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百里将军为何没有兵权?抗战爆发,为何蒋百里可以预见日本会以战败收场

本文目录

  • 蒋百里将军为何没有兵权
  • 抗战爆发,为何蒋百里可以预见日本会以战败收场

蒋百里将军为何没有兵权

蒋百里,字方震,1882年生,早年曾留学日本,学习军事,在三百余名各国学员中,毕业考核获得全校第一名。蒋百里回国后数月,政府又派其到德国继续深造学习,并出任德军第七军实习连长,学习期间,各项成绩优异,受到德国同行们的钦佩,并受到时任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兴登堡元帅的召见和赞誉。

1912年,总统袁世凯任命蒋百里为当时最高军事学府保定军官学校校长,并授予少将军衔。在蒋百里的精心教育和培养下,保定军校共培养出1600多位将军和军事统帅。如:孙传芳、吴佩孚、李济深、蒋介石、叶挺、白崇禧、薛岳、邓演达、董振堂、唐生智、钱大钧等等。

蒋百里将军在1923年就预言日本必将侵略中国,中国必将胜利。1937年出版了著名的军事著作《国防论》,书中阐述了应全面抗战,将敌后变成前线,不使敌寇有消化占领区的机会与时间;吸引敌寇沿长江沿线作战,目的是利用南方的山岭和湖泽迟滞敌军,抵消我方武器上的不足;号召以空间换时间,进行持久战,并对战争的走向进行了准确的预测。正因如此,蒋百里将军被称为是二十世纪的上半叶最著名的兵学家和战略家之一。

然而,蒋百里将军有着如此高深的军事造诣和理论功底,蒋介石为何不不授予他兵权呢?

主要原因是:

  • 蒋百里将军是蒋介石保定军官学校时的老师,若出现某种问题,说重了也不好,说轻了也不是,不好驾驭。

  • 蒋百里将军历来不主张内战,抗战前,蒋介石是用兵围剿红军苏区,此时就是给他兵权,蒋百里将军也不一定接受。

  • 抗战刚开始时,蒋百里将军担任陆军大学代理校长职务,主要从事战略方面的调查、研究,并为蒋介石提供建议和良策。

  • 蒋百里将军是民主人士,不是国民党员。

  • 如果给予蒋百里将军兵权,若其有二心,联合其它掌握兵权的学生进行倒蒋,那是很容易的,这也是蒋介石最顾忌的。

  • 蒋百里将军去世较早,抗战的第二年即1938年就去世了。

作者:“小方说历史”团队

欢迎关注公众号“小方说历史”

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

欢迎点赞和评论

抗战爆发,为何蒋百里可以预见日本会以战败收场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蒋百里,号称中国的三个半军事家之一,他一生从未带兵,但却以卓越的战略分析著称,尤其是对抗日战争有着非常清晰的战略思考,准确的预言日本必败。

蒋百里将军对中日战争的形势如何如此准确,那为何蒋百里能预见日本会以战败收场?

这一切得益与蒋百里将军对日本的了解。从1901年蒋百里东渡日本留学,到1905年,蒋百毕业,其在日本一共生活了5年的时间,这段期间他不仅仅了解了日本的生活文化,而且他深入学习和了解了日本的军事情况,在1905年毕业比试中获得了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日本天皇佩剑。

蒋百里对日本的了解不仅仅限于此,中日战争爆发之后,蒋百里将军与好友在茶馆喝茶,他看报纸时突然说出:“日本军舰将于一个星期之后登陆上海。”,朋友很是吃惊,问他如何得知。蒋百里将军说道:“报纸上说”日本海军上将觐见天皇“,这表明日本海军准备出动,按照日军的准备时间,加上日军的航行时间,日军将会再一周后抵达上海。”

后来的结果果然于蒋百里将军所预料的一样,一周后日军果然到达上海。蒋百里先生有这样的预测能力,说明他不仅仅了解日本的军事行动程序,而且对日军的行动和准备时间都非常了解,所以才能有这么准确的预测。

抗日战争爆发前,蒋百里将军对中日战争有过明确的论断,他在1937年初出版的《国防论》的扉页题词是:“万语千言,只是告诉大家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

当时日本由于工业上的发达,整体实力对中国可以说是全面碾压,当时日本年工业总产值60亿美元,中国13.6亿美元;日本年产钢铁580万吨,中国4万吨;日本年产石油169万吨,中国1.31万吨;日本年产铜8.7万吨,中国700吨。

在武器生产制造方面,日本年产飞机1580架,大口径火炮744门,坦克330辆,汽车9500辆,战舰52422吨,而这些现代化武器装备,中国均无自产能力。日本海军共有舰艇285艘,总吨位超过115万吨;而中国海军有66艘舰艇,总吨位57608吨。面对如此悬殊的差距,蒋百里将军始终认为中国必胜,他提出了三条方法:

第一、以空间换时间。蒋百里将军曾经说过,中日战场要进行持久战,通过时间的消耗拖垮日本,利用中国的战略纵深,逐步的消耗日军,将日军拖入中国地理第二棱线,即湖南、四川交界处,然后与日军进行相持决战。

第二、发动敌后的人民战争。蒋百里将军曾经说:“中国对日不惧鲸吞,乃怕蚕食,故对日不应步步后退,而要主动地实施全面抗战,化日军后方为前方,使其无暇消化占领区,从而使日本无法利用占领的地区提高战力。”后来毛主席率领八路军建立敌后武装,与蒋百里将军就属于不谋而合。

第三、将战争由北向南的方向改变为由东向西。中国自古以来是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将战争引导为从东向西,就可以借助有利地形节节抗击,最终完成逐步消耗日军的目的。所以蒋百里将军建议主动出击上海日军,而充分利用沿江的山地与湖沼地利,抵消日军兵器训练方面的优势。

蒋百里的三条建立在抗日战争中都被运用,后俩的事实也与蒋百里将军所预料的一样,日军最终在中国地理第二棱线处陷入僵局,而到欧洲战场完事之后,美苏等国的介入,最终逼迫日军无条件投降,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