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食其是怎么死的?请问郦食其出使齐国的事,韩信是不知情吗

本文目录

  • 郦食其是怎么死的
  • 请问郦食其出使齐国的事,韩信是不知情吗
  • 郦食其被烹,是自己作的,还是韩信的错,刘邦怎么看这个事情的
  • 韩信为什么要害死郦食其
  • 郦食其让刘邦分封六国后代为什么被认为是败招你怎么看
  • 刘邦手下谁才是第一开国谋士张良还是陈平、郦食其
  • 刘邦帐下可以比肩张良的谋士郦食其,为何会被韩信坑死
  • 郦食其之死与刘邦关系大吗
  • 刘邦的大谋士郦食其曾为他献上一计,被张良称为亡国之计,这是怎么回事
  • 郦食其不用一兵一卒便让强大的齐国投降,最终却为何又被齐王所杀

郦食其是怎么死的

汉高祖刘邦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非常著名的帝王,他在秦末农民起义中崭露头角,并最终在与西楚霸王项羽的较量中笑到了最后,成为了天下的新主人。

作为汉朝的建立者,刘邦的一生可谓十分传奇。他四十多岁起兵,数年时间便统一了天下,其自身知人善任的能力、令人羡慕的运气固然重要,但谋士、猛将的帮助也是不可忽视的。

提到刘邦的谋士,或许大部分人想到的都会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张良,坐镇后方、调度有方的萧何,或是以奇计著称的陈平等等。而郦食其这个名字,就不那么广为人知了。

作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说客,他曾经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为为刘邦拿下七十余座城池,可谓是功劳卓著。而且,因为性格直率、能言善辩,他也很受同样不拘小节的刘邦的喜爱。

不过,郦食其的结局却是被煮成肉汤,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周赧王四十七年(前268),郦食其出生在魏国境内的陈留县高阳乡,据《史记》记载:“好读书,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业,为里监门吏。“

尽管喜欢读书,有一些才学,但因为家庭贫困,郦食其从小就显得不合群,十分桀骜不驯,人们都称之为“狂生“。等到秦末农民起义爆发,数十位起义军将领曾路过郦食其所在的高阳。

不过,“郦生闻其将皆握齱好苛礼自用,不能听大度之言,郦生乃深自藏匿。“

也就是说,郦食其听说这些将领都是追求苛刻的礼节而刚愎自用的人,便自己躲了起来不想被发现。后来,刘邦也率军路过高阳,而军中恰好有着郦食其的故人之子。

于是,当郦食其听说刘邦雄才大略,有着非凡志向时,才终于愿意出山,施展自己的才能。

见面后,郦食其讲述了自己关于争夺天下的谋略,而刘邦听罢,顿觉郦食其才能超群,便十分尊敬。后来,郦食其代表刘邦四处出使诸侯,还凭借口才兵不血刃拿下了戒备森严的武关,帮助刘邦率先进入咸阳。后来,刘邦受封汉王,在汉中、蜀地潜心发展,经历了一段蛰伏期后才终于东出,要与实力强劲的项羽争霸。

当时,刘邦、项羽之外,天下还有着许多诸侯,而刘邦若想尽快取得优势,位于项羽北方的齐国就成了必须攻取的目标。于是,郦食其担当重任,前往齐国游说。在齐国,郦食其面见了其君主田广。郦食其阐述了项羽背弃约定、杀害义帝,失去民心;而刘邦善待诸侯,有功必赏,深得民心等道理,而田广在听完这一番话,觉得十分有道理,便同意了投靠刘邦,不过,很快喜事就成了丧事。

韩信的大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在秦末大大小小的战争中有过无数精彩表现,于是世人称之为“兵仙“。不过,兵仙也有着自己的情绪,他眼看自己辛苦领兵打仗,而郦食其仅靠一张嘴就收服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便恼羞成怒,率军攻打齐国。齐王田广一看,以为郦食其出尔反尔,便命他前去阻止韩信,并以烹杀威胁。

谁想,为人桀骜的郦食其吃软不吃硬,听到齐王的威胁之语,直接撂下一句“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而公不为若更言!“这下子,齐王当然是没有再给他面子,史载:“齐王遂亨郦生,引兵东走。“一代著名说客就这样被烹杀。

所谓烹杀,传说是纣王所发明,他曾将姬昌之子伯邑考烹杀制成肉羹,并命其亲口喝下。

后来,项羽也曾经用烹杀的方式处死刘邦帐下的周苛。郦食其被烹杀煮成肉羹,有着各方面的原因。

首先,便是韩信方面。同为刘邦帐下臣子,韩信因为嫉妒郦食其的功劳,便率军来攻,直接导致了郦食其被慌张、愤怒的齐王田广当作背叛者,于是施以了烹杀之刑。

其次,齐王田广也有责任。面对韩信的进攻,田广不去了解清楚情况,便认为郦食其出卖了他,而之前的劝降不过是缓兵之计。作为“合作伙伴“,田广对郦食其缺乏信任,且面对棘手的局面,他采取的是逼迫郦食其前去阻拦韩信,而不是以礼相待,这就让郦食其感到十分不满,拒绝帮助他,后来他也只得仓皇领兵逃窜。

最后,郦食其本人的性格也导致了他被烹杀。面对田广的急迫要求,郦食其可以选择先做安抚,并且前去说服韩信,让两边都放下争端,共同为刘邦效力。

不过,郦食其却十分倔强,他吃软不吃硬,倘若有人求他,他才会出手相助,而若是像田广一样硬逼,那么他宁愿选择被杀。谁让有时候,狂士就是这么固执、孤傲,且清高。

请问郦食其出使齐国的事,韩信是不知情吗

郦食其出使齐国,韩信一开始确实是不知情的!

话说当年刘邦出汉中以后,一路从西往东开拓势力,背水一战,打败了赵国之后,派使者招降了燕国。直到了齐国的时候,韩信听从李左车意见,没有急着进攻齐国而是先修整疲惫的军队。

与此同时,刘邦的谋士郦食其向刘邦建议:现在这个时候不宜派军队去攻打齐国,臣下愿凭三寸不烂之舌招降齐王。刘邦采纳了郦食其建议随即派其前往齐国劝降。

郦食其见到齐国的君王田广,便单刀直入的问了田广一个问题:您知道将来谁能够做天下的君王吗?齐王说:我不知道啊,你说说看?郦食其说:天下一定是归汉王的!第一,汉王最先进入咸阳,接受了秦王的投降,按照当年楚怀王的约定他应该做关中王,但项羽却未被约定让刘邦做了汉中王。第二,项羽不仅有负于刘邦,而且还对不起“义帝”,派人把他杀了,项羽很不厚道啊,所以天下必定会讨伐项羽。第三,刘邦具有领袖素质,每打下一块土地及获得的财富都分封给将领和某仕,所以天下英雄都拥戴刘邦!

郦食其又说:你看我们汉王现在一路东进,打下了河北、河南,又率军占领了敖仓。而敖仓这个地方十分重要,这是现在最大的粮食储备基地。自古打仗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刘邦虽然此时军队相对弱小,但在粮食供应等后勤保障方面是非常充足的。最后郦食其又对齐王说:自古天下谁最后投降者都会灭亡!齐王一听感觉有道理,自己本来就跟项羽在争高下,再加上自身实力也不强,单独跟项羽抗衡很吃力的。倒不如跟刘邦合作,随从他的领导,于是答应了郦食其的劝降。

正值郦食其劝降齐王的时候,驻扎在齐国边界的韩信大军已经休整得差不多了,韩信率军准备攻打齐国了。正当走在半道上时传来了郦食其已经劝降齐王的消息,于是韩信就停止了进军。

这时,韩信手下一个谋士蒯彻对他说:汉王让你一路攻城略地,可现在没派人来说不让你打了呀,我们为什么要停下来呢?更何况郦食其一个辩士仅凭一张嘴就能让齐国70多座城池投降,你堂堂一大:军统帅,在赵国打了一年多时间才攻克了50多座城池,难道大师你连一介儒生都不如吗?韩信听后觉得很有道理,自己千辛万苦才打下50多座成,跟郦食其这70多城完全没法比功劳。韩信一直头是个居功傲慢的人,为了抢功,便听从蒯彻的建议,率军渡过黄河进入齐国境内。齐国本来已经决定跟汉王合作,所以早就把自己的边境守军给撤了。韩信的军队毫不费力的冲到田广城下……

可怜自称高阳酒徒的郦食其被齐王活活煮烹了!

郦食其被烹,是自己作的,还是韩信的错,刘邦怎么看这个事情的

郦食其被烹,是韩信害了。郦食其此人本世大的很,合纵连横之计,当时著名说客,最大的成就劝刘邦把敖仓守着,汉人保障生活以及其它,郦食其是一个敢作敢为的人,使游说齐王。导致郦食其被烹。所以韩信少了一个对手。

韩信为什么要害死郦食其

郦食其被烹,完全是韩信贪功所致。孙子兵法曰:“上兵伐谋“,利用外交谋略能够达到目的,何须刀兵致使生灵屠炭。郦食其自告奋勇去说齐王田广归顺,当田广答应投降时节,韩信突袭齐都,田广以郦食其不讲信义为由,烹死郦生。郦食其成了无谓的牺牲品,韩信成就了大功。可以看出韩信这个人很不厚道,即知郦生说齐,万不该听从蒯通之言,干下如此伤天害理之事。后来韩信未央宫遇害也算是一种报应吧?

郦食其让刘邦分封六国后代为什么被认为是败招你怎么看

发表一下个人看法,这个问题,我主要梳理一下张良的回答,加一点点私货。

张良的回答,是很有道理的,但是粗看是蛮混乱的,又像有重复,好像没有逻辑一样。其实不是的。请听我道来。

分封的前提

张良的前两条条是分封的前提。分封的一个前提就是主持分封的人已经取得绝对优势,或者已经取得胜利。

第一条讲的就是商汤已经灭夏主力,周武也已经攻战商的都城,大的形势已经处于掌握之中。

张麻子很明白这个道理,真的假的,先给你看看,把事办了再说▼


第二条,好像是与第一条重复的,张良问:周武王克殷后,杀了商纣王,得到了他的头颅,如今您能得到项羽的头颅吗?其实暗含了一个认识,就是刘邦周边的核心团队一直是相信能打败项羽的,但是如何让外人相信呢?需要一个明显的证据。就像周灭殷,其实尚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是,商纣王的头颅让天下人相信周已经把商搞定了,商玩完了,周才能取得天下共王的地位。现在汉的核心力量认为可以灭项羽,但是,天下人没那么聪明,还不能看到,时机不成熟。

分封的目的

分封的目的是要显示与贤人共治天下,天下将大体稳定,要让天下人看到将要转换斗争的主要矛盾,从打到治,要启用文才雅士。但是,现在不行,就跟魏无知为陈平辩解时提到一句,纵有品德高尚的人,对解决战斗有什么用呢?刘邦现在想要的是战争人才。权位不可轻易赋予,必要服人心。如果立六国之后,贤达之士为王,跟刘邦拼命的这帮人会怎么想?这帮人要散了心,刘邦就彻底玩完了。

物质代价

立六国之后,不是动动嘴皮子的事。当年魏豹请求收故魏之地,是不是向怀王要了兵马粮草。怀王让你刘邦西进,你是不是也要兵马粮草,怀王不给,让你收项梁、陈胜败兵的时候,你是不是千万匹草泥马奔驰而过。在关中的时候,大家分的是秦军粮草,不是自己的当然都高兴。现在呢,你能给别人什么实在的支援?

分封要的效果

第五,第六条说明的分封要达到什么效果呢?封国内部地盘,诸侯王自己搞定,诸侯国之间的正义要老大来裁定,诸侯之间的矛盾属于零星发生,一旦外部出现敌人或者哪个诸侯违约,老大带领大家出兵搞定。必定不能诸侯国之间,还老打仗,那样怎么能协调的了呢?更何况现在是老大在跟别人打架,还是激烈打架。达不到预期效果。

分封的坏处

貌似让敌人分散兵力,其实把自己手下人的出路也拓宽了,这儿打仗这么吃力,干嘛跟你混呢,去别的诸侯王那儿,一样能名利双收啊。本来是想增加盟友,其实给自己增加了争夺人才的对手。所谓敌、友,是有辩证关系的,得看得全面。

最后一条,既然你不能向他们显示取得绝对优势的地位,又不能给他们实际的支援,哪怕是立他们为王,他们哪里有心思跟着你呢。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判断投靠自认为有利的一方,至少楚军表面看上去强大,魏豹,陈馀,不都曾经做过墙头草吗,刚刚过去不到一年啊,你忘了吗?

欢迎大家斧正。

刘邦手下谁才是第一开国谋士张良还是陈平、郦食其

山野老人解读两汉、三国,与你一起体会历史新感觉!

刘邦手下谁才是第一开国谋士?张良还是陈平、郦食其?

张良、陈平、郦食其等三人都是了不起的谋士,要区分谁是第一谋士,很难判断,因为他们三人各具特色。

张良是那种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的战略家。

如刘邦进入汉中,张良建议刘邦进入汉中后,毁掉栈道。

毁掉栈道,截断了刘邦进入汉中后出入关中的后路,不利于刘邦的发展。

从长远考虑,毁掉栈道阻止了项羽对汉中的用兵,也迷惑了项羽对刘邦的猜忌,更有利于刘邦掩藏吞并天下的野心。

陈平是那种随机应变、化险为夷的战术家。

如刘邦被项羽包围在荥阳,眼看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陈平在这千钧一发的危险时刻,建议纪信化装成刘邦的模样,出城投降,迷惑项羽。刘邦却化妆成妇人,趁夜色掩护,混在城中两千多女人一起,趁混乱之际逃出荥阳城。

郦食其是那种出生入死、化敌为友的外交家。

如刘邦与项羽争天下处于胶着之际,郦食其主动请求出使齐国,游说齐王田广投靠刘邦。

这三位谋士的才干虽然各具特色,但对刘邦夺取天下都建立了不朽功勋。

刘邦评价张良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没有张良深谋远虑的谋划,刘邦就很难战胜项羽。

如固陵之战,刘邦遭遇项羽围攻,生死存亡之际,张良建议刘邦拿大量土地封给韩信与彭越,换取韩信与彭越的驰援,由此,才打败项羽,转危为安。

陈平更是刘邦夺取天下不可多得的谋士,没有陈平,刘邦早就去见阎王了。

如刘邦被单于冒顿包围在白登山七天七夜,不是陈平善于计谋,刘邦就死在了白登山。

刘邦向关中进军,进入河南境内的时候,处境狼狈,郦食其建议刘邦占据陈留,因为陈留地处天下要冲,储备了大量的粮草,并自告奋勇地请求游说陈留县令投降刘邦。

由于郦食其的游说,陈留县令投降了刘邦,解决了刘邦的粮草补给问题,并壮大了刘邦的势力。

如果一定要排个座次,张良应该是刘邦的第一开国谋士,因为张良的谋略是着眼全局,意义深远。

陈平应排在第二,陈平的谋略是局部性的,虽然能应急,其深远意义不及张良的谋略。

郦食其之于刘邦主要是一个外交使者,谋略上的贡献不大。

郦食其曾建议刘邦册封六国后裔,利用六国后裔的影响来对付项羽。

郦食其为刘邦献出的这唯一计谋,最终也被张良否决了!

刘邦帐下可以比肩张良的谋士郦食其,为何会被韩信坑死

郦食(yi)其(ji),(公元前268年—公元前203年),陈留高阳人。

在汉朝的谋士,郦食其似乎不大有名气,他稳健不如萧何,战略不如张良,聪明不如陈平。他被称为“狂生”,喜纵酒,与刘邦很是投机。

李白在《梁甫吟》里写到-:“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常揖山东隆准公。……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篷”。充分肯定郦食其在楚汉之争中,为刘邦立下的不朽功绩。

公元前204年秋天,刘邦与项羽在荥阳来回争夺,韩信带军攻克了赵地,彭越在梁地也造反了。项羽虽占领荥阳,却不得不分兵去对付彭越,而韩信也准备进军齐国。

郦食其建议刘邦,趁项羽分兵,尽快攻打荥阳和成皐粮仓,并自告奋勇愿只身去齐国游说齐王,让其归汉成为刘邦的东方属国。

刘邦接受了郦食其的建议,收复了成皐粮仓。与此同时,郦食其来到齐国,对齐王田广说清利害关系,对比刘邦与项羽两人是非对错。齐王田广本来对项羽当初封王就是有意见,才与兄弟田横杀了项羽封的齐王,自己称王的。

齐王田广最终听从了郦食其的建议,决定归汉,撤除了战备,每日与郦食其喝酒作乐。

郦食其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不费一兵一卒,就将齐国说服归汉。这个消息传到了正在准备攻打齐国的韩信知道了,有点犹豫还进不进兵。

这时,蒯通游说韩信:“将军受汉王之命攻打齐国,而汉王又派郦食其去劝降齐国,难道你有诏书命令停止进攻吗?何况郦食其只是士人,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而劝降了齐国七十余城,你率几万大军,才攻下赵国五十多个城池,难道你当了几年的将军,还没有一儒生功劳大吗”?

韩信觉得蒯通说的有道理,便率大军长驱直入,打到了齐国都城临淄城下。每日里与郦食其喝酒作乐的齐王田广,一看汉军兵临城下,大怒中指责郦食其欺骗了他,说:“如果你能阻挡汉军,就可以活命,否则我把你煮了。”

郦食其也没有想到韩信攻打齐国,无奈之下,被田广煮杀。郦食其的悲剧本可以不发生,如果刘邦及时下令韩信,暂缓攻打齐国;假如韩信不是贪功,以国事为重,停止攻打齐国,郦食其就不会面临危险境地。

韩信要逞武功之强,争功心切。郦食其只顾着饮酒作乐,没有及时回去给刘邦复明,也是导致他悲惨死去的原因。可惜“高阳酒徒”栽在了酒上,被韩信给坑了。

郦食其之死与刘邦关系大吗

山野老人解读两汉三国,与您一起体会历史新感觉!

郦食其之死与刘邦关系大吗?

郦食其在刘邦集团内部是个了不起的外交家!

刘邦在向咸阳进军途中,郦食其曾代表刘邦出使陈留,游说陈留县令归顺刘邦。

陈留县令归顺刘邦,让刘邦解决了粮草之需。

刘邦进入关中之前,派郦食其前去游说武关守将。

武关守将接受郦食其的建议,投降了刘邦。

武关守将投降后,刘邦趁其不备,派兵消灭了武关守将。

之后,刘邦又派郦食其游说魏王豹。

魏王豹不但没有采纳郦食其的建议,反而劝说郦食其留在魏国。

郦食其拒绝了魏王豹的建议,回到了刘邦身边。

之后又代表刘邦游说齐国国王。

齐国国王采纳了郦食其的建议,同意投降刘邦。

既然齐国国王同意投降刘邦,郦食其应该是大功告成,应该及时回到刘邦身边。

然而郦食其最后却死在齐国,郦食其的死与刘邦关系大吗?

对于这个问题,山野老人从以下三个方面回答:

一,郦食其是怎么死的?

郦食其游说成功后,应该及时回到刘邦身边。

可是郦食其没有离开齐国,反而天天与齐王一起饮酒庆功。

郦食其自称高阳酒徒,游说齐国归顺刘邦,等于说是建立了不世奇功,所以每天与齐王饮酒庆贺,乐此不疲。

齐王也十分庆幸,不但与郦食其每天饮酒庆贺,而且还将齐国都城的兵马部署全部撤走了。

韩信平定北方后,听说郦食其凭借三寸不来之舌,让齐国国王投降了刘邦,有些吃醋,趁机发兵进攻齐国。

齐王得知消息后,对郦食其说:“你应该出面阻止汉王进攻齐国。不然我烹了你!”

郦食其本来就是个酒徒,而且是那种狂放不羁有大义担当的酒徒,听到齐王的威胁,十分气愤,对齐王说:“干大事业的人不拘小节,有大德的人也不怕别人责备。我不会替你再去游说韩信!”这样,齐王便烹杀了郦食其,带兵向东逃跑而去。

二,郦食其的死与刘邦关系大吗?

郦食其的死与刘邦有什么关系呢?

郦食其的死可以说与刘邦关系极大!

说得具体一点,郦食其的死,是刘邦挖的一个坑!

为什么这样说呢?

韩信听说郦食其游说齐国成功,虽然有些吃醋,但是准备放弃进攻齐国。

这时,那个好事的齐国策士蒯通来见韩信,问韩信:“为什么停止向齐国进军呢?”

韩信说:“由于郦食其的游说,齐国已经答应归顺汉王了!”

蒯通又问韩信:“将军是否接到汉王有关停止进军齐国的命令?”

韩信如实回答说:“没有!”

蒯通于是挑拨说:“既然将军没有接到汉王停止进攻齐国的命令,就等于说汉王默许将军进攻齐国。”

韩信沉默不语。

蒯通继续挑拨说:“郦食其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能给让齐国投降,将军亲率十几万大军却无所作为,这样的情形将军不感到羞耻吗?”

韩信于是立即带兵渡过黄河,向齐国发动袭击。

郦食其游说齐国成功,刘邦本应该派人去接收齐国,然后命令韩信停止进攻齐国。

要是这样的话,郦食其就不会被齐王活烹!

所以说,郦食其的死是刘邦为郦食其挖的一个大坑!

三,刘邦为什么这样做?

韩信向齐国进军,郦食其只有死路一条,这是毋庸置疑的,刘邦对此心知肚明!

那么,刘邦在明知道郦食其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为什么不下令禁止韩信向齐国进军呢?

山野老人以为,刘邦不下令禁止韩信向齐国进军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刘邦不禁止韩信向齐国进军最少有三点理由:

第一,从军事上打败齐国,比接受一个投降的齐国好处多多。

接受一个投降的齐国,实际上潜伏着很多危险。

齐国投降了,代表齐王的势力还在齐国生存,说不定哪一天不高兴了,齐王一声令下,那些齐王的亲信就会起来闹事,甚至变叛刘邦。

这方面刘邦是有教训的。

如魏王豹与韩王信。

他们面临项羽威胁的时候投降项羽,项羽被打败后,又趁机投降刘邦,反复无常。

因此,刘邦不下令禁止韩信进军齐国,就是想利用韩信,从军事上彻底打败齐国,以绝后患。

第二,刘邦为什么不召回郦食其,然后再让韩信进攻齐国。

对于这一点,刘邦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留着郦食其在齐国,利用郦食其留在齐国这一点麻痹齐王,让韩信趁其不备,进攻齐国,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

第三,刘邦为什么不直接下令韩信进攻齐国?

在刘邦看来,不下令禁止韩信向齐国进攻,比下令韩信进攻齐国好处多。

刘邦了解韩信,不下令禁止韩信向齐国进军,韩信也会向齐国进攻;下令韩信向齐国进攻,韩信也会向齐国进攻。

下令韩信向齐国进攻,刘邦很被动。

最大的被动是无法面对郦食其的后人。

要是明知郦食其留在齐国有危险的情况下下令韩信进攻齐国,人们就会明白,刘邦是拿郦食其当诱饵。

为了不让郦食其的死给自己惹麻烦,刘邦才装做什么事情也不知道,什么事情也不过问!

综上所述,刘邦不下令禁止韩信向齐国进攻,实际上是拿郦食其当诱饵,让韩信趁机偷袭齐国。

刘邦的大谋士郦食其曾为他献上一计,被张良称为亡国之计,这是怎么回事

答:这桩叫汉初顶级谋士张良,惊呼足以让刘邦“陛下事去矣”,“蠢得能亡国”的谋略,就是刘邦的老谋士郦食其的一个“天才谋划”,以现在的话说,叫“分封战国二世祖计划”。

公元前204年,是楚汉战争时代的“汉王”刘邦,打得最苦的一年。他依托重镇荥阳,苦苦死扛“楚王”项羽的疯狂进攻,眼看就是撑不下去的节奏。一直深受他信任的郦食其,得意拿出了这“制胜大招”:大王看那商汤和周武王为什么成功啊?周武王册封了商朝后裔,商汤册封了夏朝后裔,当年战国六国的后裔,现在也都活蹦乱跳呢,您要是册封了他们,他们不得可劲的过来助拳?您到时候就是“南乡称霸”,项羽都得乖乖跪您面前!

如此“天才计划”,叫刘邦当场就像打了强心针,立刻吩咐郦食其赶紧动身,还兴冲冲刻了大印,授给郦食其大权。然后就被前来拜见的张良,一顿凉水又浇了个透心凉:这是什么天才计划啊?这叫蠢到家!当年周武王商汤能这么干,是因为人家那时有兵有权,你刘邦现在啥都没有,册封了也是空头支票。那帮人不但不会听你的,反而会拿着你的空头支票,掉头就跑到项羽那边。那样就“陛下事去矣”。可不就是得完蛋嘛。

这一盆“凉水”,当场叫刘邦“辍食吐哺”,也就是把吃进去的饭都吐了,当场大骂郦食其“竖儒”。原本打算授权给郦食其的“大印”,也立刻全毁干净。算是让这“天才计划”草草收场。许多后世读史者说起这事,也无不跟着刘邦骂“竖儒”,嘲笑这献计的郦食其太蠢。但这位郦食其,真的这么草包?

作为刘邦“创业”早期的得力谋士,郦食其并不是个简单人,这位陈留当地的知名儒生,秦末大乱时已六十出头,乍一看去就是个不起眼的老儒生。刘邦带兵路过陈留时,他慕名来投刘邦,可当时的刘邦,思想还停留在“拿着儒生帽子当尿壶”的地步,又哪里把他当盘菜?见面时也是傲慢无礼,谁知郦食其一番侃侃而谈,对时局分析精准无比,竟叫刘邦当场刮目相看,立刻“延郦生(郦食其)上座”,恭恭敬敬向他请教。

也正是在郦食其的辅佐下,“创业”早期的刘邦,顺利理顺了兵马,攒够了充足钱粮,一路向西破秦,攒足了创业路上的“重要一桶金”。可见,出了“蠢主意”的他,并非是草包角色。

那为什么会整这出?要知道,秦王朝的存在,也不过只有十五年,换句话说,像郦食其这样的老儒,人生的三分之二岁月,都是在列国争霸的战国年间度过的。“天子分封诸侯”“国王分封大夫”的理念,早已在脑海里根深蒂固。想出这样的主意,也丝毫不奇怪。只能说,并不蠢的他,眼界格局比起身为“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实实在在差了一大截。

但这则典故留给后人的重要价值,并不是郦食其张良“谁强谁弱”,而是另一个实实在在的思考:都说刘邦能赢项羽,靠的是强大的用人能力,那刘邦“用人能力”里最重要的部分是啥?却恰恰是这桩“亡国之计”闹剧前后,两个很多后人“学不来”的本事:“纠错”与“容错”能力。

先说“纠错”能力。一开始兴冲冲的刘邦,在被张良泼了一顿冷水后,可不止是气的吃不下饭兼骂郦食其,更是“令趣销印”,也就是赶紧把印毁掉,叫这破事打住。这高速的“纠错”,看上去让人忍俊不禁。但再参考一下,后世多少枭雄过山车般的败亡过程,就知是何等“学不来”的本事。

而这“高速纠错”的一幕,放在刘邦的一辈子里,还真不止一回。比如初识郦食其时各种摆谱,拿着儒生帽子撒尿,但被郦食其一顿打脸后,立刻真心实意改错,从此拿郦食其当心腹。又比如气走韩信后,被萧何一顿苦劝,然后又是“高强度”改错,你韩信不是觉得官小吗?那就直接“登坛拜将”。甚至后来与匈奴的“白登山之围”,战前犯了大错,贬斥了谋士娄敬,死里逃生后也是立刻请回娄敬,恭恭敬敬请教……

都说“人非圣贤,孰能无错”。但放在“争天下”这类大事上,一个人“改错”的速度,也就意味着接近成功的速度。在这个“学问”上,刘邦,真是堪称高速度。

更值得玩味的,却是他的“容错”。这事儿,也可以看看这桩“天才计划”闹剧里的细节,在得知“天才计划”乃“坑爹计划”后,刘邦气的大骂郦食其“竖儒”。但挨了臭骂的郦食其,除了被骂几句外,却是啥事没有。整个事情翻篇后,依然深受刘邦信任,做着他擅长的“驰使诸侯”工作,直到壮烈殉难。

史料里的刘邦,常给人“素质差”“爱骂人”的印象,但郦食其的结局却证明,“素质差”的刘邦,却是一个有胸怀的人。只要你有真才实学,只要你是认真为我做事,那就大胆去做,不要怕犯错,错了顶多臭骂你一句,责任我来扛。

这样的“容错”,也不止对郦食其一人。比如为他立下大功的陈平,初投奔他时,也犯了一堆错。甚至还因为收受贿赂被刘邦责问。但经过一番长谈后,认准陈平能力的刘邦,依然对他放手信任,甚至“公款”都敞开了让陈平拿去用,不需汇报,不开收据,只要事情办成,这才叫陈平“以金纵反间于楚军”,给项羽内部来了个窝里反,立下了楚汉战争的关键一功。

如此“容错”的妙笔,看似简简单单,但真“事儿上见”,却是高难度。比如看看兵败官渡的袁绍,或是自尽煤山的崇祯,就知这样“容错”的担当,放别人身上何等难。

成功的真正要素,不是演义小说里的英明神武,却是看似简单,却极难做到的“容错”“纠错”。这背后的担当襟怀,才是决定胜败的大智慧。汉高祖刘邦,就是生动证明。

参考资料:《史记》、《汉书》、李波《从 史记 看刘邦的用人艺术》、刘汉东《解读 史记 透析刘邦的用人之道》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郦食其不用一兵一卒便让强大的齐国投降,最终却为何又被齐王所杀

郦食其被齐王田广烹杀,主要是刘邦方面食言不遵守齐国归降的协议,导致齐王以违背协议为由处死郦食其。郦食其是秦末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和谋士,出身于陈留县高阳乡,被后世称为高阳酒徒。在秦末群雄并起之际,郦食其选择投奔了途径陈留的刘邦,并为刘邦智取陈留、说服武关秦军守将归降立下了大功。项羽入关后,自称西楚霸王,为防范刘邦,将其分封至蜀地,并把秦国故地分封给归降的秦将章邯等三人,以牵制监视刘邦;把原齐国一分为三,封田都为齐王,田安为济北王,改封田市为胶东王。田荣却因为不救项梁的原因没有受到分封,田荣十分生气,便武力驱逐了齐王田都。田荣不许田市去胶东就职,田市迫于项羽威名,偷偷跑去胶东,田荣大怒之下杀死田市,自立为齐王,随后击杀济北王田安,占领了整个齐地。项羽因此大举伐齐,田荣大败逃亡被杀,田荣的弟弟田横拥立侄子田广为齐王。这时候,天下俨然是楚汉之争,双方都想拉拢乃至控制齐国。

在这种情况下,公元前204年,韩信在平定赵国的叛乱之后,奉命向齐国进军。郦食其他毛遂自荐,主动要求前去游说齐王田广归降刘邦,“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齐王,让其自觉归顺,称汉东藩。”,刘邦觉得反正派人劝说一下也没什么可损失的,就同意郦食其的计划,也没抱什么太大希望。让刘邦大吃一惊的是,过了一段时间,郦食其派人传回消息,齐王田广真的同意归顺刘邦,兵不血刃为刘邦拿下七十二城。刘邦这下有点犹豫不决,并没有下令让正在准备进攻齐国的韩信停止军事行动。

公元前204年十月,在进军齐国的路上,韩信收到齐王决定投降的消息,认为进攻齐国已没有多大意义,决定停止进军齐国。 但蒯通游说韩信继续进攻齐国: “将军受诏击齐,郦食其只不过是汉在这场战争中部署的一个间谍,将军你想想,难道现在有诏书来让你停下来吗?你依据什么敢私自不执行诏书的命令?”听了这话,韩信有点犹豫了。蒯通进一步分析,认为郦食其只凭借一辆马车一个人就立下收复齐国的大功,难道韩信还不如一介书生吗?经过蒯通一番多方位立体面的利诱威胁分析,韩信决定马上进攻齐国。由于齐国认为已经跟刘邦达成归降协议,并没有认真做好备战准备,使得韩信大军长驱直入,顺利拿下战略重地历城,齐王田广这才如梦方醒,马上拿下尚在齐国的郦食其,齐王叔侄告诉他,韩信退兵就放了你,韩信不退兵就烹了你。精于谋略的郦食其早已看清了当前形势,不管是刘邦还是韩信绝不会因为自己一介老朽而放弃齐国这块战略要地。郦食其最后只留下两句话,一句留给了刘邦:“举大事不顾细谨,盛德不辞让。”任认为成大事者不会考虑那么多细节,另一句留给了自己,也还给了田广叔侄:“而公不为若更言。”我们就不必再说什么废话了,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吧。齐王最终于公元前203年烹杀了郦食其。齐国也最终被韩信攻取,韩信成为齐王。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