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关羽、马良、关平、周仓没战死,而是逃回蜀中了,蜀国的命运能不能得到改变?诸葛亮、魏延死后,蜀汉为何会陷入“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困境

本文目录

  • 如果关羽、马良、关平、周仓没战死,而是逃回蜀中了,蜀国的命运能不能得到改变
  • 诸葛亮、魏延死后,蜀汉为何会陷入“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困境
  • 秋天到了,你能写一首诗怀念一下你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吗
  • 成都现“阴阳天”奇观:一边晴空万里一边厚密乌云, 你怎么看
  • 杜甫写的七言《绝句》,为何当时成都一片祥和,而其他地方战乱纷纷
  • 三国后期,蜀中无大将,魏延有勇有谋,为什么诸葛亮还要杀他
  • 杜甫,杜工部,古代工部是什么职务大约几品,是怎样的
  •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廖化的实力真的不行吗
  •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是正史记载吗廖化真实的一面究竟是什么呢
  • 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背景是什么

如果关羽、马良、关平、周仓没战死,而是逃回蜀中了,蜀国的命运能不能得到改变

关羽在获得援兵后,按其性格决不会逃回成都,相反,他就会清醒,"南和东吴"也不是马放南山不设防。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从此,南北都要有备无患。

而刘备也会再度加强防务,或让诸葛亮重返荆州督军,或加派黄忠、法正协防东南。

在政治上是否继续"北拒曹操,南和孙权",还是重新制定"北拒曹操,南伐孙权"的战略,成了当务之急。

诸葛亮和赵云等稳健派会主张继续"北拒曹操,南和孙权",集中兵力解决曹操军事集团,只有战胜曹操,才有可能逐鹿中原,威慑天下,东吴可以不战而胜。

而假设两线作战,蜀汉不具备同时打赢两个战场的实力和机会。万一被江东套住得不偿失,相反让曹军渔翁得利,更不利于刘备北伐中原。

关羽没有死,张飞也不会跟着死,那么刘备多少还是会冷静听从诸葛亮、赵云等的力谏,不会做出过份的一意孤行的冒险搏杀。或许,刘备集团避免了接二连三的重大伤亡。

那末,只要养精蓄锐,待到各方面准备就绪,一方面还要和孙权暂时结盟,以防后院起火,消除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聚集2路大军,同时兵发益州、荆州,北伐曹操,为实现"隆中对"而誓死一搏。

这样,刘关张和诸葛亮,都会由衷的感叹:没有枉负当年三顾茅庐之初心,匡扶汉室,在此一举啊!

诸葛亮、魏延死后,蜀汉为何会陷入“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困境

问题根源主要还是出在刘备身上,夷陵之战的惨败,导致蜀国的大批新生代将领谋士阵亡,使蜀国失去了后继力量。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先生这样评价刘备:

“计谋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

这是在说刘备的智谋、韬略不如曹操。具体体现在刘备与曹操在对待“仇恨”的态度上。

“宛城之战”,张绣杀死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心腹爱将典韦,连曹操的坐骑名驹绝影都未能免于一死。依照常理来说,曹操应该对张绣恨之入骨。但曹操打败张绣之后并没有将其处死,而是收入麾下,向全天下的英雄豪杰们展示自己宽广的心胸。

反观刘备,为了给义弟关羽报仇,在蜀汉最需要休养生息的时候,强行挥兵攻打东吴。
最终导致“年轻一代的战将张南、傅肜、冯习、马良等等相继阵亡。

此外,杜路、刘宁投降东吴,黄权投诚曹魏,赵融下落不明。还有数万精兵全军覆没,蜀汉元气大伤。夷陵之战导致蜀汉与曹魏、孙吴之间的实力差距越拉越大。可以说刘备是造成蜀国整体势力衰弱的始作俑者。

虽然后面经过了数年六年的休养生息,蜀汉基本上恢复了元气。但荆州地盘的丢失,使得蜀国被彻底的关在了益州,不仅整体实力落后于魏、吴两家,战略上也处于被动。

诸葛亮为了改变这一被动局面,于建安六年发动第一次北伐。诸葛亮的北伐大计持续了七年,前后历经五次,虽然并没有太多收获,甚至还一定程度上消耗了蜀国的实力。但是常年的战争为蜀国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

诸如王平、邓芝、廖化、张嶷、马忠、张翼……等人,均为诸葛亮在北伐过程中培养出的优秀将领。

从这个角度而言,诸葛亮是以一己之力逆天而行,强行给蜀汉续了一波血。

诸葛亮过世后,蜀汉又经历了整整二十年的“休养生息”,二十年后姜维再次挥师北伐。但在这二十年间,姜维并没有培养出优秀的军事人才,军事高层还是那几张老面孔。说白了,姜维一直都在吃二十年前诸葛亮北伐的老本。

主要原因是姜维的政治能力比较差,对于朝政的影响力有限,无法压制住军队内部“论资排辈”的风气,导致蜀国人才选拔机制走向官僚化。在如此黑暗的政治环境下,有能力、有野心的新生代人才想破格上位,简直难于登天。

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情况下,姜维只有把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将置于阵前,比如年近八十的廖化、身体残疾且年逾古稀的张嶷……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并不是讽刺廖化将军的作战能力不行。人家都八十了还能披甲上阵,驰骋沙场。我们有什么资格去嘲讽一位壮心不已的老将。而是说蜀汉后期的政治环境极度腐化,一群即将被时代淘汰的老顽固把持着大权不肯松手,胸怀大志的新生代人才们没有施展抱负的舞台。最终导致垂暮之年的蜀国得不到新鲜血液的支持,只能一步一步的走向灭亡。

当然,这仅仅是从将领的角度而言。如果细究本质原因,还是一个国力上的差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蜀汉地盘太小,人口太少,而且作为一群外来者,蜀汉还遭到本地豪族的排斥。这使得他们没有培养人才的土壤,这才是真正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再者,或许蜀汉的将领也很出色,但是迫于蜀汉孱弱的军力,他们发挥的平台也十分有限。这也可以认为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秋天到了,你能写一首诗怀念一下你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吗

家乡 秋隅

——想将秋写尽,没法办到,因它属于

大自然的

燃霞映灿,万山尽晖,

伴习风, 徜徉山隅。

峰峦陡峭,尽收秋颜。

数枫叶红,松柏绿,银杏黄。

泛泛美色,漫漫彩画,

悠瘦叶,萦荡墙旁。

即起乘兴,步绕田庄。

收割机鸣,粮担入,农户忙。

成都现“阴阳天”奇观:一边晴空万里一边厚密乌云, 你怎么看

这种现象其实一点儿都不奇怪,正如下图微博所说的,这就是一种很常见的气候现象“风切变”。

简单来说,就是在大气运动比较剧烈的时候,由于暖空气遇到了冷空气,温度迅速降低,所以空气会以非常高的速度下降【如下图所示】,从而带来局部空域的云、雨等天气现象。

而成都的阴阳天实际上也是这种天气现象。这种现象在夏季会经常出现,你只要在网上搜“阴阳天”就可以看到大量的类似图片。

杜甫写的七言《绝句》,为何当时成都一片祥和,而其他地方战乱纷纷

这首绝句不是写祥和景色的,提问者根本没有读懂这首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是讲要出山做官去了,一行白鹭上青天是讲高洁之士要上朝了。窗含西岭千秋雪是讲刻苦修炼有所成就。门泊东吴万里船是讲接自己的船已经停在家门口了。

为什么说两个黄鹂鸣翠柳是讲要出山做官去了。这里面是有学问的。望文生义的人怎么读得懂呢?为什么一行白鹭上青天呢?窗含西岭千秋雪在讲什么?为什么门口泊着的万里船是东吴的?这里面都是学问啊。读懂这首诗,对写诗是很有帮助的。

三国后期,蜀中无大将,魏延有勇有谋,为什么诸葛亮还要杀他

魏延将才,诸葛怕没有人能压服他,再说有黄浩奸臣当道,魏延被欺压时必反

杜甫,杜工部,古代工部是什么职务大约几品,是怎样的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受尽苦难。他一生最安定的生活,就是在成都的几年。

公元764年,杜甫的好友严武再一次主政成都,杜甫得到消息,来不及等待严武的召唤,便直接投奔严武去了。

严武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和检校工部员外郎,这算是杜甫一生最高时官职了,杜甫也是这时候被人们称为“杜工部”的。

唐朝时是三省六部官吏制度。尚书省隶属六部,工部是其一,相当于现在的住建部,主要是兴修水利搞基础建设。

工部的首官是工部尚书,下面是侍郎,再往下是员外郎。杜甫相当于住建部下属的那个司的副司局级干部。“检校”的意思是还没有得到正式任命,但是已经开始任职了。

说到底,杜甫的官级在唐朝应该是六品。虽然杜甫官级不高,却是受尽磨难的杜甫十分满足了,这期间杜甫有大量的诗做流传至今。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廖化的实力真的不行吗

廖化能力还是不错的,好歹他也击败过郭淮,所以他的水平最差也可以和郭淮相当。

廖化在正史上可不像《三国演义》说的那样是黄巾军余孽,而是荆州的大族出身,开始在关羽手下的主簿出身,荆州失陷后,廖化也被迫暂时栖身东吴,不过他后来诈死,骗过了所有的人,然后带着自己老母跑回了蜀汉。路上正好遇到要伐吴的刘备,刘备很高兴,封他为宜都太守。从这事看,廖化不仅忠心,而且智勇双全,加上他又是荆州人士,此后在蜀汉也是官运亨通,一直做到了“右车骑将军,假节,并州刺史”,还封了一个中乡侯。

当然廖化也是有实际战绩来支持的,根据《魏书》记载,魏国名将郭淮都在他手下吃过亏:

(延熙元年)九月,蜀阴平太守廖惇反,攻守善羌侯宕蕈营。雍州刺史郭淮遣广魏太守王赟、南安太守游奕将兵讨惇。淮上书:“赟、奕等分兵夹山东西,围落贼表,破在旦夕。“帝曰:“兵势恶离。“促诏淮敕奕诸别营非要处者,还令据便地。诏敕未到,奕军为惇所破;赟为流矢所中死。

廖惇就是廖化,他去攻击守善羌侯宕蕈营,郭淮命广魏太守王赟、南安太守游奕来救援,分兵夹攻廖化,还信心满满上书说“破在旦夕”。倒是曹叡发现问题,认为兵分两路容易被对方各个击破。结果真的如曹叡所料想的那样,廖化先击败游奕,再回头攻击王赟,王赟中流矢而死,郭淮吃了一个大亏。郭淮在魏国晚期也是一员名将,特别是在雍州任上多次平定胡乱,也没少和蜀汉作战,应该说战绩还不错。能让郭淮吃亏,廖化这个表现也是非常可以了。

另外在魏国灭蜀之战时,廖化率军去支援在沓中的姜维,经过阴平时遇到雍州刺史诸葛绪的3万大军,廖化不过几千人,却成功的在阴平阻击了魏军,使得姜维免受两面夹击,可见其能力还是很不错的。

所以综合来看,廖化还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大将,用“廖化做先锋”来说蜀汉没人才可有点对不起廖化。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是正史记载吗廖化真实的一面究竟是什么呢

谢谢悟空邀请!

我本是学中文的,有人说‘’文史不分家“,但我对历史并没有研究,只是读作品的时候,顺便了解一下而已。既然受悟空邀请,只能勉为其难。

三国的历史主要记载于陈寿的巜三国志》,我翻阅了巜三国志.蜀书》,记载寥化的内容如下:

“化字元俭,本名淳,襄阳人也。为前将军关羽主簿,羽败,属吴。思归先主,乃诈死,时人谓为信然,因携持老母昼夜西行。会先主东征,遇于秭归。先主大悦,以化为宜都太守。先主薨,为丞相参军,后为督广武。稍迁至右车骑将军,假节,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以果烈称。官位与张翼齐,而在宗预之右。咸熙元年春,化、预俱内徙洛阳,道病卒。“

原文中没有“蜀中无大将,寥化做先锋“的句子,所以,我认为此活并非出自正史。

寥化的真实面目,依据上文陈寿的记述来看。

他开始的时候做关羽帐下的主簿,主簿相当于现在的秘书,权力还是比较大的。关羽败亡后,他投降了孙权,后来使用诈死的计谋回到了刘备身边,被刘备任命为宜都太守。刘备去世后,又做了丞相参军、广武都督和阴平太守等官。曾多次参与蜀汉的北伐。官一直做到右车骑将军兼任并州刺史,被封为中乡侯。

按陈寿的描述,寥化还是很有能力的,不然他是封不了候的。陈寿说他“以果烈称“,意思是凭借果敢刚直闻名天下,这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的。

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背景是什么

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背景是蜀国的衰落.

三国末年,蜀国将才凋零,关羽、黄忠战死,张飞被杀,赵云、马超老死,唯一拿得出手的只剩下一个魏延。诸葛亮屡次北伐,中军精锐由魏延统领,其下有马岱、关兴、张苞等人。后来张苞追击敌军摔下山谷,关兴病死,到姜维北伐时就出现了无将可用的窘况,于是只能任命当时七十多岁的廖化为先锋,也就有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话。

那么廖化真的不配做这个先锋吗?

当然不是,廖化跟随关羽南征北战,忠心不二,能力也还是不错的。人们所吐槽的是蜀汉人才缺乏到连个年轻的将领也派不出来,可见离灭亡也不远了。有人把这个锅推给诸葛亮,说诸葛亮没有识人之明,而且事必躬亲,不给后辈锻炼机会,导致军营之中无后继之才。

那么这真的该归过于孔明吗?在我看来,恐怕不应该。诸葛亮选择的内政接班人是蒋琬,后面有费祎和董允,这三个人都是治国良才。那为什么军事方面后继无人,只能仰仗一个魏国降将姜维呢?

这就得从当时的时势的制度来分析了。经过从西汉中期就开始的土地兼并,全国各地都出现了豪强,而东汉的开国功臣的后代也占据了大量的资源,形成了士族。这两个其实本质上是一种情况,他们占据着大量的土地资源,他们掌握着解释经学、推举官员的权力。有一句话叫“铁打的世家,流水的军阀。”就形象地说明了这种情况,他们不管朝廷是谁,他们只要保障自己的利益。你强大的时候豪强会讨好你,但你弱小时,他们就会转手把你卖了。所以曹操一生都在打压豪强,也因为这曹魏各处的叛乱一直不断。

要想保障政权统一,就要打压豪强,要想政权稳定,就要向豪强妥协,这是历史趋势,难以违背。诸葛亮在世时,凭借其个人能力和魅力,还能压得住豪强。但要他们替蜀汉卖命打天下他们绝对不会愿意。所以诸葛亮北伐一方面是想以战养战,另一方面是因为刘备留下的班底还在,凭借这些还可以和曹魏一战,一旦这些人死了,蜀汉就永远得偏安一隅了。甚至可能被士族豪强卖给曹魏。

举个例子,李严这个人也是文武全才,而且也是刘备留给阿斗的托孤大臣。人们总以为刘备是用李严来牵制诸葛亮的,其实不是,刘备的用意是在拉拢益州派,以方便诸葛亮借力北伐。因为李严是个土生土长的益州人。但诸葛亮北伐,李严一直从中作梗,因为他要保全益州的地主的利益。张翼、马忠等人也是蜀国后期的善战武将,但他们却不会主动北伐,他们是益州士族利益的代表者,发动战争会伤害地主的财力和土地。他们没有一统天下的理想,他们只要保全眼下手里的土地,继续压榨他们手下的庄民就好了,何必冒险搞什么出力不讨好的北伐呢?

历史从来不像表面那么简单,所表现出来的,都是背后各个利益集团博弈斗争的结果,不是一人之力可以改变的。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