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的功败垂成都是因为范增的甩手不干吗?项羽功败垂成客观的原因有哪些

本文目录

  • 项羽的功败垂成都是因为范增的甩手不干吗
  • 项羽功败垂成客观的原因有哪些
  • 韩国企图收回战时指挥权,文在寅功败垂成,尹锡悦能做到吗
  • 江苏苏宁足协杯功败垂成,只是因为裁判吗
  • 项羽功败垂成是因为范增吗范增的离开与项羽的失败有多大关系

项羽的功败垂成都是因为范增的甩手不干吗

这个问题如果是肯定的,那范增就要承担千古责任,其实范增也不是甩手不干,是他被逼得没有办法干,想当初他以70多岁的年纪,带着满腔热情跟着项梁反秦,说明了范增还是有抱负的人,他想用他的智慧为反秦做点贡献。

项梁死后,范增继续跟随项羽干革命,也被项羽尊称亚父,在项羽军中那也是有相当的地位,按说范增是有足够的条件去实现他的人生价值,但没想到是他与项羽硬是不对脾气,以至于后来不得不辞职返乡,心情极端郁闷的智囊范增病死途中。

范增被司马迁称之为西楚头号军事和智囊,范增是个奇才,好奇计。项羽的军事计划一直有范增布局的影子,项羽具有强大的军事势力,加上范增的奇谋,理应合作快乐!项羽终究是项羽,范增终究是范增,一对黄金搭档不欢而散!

项羽有太多的优点,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高富帅,但西楚霸王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自负,他最终的失败就是因为自己的刚愎自用,生性多疑上,虽然他尊称范增为亚父,范增也很为他卖力,但项羽是不会完全听任范增的,否则就没有了霸王气势。

范增以前就是个民间高士,属于闭门修炼的人,人际关系处理肯定不是很拿手,不属于会来事的那种!而且有些孤傲,奇士总有他独特的个性,所以范增说话也不会讲究方法,就算对项羽,在大庭广众面前也是好不留情面,一次两次项羽也不会在乎,次数太多项羽就反感啦!

这一切都看在陈平的眼里,陈平投靠刘邦后,只是小小的使了个离间计,就让项羽与范增不欢而散,真是四两拨千斤啊,难怪军事家都要讲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可以看出范增肯定没有张良的阴谋!就是一个倔老头!

其实项羽的最终失败主要责任是项羽自己,范增作为他的谋士没有沉住气,也有一定的责任,当然历史也有其偶然性,我们后人无法去解释某种偶然!现实就是项羽失败了!项羽的骨气还是值得后人尊敬,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功败垂成客观的原因有哪些

关于项羽的问题,我个人之前专门写了一篇关于项羽,冉闵,吕布三人之比较,因这三人也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猛将。现在单独谈项羽的问题,简而言之,项羽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大约他自己也不把自身定位为建立万世之基业的君王,而是把自身看作是血战沙场的将军。他的优点是身先士卒,爱护下属,讲仁义而轻利益,缺点是无远大目标,而有谋士而不能用,能与人同利,所以实现了推翻秦统治的目标后,没有了目标的项羽出现了种种举措失宜,终于自刎于乌江,结束了壮烈恢宏的一生。

坑杀章邯降军二十万,劫掠秦国宫室,尽失关中民心

乱世建功立业首要在于得人心,勾心斗角,互相杀伐不可避免,但是杀人必有合理理由,所谓不兴无义之兵。如果疆场对垒,全歼敌军,在道义上并无过错,所谓各为其主。

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于是楚军夜击阬秦卒二十馀万人新安城南。

但是,对于投降的士兵,仅仅以防止降军有异心,而尽杀之,不仅残暴,而且未免太过于短视。这些降军本是秦国子民,如此残杀,必然与关内秦国子民结下血海深仇,如此作为,即便攻取天下,失去了民心,又怎么能长久。项羽若虑计深远,可以遣散,改编,分化秦军,又何必击杀。

攻入咸阳以后,项羽的作为更是无法理解。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号称反抗暴秦的义军,如此行为与土匪有什么区别,先后攻入咸阳的刘邦与项羽,两人所做作为,简直有如云泥。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刘邦进入咸阳与秦人约法三章,秦人持羊牛酒犒劳士卒,这可以看出人心向背,也可以看出刘邦志向高远。若没有称帝之心,何能以子民视之。项羽如何有此等视见,即便无此视见,也该采纳贤人谋士之策,可惜项羽只有作一将军之才,无帝王之心胸。

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项羽焚毁秦国宫室以后,就想回到家乡,有人劝诫项羽在长安建立万世基业。项羽的表现仅仅只是把自己看作是一富家翁,建功立业只是荣耀乡里。荣耀乡里有错吗?没有错,错就错在只是荣耀乡里,这是志小而短视。项羽后来定都彭城,彭城乃四战之地,彭城后多次被攻破。可以看出项羽似乎并没有深谋远虑,仅仅是凭借个人喜好。再者,烹杀谏客,一则没有纳谏之明,二者没有容人之量。

分封天下不公,用人不智,致乱之源

以功劳而论,项羽为灭秦第一功臣,击溃秦军主力于巨鹿,大败章邯而收之,因而实际上成为天下共主,不仅威望高,而且实力强大。

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而三分关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汉王。项王乃立章邯为雍王,王咸阳以西,都废丘。长史欣者,故为栎阳狱掾,尝有德于项梁;都尉董翳者,本劝章邯降楚。故立司马欣为塞王,王咸阳以东至河,都栎阳;立董翳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

义帝当日与诸侯约,先入关中者王。实际上就是说先攻入秦都的义军,可以领关中称王,义帝还在,项羽分封刘邦在巴蜀,都南郑,其实就是公开背约,这是言而无信。同时为了防范刘邦,把三秦之地封给章邯,司马欣,董翳等降将,也是短视。秦卒二十万被坑杀,秦人对三将皆有怨言,以这三人分守离心离德之地,被刘邦迅速击败难道是没有原因的吗?刘邦入关中,关中父老还记得刘邦的旧恩,如今以背叛秦人的三人驻守,秦人怎么会卖力。刘邦能轻易占据关中,项羽分封用人不够明智。

要是说防刘邦也就算了,但是分封其它灭秦诸侯明显夹带着私心。

田荣者,数负项梁,又不肯将兵从楚击秦,以故不封。

田荣一直是反秦在齐国故地的实力派,因为田荣不能跟项梁保持步调一致入关中灭秦,因此产生嫌隙,项羽灭秦以后,对于田荣竟然不封,这让田荣怎么咽的下这口气。

当时他又原来的燕王韩广贬到辽东,把原来的赵王赵歇打发到代国,赵国的国号也被取消,国土则一分为二,因此诸侯不满。所以战火又起,这是必然。如果项羽能如刘邦一般,公正的分封诸侯王,然后,时机成熟在剪除枝叶,也许会是完全不一样的结果。正在田荣陈齐王后两月,刘邦从陈仓进入关中。

诛杀义帝,摧毁了自身反秦的道义基础,暴露出狼子野心

项羽应该杀义帝吗?我觉得不应该杀或者不应该采取杀的方式。项羽本来就是实力最强的一方诸侯,义帝是提线木偶这没有问题。但是,义帝是反秦之旗帜,所谓“秦灭六国,楚最无罪”。因此尊楚,就是反秦。项梁也是采纳范增之谋,迎回牧羊人义帝,义军才纷纷归附。

既然奉义帝为王,也就有了旗帜。如果是曹操,他采取的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如果是项羽,即便他有称帝的野心,为什么不用义帝作为旗帜建立自己法理的正义性,然后凭借自身实力,削弱诸侯,一统天下。等到天下以平,然后逼义帝禅位,这难道不是更好的选择。天下并不太平,就砍倒自己的正义旗帜,这怎么能说是明智呢?

汉王闻之,袒而大哭。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发使者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正是因为项羽杀了义帝,反给予刘邦凝聚人心,反项羽的口实,从政治水平上来说,项羽实在不及刘邦。

有士而不能用,有利而不能赏,无驭下之策

对手也许是了解对方缺点最为透彻的人,特别是这个敌人强大不可一世,你还能战胜他的时候。

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在项羽手下不得重用的执戟郎韩信,是这样评价项羽的,他说项羽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因此属下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只有匹夫之勇,并且因其勇武,属下贤将无出头之日。这是典型的领导做的多,下属没有表现机会,因此没有功劳。同时,对于士卒部下,特别体恤,但是却吝啬于封官,既然有功不能赏,手底下的人怎么卖力。

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

郦食其评价项羽说,项羽有功不能赏,也就是为项羽做事得不到实惠,也是大体相同的评价。

刘邦则决然不是这样: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我们在看刘邦的经验之谈,他自己毫无本事,但是却让有本事的人,人人做事,各得其宜,这就是团队的力量了。项羽不仅不能用范增,韩信在项羽手底下也是郁郁不得志,可见项羽并不懂得建功立业的要领,而专恃个人勇力。

何况,刘邦做事最讲利益,如封韩信齐王,又善纳谏,如对张良言听计从,项羽则反是,因此安得不败。

结语

因此,项羽之败,无它,只因他本是一当世勇将,霸王,而绝无安国定邦之远略,亦无此志向,无政治之才耳。

(本文完)

韩国企图收回战时指挥权,文在寅功败垂成,尹锡悦能做到吗

文在寅总统任期5年,食言而肥的事儿多了,比如他在竞选时信誓旦旦的给民众承诺,要收回韩国战时指挥权,可是希望终究还是破灭了!不管是遗憾还是遗恨,总之是功败垂成啊!文在寅没能做到的事,新任总统尹锡悦能做到吗?答案是:同样做不到!不是做不到,而是尹锡悦可能根本不愿做。因为他作为保守派阵营的代表,不但亲美,而且可能媚日。

我们不妨梳理一下韩国两党轮流执政的历史后发现,一般是进步派阵营出于民族大义和尊严,强烈要求收回战时指挥权。而保守派阵营要么和稀泥要么不做为,态度十分暧昧。有史为证的5个拉锯阶段,不容抵赖:

①李承晚政府自己主动把军队指挥权交给美国,半岛战争结束后,1954年11月美韩签署《对韩军事与经济援助协议议事录》,大韩民国武装力量被置于联合国军司令部的作战控制权之下。②后来,进步派阵营出身的卢泰愚政府为了平息民怨,只收回了平时指挥权(收回来了一半军权)。③再后来,进步派阵营的卢武铉政府曾要求收回军队的战时指挥权,美国也同意了,双方还定好了移交的时间。④再再后来,保守派阵营的李明博上台之后,韩国推迟战时指挥权的移交。到了朴槿惠时代,韩国更是无限期的推迟,韩美双方进行了谈判,还附加了三个苛刻的移交条件。并非美国不撒手,而是韩国的态度犹豫不定。⑤进步派的文在寅上台之后,态度十分坚决,双方也进行了几轮谈判,可是美国态度消极,口头上答应,实则软磨硬泡——以托应交,可惜啊,时间终究没有能够熬过空间,文在寅只能任职五年,如果上苍能给文在寅再延续五年执政的话,说不定就收回来了。

尹锡悦既然是保守派阵营的代表,那么党派自身的天然属性就决定了他必然会一反文在寅之作为,可能会颠覆文在寅的对美日强硬的做法。因为韩国的保守派事实上就是大财阀和美国利益的忠实代表者,这就是一个党派给谁服务的性质问题。看看尹锡悦当选之后,第一时间向美国派出了代表团,并且明里暗里的像日本示好,还希望日本首相能亲自参加尹锡悦的就职典礼,亲美媚日态度如此露骨,谁还指望他能从美国主子的手里面把指挥权收回来呢?可能在尹锡悦心里,觉得把战时指挥权交给美国,比交给韩军更放心。

有的网友问,怎么能确定文在寅收回战时指挥权的希望破灭了呢?一个确凿的证据是:从4月18日开始的维持9天的美韩2022上半年联合指挥所演习,不包括战时作战指挥权接收能力科目,被视为视文在寅任内收回战时指挥权的希望破灭。由于没有战时指挥权,海军包括作战计划,军事演习等等,所有的军事行动都由美国做主,韩国由此被认为是一个没有完全主权的国家。

总而言之,美国一边每年向韩国榨取天量的“保护费”,一边又紧紧攥着战时指挥权不放,究竟是个啥意思?当然是为了紧紧地控制韩国,把韩国紧紧地绑在美国这架战车上,为了所谓的新亚太战略服务啊!美国在韩国苦心经营了70多年,培育了一茬又一茬的忠心的代言人,既然美国不想交还“战时指挥权”,那么在韩国国内当然就有一批应声虫。在收回战时指挥权这一问题上,韩国的两大党派很难达成高度的一致,或者是表面高度一致了,可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实打了折扣。

江苏苏宁足协杯功败垂成,只是因为裁判吗

苏宁之败不在裁判,如果牵强地说是裁判责任,那么第一回合苏宁得利,第二回合恒大获益,这也说明大家都是平等的。

苏宁之败在于各位置平均实力不如恒大、球员大赛经验不及恒大、心态不如恒大那么稳定、俱乐部运作没有恒大规范。

综合上述,苏宁近二年内都是恒大的强敌,但胜算不大,总体还会继续输。

项羽功败垂成是因为范增吗范增的离开与项羽的失败有多大关系

谢悟空!范增是楚军最主要的谋士,当年七十多岁投奔项梁时,正是义军处于最低潮之时,陈胜被杀,人心涣散,士气大减,幸亏范增及时到来,他认真给项梁分析了陈胜吴广起义失败的原因,在于自立张楚政权,没有得到老百姓响应,他认为人心向楚,只有立楚怀王后裔为王,义军才能得到天下人的支持,反秦斗争也才有希望。

项梁听后认为范增讲得有道理,遂立楚怀王熊愧之孙熊心为楚王,此举迅速得到天下各路义军的响应,一时间反秦义军发展壮大,成为后来灭掉秦朝的主力军。

可见范增作为谋士,虽然已年逾古稀,但他看问题老道毒辣,很有战略目光,后来项梁被秦将章邯杀死,范增继续辅佐项羽,并为项羽打败秦军主力,成为西楚霸王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也因此被项羽尊为亚父。

鸿门宴大家都比较熟悉,表面上看项羽和刘邦是主角,其实真正的导演和主角是范增。范增认为,刘邦以前是一个好色爱财之人,但刘邦此次进入咸阳城,秋毫无犯,军纪严明,充分暴露了刘邦这个人很有野心,将来一定会成为项王最有力的竞争对手,他希望借刘邦鸿门赴宴的机会除掉刘邦,可惜项羽做事犹豫不决,不能杀伐决断,最后让刘邦得一生还。

从鸿门宴这处戏看,范增不愧是项羽的第一谋士,他对未来局势的分析和判断准确无误,丝毫不差,历史最后也用事实证明了范增的确高瞻远瞩和远见卓识,在某种程度上讲,项羽功败垂成,完全是当初没有听取范增的意见和建议,在对待是否杀死刘邦这个问题上,心慈手软和优柔寡断,最终错失良机。

刘邦后来处处被动挨打,皆因范增出谋划策,为了除掉范增,汉王采用陈平的反间计,借着项羽使臣到访之际,先摆上丰盛宴席招待来使,并故意说对方是亚父派来的人,愿意和亚父共谋大业,当来使说自己是项王派来的人时,刘邦又有意和陈平等人眉来眼去,之后撤下好酒好菜,用粗茶淡饭来招待项王的使臣,此事被来使告知项羽,项羽生性本来多疑,便不分青红皂白,责问范增和刘邦来往之事,范增见项羽怀疑自己,心中的火气不断上涌,索性要求告老还乡,项羽也不客气,毫不考虑地予以准允,范增在返归彭城的路上因病而亡。

没有了范增的项羽,从此在楚汉争霸失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刘邦在韩信、张良、陈平等人的协助下,逐渐反败为胜,最后打败了项羽,夺取了天下。

项羽的失败,主要是他有勇无谋,刚愎自用和过份相信拳头的力量,项羽根本不懂得用政治手段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在个人驾驭天下能力非常欠缺的情况下,凡事还爱独断专行,动不动就用武力思考和解决问题,不知道顺应民心和发挥群众的智慧与作用,范增的离开更让他和楚军失去了灵魂和方向,在人才济济的汉军面前不得不一败涂地。

正如刘邦所言,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子房,治国理财供给保障我不如萧何,统兵打仗排兵布阵我不如韩信,但我能发挥他们的作用,而项羽连一个范增都不能相信和重用,所以他被我打败了。

可以说,范增的离开虽然不是项羽失败的主要原因,但却一定是项羽最后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历史没有假如和彩排,但如果有的话,相信项羽绝不会再上刘邦的离间之计,也不会在楚汉争霸中再次输给刘邦。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