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话:朝里无人莫做官,厨房没人别去串,有没有道理?怎么解释“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

本文目录

  • 古话:朝里无人莫做官,厨房没人别去串,有没有道理
  • 怎么解释“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
  • 《庄子》的“齐谐”和《列子》中的“夷坚”是同一个东西吗它们分别是什么,有啥依据
  • 徐阶和高供的关系怎么样他们都是明朝有名的内阁首辅,政务能力谁强

古话:朝里无人莫做官,厨房没人别去串,有没有道理

“朝里无人莫做官,厨房没人别去串”这句古话是有些道理的。

古时候去朝庭做官,一是靠真才实学考,二是花银子买。无论用哪种方式,朝中若没有人举荐,官也是很难成的。

朝中有人,这个人指的靠山。陈世美凭本事考中了状元,被召为当朝驸马,成了皇亲。陈世美为保住驸马这顶帽子,不惜杀妻灭子。还不是看中的是皇亲这层关系?

陈世美案情败露,却能得到皇太后公主们的百般庇护。若不是包公不怕丢了乌纱帽秉公办案,为秦香莲伸了冤屈讨回了公道,那陈世美还不是高官当做,俊马任骑。

所以古人说:“朝中有人好做官,背靠大树好乘凉”反意则是朝中无人,做官是有很大风险的。

“厨房没人别去串”,是指到别人家作客,不要带着好奇心,哪都想去看看。

尤其厨房是极容易发生事故的地方。若是正好厨房发生了火灾,你就说不清道不明了。所以“厨房没人别去串”也是为避免“瓜田李下”之嫌。

“朝中无人莫做官,厨房没人别去串”这句古话是告诫人们要有自知之明,避免去做一些得不偿失的事情,是有一定道理的。

图片源于网络侵权即删。

怎么解释“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

上等士人听了道,便勤力去实践,中等士人听了道,便半信半疑拿不定主意,下等士人听了道,就大笑特笑不以为然,他们不讥笑,也就不算称之为道了。正如古人所说:“光明的道似黑暗,前进的道看上去像后退,平坦的道看上去崎岖不堪,崇高的道看上去显得低下,洁白的道也有污点,广大的道也像不足,有建树的道也像是偷来的般不真实,质朴充实的道也好像空虚不能持久,大而方正的道没有棱角,大的器物要晚些才能制成,大的声音总是那么显得稀少,大的物象都是没有形体!”大道隐藏而没有名声,但只有道,善施于万物促成万物。抄的,不过,道可道,非常道,还是要自己去领悟,别人说的都不是道理啊

《庄子》的“齐谐”和《列子》中的“夷坚”是同一个东西吗它们分别是什么,有啥依据

《庄子》的“齐谐”和《列子》中的“夷坚”,应该都是人的名字。

如果只从“人”这个角度来说,他们确实是同一种“东西”,至于是否指的同一个人,可能是也可能不是。

齐谐和夷坚,是庄子和列子所著书中提到的人物,在提到这两个人的时候,讲的都是传说、神话,类似于现在的,“我听xx说……”,以此来增加自己所讲故事的真实度。

而且,庄子、列子都属于先秦人物,遗留下来的典籍也是后人整理,增添删改不可避免,尤其是这种志怪类故事,讲的都是荒诞离奇、不可思议的事情,这两个人也许是庄子和列子杜撰出来的,也许是后来的整理者添加,也有可能是真有这两个人,但是,写到书中的时候,肯定也是要么作古,要么就是不知所踪。

“借他人之口”,只是一种写作手法,蒲松龄还写狐仙鬼怪呢,难道人们还能真的去找聂小倩、宁采臣、燕赤霞……,或者去找讲故事的这个人?

齐谐的出处

齐谐者,志怪者也。

齐谐是《庄子·内篇·逍遥游》中记载的,一个擅于讲神仙鬼怪传说的人物。

有说,齐谐是本书,因为有志怪类典籍的说法,而这个志怪的叫法,却是来源于这篇《逍遥游》。

志怪类典籍流行于魏晋南北朝,如东晋干宝《搜神记》、葛洪的《神仙传》、陶潜的《后搜神记》等,东汉东方朔《神异经》、西汉郭宪作的《洞冥记》……也都算作志怪典籍。

但却并没有,例如《搜神记》者,志怪者也……这种说法,大多是“冰蚕志怪岂同条”“留诗非志怪”……这样的话。而且先秦就有志怪类典籍的话,并不会只有《齐谐》这一篇。

所以,我认为齐谐人名,而非书名。

庄子,战国中期宋国蒙人,姓庄,名周,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代表作品《庄子》,《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都是其中的名篇。

传说,庄子隐居南华山,所以,唐玄宗诏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其书《庄子》被奉为《南华真经》。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这是《逍遥游》中的一段鲲鹏传说,讲的是一条可以变成大鸟的大鱼,而这个故事就是齐谐说的。

齐谐说: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夷坚的出处

夷坚闻而志之。

在《列子•汤问》中,也有一段是描述鲲鹏的传说:

终北之北有溟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其长称焉,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翼若垂天之云,其体称焉。世岂知有此物哉?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而志之。

意思是:在极北的冥海,是天池,有一种叫作鲲的大鱼,还有一种叫做鹏的大鸟,大家都见过吗?大禹就见过,伯益知道后,给它们起的名字,夷坚听说了,就记载下来。

这段话中的“闻”,很清楚的告诉我们,夷坚就是个人。

列子,周朝郑国圃田人,东周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传承人物。《列子》是后人整理为他整理的著作,被尊为“冲虚真人”。

大禹是谁,大家都知道尧舜禹,“三皇五帝”一类的人物;伯益,传说是黄帝后裔。这两位都是名人,相信夷坚应该也是当时的名人,也许是讲故事的名人。

借助名人,增加自己文章份量和可信度,现在人还在使用这种写作方法。

总结

清朝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写道:

案史讫称山海经禹本纪,所有怪物,余不敢信,是其书本在汉以前,列子称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而志之。其言必有所受,特后人不免附益,又窜乱之,故往往悠谬太甚,且杂以秦汉之地名,分别观之可矣。

这段话就是想告诉人们,书中记载那些描述鬼怪的传说,也许是后人胡乱添加上去,随便看看就可以了,不用刨根问底。

一个传说,经过多人口耳传递,难免会有不同版本出现,即使内容迥异也不足为奇。传说能够流传下来,传播、记载这个传说的人数,也不仅仅是少数几人就能够做到的。

齐谐与夷坚,这两个人,无论是作者杜撰,还是真实存在,对我们阅读理解先贤们的著作,都不构成阻碍,五千年历史源远流长,也遗留下来大量的历史古籍,良莠不齐、删改缺失都属于正常现象,也阻挡不了我们发掘学习,所以,无需再去纠结,齐谐与夷坚到底是不是同一个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徐阶和高供的关系怎么样他们都是明朝有名的内阁首辅,政务能力谁强

先介绍下徐阶和高拱这两个大明首辅的历史时间和人物线。徐阶是嘉靖三十一年进入内阁,嘉靖四十一年成为首辅,隆庆二年致仕,影响与把持大明朝政近二十年。而高拱比徐阶小十岁,算是后辈了,还数次得到过徐阶的提携与推荐:嘉靖三十七年,在严嵩、徐阶相与推荐下,高拱迁为翰林侍讲学士;嘉靖四十五年,徐阶继续荐举,高拱以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正式入阁。到这段时间为止,徐阶和高拱的关系都还是融洽友善的,但自此之后,因为权力争夺,高拱与徐阶反目成仇。

高拱虽然获得徐阶的屡次推荐,虽然也记恩情,但他权力心较重,后来并不多领徐阶的情分,反而因为政治斗争,在徐阶致仕后差点搞得徐阶家破人亡。高拱在严嵩为首辅与徐阶明争暗斗的时代,就两不得罪,严嵩与徐阶都纷纷向他示好,原因就是因为高拱是裕王的老师,尤其是嘉靖四十四年与裕王争夺皇储的景王薨于藩地后,裕王继承大统的地位确立,作为服侍裕王十多年的老师,高拱自然飞黄腾达,徐阶数次推荐他,也只是看中他日后发展,顺势而为,并不是真心对他有多好,徐阶真心培养的是他的弟子——后来大名鼎鼎的首辅张居正。

嘉靖去世,朱载垕继位为帝,便立即封高拱为少保兼太子太保,并以文渊阁大学士入值内阁。之后不久,高拱便与徐阶为了争夺权力反目成仇,相互攻讦。高拱“迫性急,不能容物,又不能藏蓄需忍,有所忤触之立碎”,很是专横跋扈,加上刚进内阁,想要一番大作为,自然招来首辅 徐阶的不满。徐阶默认或指使言官御史胡应嘉、欧阳一敬声讨高拱,暗命六部官员弹劾高拱,高拱一气之下只得罢官回乡。次年,徐阶致仕归乡,李春芳接任徐阶为首辅。隆庆三年年底,高拱依靠大太监李芳陈洪和隆庆皇帝的宠信再次回到内阁,并且被授予吏部尚书的职务,主宰官员升迁,原本弹劾过他的胡应嘉和欧阳一敬两人,闻高拱复出,一个惊吓破胆而亡,另一个也在被解官归田途中郁郁而死。这个时候的高拱因为得罪朝廷官员太多,为了安抚言路诸官,表态他与徐阶的关系是:“徐阶昔日对我有恩情,后来因为小事不睦,不足以怨恨”,“我自当彻底改变过去不好的思想和念头,与诸君共同治理朝政”。高拱励精图治,不数年内,政绩卓然。但他性急,与同僚的仇隙不合,以致招来诸多物议。内阁成员接连被他挤走,最后首辅李春芳也有些害怕,乞休归田,隆庆五年,高拱如愿成为内阁首辅。高拱位居极品,颐指气使,专擅国柄。而此时,与他原本关系好的张居正,如今两人已经也开始反目,暗地里勾结太监冯保图谋他高拱了。

政务能力的话。感觉还是高拱强,徐阶标准老政客,政务虽然也强,但更多靠一帮门生乡党,而不是自身的魄力。高拱虽然性格不行,但抵御大明的北方蒙古部落入侵,治理南方两广云贵边事得力,也许是性格独裁魄力大的缘故吧。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