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壳的霰弹在发射的时候为什么不会炸膛?世界上有霰弹手枪吗

本文目录

  • 塑料壳的霰弹在发射的时候为什么不会炸膛
  • 世界上有霰弹手枪吗
  • 霰弹枪在战争中有什么作用
  • 现在的霰弹为什么多用圆形弹丸
  • 12号散弹的“12”是什么意思
  • 如何用论据让一个提议使用霰弹近防炮的军盲闭嘴
  • 霰弹枪、散弹枪、猎枪,是一种枪吗,有什么区别
  • 和平精英怎么进入霰弹模式
  • 如果步枪改用霰弹枪子弹,会怎么样
  • 据说大和号460主炮有防空能力,是真的吗为何衣阿华406没有

塑料壳的霰弹在发射的时候为什么不会炸膛

(常见的铜铁材质子弹)

说起现代枪械所使用的枪弹外壳,广大吃瓜群众头脑中的第一反应肯定是“铁”或“铜”。的确,在现实枪械子弹外壳制作中,“铁”和“铜”往往是最常见的原料。可是偏偏有那么些“异类”不走寻常路。其实,到现在,很多霰弹枪的子弹外壳所用材料并不是“铁”,“铜”,而是“塑料”。

(使用塑料弹壳的机枪子弹)

什么霰弹枪子弹外壳用塑料?!不怕炸膛吗?大多数人听到这信息时一定大多是这种反应。的确,在我们常人的印象里,枪械子弹使用铜铁做子弹外壳,其首要原因在于这些材料强度高,可以经受住膛压,再而造价低,生产技术低,故而成为主流。可塑料,虽然的确造价也低,制作也简单,但真的能承受住子弹发射时枪管内的高膛压吗?

(现代霰弹枪多使用塑料弹壳子弹)

这里便是大家的误区所在了。子弹弹壳的使用开发,并不是为了承受子弹点燃时的力量,而是作为子弹火药和弹托以及弹丸的承托物。霰弹枪所使用的塑料子弹外壳在塞入霰弹枪后与枪壁基本契合,发射时火药点燃,后部承受火药直接燃烧部分依然是金属质,故而可不必担心子弹外壳融化炸膛的问题。枪弹发射时,主要受力的部分为弹托,由其顶开枪弹顶部,再而将动能平均分配给各个弹丸。

(枪弹发射的压力主要由弹托承担)

而且需要注意的是,霰弹枪所使用的弹壳不是什么普通塑料,而是工业塑料。其强度,耐热性能更佳。实际上有些塑料子弹生产厂家为了节约成本,还会去回收弹壳进行复装。

军情君是悟空问答的签约作者,希望亲们点波关注,以方便给大家普及更多军武知识!谢谢!

世界上有霰弹手枪吗

  霰弹枪,是指无膛线(滑膛)并以发射霰弹(日语写为“散弹”)为主的枪械,一般外型和大小与半自动步枪相似,但明显分别是有较大口径和粗大的枪管,部分型号无准星或标尺,口径一般达到18.2毫米。霰弹枪旧称为猎枪或滑膛枪,现在的有时又被称为鸟枪。

  霰,音为“xiàn“而不是“sǎn“,近来也常有错写作“散弹枪”者,前者是取其子弹如“霰”状,后者是指其弹头在离开枪膛后会“散”开。

  军用霰弹枪又称战斗霰弹枪(Shotgun),是一种在近距离上以发射霰弹为主杀伤有生目标的单人滑膛武器。

  霰弹枪作为军用武器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起初枪械是无膛线的鸟铳,虽有膛线的早期前装散装弹药的步枪精度较好,但每次重新装弹都比滑膛枪慢,所以军队仍然是以滑膛枪为主力。但到了十八世纪后膛步枪和十九世纪定装弹药的出现,所以不论有无膛线对装弹也没有关系。滑膛枪才退出制式武器列装,而专用来发射霰弹的霰弹枪才出现,而且只限于用来射击快速移动空中目标,如鸟类和定向飞行泥碟靶。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手动步枪比同期的手枪射速太慢而不太适合堑壕战,军队需要一种可以手持着冲锋或防御阵地的枪械,其必需要能够在极短时间内抛多个弹头,于是霰弹枪成为了一战的单兵常用武器之一。当中泵动式设计的Winchester M1917便被美军大派用场,并且因为其胜利使美国一次大战结束后,推迟了接受汤普森冲锋枪的计划,而改为装备了Winchester M12。至于同期的自动步枪因为过于笨重,多用作支援进攻或阵地防御并用作轻机枪用途。

  在近距离以弹头计算,霰弹枪能一次射出多个弹头,以一般作战用的鹿弹每个有9至12个直径7至8毫米级的弹丸,每个弹丸的能量相当于普通的手枪子弹。即使是发射率计算,当时的泵动式霰弹枪因为只需要前后拉推动作,比使用旋转后拉式枪机的手动步枪作战射速仍然高很多。但霰弹枪装弹量小,装弹速度慢,远距离的精度较差,所以在一次大战后有较多国家接受冲锋枪,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更出现了突击步枪,并在战后被各国广泛采用,其火力及压制能力都比霰弹枪为高,于是大部分国家也减小了霰弹枪的服役数量。

  二次大战后各国警队需要可压制武力的武器,于是霰弹枪便成为各国警察的制式装备之一。

  霰弹枪的大口径可以用来发射各种非致命性弹药,包括鸟弹、木棍弹、豆袋弹、催泪弹等,并能产生极大的枪口动能,亦可发射低初速极大的口径的高能量实心弹头,可用来破坏整道门、窗、木版或较薄的墙壁,使警员可以快速进入匪徒巢穴或劫持人质场所,因此成为特警队甚至军中的特种部队重要的破门工具。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因为开发了可容易退壳和重装的塑料和纸制霰弹壳,一些型号亦改为类似半自动步枪及左轮手枪的供弹方式,部分甚至在具有连射能力下仍保持泵动机构以适应不同弹药,还有些使用无托结构(犊牛式)或有可折叠或伸缩的枪托。到八十年代更推出外型与突击步枪相似、采用可拆式弹匣的全自动霰弹枪,其后亦有新式的弹药如集束箭形弹和钨合金弹丸问世,大大提高了霰弹枪的精度和贯穿能力。近年的新设计是仿效传统步枪下挂榴弹发射器方式,使到霰弹枪和突击步枪合一。

霰弹枪在战争中有什么作用

其实吧,霰弹枪在战场上的作用,就是一种多功能的工具枪而已,并不是像其它回答那种拿来打巷战啊什么的。

美军装备的M1014霰弹枪

首先,霰弹枪在巷战中用的是很多的。并不是因为它强大的威力才让它受到士兵们的青睐,而是因为霰弹枪用途太广了。门打不开了?先拿霰弹枪轰两枪再说;遇到有人质的屋子了?用霰弹枪打两发催泪弹进去压压惊。

小兄弟,我这么粗♂根管子怕不怕?

而在其它方面,霰弹枪的表现就很弱鸡了。霰弹枪的枪口动能的确很大,但是侵彻力反而很弱,对付没有防护的目标还好;一旦遇到穿防弹衣的敌人,哪怕这个敌人只穿了一件软质的NIJ IIIA级别的防弹衣,都可以轻易拦截下霰弹而自身毫发无损(最多能打一个淤青)。而且在巷战中,往往存在着很多掩体。霰弹枪本身就不以侵彻力见长,所以在巷战中远远不如一支突击步枪有用。

即便是全自动的AA12霰弹枪,射速也远低于普通的突击步枪

要论火力呢?现在的霰弹枪还是多以泵动/半自动为主,而全自动步枪早已经普及了,论火力也是远远比不上现在主流的突击步枪。

霰弹枪在战场上大发神威的时候,大概是一战那会儿。美军装备的M1897霰弹枪在战壕中无往不利,被称为“堑壕清扫器”。这是因为,当时的军队大多装备的是单发的闩动步枪,非常缺乏自动武器。而M1897只需要扣住扳机不放,快速撸滑套就能在瞬间打出一道弹幕。

吃鸡“同款”M1897霰弹枪

不过顺带说一句,霰弹枪的散布其实没有游戏中那么大。在50米上,霰弹的散布也不过才一个人大小罢了。所以说,霰弹枪没有网络上的某些军迷们吹的那么神。它的存在,只是一支工具枪罢了。

从左到右分别是.45ACP(M1911手枪使用的手枪弹)、.410霰弹和一个12号霰弹

我是战甲装研菌,喜欢我的回答请关注!

现在的霰弹为什么多用圆形弹丸

因为圆形的物体在自由飞行时的弹道最好

注意我强调了自由飞行时的弹道,诚然球形的抗风阻效果不怎么理想,但可以想到,霰弹枪那一堆弹丸从滑膛枪口喷射出来的时候运动规律是不规则的,如果是锥形或者水滴形的弹丸,天知道它出膛时候是迎风方向是哪一面,所以只会瞎JB乱飞。而圆形弹丸这种四周都一样的玩意就无所谓迎风面这个事儿

当然,也有一些比较奇特的,比如镖弹。它虽然不是球形,出膛的一瞬间也是瞎JB乱飞,但它后边有尾翼,这玩意如果正对风的话会因为风阻而被吹成最小迎风角,所以出膛之后飞一段反而弹道能变得稳定。

还有一些独头弹大多长这样,因为独头弹发射的时候受到枪管和弹托的约束,所以出膛后大致能维持头朝前的形态,所以可以设计成这样子。

它是一坨中空的铅,头重脚轻,而且边上还有一些迎风能轻微旋转的槽。他从滑膛枪中发射出去的时候原理类似羽毛球,头重脚轻可以稳定弹头朝向,后边的刻槽也能一定程度维持弹道稳定,

12号散弹的“12”是什么意思

先吐槽一下,虽然我自己也不介意读写“散”弹还是“霰”弹,但一定会有人来纠正你说这是霰弹的...

回到正题,霰弹枪的12是指 Gauge Bore,硬要翻译的话叫做“铅径”比较合适。这是一种非常老的口径单位,还是火绳/燧发那个滑膛枪的年代,子弹弹丸不就是一枚铅丸子么?

然后一英镑的铅能融成几个丸子,那个丸子的直径就被称之为铅径。比方12 Gauge就是一磅铅能融成12枚这种弹丸,而这种纯铅弹丸的直径是18.4mm。(霰弹同理,是指一发子弹内全部弹丸总重量为1/12英镑)

当然,后来膛线发明之后,大家逐渐开始用膛线的阳径来命名口径。但使用滑膛的霰弹枪依旧保留了铅径的叫法,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霰弹枪都还是称之为12号、16号口径之类的。

如何用论据让一个提议使用霰弹近防炮的军盲闭嘴

可以用近防炮的威力来让幻想未来战场是高达的天下的军盲闭嘴,如果没有突破性装甲和防御,是无法抵御近防炮的射速和威力的。近防炮的全方位追着高达打,动作多灵活都没用。战斗机加地面的防空装甲车配合,高达们只能转战地下。

霰弹枪、散弹枪、猎枪,是一种枪吗,有什么区别

霰弹枪和散弹枪就是一种东西,一般用来发射多枚弹丸的滑膛武器。这玩意在膛线普及之前,也就是19世纪早期乃至更早那些年代里和步枪没有本质区别。当时那些滑膛步枪除了发射单独的一枚铅丸,也能发射多枚弹丸。

知道膛线普及之后,滑膛的,用来发射多枚弹丸的武器才算正儿八经独立出来成为霰弹枪一支。

至于散san弹和霰xian弹这两种读音其实都没啥错,1979年的汉语小词典上还把霰的霰弹读音标为san dan,咱们也可以看到QBS09霰弹枪的QBS意为枪—步—散,所以说别纠结这两个读音,但现代通常都是用霰。

而猎枪这玩意涵盖太广了,毕竟看字就知道这玩意是用来打猎的,而打猎既可以用霰弹枪,也可以用来复枪。咱们的枪支管理法里边也对猎枪有明确定义

和平精英怎么进入霰弹模式

首先在游戏界面开始游戏下方,点击切换模式,然后点击娱乐模式,然后点击极速对决,其他模式不要不勾,但是极速对决不仅仅是霰弹模式,它包括手枪模式,全武器模式,高资源模式,霰弹枪模式,近战模式,一共5种模式,它对的地图和模式都是随机分分配的,能不能匹配到霰弹枪模式就看你的运气咯。

如果步枪改用霰弹枪子弹,会怎么样

霰弹枪所使用的子弹学名就是“霰弹”,这种弹药的任务种类有很多,比如催泪弹、独头霰弹、布袋弹、非致死弹、穿甲霰弹等;但通常都是在整颗弹身内装填霰弹丸(铅制丸)或者霰弹块(铅制)。

▲图为霰弹击发过程(从左至右)

一般情况下,霰弹枪的弹药铅径(霰弹枪膛径度量单位)分别有10、12、16、20、28五种规格,所对应的口径分别为19.7毫米、18.5毫米、16.8毫米、15.6毫米以及14毫米。(狩猎型霰弹枪铅径、口径规格不同上述)。

当前各国在步枪选择上比较倾向于小口径步枪,即口径低于6毫米;比如北约成员国广泛采用5.56毫米口径步枪、俄罗斯制式步枪口径为5.45毫米;对比上述霰弹口径不难看出:根本就装不进去!

▲图为霰弹及其装填弹丸

如果参考大口径步枪,即介于12毫米和20毫米之间;但最常见的两种口径分别是12.7毫米(巴雷特M82A1)和14.5毫米(安齐奥MAG),当然也有一些口径更大的,比如20毫米的NTW-20和25毫米的XM109,但依然没有可以匹配的霰弹口径,所以这种假设并不成立。

而且霰弹枪如今基本都是被用于防爆、狩猎等领域,军事部队中鲜有装备;这是因为,相比常规军用枪械而言,霰弹枪的杀伤更加注重范围:广撒网。而且霰弹枪没有设置膛线,这是因为霰弹在被击发后其内含铅弹丸呈散射状,其击发原理不需要这种设计;而膛线的作用是给弹头旋转力并保持既定射击方向。

▲同为部分不同口径霰弹

但与此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霰弹的杀伤力和针对性相较定装弹药有所减弱,而且射击距离也远不及步枪弹;不过,也有一种带膛线的霰弹,即我们开头提到的“独头霰弹”,不过它的膛线是出现在弹头本身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弹药的射击距离和稳定性。

所以说,“步枪装填霰弹”因口径的不同,在实际中很难实现。除非就是按照步枪口径生产对应的霰弹或者额外加装射击系统,比如美国M-26外挂霰弹模块;它可以加装在M-16突击步枪和M-4卡宾枪上,但却是一套单独的射击系统。

▲图为美军的M-26外挂霰弹模块

M-26霰弹模块在实战中主要使用三类霰弹:鹿弹、破门弹以及非致命弹,目的就是为了在某些特定的作战任务中发挥作用;不过严谨的说,这种改装也只是等于在步枪身上多加了一把霰弹枪而已。

我是军武最前哨!

关注我的头条号,每天带来精彩内容!

据说大和号460主炮有防空能力,是真的吗为何衣阿华406没有

风传大和级战列舰的460mm主炮可以防空,可能只是因为它配置了防空用的弹药吧。至于说打不打得到,还是看缘分吧。借这篇问答,小编就和大家聊一聊传说中的三式弹,也抛砖引玉,浅谈一下二战舰艇防空的学问。

关于传说中的二战日本三式对空弹

说到战列舰主炮用于防空,许多读者朋友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二战鬼子的三式弹。

好吧,小编在这里首先辟一波谣,传说中的三式弹并不都是防空弹:三式弹实际上有两种,一种是三式通常弹(又叫三式烧霰弹),另一种是三式对空弹。

↑三式通常弹其实是一种燃烧子母弹,它通过设定定时引信,在目标上空炸开弹体并释放内含的470枚手榴弹大小的小型燃烧弹,向目标方向抛洒。

这些漫天飞舞的子弹药,一炸就是一大片,并且可令目标发生严重的火灾。这种炮弹很适合攻击机场、建筑物、部队集结地等面状软目标。故此在1942年瓜达卡纳尔战役中,“东京快车”炮击瓜岛亨德森机场所采用的就是这款炮弹。(虽然是金刚级的356mm三式弹)

↑而三式对空弹,其攻击效果也就是上两幅图所呈现的样子。三式对空弹采用延时引信,爆炸后,其内部的小型破片弹和小型烧夷弹就会在空中炸开,用以攻击敌方密集编队的战机。这种烧夷子母弹兼具有燃烧弹和破片弹的特点,其炮弹破片可以使一定范围内的战机机身受创。且烧夷弹的材料具有黏性,一旦飞散到敌机上,可以使金属蒙皮变形或融化,即使对自封式油箱的橡胶外壳也具有一定的破坏能力。

当然,这是日本人对三式弹的描述。且不论它是否有虚假夸大的成分,至少由于其用战列舰的主炮发射,又带来了诸多问题。

↑以大和级战列舰的一座460mm三联装主炮塔为例,其单座炮塔重达2774吨。要知道,同时期的一艘秋月级驱逐舰也只有2701吨的标准排水量。如此庞然大物,其反应速度也十分迟缓。大和级的每座主炮塔由一台功率高达500马力的电动机驱动,旋转速度却只有约2°/秒。

也就是说,当大和级需要将指向正前/后方的一座主炮塔指向90°位置的舷侧,需要至少长达45秒时间,而且这还是在采用电力驱动的情况下。

↑大和级的460mm炮采用3°定角装填,即在射击后主炮需复位到3°的俯仰角进行装填。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炮的射速。不过好在,大和级的主炮俯仰速度达到了10°/秒。

在采用三式弹对空射击时,战列舰主炮需要采用40°左右的大仰角射击(此时的弹道才有足够的高度,能够攻击15-20km外的高空机群),这时的理论持续射速在41秒/发左右,实际战斗射速应当在1-1.5分/发。

假设敌方机群以400km/h的速度向大和级袭来,大和在15km的距离上开始开火,那么即便是理论上,大和级在敌机抵近到5km的这段时间里只有两次开火机会。哪怕忽略精度问题,这一两次开火也只能对敌方机群进行极其有限的打击。

↑这是衣阿华级406mm主炮的全装药发射状态演示,炮弹后面白花花的一大摞都是发射药包。如此之大的装药量,对于战列舰主炮的烧蚀作用会相当严重,影响炮管精度和使用寿命。

而且发射三式对空弹时,主炮需要采用全装药射击,对炮管的烧蚀非常严重,对炮管寿命也是很不友好的消耗。且三式弹内装的燃烧子弹头存在火灾隐患。可以说三式对空弹在实际使用中,颇为鸡肋。

↑这是一张非常罕见的照片,大和级二号舰武藏号战列舰在1942年的一次炮术演习中采用其460mm前主炮发射三式对空弹,可见其炮口火焰之大。当然,对炮管的烧蚀作用也很严重。要知道,一般战列舰主炮的身管寿命,在采用正常装药射击的情况下也就300发左右。采用全装药的话,这一数字至少要打个五折。

三式对空弹仅有一次有记录的实战经历,而这也同样是大和级二号舰武藏号唯一的一次实战开火记录。在1944年10月24日的锡布延海战中,武藏号向来袭的美军机群发射三式对空弹。据称,在战斗过程中武藏号的一座主炮在发射三式弹时由于燃烧子弹药在炮膛中爆炸发生了炸膛事故。但由于该舰在随后的战斗中被美军飞机击沉,所以这次炸膛事故无证可考,三式弹也没有取得任何确认战果。

关于二战战舰防空——127mm炮足矣

至于说二战美帝战列舰为什么不考虑主炮的防空功能?嘛,本来主炮防空就是不务正业,说不定到头来还要偷鸡不成蚀把米。

而且,舰船的防空任务,本就应该交给更为灵活的中小口径火炮。对于远距离的敌军机群,127mm炮才是最好的选择。

↑二战螺旋桨飞机的速度一般可以达到400km/h,战争后期的较先进型号甚至可以突破650km/h。二战时期,大部分127mm级高平两用炮的对空有效射程为10-15km,40mm级机关炮为4-6km,20mm级机关炮在2km左右。

400km/h,也就是说每飞1公里只需要9秒。按照上面的数值计算(在这里除了计算最大射程,也将最小射程算入),127mm炮的射击时间最多只有54-99秒,40mm炮为18-36秒,轮到20mm炮开火时,距离飞机飞到自己头顶投下炸弹最多也就只有十多秒了。

因此,对于二战舰船上的防空武器来说,最重要的性能指标是反应速度和火力的持续性。即能够尽可能快地瞄准、跟踪目标,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向目标倾泻尽可能多的弹丸,这样才有更多的机会击中目标。瞄不到、打不中,炮再大也是浮云。(在这里借一下陆军的图)

而且在实战中,往往会遇上比理论值更复杂、更猝不及防的状况。

↑上面的动图是1945年5月11日上午,美帝邦克山号航母(USS Bunker Hill,舷号CV-17)遭到一架零式神风特攻撞击。由于目标借助云层掩护发动突袭,且速度较快,加之目标来自射击死角较大的舰首方向,当时舰上的20mm厄利空机关炮的射击窗口可能只有短短几秒。以普通人的反应,根本来不及做出有效的拦截。

↑二战美帝在大小舰船上塞满了诸如博福斯40mm、厄利空20mm这样的中小口径速射炮,打起来都是炮弹管够尽情泼水的主。不过,在这里我们着重说一说127mm舰炮。

↑我们在这里对比一下二战美帝的双联装127mm高平两用炮和克利夫兰级轻巡洋舰的三联装152mm主炮。可见127mm舰炮的反应速度(俯仰、旋转速度)比152mm舰炮快的可不是一点半点,这在面对高速逼近的空中目标时是无可比拟的优势。

最关键的是,炮弹装填仍需极大依赖人力的当时,对于装填手而言,127mm炮的25kg弹丸绝非只是比152mm炮的47.6kg弹丸轻一半左右那么简单——试想抱着一个50斤的弹丸进行持续装填作业(手动@黑叔叔人肉装弹机)和抱着一个100斤的弹丸进行持续装填作业,装填手的体力负担明显不在一个级别上。不难推断,二者的持续射击能力决不可同日而语。而对于速度快、数量多的空中目标时,持续凶猛的火力输出正是127mm舰炮防空能力胜过152mm舰炮的最重要原因。

↑事实上,克利夫兰级除装有四座MK16型三连装152mm炮外,在战时最多者浑身上下装有多达8座共16门127mm舰炮。如图中的曼彻斯特号(USS Manchester, CL-83)就安装了6座双联装MK12型127mm舰炮。

美帝也很清楚两种舰炮各有所长,因此在实际作战中多用灵敏快捷的127mm炮遂行防空任务(152mm炮难以有效做出反应),而刀大力沉的152mm舰炮用于反舰以及对陆攻击(127mm炮射程以及威力不足)。

↑要知道,克利夫兰的152mm舰炮在大和的460大根面前,已经是身轻如燕健步如飞的小家伙了,执行起防空任务尚且如此笨拙。可见战列舰主炮防空,真的不是什么靠谱的想法。一门战列舰主炮,能够有效打击敌方舰只、遂行对陆火力支援任务,那它就是一门合格的战列舰主炮。

↑而且,即便是大型飞机,127mm炮也能对其造成毁灭性打击,完全不需要劳驾460这样的大家伙。

所以,大和的460mm三式对空弹威力固然大,但实在是太笨重,在实际作战中九成九就只是听个响的大烟花。美帝不给自家的鸭滑406mm主炮装对空弹,只能说明美帝的舰艇防空发展思路没像某些国家那样变得中二而已。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