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作战多用红衣大炮,康熙也常用火枪狩猎,但为何没有开启清朝的热兵器时代?明朝时红衣大炮大显神威,领先西方两百年,为何到清朝就落寞了呢

本文目录

  • 八旗作战多用红衣大炮,康熙也常用火枪狩猎,但为何没有开启清朝的热兵器时代
  • 明朝时红衣大炮大显神威,领先西方两百年,为何到清朝就落寞了呢
  • 在明朝只有闽南人会造红衣大炮真的假的这是为什么
  • 现代重型坦克能否有效防御古代和近代的大型火炮的攻击
  • 康熙、雍正、乾隆,都是如何使用红衣大炮的
  • 红衣大炮还是红夷大炮
  • 明代的红衣大炮是何来历,它的威力如何
  • 明末清初的红衣大炮和同时期西方大炮差异有多大
  • 古代大炮那么垃圾,为什么还能横扫战场
  • 明朝具红衣大炮,满清是如何打进中原的

八旗作战多用红衣大炮,康熙也常用火枪狩猎,但为何没有开启清朝的热兵器时代

清朝初期打仗时用的红衣大炮,确实威力很大,在作战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而,正是由于清朝皇帝,尤其是康熙,好大喜功,一生想建功立业,后期有点儿膨胀,就采取了闭关锁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政策,导致我们和外界隔绝,差距也越来越大,大炮方面自然也是落后了一大截,只是一味的增加重量,以求增加射程,以至于,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虎门要塞的大炮重八千斤,射程还不及英舰舰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江阴要塞竟然装备了万斤铁炮“耀威大将军”。这些炮看似威武,实际上射程还不如明朝进口的那些红夷大炮。

明朝时红衣大炮大显神威,领先西方两百年,为何到清朝就落寞了呢

这个问题,充分暴露很多明粉的无知和傲慢。

红衣大炮这种大杀器,本来就是从西方传过来的,怎么可能领先西方200年?

实际上不仅不领先,反而还落后至少50年!

明朝的火器准备规模很大,但质量很差。

火枪,主要是三眼铳、快枪一类的火门枪,这是最原始的火枪。

射击的时候,一手持枪,一手点火发射,射击精度极差!

直到万历年间,名将戚继光大力推广鸟铳,明军的火枪才勉强赶上东亚先进水平。

鸟铳,是一种火绳枪。

但是,明朝最精锐的北方边军,仍然以落后的快枪、三眼铳为主。

火炮方面,则更加落后。

西方早已淘汰的佛郎机火炮,在明朝确实不折不扣的明星武器。

神威无敌的红衣大炮,其实是一种舰炮。并不适合陆战。但就是这样一种不合适的火炮,其射程、威力已经超过了明军所有的火炮。

明朝向澳门的葡萄牙人购买红衣大炮,并招募铸炮师。因为自己造不了啊。

这些洋人,有的后来被清军俘虏,为清军造出了上百门红衣大炮。

客观上讲,清军高度依赖火器,而且装备水平远超明军

在与准格尔汗国的战争中,双方都大规模使用火枪火炮。

但是很遗憾,清军打败了准格尔汗国这个强大对手后,没有了发展武器装备的动力。火炮技术的更新换代完全停滞。

如此同时,西方列强的武器技术却突飞猛进、一日千里。

这种差距在1840的鸦片战争中,直观而又残酷的展现在了中国人面前。

在明朝只有闽南人会造红衣大炮真的假的这是为什么

努尔哈赤就是被这种威力强大的“红衣大炮”炸伤,不治身亡。准确的说是明朝仿制出“红衣大炮”。但当时制造技术最好的就是闽南人,他们学习外来技术似乎是与生俱来的。

“红夷大炮”是泊来品

“红衣大炮”本名叫“红夷大炮”,听这名就知道,是从西方传来的,就是红头发的外国人造的大炮。

明朝万历末年,在东南沿海明朝军队和荷兰殖民者发生冲突,由于荷兰人配备了威力强大的红夷大炮,明军损失惨重。明朝官员徐光启向皇帝建议购买这种威力强大的西方利器。之后从通过传教士介绍,澳门外国商人手中购得一批红夷大炮。

闽南工匠是仿造主力军

明朝官员黄克瓒招募闽南工匠仿造威力强大的洋炮,当时叫“吕宋大铜炮”,但是由于铸造工艺落后,炮膛沙眼过多,大炮经常炸膛,首次仿造失败。

万历三十一年,西班牙殖民者制造了“吕宋惨案”,屠杀了两万多人,其中很多人来自中国福建漳州和泉州。遭受打击的闽南人发挥善于取人之长的优势,悉心研究红夷大炮的结构后,很快便掌握了西方铸造技术,并将西方技术和中国传统的铁铸造工艺相结合,他们利用铜的熔点低于铁的特性,先铸造好铁胎炮管后,炮管外加铸铜壁,利用铜冷凝时的收缩力,增加炮管的抗压强度,仿制出了威力强大、射程远、射速高的大炮。当时按照当地风俗,每铸造好一门大炮时,都要披上红色的绸布揭彩,表示喜庆,因此称之为“红衣大炮”。

命中努尔哈赤黄龙幕帐

红衣大炮在明朝大将袁崇焕指挥的抗击努尔哈赤的宁远大战中,发挥出巨大威力,26名闽南炮兵操作11门红衣大炮,炮手罗立击中努尔哈赤的黄龙帐,努尔哈赤的侄子和大将火狐狸被当场炸成肉浆,努尔哈赤身负重伤,最终由于伤势过重身亡。

明朝天启皇帝非常高兴,专门派礼部官员参拜击杀努尔哈赤的红衣大炮。

成也“红衣”,败也“红衣”

清军在与明军激战中,吃了红衣大炮的亏,开始召集能工巧匠研究缴获的红衣大炮,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发展火器。

清军在锦州建立军火制造基地,铸成升级版的“神威大将军炮”,又称之为“红衣大炮”,此炮以铜铸之,前细后粗,长8.5尺,隆起四道,重3900斤,用药5斤,铁子10斤,安装在四轮炮车上,具有身管长,弹药量大的优点,是攻摧坚城的利器。

而明朝却是另一番景象,朝中大臣分居两派,一派主张大力制造威力强大的火炮,另一派则认为火炮容易炸膛,明军伤亡惨重,是一种不可靠的武器,主张制造大炮的官员是为了骗取军饷。两派拉锯,导致火器发展缓慢。

1626年明军依仗“红衣大炮”取得宁远大捷,到1643年,17年间,明清火炮数量差距达到1:10,明军处于明显劣势。

松锦大战时,红夷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清史记载:“以用红衣炮攻明塔山城……汉军将士,载火器至塔山城西,列红衣炮,初八日始发炮,至初九日午时,城崩二十余丈,我兵由崩处入城”。

明军防守利器,成了清军攻城的利刃,真是成也“红衣”,败也“红衣”。

现代重型坦克能否有效防御古代和近代的大型火炮的攻击

谢邀,不能!

既然题主提到了近代,那么咱们说下近代的概念吧。

从学术界认为近代史定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这段时间为近代。那么大家脑子里应该闪现了什么武器呢?

是不是能够直接摧毁主战坦克的大炮就太多了呢?

第一个是大家讨论很久的战列舰舰炮:从大和级战列舰的460mm主炮到衣阿华级战列舰的406mm主炮,甚至扶桑级战列舰的360mm舰炮都可以对坦克造成巨大的伤害。

在之前的问题里讨论过,一枚406mm衣阿华级舰炮的高爆榴弹甚至不用命中现代主战坦克就可以摧毁一个足球场面积的一个坦克排,满满的六辆坦克完全变为零件。

那么舰炮可以算上一类,不过还没有完呢,还有榴弹炮呢!

二战期间广泛使用的最大口径榴弹炮是240mm的M1式240mm榴弹炮,从1944年-1945年共生产了315门。这门炮的炮弹里面装有90公斤的高爆炸药。

爆炸时是这样的:

同样,同时清理掉几辆坦克是毫无压力的。

类似的还有小一点的B-4榴弹炮,也就是斯大林之锤

203mm,弹头重量100公斤,其中装药60公斤。这货也是一炮扫平一个街道的

就这些了吗?其实还没有完呢。该提提古斯塔夫超重型铁道炮了吧

800mm口径,弹头内装有相当于0.7吨TNT炸药的爆炸物。

别说主战坦克,就是要塞也能锤透了。

那好吧,都说是二战的炮厉害是吗?说15几几年的炮——沙皇大炮。

口径890mm,实心弹丸重4吨!就是用砸的,现代主战坦克也受不了的。

康熙、雍正、乾隆,都是如何使用红衣大炮的

红夷炮是个比较笼统的称谓,是明清对来源于西方的一种长身管前装滑膛炮的名字。

明末的红夷火炮基本有2个来源,一个是徐光启为首的西法党,借助澳门的葡萄牙人引入红夷炮,火攻挚要,西法神机,兵录等书关于红夷火炮制造的介绍都源自西法党翻译的《实用炮学手册》。西法党于天启二年起陆续通过葡萄牙人够买了几十门打捞自英国沉船上的英国寇非林长炮,一种高倍径比的前装滑膛炮,现在在中国军事博物馆有收藏。这种炮被命名为红夷大炮。

这种红夷炮自被明朝运到宁远城中,并在天启6年的宁远大战中取得很好的效果,自此红夷炮被当做御虏神器得到广泛使用。从崇祯元年开始,不仅徐光启等人在北京仿制红夷炮四五百门,还从广东仿制,仅崇祯三年广东就一次性运送300门红夷炮入京。

这就是一般认识的西法党的红夷炮路线。因为史料记载详细,时间争议不大。

另一路红夷炮资料则很欠缺,那就是福建沿海通过与西班牙占领的菲律宾(吕宋)的贸易所获得的红夷炮。当时西班牙在吕宋铸炮,部分南洋华人参与铸炮习得技艺。

这一路红夷炮传入中国早于西法党,早在万历年间与明军交战的中国海盗就使用这类炮,只不过当时不叫红夷炮。

现在英国皇家火炮博物馆内就收藏了一门万历四十八年铸成的红夷大炮,为福建布政司雇佣工匠所铸。

根据记载“ 在歲癸卯(1603),西洋人僅四百計耳,以用火炮,致我閩漳泉販夫賈 子被殲於呂宋者四萬。今西洋人潛住粵澳;實繁有徒,閩人尚多傳得其法。 戎政尚書黃克纘業捐多金,購閩人之善造者十數人輩至京,同泰甯侯造炮 於京營,已造成大炮一位,銅重三千斤”

万历四十七年已经造了一门,这就是被称作“吕宋大铜炮”的红夷大炮。这种炮铸造了三十门并用在辽东战场上,但是因为辽沈之战大败,这种炮并未获得关注。

此后,福建还用铁铸了很多红夷大炮,其中有2门天启四年红夷大炮现存在泉州博物馆。经过金相测定,这2门铁铸红夷大炮为灰口铁制品。

明代在吸收西方制炮技术的同时,用自己的成熟铸造技术对红夷炮制造工艺做了很多改进,如铁芯铜体复合工艺火炮,可谓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徐光启曾利用中国技术将原西法500斤火炮在不减少火药装药和火炮威力下,重量减轻到300斤,便于野战机动。

这些情况表明明末的红夷大炮技术水平和制造技艺与西方并无差距。

同时,当时的西方国家并非都掌握了铸铁炮技术,例如葡萄牙。葡萄牙反而是在与中国的交流中,从中国学会了铸铁炮技术,设在澳门的炮厂雇佣大量中国工匠,最终将铸铁炮技术反哺到葡萄牙本土。

以上是明末红夷大炮引入的基本情况。

再谈清朝

清朝八旗最早记录自行铸造红夷炮是天聪五年,皇太极询到会铸炮的汉人工匠命佟养性仿制红夷,并在崇祯四年开始的大凌河之战上首次应用。此后因孔有德降清,除了将山东登莱等地大量火炮带到八旗外,还带来了熟悉铸炮的炮师以及接受过葡萄牙人训练的炮手,西法党孙元化在山东的练兵成果尽为八旗所有。

通过明清在辽东的数次交战,在松锦大战时,明清双方在一场战斗中可以各自推出三十门左右红夷大炮互相轰,炮战规模在当时的世界上也属一流。

清朝入关到康熙时期,在传教士南怀仁的帮助下,造了一批水平非常高的火炮,包括武成永固大将军炮(故宫藏),如下图。个人认为这门炮达到了中国古代铸炮技艺的高峰。

但是康乾后,清朝铸炮水平开始下降,造炮粗糙且不合法,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所铸火炮在同等口径和重量下,射程不及康熙所铸炮。

以上简单脉路说清楚了再说题主的问题。

事实上,一直到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外火炮技术并没有发生质的飞跃,均为前装滑膛炮,使用实心圆弹。以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国火炮为例,虽然铸炮质量远超清军火炮,但是火炮的设计理念并未发生太大变化。英国火炮之所以优于清军火炮,更多体现在火炮质量上。

1 英国火炮采用砂型铸造,优于清军大量使用的泥模铸造,缩孔气泡砂眼少。

2 英国拥有镗钻技术使火炮內镗加工光滑,减少炮弹游隙,火药能量浪费少射程更远。

3英国火炮铸造均为灰口铁炮,材料性能优于清军白口铁炮。(白口铁性脆)

4清军虽然开发了铁模铸炮,提高铸造效率,但是铁模冷却速度快更容易析出白口铁。(明末天启4年两门红夷铁炮为灰口铁,清中前期很多火炮也是灰口铁)

英军火炮从明末到一鸦制造技艺越来越精,清军火炮制造技艺却从康熙起退化,越来越差。此消彼长就让人认为洋人船坚炮利。

中西方火炮技术出现代差彻底将清朝甩开是第二次鸦片战争

此时的英法军所用火炮已经开始装备后装线膛炮,发射锥头柱体炮弹的新式火炮了。

补充:最高赞的答案那么扯淡…居然把弗朗机炮当红夷炮

喏,随便百度一下也不至于错的如此离谱。

这种炮是经过西草湾一战被明军缴获仿制并大量普及。

与弗朗机同时期被引入的还有一种发熕炮,与红夷炮一样是前装滑膛炮,炮口有兽首装饰(见筹海图编),被普遍使用于沿海地区。

最后补一张本人亲自拍摄的明代自行设计的大将军炮,可以看出与红夷炮区别很大。

红衣大炮还是红夷大炮

确切来说是红夷

因为这批大炮是在明朝万历年间(1600左右)进来的,起源一说是与葡萄牙的弗朗机一起引进,另一说则是从英国搁浅船只中找到,但最多的还是从荷兰人手里买的。

但不管是荷兰人还是英国人,他们都有一定红发人群,所以明清那会都把这群人称之为红夷,而他们的炮也自然叫红夷大炮

而等到努尔哈赤带着辫子军打天下的时候也吃过红夷大炮不少苦头,因此也开始仿制。而红夷之夷是“蛮夷戎狄”,带贬义。所以就改名为红衣大炮

明代的红衣大炮是何来历,它的威力如何

火药尽管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早在晚唐时期我国就已出现了最早的火药武器,到了宋代现代火枪、火炮的雏形开始出现,女真、蒙古在同宋朝的战争中也逐渐掌握了火药的生产制造技术,通过蒙古西征和丝绸之路贸易火药逐渐流传到中东和欧洲。到了明代终于诞生了中国最早的成建制的火器部队——神机营:在大明建国十年后出现了“凡军一百户,铳十”的明文规定。到了明成祖朱棣时代更是明确规定明军的日常训练科目为:五分习刀剑,三分习弓弩,二分习火器。尽管此时明军还是以冷兵器作为主要装备,但已有二成左右的明军装备了火器,这意味着火器在明军之中已不是零散的临时性装备了。朱棣迁都北京后组建了拱卫京师的三大营,其中的神机营就是明军中专门掌管火器的部队,这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第一支独立成建制的火器部队。在朱棣五出漠北打击北元残余势力的战争中明军综合运用冷热兵器屡屡得手。

大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葡萄牙派遣到中国的第一位使臣皮雷斯在一支由4艘帆船组成的护航舰队护送下抵达广州。舰队为向中方表达敬意而按欧洲礼节鸣放礼炮,却被当地官府和人民误以为是开炮滋事。尽管后来经过一番解释之后误会消除,但葡萄牙人还是引起了中方的格外关注:——当地官员为此登上葡萄牙舰船视察。根据当时广州官吏给朝廷的奏报以及他们留下的私人笔记中可以得知:葡萄牙人的火器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铳发弹落如雨,所向无敌。其铳用铜铸,大者千余斤,名佛郎机”。佛郎机本是明朝对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的称呼,至此也被用来指称这种原产于葡萄牙的新式火器。

当时的明朝国产火铳、火炮存在的主要缺点在于:均为前装式,火药须从筒口装入;每射击一发之后须等枪管、炮筒冷却才能继续装入火药,碰上机动性强的敌军骑兵根本没机会打第二发。而佛郎机恰恰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这种流行于15~16世纪的欧洲早期后装炮最大的妙处就是采用母铳衔扣子铳的结构,较好解决了管内闭气的问题。将装有火药的子铳放入母铳膛内发射以避免铳膛与火药直接接触而带来的炸膛风险。由于子铳是单个的,便可以发射一个子铳后换上另一个,几个子铳迅速更换就能形成“弹落如雨,所向无敌”的密集火力。与此同时佛郎机还配备了准星、照门,从而使射击的精确度大大提高。

1522年8月5艘葡萄牙舰船公然驶入珠江口挑衅当地驻军,明军成功击败了这支葡萄牙舰队并俘获2艘舰船以及船上的20多门佛郎机。尽管这时在佛郎机这一具体武器上葡萄牙人已发展到了明朝火器的前面,但论整体战斗力仍是明军更强,但明军并没被自己的胜利冲昏头脑,而是认真研究了佛郎机的构造特点并成功进行了仿制。到嘉靖中期甘肃的边防明军已拥有佛郎机炮车1158辆,宁夏有1000辆,固原128辆,大同1000辆,由此开启了明朝仿制西洋火器并将其列装军队的先河。在万历援朝抗倭战争中明军综合运用国产火器和仿制的佛郎机完全压制了日军铁炮的火力。然而细究起来:佛郎机其实是一种介于火铳和火炮之间的中型武器,还算不上真正的重型火炮,它和后来明军使用的红衣大炮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当明朝的仿制佛郎机在朝鲜战场上大显神威之时一种火力更加强大的新式火器也逐渐进入明王朝的视线: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号称“海上马车夫”的荷兰人驾驶两艘巨舰突袭澳门,尽管这次军事行动针对的是盘踞在澳门的葡萄牙人,但此时的明王朝并未以事不关己的心态应对此事——毕竟如果荷兰人成功战胜了葡萄牙人会不会顺便侵扰中国沿海是谁也无法保证的事,对此明朝官方进行了充分的战备。明朝方面对荷兰人和葡萄牙人的战争情况进行了充分的调查了解——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一种新式火器进入了明朝的视线:这是一种前装滑膛炮,口径多在100毫米以上,多为铁制,也有铜制,重量从70斤到万斤不等。弹药前装,重量一般可达数斤至十数斤不等。射程可达四五里至七八里不等,杀伤力超过了明军已成功仿制的佛郎机。在接触到这种新式火器后明朝的军政大员们迅速决定将其作为新的引进目标,而之前的佛郎机则被视为应当逐渐淘汰之物。

明朝对这种新式火器的研究很快被派上了用场:荷兰人在和葡萄牙人交战后果然开始长期活跃在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并开始不断骚扰我国沿海,明朝在同荷兰的战争中缴获了一部分新式火器。与此同时明朝还长期向澳门的葡萄牙人订购这种新式火器,当时的澳葡当局为了防备西班牙、荷兰等殖民竞争对手而在澳门建立了卜加劳铸炮厂,卜加劳铸炮厂甚至一度被誉为是世界最好的铸炮厂。由于葡萄牙人多为红发,所以明王朝就称这种主要得自于“红毛洋夷”的新式火器称为红夷大炮。令这一新式火器名声大噪的当属1626年的宁远之战:这年2月后金大汗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率13万八旗劲旅攻打明军驻守的孤城宁远。此战在努尔哈赤眼中看来应该是胜券在握——宁远守军不足2万,而守将袁崇焕不过是一个此前从未上过战场的无名后生。然而努尔哈赤所不知道的是:宁远城内的袁崇焕和他一样自信,而袁崇焕的自信来自于宁远城中的红夷大炮——不是1门,而是整整11门。

尽管拥有红夷大炮这样的大杀器,问题在于:无论多先进的武器装备归根结底是由人在操纵,在此之前明朝和后金的历次战争中也都使用过火器,却基本上没对整体战局构成什么实质性的影响。然而袁崇焕在认真分析了此前明朝与后金的历次战争后得出一个结论:此前明军的失利并不能证明火器乃无用之物,而是此前明军的指挥官没正确使用。当时的火器射击速度远远无法和后世相提并论,所以在面对机动性极强的骑兵时往往会出现根本来不及打第二发的情况。这一缺陷同样存在于宁远城中的红夷大炮身上,但袁崇焕找到了克服这一缺陷的办法——凭坚城、用大炮:后金骑兵善野战而不善攻城,袁崇焕始终坚守不出,利用坚城迟滞后金骑兵的攻势,这时就轮到红夷大炮展现火力了。后金军队在11门红夷大炮的密集轰炸下强攻宁远城3天,结果在付出1.7万余人的伤亡代价后仍未能将宁远城攻克,甚至连努尔哈赤本人也被明军的红夷大炮击伤,后金军队不得不被迫撤退。被炮火击伤的努尔哈赤对宁远之败耿耿于怀并于8个月后急火攻心而死。

此战后红夷大炮被明朝视为神兵利器,这时有人提出:“夷”这个字眼含有贬义,既然此炮已为国立功,再称之为夷似有不妥。于是明朝廷下旨将参加宁远之战的红夷大炮封为红衣大将军炮,简称红衣大炮。1627年刚继承后金汗位的皇太极再次攻打宁远以报其父努尔哈赤之仇,结果再次被明军的红衣大炮击退。经过此战后皇太极对明军的火炮威力有了清晰的认识,于是在1631年正月皇太极命佟养性组织了一批汉人工匠仿制火炮,此后以骑射起家的八旗军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兵种——乌真超哈,翻译成汉语就是重兵部队的意思,其实指的就是炮兵部队。在当年八月的大凌河之战中后金首次使用红衣大炮“击坏台垛,中炮死者五十七人,台内明兵惶扰不能支,乃出降”。此战后金缴获了3500门各种火器。两年后明军中火炮最多、炮术最精的孔有德、耿仲明部叛变,至此后金与明之间在火器力量上的对比被极大的改变了。

明末清初的红衣大炮和同时期西方大炮差异有多大

可以把时间定格在1600-1700这一百年之内吧

到了明代,火器有了长足的发展,式样也多了起来。大明使用的火器中,除了三眼鸟铳和火铳以外,还出现了一种令人明寒的远程武器——火炮。

明末时期,大明从荷兰引进了一种厉害的火炮——红衣大炮。红衣,就是“红夷”的谐音。指的就是指荷兰人。

17世纪,欧洲已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开始了工业革命和文化复兴,无论是工业还是科技都得到飞速发展,造出这样的大炮武器也是情理之中。

所以说,大明的红衣大炮也不是明自己生产的,而是从国外进口,应该至少与荷兰人的大炮保持同步吧。

在此之前,中国人自己也能制造火炮,其原理与红衣大炮没有什么区别。但因为我们用的材质不同,中国的火炮多是用质地比较软的铜金属制作的,炮管相对薄,一旦用的时间一长,炮管很容易在发射炮弹时遇热变形、炸膛。红衣大炮则不太一样,炮管厚度是旧炮的几倍,而且从炮口到炮尾,炮管逐渐加粗,炮管管身也更加长,而且每门炮还配备了可以用来调整射击角度的炮耳,瞄准的大炮准星和和照门,在设计工艺上都领先大明自己制造的火炮。当时的红衣大炮最远的射程可达五公里,放在那个时代,这个距离可以说是非吓人了的。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当时的红衣大炮与西方大炮差异几乎可以不计,都是在大清后,在武器方面逐渐被拉开了

古代大炮那么垃圾,为什么还能横扫战场

就说说明清时代吧。

明末辽东军和清朝八旗兵普遍装备的棉甲,是一种相当实用的盔甲。

这种盔甲用两层压实的棉花,中间夹上铁片,外表附上一层棉布,并用铜钉固定各层。

从防护力上讲,这种盔甲不如同时期欧洲的板甲,但是,它不需要量身定做,适合大规模装备,相信懂的都懂;

从成本上讲,它比同时期欧洲人、卫拉特蒙古人的锁子甲要便宜,但是防护水平相差无几,而且手臂、腋下、肩膀、裆部都可以缝制一层加厚,这一点在锁子甲身上很难办到;

最后,它还有很好地保暖效果,特别适合在塞外使用。

在明清战争中,这种甲是抢手货。努尔哈赤起兵之前,明朝辽东军在抚顺、开原、辽阳、沈阳、广宁各处,储备了近十万副这种盔甲,但在努尔哈赤立业的六次大战中,几乎所有库存和俘虏的盔甲都到了后金军手中。

天启二年(努尔哈赤起兵第四年),后金军的盔甲装备率就达到了115%,也就是每一百人中有十五人穿两层棉甲,主要是工程兵。而明朝这边儿,经过一系列的损失,到松锦大战那会儿,清军杀了五万明军,却只扒下一万多副盔甲,可见此时的明军的披甲率之低。

在战场上,这种甲对弓箭有着相当不错的防御效果,除非近距离直射,不然很难穿透;而由于此甲对肩膀、手腕、胳膊、裆部、腋下甚至面部都有加强防护,导致在肉搏中很难伤到要害;此外,此甲对于一些劣质火器的防护效果也很好,是的,我说的就是大名鼎鼎的三眼铳。《满文老档》中就曾记载,后金军士兵身穿两层棉甲,打完仗后抖出“铅子数升”,人却无大伤。

这就是当时的战场,看起来在“兵与甲”之间,甲占了上风。

这时,大炮登场了。

在当下的电视剧中,打炮的场景是这样的:炮手像放鞭炮似得拿着火把点引信,轰!紧接着画面一转,炮弹在敌人阵中爆炸。

假的。

在那会儿,全世界都鲜有会爆炸的炮弹。

真实的打炮场景是这样的。

先从炮口将提前配置好的火药塞进去,用一根木根轻轻的将火药捅到底部,接着木棍反复抽插,将火药固定。由于这个动作太少儿不宜,请未成年人不要模仿;

然后,找一些破麻布、棉布,塞到火药上方,作为缓冲物;

接着,找一个弹弹,可以是石头的、铁的或者链条连着的两个弹,都可以,小心翼翼的塞进去,动作要轻缓,然后用木棍压实;

最后,在炮尾的火门(火药室开口)处,连上一根长长的印信。点燃,发射。

炮弹打出去的场景是这样的。

野战时,你正在摩拳擦掌,准备待会儿射死几人,正在你热身时,一个重达五六斤、时速达200米每秒的铁蛋蛋飞过你身旁,旁边的老兄上一秒还信心满满,这会儿已经少了一条胳膊。你的脸上仿佛感觉有液体,你一摸,一手血,这时,你转头一看,跟你旁边那位倒霉蛋儿杵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人,都少了点部件,有的少了肩膀,有的少了胳膊,还有的没了头。

守城时,你正阴在城垛后,准备待会儿从射击孔里好好狙杀一番。这时,你只听得一声轰鸣,距你五六米的城垛突然嵌进了一枚铁蛋蛋,砖石开始出现裂纹;你正在庆幸,多亏没砸我身上,过了五分钟,另一枚铁蛋蛋再次命中受伤的城垛,直接穿透了躲在后面的那位倒霉蛋,给他肚子上留下了一个直径约为8CM的圆洞。同时,碎石飞溅,你旁边那位仁兄的脸上嵌入了一颗石子,正傻傻的问你:“兄弟,我怎么感觉脸有点儿疼呢?”。

经历以上场景,90%的人不会再想打仗了,这就是重炮的威慑力。

明朝具红衣大炮,满清是如何打进中原的

那玩意毕竟只是打实心弹的火炮,不是原子弹,凭啥有了别人就打不进来啊?再说清兵出关的时候也有火炮的,而且数量和质量上并不比明军差。不要被电视剧骗了,清军在还是后金的时候也许比较依赖骑射,武器和甲具上和明朝有差距。他们叫满洲以后实际上是有长足进步的,武器的良品率更高,士兵的披甲率也更高,孔有德投降后更是带去了火炮铸造工匠和船匠。

在吴三桂献山海关之前,清军利用海船运输屡屡掠夺山东,在江阴之战中最后就是靠上百门火炮齐射才炸开的城门,他们在军事物资配备上只比明军强,不比明军弱。在战争中唯武器论本身就是邪路,毫无士气的士兵你给他原子弹都可能引爆在自己境内,何况明军那时候连武器都不如人家了。

清军可以出关打进中原细考起来是一个必然事情,和五胡乱华有些相似的地方。大体上不是清军强大到不可战胜,而是关内实在不像样子,中央政权已经对疆土的控制力降到极限,割据政权又不成气候。我们无需讨论明朝灭亡的原因,腐败、天灾、党争什么的都可以,结果都是王朝控制力下降。明末农民起义和西晋八王一样的不成器,没有一个胸怀天下的雄主,都是生死看淡、不服就干的货色。也同样是自己打不过就拉外人来当帮手,就是不考虑人家帮完忙还走不走的问题。

所以清军入关是必然的事情,即使不是清军也可能是准噶尔,可能是沙俄什么的。总结来说就是自己不争气就别怨人家揍你,挨了揍要想的是怎么养好身体揍回去,不是骂人家凭啥打人,大抵上政权之间没有凭啥,就是拳头够大而已。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