊拉克、巴林和阿塞拜疆,在黎巴嫩、也门、土耳其、沙特、阿联酋、科威特、叙利亚、阿富汗、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也有一定数量。

什叶到底是怎样一个教派,其分布又是如何?

当今回教世界中,什叶派是逊尼派主流之外最大支派,其源流可以一直追溯到回教史的最早期。“什叶”一词,在阿拉伯语中义谓“党派”,源自回教早期的“阿里党(什叶阿里)”,这里的阿里,便是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的堂弟兼女婿。

顺便说一下,阿里作为穆罕默德的堂弟而娶其女儿法蒂玛为妻,似乎有违中国的辈分区别。但是从历史角度,这不仅是包括阿拉伯和犹太人的闪族文化风俗,也常常见于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中国。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的父母,便是舅舅和甥女结婚。

什叶派的产生,起源于穆罕默德逝世之后,以阿拉伯半岛北部部落传统势力为一方,和强调先知本人宗教遗产的南部势力为另一方之间的分歧。

当时阿里才三十岁出头,尽管他在传播和捍卫新兴宗教时贡献巨大,出于阿拉伯社会的尊老传统,第一任回教政教合一领袖哈里发(阿拉伯语“继承者”),由代表传统部落势力的阿布巴克出任。

此后哈里发再传三传,都落在传统势力手中,刺激了回教内部的分歧。第三任哈里发遇刺后,在反对派的推举下,阿里终于出任第四任哈里发。

但是阿里出任哈里发,反而加剧了回教内部的纷争,以至公开内战,并终于导致阿里在公元661年被政敌刺杀。此后阿里的儿子哈桑尽管“高票当选”哈里发,却被迫让位,让政敌登位而建立倭马亚王朝(中国《唐书》记载中称之为白衣大食),“阿里党”由此开始遭到大批迫害,甚至连阿里本人也遭到“批判”,什叶派也因之成形。

因受迫害而隐瞒身份

什叶派历史上的一个关键事件,是公元681年,阿里的另一个儿子胡赛因作为当时先知穆罕默德硕果仅存的外孙和“阿里党”的领袖,公开举起反抗主流派的大旗,在伊拉克的卡尔巴拉城战败被杀害。这一事件(以及阿里的被刺)成为今天什叶派悲情心结的历史起点。

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倒台后,4月下旬近百万什叶派信徒前往卡尔巴拉城朝圣,震动美国朝野,便是纪念胡赛因的殉难(回历每年正月初十)。

从胡赛因殉难开始,什叶派一直代表了回教中的非主流派,受到主流派的压制、歧视和迫害。例如阿巴斯王朝(黑衣大食)利用什叶派力量推翻倭马亚王朝后,又反过来迫害什叶派信徒。

但是这种逆境,也加深了什叶派的宗教信念和凝聚力。什叶派有一个自我隐瞒身份的“他欺也”教义原则,就是出于这一受迫害历史。

据一般估计,在整个回教世界,什叶派约占10%。但由于“他欺也”原则,这一比例可能低估。例如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便估计中东地区什叶派人口有1亿2500万,占本地回教总人口的12%以上。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什叶派有分化出好些支系,现存主要有三大分支。

第一,十二伊玛目宗,是什叶派的最大宗派,主要分布在伊朗、伊拉克和波斯湾其他地区(包括沙地阿拉伯东部),其他分布在阿塞拜疆(原伊朗领土)、阿富汗、黎巴嫩、叙利亚、印度次大陆等地。

第二,五伊玛目宗,主要分布在也门,据称占当地人口40%之众。

第三,伊斯马义宗(也称七伊玛目宗),主要分布在印度、中亚、伊朗、叙利亚、东非等地。

另外,目前控制叙利亚的阿萨德父子政权,属于阿拉维教派,也算是什叶派的一个支派。现代已经成为世界性宗教的巴哈依教,早先也出自什叶派一支。

在上述提及的地区之外,什叶派的分布非常广泛,从中国新疆到亚洲各地,都有人数不明的什叶派。但是因为主流派的压制和“他欺也”原则,其具体情况常常扑朔迷离。例如马来西亚曾经宣布什叶派为非法,证明东南亚也有潜在的什叶派温床。

什叶派信奉“伊玛目”教义

在伊拉克,巴格达以西50公里的费卢杰镇,是萨达姆执政复兴党的据点,也是逊尼派回教徒的聚居地。

什叶派与逊尼派在宗教教义上的最大区别,是什叶派信奉的伊玛目教义。“伊玛目”一词在阿拉伯文中原来只是指祈祷主持人,在逊尼派中仍然如此,可是在什叶派中却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代表上帝和世人之间的中介,具有半神半人的地位。

按什叶派教义,伊玛目来自先知的家属后代,阿里及其两子是什叶派所有各宗共同供奉的最早三位伊玛目,其下则视各宗而不免有所同异。

以十二伊玛目宗为例,该宗认定从阿里开始,总共有过十二位伊玛目,前十一名过世后,第十二名伊玛目遁世隐没,在世界末日之前会复现于世。

由于历史根源,什叶派特别尊崇以阿里及其子孙代表的先知的亲属后代。在什叶派的影响下,逊尼派也不得不为倭马亚王朝时期遭到批判的阿里“平反”,但是其在逊尼派信徒中的地位还是不能与什叶派相比。

顺便说一下,阿里和法蒂玛所生的子女后代,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唯一后裔。什叶派尊崇阿里及其子孙,并不意味“圣裔”都自动成为什叶派。例如元朝名臣咸阳王赛典赤赡思丁是先知圣裔,也是中国许多回族家庭的祖先。但并无任何证据表明赡思丁是什叶派。

出于历史原因,什叶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悲情主义和所谓弥赛亚(救世主)情结,常常表现出很强的宗教热情。在卡尔巴拉朝圣期间见到的自我鞭笞和号哭,是典型例子。什叶派被认为比逊尼派激进,多半是出于这一宗教感情。

什叶派不承认阿里之前三个哈里发的合法性,有额外的宗教节日,婚姻规定有差别等等。此外和逊尼派的具体宗教仪式差别不是太大。但是每年麦加朝圣期间,却可见到一个有趣的特点,即什叶派信徒必然乘坐敞蓬(没有车顶的)巴士,而逊尼派则两种巴士不拘。

什叶派的起源悠久,并且在回教世界的分布广泛,但是它基本上一直是个少数派,为什么能在波斯湾地区成为主导性的多数力量呢?这个问题,和伊朗历史密切相关。

伊朗和其他中东回教国家的一个关键差别,是它不同于阿拉伯文明的“先伊斯兰”文化,这一古老文化播及的范围,从埃及和两河流域(相当于今天的伊拉克),一直延伸到中国西部。

例如基督教《圣经》的许多故事和伊朗有关,《马太福音》叙述耶稣出生时前来朝拜的几个东方贤人(新加坡圣经公会译为博士),原词是古伊朗的教士(单数magus,复数magi)。近年在陕西的考古发现表明,连中国的“巫”,也可能起源于这个伊朗古词。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一名也来自伊朗语,义为“神赐”。

波斯湾成反主流温床

回教在阿拉伯半岛兴起后迅速扩张,征服了以祆教(拜火教)为国教的波斯(伊朗)萨珊王朝。这里一段有趣史实,是波斯和其他一些祆教属国面临阿拉伯入侵,不断寻求唐朝的援助,萨珊朝亡国之君的王子卑路斯,流亡并死在中国。唐朝也支持波斯复国。

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年),朝鲜族名将高仙芝率领唐朝和中亚各国联军,与阿拉伯军队在中亚怛逻斯河畔苦战五天,最终因突厥葛罗禄军临阵叛变而大败。据中亚史专家断言,如果唐军在怛逻斯战役中获胜,不仅伊朗可望复国,中亚今天将会是说华语的儒教-佛教文化区,无回教立足之地。一战之差,改变了世界历史。

暴力征服的结果,是在伊朗和其他被迫回教化的地区,长期存在反对阿拉伯统治的暗流,而反主流的回教什叶派,不免和这一股反抗暗流汇合,使得波斯湾地区一直是什叶派的温床。什叶派认为第四位伊玛目的生母是波斯萨珊王朝的公主,便是明证。

什叶派的一个重要转机,是1258年元宪宗蒙哥母弟旭烈兀受命攻占巴格达,处死回教阿巴斯王朝最后一任哈里发,逊尼派主流几遭灭顶打击,群龙无首,长期受压制的什叶派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旭烈兀后来经兄长元世祖忽必烈封授,建立伊朗伊利汗国,其主要谋士便是什叶派。学者们因此认为:蒙古征服是什叶派十二伊玛目宗在伊朗扎根的时代。

后来库尔德族萨法维家族在伊朗建立萨法维王朝,此时土耳其奥斯曼帝国逐渐征服了大部分阿拉伯地区,奥斯曼苏丹自封哈里发,以全世界回教正统领袖自居。

伊朗因为有和阿拉伯文化不同的独立传统,坚持和回教主流势力分庭抗礼,萨法维王朝宣布以十二伊玛目宗为伊朗国教,确立了什叶派主导伊朗的事实,同时推动什叶派在伊朗文化圈和旧有领土内不断扩展,逐渐造成今天什叶派在波斯湾的盛况。

逊尼派的长期压迫

同属波斯湾地区的伊拉克今天的什叶派多数,与近邻伊朗有密切的关系,但是伊拉克本身也具有什叶派滋长的天然土壤。

举例而言,最后一位“遁世”不计,十一名伊玛目中,六位墓地在伊拉克,葬在今天伊朗境内的只有一位。特别是第一任伊玛目、什叶派心目中的“亚圣”阿里,葬于伊拉克什叶派重镇纳杰夫,加上第三任伊玛目胡赛因殉难和葬身之地卡尔巴拉,成为世上所有什叶派最重要的两个圣地。

再如伊朗什叶派领袖霍梅尼在1960年代遭到放逐,曾长期住在伊拉克,酝酿伊斯兰革命。总之,伊拉克成为伊朗之外的另一个什叶派重地,是不以华盛顿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大势。

既然有这样的地理背景和人口现实,伊拉克的什叶派为什么在过去一直处于被统治被压制的地位?这里有历史和现实政治多种原因,而这些原因,反过来又影响到伊拉克未来的政局发展。

自从穆罕默德逝世,直到蒙古征服,巴格达始终是“回教教皇”哈里发的首都,压制在整个回教世界属于少数的什叶派,自然不遗余力。此后伊拉克大部归属奥斯曼帝国,奥斯曼苏丹自封哈里发,也不会允许什叶派出头。

与伊朗几百年来什叶派当家作主的情况对比,逊尼派的长期压迫,无疑加剧了伊拉克什叶派的悲情心结,有强烈愿望要在政治上“翻身”和独立自主。萨达姆垮台后什叶派宗教情绪暴涨,以及近日不断表示反对美国控制,代表这一长期积蓄的历史情感。

一次大战之后奥斯曼帝国崩溃,英法两国一反原先帮助阿拉伯各国独立的许诺,食言而肥,瓜分阿拉伯世界。英国在伊拉克扶植了来自阿拉伯半岛的逊尼派哈希姆傀儡王朝,实质上实施殖民统治。

反对西方世界的支配

伊拉克什叶派从1920年代起,成为反对英国统治的伊拉克民族主义的中坚,因此遭到英国当局的镇压和专门防范。在非殖化和伊拉克哈希姆王朝垮台时,居人口多数的伊拉克什叶派却错过掌权机会,这是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这一教训,也造成什叶派对西方的深刻敌视。从1920年代起,主要什叶派学者纷纷着重批判西方特别是英国帝国主义,反对西方对世界的支配控制,成为现代什叶派意识形态和宗教理论的有机部份。这一历史经历,显然会使美英欲用西方模式在伊拉克“建立民主”困难重重。

伊朗伊斯兰革命中爆发的反美浪潮,使得美国在过去二十多年中,一直以扶持逊尼派阿拉伯政权抑制什叶派,作为在回教世界的基本政策。随即发生苏联入侵阿富汗,促使美国非常短视地鼓励“伊斯兰圣战”,来遏制苏联的扩张。

这样的政策,终于造成萨达姆坐大和沙地阿拉伯逊尼派瓦哈比原教旨极端主义在回教世界泛滥成灾的双重恶果,又增加什叶派对美国的强烈敌意。

第一次海湾战争结束之际,伊拉克什叶派在美国煽动下大批起义,反抗萨达姆。可是华盛顿又担心什叶派借机壮大,始乱终弃,听任起义者被萨达姆残酷镇压。此事的后遗症,使得今天布什政府要获得伊拉克什叶派的信任合作,谈何容易。

但是在理论上,美英和波斯湾地区的什叶派有一个共同目标。什叶派长期受压,主要是因为回教社会的宗教专制。而什叶派的复兴,正是在于阿拉伯和回教世界的民主化潮流。

笔者同意民主化是遏制回教极端主义的最好方案。只要华盛顿有肚量允许伊斯兰民主的自由发展,美国和伊拉克什叶派未尝不能成为同路人。如同美国攻打塔里班和萨达姆时,伊朗“积极中立”而予以实际合作的例子。

问题是发展民主的关键之一是不同利益间的妥协,包括国内和国际间的妥协。西方要促进回教社会民主化,一个重要前提,是要对回教世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做出必要的让步和妥协,包括石油资源的控制和利用,以及巴勒斯坦不公正局面的改变。

从这一角度,正如《纽约时报》资深记者弗里德曼尖刻指出,布什政府的强烈单边主义色彩无法予人太多的信心。

最后必须指出,与逊尼派的政教合一传统不同,什叶派历史上主张政教分离。目前伊拉克什叶派的一位最高权威继续强调宗教应该超越政治,至今为止绝大多数回教极端恐怖分子属于逊尼派,都体现了这点。

但是一旦卷入政治,什叶派组织有逊尼派不及的经济资源:按照先知穆罕默德家庭曾经享有的特权,什叶派教会的宗教税率为百分之二十,是基督教会传统什一税的两倍。这是白宫在处理伊拉克什叶派问题时不得不注意的要点。

什叶派和逊尼派区别是什么

  1、逊尼派和什叶派在政治主张的区别:

  逊尼派承认四大哈里发都是合法继任者,因此获得历代哈里发国家的扶植而广泛流传,自称正统派。世界上穆斯林多属逊尼派。什叶派最显著的主张就是,只承认阿里一个人作为哈里发的合法性 ,并有一些推崇阿里的仪式,所以什叶派又被人们叫做“阿里派”。

  2、逊尼派和什叶派在教法原则的区别:

  在法学原理方面,什叶派各分支均承认《古兰经》、圣训为立法原则,一般不承认“公议”,他们认为公议不一定正确,而伊玛目的判断才是最可靠的立法依据。逊尼派一贯重视奉行穆罕默德的言行,并据以立法。

  

3、逊尼派和什叶派在伊斯兰社会的领导权问题上区别:

  逊尼派承认四大哈里发和以后的伍麦叶王朝、阿拔斯王朝以及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哈里发的合法性;什叶派则认为只有阿里是穆罕默德的合法继承人,伊斯兰社会应该由阿里及其后裔领导,他们被尊称为伊马目。

  4、逊尼派和什叶派在历史上的区别:

  什叶派形成了包括大阿亚图拉、阿亚图拉和霍贾特伊斯兰在内的宗教学者等级制度,这在逊尼派里是没有的。什叶派规定信徒必须追随一位宗教学者,这使得高级宗教学者具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逊尼派最初是一种政治派别,后来,该派在同哈瓦利吉派和什叶派的斗争过程中,建立了自己的政治思想体系,以后又在同穆尔太齐赖派的长期论争中,逐步建立了自己的教义、哲学思想和教法学体系,从而使初期的政治派别转而成为宗教派别。

什叶派和逊尼派有什么区别

伊斯兰教是公元7世纪初由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立的。“伊斯兰”在阿拉伯语中意为“顺服”,指顺服真主安拉的旨意。伊斯兰教内教派很多,有报道说多达70多个,但主要是两大教派:“逊尼派”和“什叶派”。 公元632年,穆罕默德去世,当时他没有留下遗嘱安排谁为哈里发,即继承人,也没有谈到以什么形式推选哈里发。按照阿拉伯人的传统,领袖是从部落上层有威望的人中推选的。然而穆罕默德所建的公社包括了许多部落,哪个部落有优先权呢?后经协商,先后推选阿布·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为前3任哈里发。 “逊尼派”全称为“逊奈与大众派”,阿拉伯语原意为“遵循传统者”。逊尼派是伊斯兰教中教徒最多的一个教派,占全世界穆斯林的90%左右。此教派的教徒主要分布在阿拉伯国家以及土耳其、印度、马来西亚等国。逊尼派虽然将其他不同信仰视为异端,却同时提倡求大同存小异,融合不同见解,努力调合真主的无限权威和人的责任这两个观念。 “什叶派”是伊斯兰教中仅次于“逊尼派”的第二大教派。“什叶”在阿拉伯语中意为“追随者”或者“派别”、“同党”。该派认为只有出身于哈希姆家族(即圣族)的阿里及其直系后裔才是穆罕默德的合法继承人,否认阿布·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前3任哈里发的合法性。目前该派主要分布在伊朗、伊拉克、印度、巴基斯坦、也门、叙利亚、黎巴嫩、阿富汗、土耳其、巴林等国。“什叶派”的主要支派是十二伊玛目派、伊斯玛仪派和栽德派。十二伊玛目派尊奉阿里及其直系后裔中的12人为伊玛目(阿拉伯语意为指导者),强调 真正安拉的旨意必体现在某个人身上,特别强调这一特殊人物具有无比权威,而这位独特领袖就是救世救人的伊玛目,伊朗前宗教领袖霍梅尼就属于这派。 长期以来,伊斯兰教内什叶派和逊尼派两大派一直进行着激烈斗争,直到现在也没有停止。海湾地区是什叶派穆斯林集中的地区,但该地区除伊朗外全部是逊尼派掌权,什叶派一直在为争取改变这种不平等的政治权力分配而斗争。 伊朗和伊拉克之所以长期不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两大教派之争。伊朗的穆斯林绝大多数属于什叶派,而伊拉克什叶派穆斯林虽占该国人口的55%,但不掌握国家权力,逊尼派处于领导地位。因此,历史上两派长期不和。伊拉克的什叶派受波斯文化影响深,同伊朗的什叶派认同感接近,而逊尼派则受阿拉伯文化影响较深。宗教因素再加上领土争端和民族矛盾,终于使两伊爆发了长达8年的战争。 在中东地区根据宗教进行权力分配的惟一国家就是黎巴嫩。在1943年独立前,黎巴嫩各教派达成协议,总统由基督教人士担任,总理由伊斯兰教逊尼派担任,议会议长由什叶派人士担任,部长和议员根据教派人数按比例分配。

哈马斯是个逊尼派组织,伊朗为何全力支持它

穆斯林有两大派系,即【逊尼派】【什叶派】,双方关系不和睦。【哈马斯】是逊尼派组织,【伊朗】是什叶派国家,他们的关系还是很亲密。

为什么伊朗全力支持哈马斯?有一个关键的共同点,伊朗、哈马斯皆与以色列为敌。简单粗暴讲3点理由,仅仅是粗枝大叶,而在实际的利益层面,即便是敌对也是有合作,比如“两伊战争”期间就有以色列的武器偷偷运到伊朗。

理由如下:1、不管是穆斯林的什么派别,总归属于伊斯兰世界,而以色列属于另外1个世界。2、现实利益面前,伊朗跟美国在扳手腕,还要谋求地区地位,势必就要对付以色列,借力哈马斯是刚需。3、伊朗政府的政策,出于反西方的需要,准许什叶派、逊尼派进行跨越教派鸿沟的合作。

回到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成功,废弃的以色列驻德黑兰大使馆,被直接交给【巴解组织】使用,法塔赫就是巴解组织最大的派别。当时的巴解组织领导【阿拉法特】,坚决反对以色列,主张跟以色列动武。

现在情况有很大不同,巴勒斯坦当局是分裂的,哈马斯主张对以色列动武,【法塔赫】主张跟以色列和谈。所以,伊朗从最初看好法塔赫,转变为看好哈马斯,标准就是“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对于伊朗支持哈马斯,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是相当恼火,他多年来一直声称哈马斯控制的加沙地区,“几乎所有的武器”都来自伊朗。哈马斯会大量使用迫击炮、火箭弹攻击以色列南部,尽管这类袭击造成死亡的人数并不多,但是会让大批以色列人生活在恐惧之中。

据悉,哈马斯的火箭弹开始袭击,以色列就会拉响袭击警报。但是,警报响起之后,以色列人通常只有不到15秒的时间,去寻找藏身之所。有时候,甚至警报还没有来得及拉响,炸弹就已经从空中落下。

毫无疑问,巴勒斯坦人特别是哈马斯的成员,是以色列后院里避无可避的敌人,也是内塔尼亚胡津津乐道的“恶劣的周边环境”里最最艰巨的问题。由此,以色列人最担心军事武器,从伊朗运入加沙地区。

总而言之,只要伊朗还认为以色列是敌人,那么就不会停止支持“以色列的敌人”,比如巴勒斯坦的哈马斯,国际关系总是验证那句屡试不爽的格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