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是怎样的一个人?韩非子为什么和宋国人过不去

本文目录

  • 韩非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 韩非子为什么和宋国人过不去
  • 出自韩非子的寓言故事有哪些
  •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有哪些
  • 战国时期的法家人物商鞅和韩非子有关系吗
  • 韩非子五蠹是哪五蠹
  • 《韩非子》一书的寓言有哪些,能否谈谈
  • 韩非子本是儒家弟子,却成为法家著名的人物,是受荀子的影响吗
  • 韩非子中有那些著名的寓言故事
  • 上联:老子骂庄子孙子小子,韩非子说难,孔子说易,下联怎么对

韩非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感谢邀请!

根据史料记载,韩非死于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是战国后期韩国的宗族公子,但却未记其生年。现代学者根振各种资料推测其生年,一种说法是钱穆认为:因为韩非和李斯是同师于荀卿同学,所以他们应该年龄相当,推定其生年为公元前280年,也有好多书箱釆用此说,其实在古代,同学未必就年龄相同。如同时就学于孔子的曾参与仲由之间年龄相差37岁,因此这种假定并不太正确可靠。另一种说法是陈千钓认为:韩非约生于韩釐王元年(公元前295年),这种说法比较合理可信度高一些。关于韩非的生平史料记载很少,最为详尽的记载是《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可参考的资料还有《战国策.秦策五》、《史记》中的《秦始皇本纪》、《韩世家》、《六国表》,以及《韩非子》中的《存韩》、《问田》等。

韩非身为韩国宗族,虽天生口吃,却善于写作。他首先是一个始终“为韩“的爱国者,而同时又是一个顺应历史潮流的政治理论家。他亲自目睹了韩国的削弱,曾多次向韩王上书劝谏进言,但都未被听用。于是他又写了《难言》、《和氏》等进奏韩王,以和氏献璞自比,再次劝韩王听纳谏言,运用法术来治国图强。韩非认为:“立法朮,设度数,所以利民萌使众庶之道也。”所以他坚决表示:为了民众的“资利“,决不怕“乱主暗上之患祸”。对于韩王不修明法制,不求贤任能、奖励耕战、走富国强兵的道路,却反而听信不实之浮谈,尊重儒侠,放任工商牟利买官,他十分愤慨不满。于是他又针对时弊,总结了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写成了《孤愤》、《五蠹》等十多万字文章,将自己的满腔热血和愤懑化成了千古不朽的光辉篇章。同时,他为了谋求强国方咯,曾在荀况入楚后就学于荀子。他的同学李斯看见他的文章后,自叹不如。后来李斯学成帝王之术后,不愿“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而离开故土入秦求高官厚禄去了。而韩非仍在报效自己宗国。不过,他直到韩王安即位之后才被重视。韩王安二年(公元前237年),曾与韩非研究削弱秦国的策略。韩王安五年(公元前234年),秦王政看见了《孤愤》、《五蠹》等文章,深有感慨地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矣!“李斯说:“此韩非之所著书也。“于是秦国猛攻韩国,韩王只得派韩非出使秦国。韩非到秦国后,上书秦王,主张保存韩国,当即遭到李斯的反对,所以秦国没有信任使用他。更由于韩非在秦王面前说了姚贾的坏话,所以李斯与姚贾合谋陷害韩非,在秦国面前说他“终为韩,不为秦”,劝秦王“以过法诛之“。秦王听信了二人之言,便把韩非交给狱吏去惩治。于是李斯派人给韩非送去毒药,让他自杀。韩非想向秦王申诉,但终未如愿。等到后来秦王觉悟反悔,派人去赦免韩非时,他早已死在云阳(位于今陕西淳化县西北)的狱中了。
韩非死后,他的学说受到了秦王政的高度赞赏,这也直接促成了秦王的反儒意识与君主专制主义的策略,为秦统一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专割主义君主集权制国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韩非尽管被杀害了,但他的政治理论却并未因人亡而被灭。相反,他的学说成为了治秦的方略。也可以这样认为:韩非的思想直接促成了在中国延续达二千年之久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把中国的历央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并主宰了这一漫长历史阶段的意识形态。
韩非是一个忠于谋国而拙于谋身的千古封建圣人!



韩非子为什么和宋国人过不去

4韩非是战国末期的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又称韩非子、韩子,他的代表作为《韩非子》。《韩非子》中为后世留下许多著名的寓言故事,如“智子疑邻”(宋国人)、“守株待兔”(宋国人)、“自相矛盾”(楚国人)、“滥竽充数”(齐国人)、“讳病忌医”(蔡国人)、“宋人酤酒”(宋国人)、“老马识途”(齐国人)、“欢以失日”(商纣王)等。在这些著名的寓言中,涉及到宋国人的有四个,因此就有人称韩非子专门和宋国人过不去,专门黑宋国人。

韩非子生于公元前280年,死于公元前233年,被秦国的丞相李斯所害。而宋国早于韩非子出生前的公元前286年就已经被齐国灭掉了,宋国和韩非子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为啥韩非子的著作中有不少抹黑宋国人的寓言呐?(韩非子像,河南新郑人)

《韩非子》“抹黑”宋国人的寓言案例。

《韩非子》的著作中有几处涉及到宋国人的寓言,而且都不是夸赞,都是抹黑的,举例如下:

1、欢以失日。

纣以长夜之饮,欢以失日,问其左右,尽不知也。乃使人问箕子。箕子谓其徒曰:为天下主而一国皆失日,天下其危矣。一国皆不知而我独知之,吾其危矣。辞以醉而不知。(《韩非子.外储说上》)

译文:商纣王在夜间喝酒很长时间,忘记了时间,询问左右的人全部不知道。于是纣王派人询问箕子。箕子对其手下人说:“纣王为一国之主而全国人都不记得时间,商朝的天下危险了。商朝的人都不知道时间而唯独我自己记得,我也危险了”,于是推辞称自己醉了也不知道什么时间了。

这篇寓言看似和宋国人没关系,实际上和宋国人关系密切,宋国是周朝分封的商朝后裔诸侯国,是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的封国,用来祭祀商朝的祖先。这里说商纣王实际上就是讥讽商朝的失国。

2、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

译文:战国有一个宋国的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棵树。一只兔子在奔跑中撞到树上,兔子的脖子折断死了。于是这个宋国人丢下农具终日守在树旁,希望再有一个兔子再撞死,自己再次捡个便宜。兔子再也没有得到,而这个宋国人成为了宋国的笑话。(守株待兔图)

3、宋人酤酒

宋人有酤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然贮而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邪?“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罋(wèng)而往酤,而狗而龁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译文:有一个卖酒的宋国人,每次卖酒都给足了量,对待客人也非常热情恭敬,他卖的酒也非常好喝,店铺的招牌也挂的很高,但是他的酒卖的很少,酒都变酸了。这个宋国人于是找原因,问到邻里的长者杨倩,杨倩说:“你养的狗很凶猛吗?”,他回答说:“狗凶猛与否和卖不了酒有什么关联?”杨倩说:“买酒的人害怕,有时买酒的人会让小孩子拿着钱去买酒,而你养的狗在店门张牙舞爪,小孩子都不敢去你家买酒,因此你的酒卖不了,变酸了。”(宋国人卖酒,店门口有自己家的恶犬把守,很少有人来买酒了!)

4、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韩非子.说难》)

译文:宋国有一个富人,一天天下大雨把他家的院墙弄倒了。他的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起来,必定遭到盗贼的盗窃”。宋国富人邻居的父亲也这样说。到了晚上,这个富人的很多财物果然被盗,他认为自己家的儿子非常聪明,而怀疑邻居的父亲盗窃了他家的财物。

韩非子的这些寓言故事都是有深刻的寓意,而不是停留在表面记述上。如守株待兔是告诫统治者不要用过去的治国策略来治理现在的民众;宋人酤酒则是指某些国家的大臣就扮演了“恶犬”的角色,国家虽然有很好的招贤纳士的策略方法,这些恶狗当道自然也阻碍了招贤纳士的进程;智子疑邻则是要统治者客观的去评价一个人,不要因为个人关系的远近而产生不同的评价。

为何《韩非子》中有关宋国人名寓言多?

其实在《韩非子》中涉及到宋国人的地方有5五处,涉及到郑国人的地方有8处,比起郑国人来,宋国人排在第二位。

其实韩非子并非专门黑宋国人和郑国人,宋国出现过著名学者孔子(祖籍是宋国人)、墨子(祖籍宋国人)、庄子(宋国人),而且宋国以商丘为中心,农业发展迅速,沃野千里,宋国享国775年,存世也比较长,没有多少诟病的地方。

韩非子在其著作《韩非子》中涉及郑国、宋国较多的原因主要是韩非子本人就是新郑人,是原来郑国(灭亡于公元前375年)国都的所在地,他生长于此,接触最多的是郑国(灭亡于公元前286年)人,其次是紧邻郑国的宋国人。韩非子的成长环境让他接触最多的自然是家乡原来属于郑国的人、然后是近邻国家宋国的人,因此可以想见为什么他的著作中有关郑国人记载最多,其次则是宋国人了,这是地缘关系造成的。(郑国和宋国地图,两个国家是近邻)

再者,郑国和宋国在韩非子出生之前就已经灭亡了,他的著作中提及的郑国人、宋国人早就已经成为其他诸侯国的领土,具有国家意义上的国人团体和舆论已经不复存在,韩非子记载他们也没有什么政治风险,不会遭到特定国家的人政治迫害。

韩非子是一个著名的法家学者,他的著作自然要符合他那个时代的需求,对战国末期一些较强的诸侯国的国人是不能随便嘲笑讽刺的,这会阻挡他出仕的前途。譬如秦国人他就不敢随意写的!

出自韩非子的寓言故事有哪些

韩非子中的著名寓言有《自相矛盾》、《郑人买履》、《滥竽充数》、《中饱私囊》、《三人成虎》《一鸣惊人》等。

韩非子(别名:韩子、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时期韩国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人,韩桓惠王之子,荀子学生,李斯同学,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

韩非深爱韩国,但不被韩王重视。入秦后陈书秦王弱秦保韩之策,终不能为秦王所用。因弹劾上卿姚贾而致其报复入狱,后李斯入狱毒之。韩非著有《韩非子》,他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扩展资料:

韩非子生平经历:

他的书传到秦国,秦王非常赞赏韩非的才华。不久,因秦国攻韩,韩王不得不起用韩非,并派他出使秦国。韩非子被韩王派遣出使秦国,秦王很喜欢韩非,但还没有决定是否留用。但是文采斐然的韩非为秦王嬴政所赏识而倍受重用。由于李斯提出灭六国一统天下的通天大计,而首要目标就是韩国,但作为韩国公子的韩非与李斯政见相左(韩非主张存韩灭赵),妨碍秦国统一大计,于是李斯就向秦王上疏辩驳。韩非与李斯之政见相左。韩非欲存韩,李斯欲灭韩。因为韩非子和李斯曾经是同窗,李斯深知韩非辩才了得,担心嬴政被韩非计谋所蒙蔽,故上疏嬴政,陈述其中利害。他说:“韩非前来,未必不是认为他能够让韩留存,是重韩之利益而来。他的辩论辞藻,掩饰诈谋,是想从秦国取利,窥伺着让陛下做出对韩有利的事。”

秦王认为李斯言之有理,便抓捕韩非。廷尉将其投入监狱,最后逼其服毒自杀。韩非想上书始皇帝,被拒绝。后来始皇帝后悔了,派人赦免他,但是韩非已经死了。

韩非子的文章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风格。韩非的《孤愤》、《五蠹》、《说难》、《说林》、《从内储》五书,十万余言,字里行间,叹世事之难,人生之难,阅尽天下,万千感怀。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有哪些

1、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2、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译文:郑国有个想买鞋的人,先量好了自己脚的尺码,而后把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等他到了集市,但忘记带尺码了。已经买到鞋了,却说“我忘记带尺码了。”于是回家取尺码。等他返回集市,集市已散,最终没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鞋?”此人说:“宁愿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假越救溺

假人于越而救溺子,越人虽善游,子必不生矣。大体意思是说:孩子掉进水里,如果去越国借人来救,虽然越国人善于游泳,孩子也必定活不成了。

战国时期的法家人物商鞅和韩非子有关系吗

感谢小秘书邀请。

商鞅和韩非,既没关系又多少有点儿关系。 说没关系,是因为这俩人,不生一时,不为一姓,不居一地,不宗一师,没任何直接关系;说有点儿关系,是指他们俩,被后人“打包”归入了“法家”一类。

“打包”这件事,是汉代刘向干的——《汉书.艺文志》记载:“刘向司籍,以别九流”——刘向将先秦诸子划分了九个流派,计有: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刘向说,其实,当时还有一个“小说家”派别。不过,他认为,这拨儿人“不干正事,专事逢迎”,只有“不学无术”的人才混迹其中,对社会没啥贡献,因而“不入流”。所以,他把小说家排斥在外。只是为了对不了解情况的人有所交代,才很不情愿地说,就算是“九流十家”吧。

刘向所说的“九流”,和以后所谓的“三教九流”——按照贵贱把职业划分为三六九等的含义全然不同。刘向的“九流”,是学说的“流派”——以‘流’来形容,是他的首创——借此形象地比喻,无论山河变换,还是水脉分流,都遵守着自然规律,只不过各自以不同方式,展现着自己的意志思想——讲得很精辟地道。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还是人才济济的,著名的有 管仲、邓析、子产、李悝、申不害、吴起、慎到、商鞅、韩非等等。韩非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商鞅是法家中的“重头”人物,其特点是重“法”。

他生约前395,卒于前338年。战国时卫国人(今河南安阳内黄)。卫国君后裔,姬姓公孙氏,故称卫鞅、公孙鞅。因在秦魏河西之战中立功,被秦王封与商地十五邑,号为商君,由此称为商鞅。

秦孝公六年(前356年,一说秦孝公三年),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包括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与垦荒,生产多的可免徭役;废除贵族世袭特权,制定按军功大小给予爵位等级的制度;采用李悝《法经》作为法律,推行连坐法。

孝公十二年,秦迁都咸阳。商鞅进一步变法——合并乡邑为三十一县(一说四十一县);废除井田制,准许土地买卖;创立按丁男征赋办法,规定户有两丁男者必须分居 ,否则加倍征赋;颁布法定的度量衡器,统一度量衡。

商鞅先后两次变法,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 从本质上说,商鞅变法,基本完成了秦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蜕进。但他的变法,极大打击了秦国旧贵族的权利和利益。公元前338年,孝公病世,其子惠文王继位。公子虔指商鞅谋反,秦王伐之,商鞅败死于彤地,其尸被运回咸阳后车裂示众。

商鞅及后学著有《商君书》,亦称《商君》或《商子》。《汉书.艺文志》录二十九篇,现存二十四篇。书中叙述商鞅变法主张,提出信赏必罚的法治要求,主张从法律上保护土地私有权,而把统治权力集中于君主一人,以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此外,对于法的起源、本质、作用等,也有所论列。

有必要介绍一下法家中的申不害和慎到。

申不害重“术”。

申不害,亦称“申子”。生约前385,卒于前337。战国时郑国京人(今河南荥阳东南京襄城)。韩昭侯用为相。在任十五年,内修政教,外应诸侯,使韩“国治兵强”。其学本于黄老,尤着重谈“术”——《韩非子.定法》的解释是,“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实质是强调君主要经常监督臣下,考核其是否称职,予以奖惩,使其尽忠职守,以加强君主专制。 《汉书,艺文志》收录《申子》六篇,现仅存唐《群书治要》辑录《大体》一篇。其他还有片断文字散见于《艺文类聚》和《意林》等。《史记》将申不害附于《老子传》中。 (慎到)

慎到重“势”。

慎到,战国时赵国人(今河北邯郸)。生约前395,卒于约前315。曾在齐国的“稷下”讲学,负有盛名。主张法治,认为“民一于君、断于法,是国之大道也”,“治国无其法则乱”;强调尚法必须重势,主张“势治”——“贤智未足以服众,而势位足以诎贤者”。强调君主的权势,是行法的力量,有了权,有了法,一个平凡的君主就可以“抱法处势,无为而治天下”。 著有《慎子》,四十二篇,《汉书.艺文志》录入。唐后散失三十多篇,今存五篇。

韩非综合了前三位的“法、术、势”。

韩非,战国末韩国人(今河南新郑)。生约前280 ,卒前233。出身韩国贵族,和李斯同为荀子学生。曾建议韩王变法图强,不被理睬。著《孤愤》、《五蠹》、《说难》等十余万言。被秦王政重视,受邀使秦国。后因李斯、姚贾陷害,自杀于狱中。

韩非兼收道、儒、墨各家思想,特别是总结了商鞅、申不害和慎到学说,把“法、术、势”综合为一体,克服了这三人的偏颇,完整提出法治理论。 他认为,商映只讲“法”不讲“术”,使君主不掌握统治官吏的权术,不能防止大臣发展他们个人的势力。他认为,法治是君主巩固统治、致富图强的手段,但是还要掌握“术”。他说:“无术以知好,则以其富强也资人臣而已矣”——只有“法”而无“术”,就会削弱君主的权力,增长大臣的权力。因此,法和术必须结合使用,“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法”和“术”缺一不可。他认为,申不害只讲“术”不重视“法”,结果使得宪令不一,造成违法增多。他说:“申不害不擅其法,不一其宪令,则奸多。”他认为,“法”和“术”都必须以掌握政权为前提,而且必须为政权服务。他说:“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他把法、术、势相综合,是对前期法家思想的大发展。“法”指成文法令;“术”指国君根据“法”掌控官僚的手段;“势”指权力——国君依靠权力推行法令,并用术防止奸宄发生。 韩非的思想,实际上为秦始皇所采纳实行,这对其统一六国,有很大的帮助。

概括一下。

如果说商鞅和韩非有关系,也就是上述的这些了。

关于法家学说的评判, 姑且简而论之——

第一,钱穆的老师吕思勉先生,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写了一部《先秦史》,1941年出版。他在书中,评价了先秦诸子,大意是——农家主张的,是神农以前的事情;道家称颂的,适合于黄帝之时;墨家讲的,是夏代的道理;儒家与阴阳家,则合乎西周那个时代。只有法家的学说,最合于当时的时代,秦人兼并六国,原因很多,法家的主要作用,功不可没——因为,当时只有两件最重要的事情,一是富国强兵;二是裁抑没落无能的贵族,这两点正是法家学说的出发点和归宿。吕老先生的评价极精辟。

第二,据此,可以给法家学说一个基本评判——富国强兵,法家学说是一种紧密联系实际的治国理论;裁抑贵族,则可说对正处在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的春秋战国,法家学说是在当时的进步治国理论。

第三,法家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强调“富国强兵”和“抑制贵族”。吕老先生认为,“秦之速亡,亦不得谓非过用法家言之咎”——秦的快递灭亡,不应该由法家背锅。因为,“后之法学,则名为法,实乃术家言耳”——后来的所谓法家,离开了那个时代,只剩了权术之学。这个说法也该给一个赞。

第四,任何学说,都有其时代性。如果这个理论没有随着时代而进步,它也就只适用于产生的那个时代。法家学说也是如此。它在春秋战国时期,曾起过重要作用;其对后来的法治思想,亦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仅此而已。“四人帮”时期,曾经把法家捧到了天上,搞所谓“评法批儒”,实际是借此反对周恩来总理和很多老革命家。这样的倒行逆施,注定了必然失败的结局。我们现在,也应该历史地考察和看待古代的一些思想和学说,客观科学地对待,不数典忘祖,也别盲目夸大。

韩非子五蠹是哪五蠹

谢谢邀请!韩非子所说的五蠹,是指学者、言谈者、带剑者、患御者和商工之民。这些人,概括地说,就是韩非认为言行有悖法度治国,危害国家利益的一类人;这些人,给法家思想依法治国设置障碍,是国家的蛀虫。

具体地说。学者,指宣扬仁义道德思想,抨击依法治国思想的儒生。这些人的思想,是法家思想的死对头,不除掉这些人,对国君、对国家统一都不利。言谈者,指游说于诸侯之间,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人。这些人通过抹杀法家思想,煽动诸侯,来共同对抗有统一天下思想的国君。韩非认为,这些人是真正的历史绊脚石。带剑者,指一些游侠刺客,这些人大都好聚众闹事,言行有悖国家法令,给坚持法家思想的人造成威胁,也给坚持法家思想的国君带来不利。患御者,指国君身边那些不作为的近臣,这些人躺在功劳簿上,世袭爵位,光拿俸禄,不做实事,还看不起为国出生入死的军功之人,这些人是地道的国家蛀虫。商工之民,指社会上投机钻营的工商业者,这些人私自生产一些军工产品,伺机销售,久之,掠夺大量的社会财富,使贫民增多,将会给国家带来不利。

韩非认为,这五种人,都是国家的蛀虫,不除掉这些蛀虫,给国家带来不利,影响到国家的统一,也影响到国家的发展。

《韩非子》一书的寓言有哪些,能否谈谈

百度知道

韩非子一书中的寓言故事有哪些

韩非子中有那些著名的寓言故事查看全部11个回答

韩非子中有那些著名的寓言故事

我来答

王珂14120

LV.3 2019-08-16

1、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他到集市上去,却忘了带上量好的尺寸。他已经选好了一双鞋,想比比大小,发现量好尺寸的绳子忘记带来了,于是又急忙赶回家去取。

等他带着绳子跑回来时,集市已散,他最终没能买到鞋。别人知道后对他说:“为什么不用你自己的脚试一试呢?”他固执地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2、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任何东西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任何东西都能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

3、讳疾忌医:扁鹊有一次去见蔡桓侯。他在旁边立了一会儿对桓侯说:“你有病了,现在病还在皮 肤里,若不赶快医治,病情将会加重!”桓侯听了笑着说:“我没有病。”待扁鹊走了以后,桓侯对人说:“这些医生就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来夸耀自己的本领。”

十天以后,扁鹊又去见桓侯,说他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如果不治,还会加重。桓侯不理睬他。扁鹊走了以后,桓侯很不高兴。再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桓侯,说他的病已经转到肠胃里去了,再不从速医治,就会更加严 重了。桓侯仍旧不理睬他。

又过了十天,扁鹊去见桓侯时,对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桓侯觉得很奇怪,于是派使者去问扁鹊。扁鹊对使者说:“病在皮肤里,肌肉里,肠胃里,不论针灸或是服药,都还可以医治;病若 是到了骨髓里,那还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桓侯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我也无法替他医治了。”

五天以后,桓侯浑身疼痛,赶忙派人去请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桓侯不久就死掉了。

4、智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宋国有个富翁,因天下大雨,他的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可富人不听他们的话。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的聪明,却怀疑偷盗的是隔壁的老人。

5、三人成虎:魏国被赵国打败了,因此魏国的太子和大臣庞恭将要送到赵国的首都邯郸,充当人质。临走时,庞恭对魏王说:“要是有人跑来向你报告,说大街上跑出来一只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摇头说:“我不相信。大街上哪里来的老虎?”“要是接着有第二个人跑来报告,说大街上发现了老虎,您相信不相信?”

魏王迟疑了一下,仍然摇头说不信。庞恭再问:“如果马上又有第三个人跑来报告说大街上有只老虎,您信不信呢?” 魏王点头说:“我相信了。三个人都这么说,一定不会有假。”

庞恭起身说道:“谁都知道,大街上是不可能有老虎的,可是当三个人都说有,大王就相信 了。现在邯郸离魏国比从这儿上大街远得多,在大王面前说我坏话的又何止三人,请大王明断是非。”果然如庞恭所料,他一走,就有很多人到魏王面前大造谣言,以至当他从邯郸回来后,魏王再也不愿召见他了。

查看全部11个回答

地源热泵每平米价格,厂家直销,在线...

最近30分钟前有人申请相关服务

地源热泵每平米价格,价格优惠,节能环保,性能稳定,质量有保障!专业团队..

上海啸语网络科技广告

904l上海腾重!

关注不锈钢的人也在看

12cr1mov合金钢板专业经销批发--上海...

免费咨询-更多详情;

上海腾重工贸有限公司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 《韩非子》中的著名寓言有《自相矛盾》《郑人买履》《滥竽充数》等韩非子》有寓言约300-400则。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韩非巧妙地运用寓言故事来说理以及表达自我的思想,到达良好的效果。本文拟就《韩非子》寓言故事的独立性、现实性、群体性和思想性略作探讨。 “讳疾忌医”、“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滥竽充数”、“老马识途”寓言大家韩非子 韩非(公元前280—前233),先秦著名思想家,法家的杰出代表人物。他的思想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带给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韩非著有《韩非子》一书。全书10余万言,是先秦法家的代表作。《韩非子》善于运用寓言说理,能把道理讲得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十分有益于宣传法治思想。

3 浏览1462017-08-28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有哪些?

有《自行矛盾》、《郑人买履》、《智子疑邻》、《三人成虎》、《宋人酤酒》等。 1、《自行矛盾》 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破坏它!” 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其破坏!”,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 那个人无法回答。众人嘲笑他。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刺不破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寓意:世上不大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没有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2、《郑人买履》 从前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一双新鞋子,于是事先量了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却忘了带上尺码。挑好了鞋子,才发现:“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中拿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 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寓意: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者,说明因循守旧,不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 3、《智子疑邻》 宋国有个富人,有一天下雨那个富人家的墙被毁坏。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会有盗贼进来。” 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他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寓意:在给别人提意见时要注意与别人的亲疏关系,如果与别人的关系较好,并且此人心胸宽广,则可提意见。 4、《三人成虎》 庞葱要陪太子到邯郸去做人质,庞葱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大街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庞葱说:“如果是两个人说呢?” 魏王说:“那我就要疑惑了。”庞葱又说:“如果增加到三个人呢,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相信了。” 庞葱说:“大街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邯郸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毁谤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 魏王说:“我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庞葱告辞而去,而毁谤他的话很快传到魏王那里。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葱果真不能再见魏王了。 寓意: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作事实。 5、《宋人酤酒》 宋国有个卖酒的人,卖酒很公平,对待顾客十分小心恭敬,酿制的酒也很好喝,卖酒的标帜挂得很高很显眼,然而酒就是卖不出去。 酒都发酸了,他感到很奇怪,于是去问他所熟识的邻居长者杨倩。杨倩说:“你家的狗很凶猛吧?”卖酒的说:“狗凶猛,为什么酒就卖不出去呢?” 杨倩说:“因为人们害怕它呀!有人让小孩带着钱,提着酒壶去买酒,狗就迎面扑上来去咬他,这就是你的酒酸了也卖不出去的原因。” 国家也有猛狗。有才能的人怀着治国之术,想要用它使大国的君王明察起来;有的大臣就是恶犬,迎面扑来咬他们。这就是国君所以受蒙蔽,受挟制的原因,也是有本领的人不能被重用的原因啊! 寓意:要善于找出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韩非子

16 浏览510412019-07-08

出自韩非子的寓言故事有哪些

韩非子,战国时期韩国新郑人,法家代表人物,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他所著的寓言故事有:《守株待兔》、《自相矛盾》、《滥竽充数》、《老马识途》、《买椟还珠》、《螳螂捕蝉》、《郑人买履》、《扁鹊治病》等等很多的寓言故事,小学、初中、高中的课本上都可以读到这些故事。

10 浏览922019-08-14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有哪些

第一个故事:虞庆的新房子 虞庆是春秋时期有名的辩士,能言善道是出了名的,据说他能把黄河说得倒流,凋谢的花儿说得再盛开,如果他生活在现在的年代,估计会成为一名有大作为的律师。 虞庆靠着能言善辩,很快地受到当时的赵王的赏识,当了赵国的大官。升了官发了财,虞庆就想着把自己的旧房子推倒了新建一所新房子。于是,他找来一群能工巧匠来帮他做房子。有一天,虞庆到新房子的工地去看新房子做得怎么样了,当他看到新房子的框架已经建起来了,但是虞庆嫌做得太高了,就跟工匠说:“屋顶做得太高了。”工匠跟虞庆说:“因为木头还没有干透,容易弯曲,而灰浆是湿的,潮湿的灰浆是重的,用没干透的木头来承担重的灰浆,木头就更容易弯曲了,房子会容易坏掉的。”虞庆说:“错!椽子干了就会伸直,而泥巴干了就会变轻。如果椽子和泥确实是能够变干,一天一天泥土变轻木头变干,即使时间久了,房子也不会倒塌的,你就按我说的做,错不了。”木匠听了,虽然觉得好象不大妥当,但是也找不到可以反驳虞庆的话,只好拿没干透的木头做椽子,做好了房子。 房子是做好了,不久,没干透的木头由于承受过重的泥巴而变弯,虞庆的新房子就这样倒塌了。 读后感:能言善辩的人都能靠自己的说辞说服别人,可是有时候说服了别人的道理,不一定能行得通。 我叫郑袖,我的夫君是王,是强大的楚国的王。在王宫里,他至高无上,虽然我是最受他宠爱的妃,但是后宫佳丽三千,要长久地得到夫君的宠爱,只有美貌是不够的,还得要有不动声色的智慧。在这个比海深的后宫,如果失去了王的宠爱,就会万劫不复,只闻新人笑,哪管旧人哭,那些失去爱的妃子的哭泣声,让我不寒而栗。 可是,我的夫君他是王,是强大的国家的王,所以,不断地会有新的美人入宫。最近,楚国的附属国魏国的王又送来了一个绝色的美人。魏国的女子柔媚无比,我的王他的心就这样被迷住了。有好几天他都没有叫我去伺宴了,虽然也会来看我,但都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只要那个魏国的美人的一声娇唤,他就乐颠颠地奉上他的笑脸。 我是王妃,我有管理后宫的权力,我知道怎么做才更恰当。我把魏美人找来,毕竟是小国的人,看到她身上的饰品不多,品味也不高,我于是把我收藏的饰品选了上好的送了她几件,又教她宫廷的礼节,教她如何打扮,如何取悦君上。她渐渐地被我的风度所迷,我的王很高兴,他说:“我的王妃没有嫉妒心,知道爱王所爱,真是一个大大的好人。” 有一天,魏美人又来我这里闲话。我于是对她说:“王很喜欢你掩嘴而笑的样子,说这样很柔媚,很温柔,他很喜欢。”第二天,我的侍女就告诉我说:“魏美人现在一见到王,就会掩嘴而笑。”我漫应一声,觉得这个魏美人很好,很注意听取别人的意见。 有一天,王来我这里闲谈,我是跟随他最久的人,王其实也是很念旧的人。他突然问我:“最近魏美人还来你这里吗?”我说:“来啊,最近她常来,跟我是无话不谈呢,真是个可爱的孩子。”王问:“最近她见到寡人,总是掩着鼻子,为什么呢?”我犹豫了一会,慢慢地说:“不知道为什么啊,也许她是有她的理由吧。”王一把抓住我的手:“你知道的,你老实说,我不怪你。”我慌忙跪下,说:“那天她来我这里,随口说不喜欢王你身上的味道,说王你身上臭,我已经警告过她了,不知道她为什么还这样。”王一听,怒形于色,却什么也不说就走了。 我把宫中的伺卫叫来,对他们说:“王的权力至高无上,他的话你们一定要服从。” 第二天,王到我这里来,说要开个小宴。我吩咐侍女们准备好,并叫人把魏美人叫来,说是王叫她伺宴。不一会儿,魏美人就袅袅娜娜地来了,只见她轻移莲步,真个是风情万种。她来到王前,掩嘴轻笑,我一看,不由心底里笑了,到底是学不象,我只叫她掩嘴,她连鼻子都掩了。王却大怒不已,喝令左右把魏美人的鼻子给割了,众伺卫马上把魏美人拉了出去。我盈盈向前,奉酒给我的王,欢声笑语,外面的惨叫声是传不到这里来的。 读后感:在男人的强权社会里,做一个女人真不幸,做一个贵族的女人更不幸,最不幸的是成为王妃

8 浏览5402016-12-01

出自《韩非子》的寓言故事有哪些

自相矛盾 郑人买履 滥竽充数 守株待兔 老马识途 讳疾忌医 请及时采纳,谢谢

487 浏览6408

3评论

坏脾气小猫咪7

郑人买履的原文都错了

热心网友6

肺宁颗粒地理给力莫斯科配筋婆婆

热心网友5

a

评论两句3134

韩非子本是儒家弟子,却成为法家著名的人物,是受荀子的影响吗

韩非子(约前280~233)本是儒家弟子,却成为法家著名的人物,不仅受荀子的影响,而且博采老、名、法各家要旨,集成韩非子的刑名法术之学。《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韩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即荀子),斯(李斯)自以为不如非(韩非)。”其中“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说明韩非成为法家著名的人物,不仅受荀子的影响,而且归根于老子之学。他的名著中,有《解老》、《喻老》二篇。归本,归根。黄,黄帝。老,老子。

    谢谢邀请!

韩非子中有那些著名的寓言故事

韩非子中些著名的寓言故事有:

《守株待兔》、《自相矛盾》、《滥竽充数》.《老马识途》,《买椟还珠》。《郑人买履》,《扁鹊治病》、《宋人疑邻》、《画鬼最易》、《击鼓戏民》、《鲁人搬迁》、《心不在马》、《曾子杀猪》、《螳螂捕蝉》等

扩展资料: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人,法家代表人物,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韩王之子,荀子学生,李斯同门师兄。

韩非子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著作,共二十卷。是韩非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据《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二十卷,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阮孝绪《七录》(或以为刘向《七录》)也说“《韩非子》二十卷。”篇数、卷数皆与今本相符,可见今本并无残缺。

上联:老子骂庄子孙子小子,韩非子说难,孔子说易,下联怎么对

上联 : 老子骂庄子孙子小子,韩非子说难,孔子说易;

下联 : 先生责学生甥生男生,爱迪生看好,曾生看孬。

上联藏四个古学界名人尊称:老子、庄子、韩非子、孔子,名后均有一个子。又以孙拆字,组合妙趣横生,实为艺术水平极高的出对,难得!难得!

对句试图能满足出句要求,然,未能找到如此相贴称谓的以具体人相称的名人,只能以泛称+现代名人相对: 先生,学生,爱迪生,曾生。爱迪生是世界著名的电灯发明家、物理学家; 曾生是老革命前辈,原中央委员。先生怪学生是外甥,而且又是个男生。且拆字甥对孙,贴切。而钱学生认为该学生好,曾生则认为人孬。

子乃仄声,生乃平声,为整个对句合律奠定了基本条件。不失为一幅较贴合律对意的联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