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最终被刘邦以隆重的仪式拜为大将,其原因有哪些?韩信早期从未有过带兵经验,为何拜将之后可以战无不胜

本文目录

  • 韩信最终被刘邦以隆重的仪式拜为大将,其原因有哪些
  • 韩信早期从未有过带兵经验,为何拜将之后可以战无不胜

韩信最终被刘邦以隆重的仪式拜为大将,其原因有哪些

我是独钓孤海一只鱼,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回答,这主要根结在韩信身上,而直接原因则在刘邦身上。其因有三

一、韩信的人生遭遇。韩信很有才华,但一直都得不到重用,一开始韩信是投奔的项羽,但项羽根本看不上他,因为项羽性格的原因,注定了韩信在项羽手下有很难有发展,这一点韩信是有者自己准确的判断的,所以韩信离开了项羽,转而跳槽到了刘邦的军中,可到了刘邦军中依然得不得刘邦的赏识,甚至于刘邦还十分看不起韩信,可能是两人没什么眼缘吧。故而韩信心中肯定受了气,所以要出这口气,就是让刘邦当着所有人的面给自己道歉。这也为刘邦杀韩信埋下了伏笔。

二、韩信的虚荣心在做怪。韩信可是个知识分子,并且他在成名之前受了很多冤枉气,比如,胯下之辱,受尽世人眼色。这好不容易屌丝逆袭了,还不好好庆贺一下吗,这是韩信自己在向天下人宣告自己的本事,更是对以前轻视与侮辱自己的人看的。我韩信才是最成功的人。这也是韩信自己为自己准备的一场盛大的历史时刻,因为从这一刻起历史会记住他。

三、为统帅三军而立威严。因为韩信在这之前没有什么出色的战绩,他要在军中立威,就是告诉他的手下自己是有能力统帅他们的,这也是自信的表现。

综上所述,这就是韩信为什么会要求刘邦用最盛大的仪式来拜自己为大将军的原因。这其中有韩信自己的私心,又有对实际情况的考虑,所以这样的一场仪式是非常恰当和符合当时情况的。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才是读史的正确态度。我是独钓孤海一只鱼,每天都有不一样的历史认知。欢迎点赞评论加关注和收藏转发。原创不易,谢谢支持。

韩信早期从未有过带兵经验,为何拜将之后可以战无不胜

用脑读历史,用心讲故事,欢迎关注【讲古场】

韩信在刘邦登台拜将之前,确实没有任何统兵打仗的记录,更不用说克敌制胜的记录了。但是一个优秀将领的经验并不一定来源于亲自领兵打仗的过程,还有其他的途径。历史上,一出道就未尝败绩的将军有很多,比如孙膑、白起、岳飞……这一类人还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下面我们一一进行说明。

一、获取他人的经验

韩信虽然在出道之前,没有统兵打仗的经验,但是他很早就参加了项梁的起义军,一定也参加了很多的战争。项梁死后,韩信在项羽身边担任郎中,参与了项羽在入关之前的所有战争。这些战争,有胜利的也有失败的,有以少胜多的,更有以弱胜强的。项羽的成名之战——巨鹿之战,韩信也一定是参与了的。在这些过程中,很有心的韩信一定在暗中总结经验,将来为自己所有。

另外,当时天下顶尖的军事人才只有两个人,一个是韩信,一个是项羽。在韩信出道之前,就只有项羽一人。韩信在投靠刘邦之前,虽然没有得到项羽的重用,但一直跟随在其身边,耳濡目染,加上韩信的分析总结,一定是受益匪浅。这些他人经验都是非常宝贵的,让韩信逐渐的形成了自己对战争的理解,变成了自己的经验。

二、获取前人的经验

读书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获取前人的经验。韩信一定是读过很多兵书,吸取了前人很多的经验。这一点史书上虽然没有正面的记载,但是却在一段对话中,表现出了韩信博览兵书、融会贯通的一面。

韩信帅兵,通过井陉一战而灭赵主力。战后,很多将领向韩信请教兵法。诸将表示,兵书上说不能够背水列阵,而将军却反其道而行之,不按兵书办事,反而却赢得了胜利,这是为什么呢?韩信回答说,我就是按照兵法去布阵的,只是你们读兵书读的不仔细吧了……这段记载说明韩信不仅熟读兵书,而且还认真思考,理解了前人经验的精髓,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所以才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

三、优秀人才的共同特点

韩信既能够从别人指挥的战斗中取得经验,也可以通过熟读兵书、认真思考吸取前人的经验。但是这样的人很多啊!可以说,每一个将领都看过别人打仗,也都接受过其他人的指挥,更看过很多的兵书,也是倒背如流,那为什么是有一个韩信呢?这就涉及到优秀人才的一个共同特点——悟性。

上天是公平的吗?也许在整体上是,但是在具体的问题上就不是了。这个世界上确实有很多人,就是聪明、智商高、悟性强,而且还谦虚谨慎、勤劳善良。哈哈,是不是很羡慕这样的人。虽然很少,凤毛麟角,但是各个历史时期都有。韩信就是同时代的佼佼者。所以,他能够以项羽集团的非核心成员,就能够学到项羽的本领,还总结出了项羽的弱点。仅仅靠死的文字的记载,就领会了战争的艺术,懂得根据实际情况而排兵布阵。正因为如此,韩信才被萧何称为国士无双。

附件:韩信与手下人对话的原文摘录

诸将效首虏,休,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亲若关注我,我必不负亲!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