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为什么不反刘邦?在工作中,如果你自己与领导有工作意见上的分歧,你敢大胆地与领导争论吗

本文目录

  • 韩信为什么不反刘邦
  • 在工作中,如果你自己与领导有工作意见上的分歧,你敢大胆地与领导争论吗
  • 《红楼梦》里,打儿子最狠的爹是谁
  • 玄武门之变后,李渊如何保命的,李世民如何善后的
  • 靖康之耻惨到什么程度,为什么南宋的人都羞于提及此事
  • 二战中日本的天皇扮演了什么角色
  • 武松杀死嫂子和西门庆放到今天会判什么刑
  • 康熙皇帝生擒鳌拜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韩信为什么不反刘邦

韩信是饱读历史的学问,明白英豪冤死也会干古留名,反叛之士不成粪土不如。做英雄冤死全族,万世留芳永垂不朽。也不去做贼盗快活一时骂名干古猪狗不如为什么要牺牲英名干得不偿失蠢事。

在工作中,如果你自己与领导有工作意见上的分歧,你敢大胆地与领导争论吗

工作中,下属犯错有领导给予指正,那么领导有错,我们该怎么样去处理呢?装作不知道,还是正面指出?这里边有大学问,小闫娓娓道来。

技术部来了位新领导,她是科班出生,在这行摸爬滚打了20余年,与行业大咖关系很近,手里拥有很多资源,同时也是几分国家标准的起草人。刚进公司,她工作热情,为人诚恳,然而在一个月后,下属员工越来越沉闷,甚至有些在私下露出了对她的不满。

作为部门员工,小张心里着急,看到这位新领导每天的工作状态又无可挑剔,经常加班到10点才回家。但是她把工作重点放在了行业内,每天不是和这位大咖打电话,就是和那位大咖打电话。

对下属,不从部门的实际情况出发,经常讲些大而空的话,要让大家眼光看远些,格局放大些,将来才能走出去。而总经理安排的任务,经常就是一句话吩咐到下级,自己开始干自己的事,员工向她请教,屡屡被拒之门外。久而久之,大家对这位领导产生了不满。

可能领导站的高度和下级员工不一样,思维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异,但是作为下属,每天被这种空话所熏陶,遇到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又不能寻求帮助,我想大部分人都会对这样的领导有意见。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打破和领导的这种所谓的工作模式差异化呢?该不该当面去说?该说些什么?在何时何地,用什么方式,才能有效的传达内心的意见?

1

切实的提出问题并给与合理的建议

首先需要站在领导的角度,设身处地的考虑该问题。简单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标明该问题对员工、部门或公司所造成的影响。如果你从中发现问题的严重性,那么必须把影响描述的客观且真实。

其次考虑领导的习惯,她喜欢当面和你交流还是以书面的形式发给她,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当面交流可能会存在比较尴尬的局面,毕竟是下对上。小闫更建议的是以书面的形式,将问题概括清楚,然后以邮件的形成发给领导,职场要习惯性的留证据。

最后,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必须思考该问题的解决方案。需要有备选方案,方案的内容要体现出和之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对比,改善后会给员工或部门带来哪些正向的效果。最最重要的,必须是方案要有理有据,要不然可能就会成为“发牢骚”。

2

纠正领导就是在救赎自己

领导往往担任着引路人的角色,和老师类似。下级员工需要在领导的正确指导下,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开始的路就走错了,往后再怎么拼命努力,全都是做的无用功。

正如前文提到新来的领导,每天表面上工作很勤奋,但给下属一种感觉是不务正业;动不动就谈高格局,但下属觉得太空;不正面回应提出的问题,让人怀疑你的个人能力。这样就会给员工一种错误的认识,原来领导都是这样不喜欢务实,又没能力的人。于是下属员工也开始消极怠工,每天陶醉在休养身心,高谈阔论而不脚踏实地的境地中。

因此,我们在和领导在工作方式上有分歧的时候,必须去纠正。毕竟自己的成长,还需要得到他们的指点和引路。指出领导的不当之处,也是对自己和公司负责人的表现,只要方法恰当,起初的冲突都会化为乌有,最终让大家受益匪浅。

3

重新和领导建立关系

沟通前,消除戒备心理,将上级是为朋友或伙伴,而不是对立方,与其合作。
积极聆听,尝试以上级的角度看待事物,进行对位思考。
努力完成或超预期的完成自己的目标,用业绩增加自己建议的可信度。
当上级听取你的意见并解决问题时,可对上级的付出表示公开的感谢。

重新建立关系,就是要让你去了解领导的为人处事和管理风格。根据自己的了解,尽量找到一种双方能够达成共识的途径,理解领导的难处。

另外就是沟通,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中,要保持联系。比如在工作中,需要随时向领导反馈自己的工作进度,遇到的问题,合理的建议;在生活中,比如特殊的日子,发一条祝贺的话语,回家后到公司带些家乡特色给领导尝尝等,但是要把握好度。

最后,在工作上一定要达成共同的目标。说白了,大家都是一条船上的人,存在互利共赢的关系。这也是核心问题,只有上下一条心,才能创造出无限的可能性。

总结

我们或多或少在工作中都会和领导有些分歧,我们应该学会如何去化解,如何去纠正,才是我们关注的重心。以上建议会有一些启发和帮助,但在实际可能有些差异,需结合当事人和事来出发。

我是@闫如鱼,每天分享职场故事和心得,如果对你有启发和帮助,欢迎关注我,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红楼梦》里,打儿子最狠的爹是谁

打儿子最狠的是贾政,他只要听到宝玉不好好读书就说:着实打死!有种恨铁不成钢的心理。

玄武门之变后,李渊如何保命的,李世民如何善后的

玄武门之变是一招险棋,李世民险胜,这场血腥的杀戮在不同的史书记载中,呈现不同的面目,历来为评论家所争论不休,那么事情的真相如何呢?玄武门之变后,李渊的下场如何?李世民是怎么善后的?

根据《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的记载——

事发之时,李渊正在湖上泛舟,尉迟敬德直接闯入,李渊大惊,厉声质问他为什么而来?难道要谋反吗?尉迟敬德说了几句话,让李渊如五雷轰顶,什么也听不见了。原来李世民诛杀了太子和李元吉,说他们无德无功,却霸占着位置狼狈为奸。

事情已成定局,李渊也是老狐狸,岂有负隅顽抗的道理,他说:“善!此吾之夙心也。”

李渊从起事到建国,当上皇帝都58岁的,他什么样的血雨腥风没经历过?玄武门这样的事情,他经历了好几回了。权力比春药厉害,在权力面前,人往往都还不如禽兽,别说是杀兄弟,弑父也是常有的事,李渊当然不能找死。

其实在玄武门之前,李渊做了很多“和事佬”的工作,他甚至想把大唐分成两半,一人一半,当然那是开玩笑,那不是拿江山当儿戏吗?

说起李世民如何善后,第一,就是问李渊要一个“处罚”,什么“处罚”呢?当时秦王的兵马和建成元吉的兵马还在纠缠,“敬德请降手敕,令诸军并受秦王处分,上从之。”

也就是说,这种不疼不痒,各打五十大板的“处罚”,其实是变相宣布了政变的合法性。李渊都出了手谕了,说明这场政变,是在李渊的允许下进行的,这对李世民坐稳帝位大有好处。

第二,李世民对李渊,在众人的目光下表明了“孝心”——“世民跪而吮上乳,号恸久之。”这段只可意会,李世民的表演天赋也是没谁了,放在现在能拿几个小金人。

三天后,李世民被立为太子,他终于走到了梦寐以求的权力的巅峰。

当李世民坐稳权力核心的宝座后,他第一件事就是杀人。他把建成元吉的儿子全部杀光,很多才一两岁,显示了一个君主的残忍。

李建成的六子(一子夭亡)——李承道、李承德、李承训、李承明、李承义均被处死。李元吉五子李承业、李承奖、李承裕、李承鸾、李承度也全部被斩首。

李元吉死的时候才二十四岁,他的儿子可想而知没多大,李世民的举动是非常残忍的。

杀完之后呢?

赏,封赏,大肆封赏。拉拢,再拉拢,继续拉拢。

比如魏征,本是李建成的洗马,李世民“不计前嫌”,继续重用,大加重用,魏征后来成为谏官铮臣,说白了就是给李世民涨点粉丝,让李世民的历史形象没那么黑。仅一个魏征,就把李世民洗得很白,更不要说还有其他的原太子的人马,都为太宗所用了。

政变功臣也都得到封赏,很多人成了凌烟阁的功臣,功臣之路果然也是累累白骨铺就的,究竟在哪个方面有“功”,就不用多说了。

有的人会问,李渊是如何保住性命的?这也属于玄武门之变的善后问题,李世民如何善后他的父亲的?

李渊的下场还不错,活了很大年龄,一方面李世民并未难为他,另一方面他竭力维持父子和好的局面,愿意做戏,还尊他为“太上皇”。

贞观三年,对于李渊是很重要的年份,李世民允许李渊”迁宫“——也就是说,放松了对他的管制。李渊迁宫弘义宫,后来改名为大安宫,大安宫在宫城西面,位置偏远,比较狭窄,但李渊自得其乐,因为他获得了自由。

“自由”此刻对于曾经在权力核心血雨腥风争夺过,又在宝座上体验过的太上皇李渊而言,成为他人生最宝贵的东西。

贞观四年,李世民捉住颉利可汗,在大安宫大宴群臣,李渊说:”当年高祖被围困白登城,这种耻辱他一生也未能报,我儿子能一举剿灭突厥,证明我眼光是对的,我可高枕无忧了。“

这番面面俱圆的官腔打完,接下来就进入了愉快的父子融融的局面,李渊弹奏起琵琶,李渊起身翩翩起舞,众人山呼万岁。

后来李世民要帮李渊抬轿,这场戏做得很足。

值得一提的是,李渊的晚年还是比较安逸的,他心里愤懑不愤懑不好说,面子上还是豁达通达的,反正他什么大风大浪都见过,对政治也没野心了。

李渊晚年的时候,他幼年的子女都守在他身边,他享受了天伦之乐,而且他也不缺少女人,日子过得还是蛮滋润的,一直活到七十岁,也成全了李世民“忠孝”的美名。

贞观九年,李渊在垂拱殿驾崩。

靖康之耻惨到什么程度,为什么南宋的人都羞于提及此事

靖康之耻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毫无疑问是人们都不远提及的一件事,其中包含的屈辱除了人们被蹂躏之外,还有国家实力不足的无奈与凄凉。至于靖康之耻究竟有多惨,接下来我带你了解一番。


一、靖康之耻前奏

可以说宋朝自从赵匡胤之后,一直都在走下坡路,屈辱更是一波接一波,一开始宋朝与辽国达成“檀渊之盟”,目的很简单,就是割地赔款以求和平,可惜自古以来,国与国之间,要是达到割地赔款的程度,距离灭亡也就早了,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

北宋与辽国虽然达成檀渊之盟,可是辽国依旧在明里暗里欺负北宋,北宋一忍再忍,没办法,实力不允许,打不过辽国,或者说当时统治者压根不想通过战争的手段挽回一丢丢面子,所以只能苟且偷安。

后来受到辽国欺负的女真人有一部分脱离辽国管辖,在东北地区建立政权,不断壮大,后来建立金国。北宋眼看金国与自己想法一致,都想灭了辽国,于是与金国达成一致协议,双方共同对抗辽国。

北宋为了表达这份合作的诚意,还将之前给辽国的岁币转手给金国,是为海上之盟,金国越来越强大,北宋还是那个样子,不思进取,只想寻求金国的帮助来搞垮辽国。事实上双方确实把辽国搞垮了,可是金国并非一个小绵羊,而是一只欲望很强烈的猛虎,对北宋虎视眈眈。


二、靖康之耻发生

1125年,金国派金军分东、西两路南下攻宋。东路由完颜干离不领军攻燕京,西路由粘罕领军直扑太原。很快东路金兵就破燕京,渡过黄河,南下汴京,把宋徽宗吓得魂飞魄散。

万分危急之时,宋徽宗把自己儿子赵桓(宋钦宗)喊来,匆忙禅位给他,希望他能够努力抵抗金国的攻击。宋钦宗刚上任还是十分积极,马上派遣人马与金国抗击,并且金国确实也受挫退回。

可是金国从来没有放弃北宋这块肥肉,隔三差五就来攻击一下北宋,最后于1127年彻底拿下汴京,将宋钦宗先俘虏,接着又俘虏宋徽宗和韦贤妃以及宋钦宗的皇后,还有当时的宫女和宫里所有人员,一共近万人。

徽、钦二帝先被囚禁在燕京(今北京),去往燕京的途中已经屡屡被虐待,随从的宫女更是被金人肆意蹂躏,接着在燕京不久,又被迁移往中京(内蒙宁城县),中京之后去到上京(黑龙江省阿城市),在上京,金太宗要求北宋所有人披着兽皮去拜金庙,是为对他们的屈辱。

在上京不久,又迁移到韩州(辽宁省昌图县),韩州那段时间,应该是宋徽宗与宋钦宗最惬意的时间了,他们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一切看起来十分不错,可惜好景不长,最后迁徙至五国城(黑龙江省依兰县),在迁徙到五国城的途中,路途遥远,环境恶劣,北宋很多人去世,宋徽宗也因此生病。

到了五国城之后,北宋剩下的女子被金人当做自己战利品,甚至连宋徽宗的韦贤妃也成了金人首领女人,屈辱至极,宋钦宗皇后不堪其辱,自杀身亡。

1135年,宋徽宗在寂寞凄凉与对国家的思念之中于五国城去世,去世后金人按照当地习俗进行火葬,后人多有说宋徽宗被制成蜡烛燃烧之说,其实是对当地习俗不了解的原因。

宋徽宗去世后,宋钦宗与北宋活下来的其余人员,继续在五国城受尽煎熬,1142年,南宋赵构处决掉主战派大将岳飞等人,与金国签订《绍兴和议》,金国作为交换,答应把宋徽宗棺材和韦贤妃送回南宋。

眼看韦贤妃可以回到故土,宋钦宗有了一丝希望,跟韦贤妃再三请求与保证,希望韦贤妃回到南宋叫赵构来救一下自己这个哥哥,可是韦贤妃回到南宋之后就没了下文。

1156年,宋钦宗在度过29年俘虏生活后,于乱马马蹄之下去世,结束了自己凄凉而充满屈辱的一生,而赵构建立的南宋,也没有经历多少年就灭国。试问这样一个毫无人情味并且屈辱求全的国家怎么可能长久呢?


结语

靖康之耻的耻辱并不仅仅是金国对待这些俘虏的行为残忍,其实有些史料记载,宋徽宗与宋钦宗在金国还可以娶妻生子,生活并没有那么糟糕。真正的屈辱还是背后那种国家的懦弱与委曲求全的耻辱,还有人性中透露出来那种恶毒。

赵构为了委曲求全,甘愿将岳飞等大将杀死,明明国家已经面临如此巨大的外来入侵者,内部还一片混乱,各自为营,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完全忽略国家安危,不管是南宋的那些官员还是赵构本人,又或者是韦太后,所有人在面对国家危难时的态度,让后人感觉足够耻辱。

不管什么国家,最能看出国家实力的时候就是面对危难之时,尤其是外来入侵,只有内部团结一致,先抵御外敌,留下国家,才会有自己的小家,这点意识都没有的宋朝,你说在历史上能长久么?靖康之耻仅仅只是宋朝屈辱的一个集中表现,虽然不愿提起,可是也必须直面它!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二战中日本的天皇扮演了什么角色

天皇在二战中是日本人的精神支柱 。天皇自古以来至高无上的精神象征在战争中被无限强调和夸大 ,起到了维系军队战斗力和国民凝聚力的不可替代的精神支柱作用。军队处处以“天皇的军队 ”自居,将天皇塑造成拥有至高无上权威与权力的现世神, 这样以来, 不仅用合法的暴力压制了军队内部的批评与质疑 ,也有效地抵制了政党 、媒体和国民对其监督与反对。

天皇不仅在精神上是日本的象征 ,也是实际上的最高统帅。对于一切国家大事均有最高决策权, 议会 、内阁的组成与解散均由天皇决定 ,皇室成员长期担任军队的最高领导 , 其权力已经无孔不入 ,天皇的赦命具有无可比拟的最高法律效力 。天皇是三军统帅 ,整个侵略战争中 , 天皇都在参与, 是积极的主谋者。

武松杀死嫂子和西门庆放到今天会判什么刑

  

  即便是在《水浒传》中,杀人也是要被叛死刑的。武松之所以故意杀死潘金莲、西门庆却没有背叛死刑,并非《水浒传》中官员昏庸,真正原因有三:

  其一,武松身为公差,深知律法,他早在杀人之前就已经谋算好了退路,做了种种为自己减刑的准备!

  且看原文:武松押那王婆在厅前跪下,行凶刀子和两颗人头放在阶下。武松跪在左边,婆子跪在中间,四家邻舍跪在右边。武松怀中取出胡正卿写的口词,从头至尾告说一遍。知县叫那令史先问了王婆口词,一般供说,四家邻舍指证明白;又唤过何九叔、郓哥,都取了明白供状,唤当该仵作行人,委吏一员,把这一干人押到紫石街简验了妇人身尸,狮子桥下酒楼前简验了西门庆身尸,明白填写尸单格目,回到县里,呈堂立案。知县叫取长枷且把武松同这婆子枷了,收在监内;一干平人寄监在门房里。

  武松之所以会获得减刑,首先是他准备充分。

  武松上堂时,先取出了仵作胡正卿的供词,胡正卿还留下一截武大郎的中毒骸骨作证,在人证物证俱全的情况下,已经证明潘金莲、西门庆犯下了毒杀武大郎的罪行。

  然后,武松取出四邻供词。武松是在潘金莲当着四邻的面亲口承认了通奸,然后才将潘金莲杀死,为证明西门庆与潘金莲通奸,特意留下王婆不杀。在王婆招供、四邻也签字画押后,武松才去杀死西门庆。

  在古代,杀人是犯法的,但是法理也是人情。在事出有因,情有可原的情况下,即便是杀人也未必要判死罪。这一点,古今一样。

  其二、县令与武松关系亲厚,有心照顾武松。

  原文道:且说县官念武松是个义气烈汉,又想他上京去了这一遭,一心要周全他;又寻思他的好处。

  古代县令一人身兼公检法,一边是他调查,一边是他断案。武松在他手下当都头,帮助他押送生辰纲进京,立下功劳不小,于是这县令就将武松从轻发落。

  其三、在《水浒传》中西门庆就是一个小药铺的老板,无甚权势,与武松相比,西门庆那就是弱势群众。西门庆被杀死后,其家属根本就不敢乱来。

  加上舆论的力量,西门庆、潘金莲的丑事更被民众广为传播,武松杀人备受民众同情。

  在这样的情况下,县令判处武松脊杖四十,刺配两千里。在古代,这已经是仅次于死刑的重大刑罚,相当于无期徒刑,长期劳改了。

  武松杀人即便是放在现在,也不会背叛死刑,叛个死缓,甚至无期徒刑都是大有可能的。

喜欢本文的朋友举起您的金手指,点个赞吧,非常感谢!

  

康熙皇帝生擒鳌拜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康熙智擒鳌拜,是大清历史上最精彩的故事,皇帝为什么没有动用朝廷的高手呢 ?

我是三少,我来回答。

康熙生擒鳌拜的历史背景

1661年正月,24岁的顺治帝驾崩,遗诏8岁的皇子玄烨即位。

因为皇子年幼,顺治帝又在临终前遗诏指派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4位大臣辅佐小康熙。

在顺治灵前,4位辅政大臣盟誓,表示要同心同德辅佐小皇帝。事实证明,这盟誓有多真,后来的背叛就有多深!

在4位辅佐大臣中,鳌拜的势力本来最弱的。但是,鳌拜资格老,军功又高,在辅政的路上日益骄横,根本就没把其他3位大臣和小皇帝放在眼里。

1667年6月,索尼病死。同年,康熙亲政。然而,辅政大臣依旧,鳌拜的狂傲依旧。

为了解除鳌拜对皇权的威胁,苏克萨哈上疏请求解除辅臣之任。

这一招触及到了鳌拜的要害,因为皇帝如果恩准了苏克萨哈,就意味着两外两名大臣也要卸任。

鳌拜不愿意就这样退出政治舞台,他设法将苏克萨哈处以绞刑,并诛其族!

康熙眼睁睁地看见苏克萨哈因为自己被杀,而自己却无能为力保护他和他的家人,少年的康熙心里非常不是滋味!

自此,4大辅臣中,只剩下一个无足轻重、为人庸懦的遏必隆,鳌拜更加肆无忌惮。虽然康熙已经亲政,鳌拜却不想归政于他。

因此,康熙与鳌拜之间的矛盾逐渐上升!

鳌拜党羽已经遍布朝廷内外

鳌拜能够在康熙面前,目中无人,是有根深蒂固的原因的。

鳌拜,出身将门,他精通骑射,在青年的时候就在军中效力,战功赫赫,有“满洲第一勇士“的称号。

也许年轻的时候心思单纯些,鳌拜一直是皇太极忠心耿耿的心腹。1643年8月,皇太极逝世,皇室内部在帝位继承上,出现了尖锐的矛盾。

鳌拜带领效忠皇太极的一批将领,不惜以武力对抗觊觎帝位的多尔衮,说道:

“我们这些臣子,吃的是先帝的饭,穿的是先帝的衣,先帝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有如天高海深。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们宁可从死先帝于地下!“

就这样,多尔衮作出了让步,6岁的顺治继位,多尔衮摄政。

之后,因为上面的原因,鳌拜多次受到多尔衮的迫害。这种窘境直到多尔衮死后,顺治帝亲政了才结束。

鳌拜的忠心耿耿,使顺治帝对鳌拜非常敬重,并视之为心腹重臣。从此后,鳌拜随侍在顺治帝身边,直接参与并管理国家各类事务。

于是,深得皇帝赏识的大红人鳌拜,在朝廷内外如鱼得水。

对皇权并不是很热衷的顺治帝,个性鲜明。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顺治帝醉心于佛教,又遭遇董鄂妃离世。年青的帝王心灰意冷,这时候,许多的政事都由鳌拜来处理。

因此,在朝廷内外,许多重要部门里,鳌拜有意无意都安排了许多自己的人。

小皇帝亲政,却没有势力

康熙8岁(虚岁)丧父,10岁丧母。康熙回忆说,幼年的自己在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

一个无父无母的孩子,颤颤巍巍地坐上了皇位,在朝廷没有一点根基,没有一个心腹。在金庸的《鹿鼎记》里有描述,有一天,康熙问韦小宝:

“你觉得朕人怎么样?”

韦小宝对康熙说:“我觉得你挺可怜的!”

我最开始看《鹿鼎记》的时候,很小很小,根本不懂韦小宝怎么会认为皇帝可怜。但是,这句话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现在回头再来看,一定是金庸大师借韦小宝的嘴,说出了他对少年康熙这段处境的同情。

所以,就算大内有高手能拿得住鳌拜,但是,少年的天子在朝中根本拿不住这些大内高手。更何况,这些大内的高手,难保没有鳌拜的同党。

如果康熙真的启动这些高手,也许行动还没开始,康熙就被鳌拜给整下去了。这个险,康熙不能冒,也不敢冒。

一群摔跤的少年,擒住了“满洲第一勇士“

康熙皇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有“千古一帝”之称。

柏杨评价康熙大帝说:

“这个中国历史上最英明的君主之一,年轻气壮,有刘邦豁达大度的胸襟和李世民知人善任的智慧。”

所以,少年的康熙在对付鳌拜这件事情上,表现出了卓越的智慧!

他召集了一帮少年,每天和他一起练习摔跤,谁都不知道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大家都以为小皇帝练着好玩。

包括鳌拜自己,都对这群小孩熟视无睹。皇帝年少,沉迷嬉乐,鳌拜不仅不以为意,心中反而暗自高兴。

可是,在所有人都认为这帮孩子在玩耍时,孩子们却在成长,和皇帝一起成长,包括孩子们摔跤的本领!

终于有一天,康熙请鳌拜入宫。少年们一拥而上,鳌拜猝不及防,被摔倒在地,束手就擒!

一切,就像做梦一样,连鳌拜自己都不相信自己会被几个孩子捉住!

聪明的康熙,走的是双保险的计划。

如果擒拿鳌拜计划失败了,大不了说是孩子们淘气,想和“满洲第一勇士“决一输赢。

如果,擒拿鳌拜的计划成功了呢?

成功了的话,鳌拜就从此滚下台了呀!

三少说:

任何时候都不要看轻你的对手,否则会输得很惨。

比如,鳌拜。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