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仲叔季孟的含义?伯仲叔季是兄弟的排法,那有孟仲叔季的说法吗伯和孟有什么区别

本文目录

  • 伯仲叔季孟的含义
  • 伯仲叔季是兄弟的排法,那有孟仲叔季的说法吗伯和孟有什么区别
  • 古代都用“伯仲叔季”起名,三国时代,有哪些这种名字的武将或者名人
  • 伯仲叔季和孟仲叔季的区别

伯仲叔季孟的含义

是伯(孟)、仲、叔、季。伯(孟)表示一样的意思。伯仲叔季是兄弟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

1、“伯,把也,把持家政也”。——按宗法社会里常以长子继承父位当家,当国者则一样把持国政。如春秋五霸,“霸”亦可作“伯”,即指盟国奉为把持朝政的长兄,“伯”、“霸”通用。不管那一说,总之是其字义是最初的,是老大。

2、“仲,中也,位在中也。”——这个叫法还留在云南白语(汉语最亲的兄弟语)里,读 zv 阳去(第6调),在白语里,“仲子”是二儿子,“仲女”是二女儿。

3、“叔,少也。”——这个字也跟“俶”字同根。《尔雅“释诂》“俶,始也”,“俶,作也”,就是才起来的,新生的。

4、“季,癸也。甲乙之次,癸最在下,季亦然也。”——这个字《说文》认为上面的禾是“稚省”,比于幼禾,总之是最幼少的。不管多于或少于四个,“季”都是最末的,如果只有三个,它就是老三。

“春夏秋冬”就因各都分“孟、仲、季”三个月(如孟春、仲春、季春),因而称为“四季”。文王之父季历是老三,上有“太伯、仲雍”,所以末子为老三也可称季。晋代著名道家葛洪字稚川,他也是老三,“稚”即是季的代换字。

伯仲叔季是兄弟的排法,那有孟仲叔季的说法吗伯和孟有什么区别

《白虎通义》:嫡长为伯,庶长为孟。

后来可能不再严格拘泥了,如唐朝末年的成德节度使王景崇,是嫡长子,兄弟里排第三,字却是“孟安”。

汉末公孙瓒母贱,字“伯珪”。但母贱不一定是妾,也可能仅是有别于良家子的身份。

古代都用“伯仲叔季”起名,三国时代,有哪些这种名字的武将或者名人

古代的确是有用“伯仲叔季”起名字的习惯,但绝不是都用,也不是起名,仅仅是用于取字。

古人一般是取名之后,再取一个字,习惯上很少直呼其名,彼此之间一般是以字相称,以示尊重和礼貌。就算长辈称呼小辈,也多称字,以示喜爱。

名字往往是自己的谦称,古人较少说我如何如何,一般曹操会说“操如何”,刘备说“备如何”等等。

三国时代,许多故事耳熟能详,但提起以“伯仲叔季”为名字的人物,一般人也会蒙,一口还说不出几个来,这也说明这个取名字的方式并不是非常普遍。

豹眼首先想到的是曹操曹孟德,“孟”就相当于“伯”,是老大的意思,曹操是老大没问题。

曹操的名是“操”,取字为“德”。

《荀子·劝学》说:

“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

德与操联合在一起,谓之德操,这是古人取名、字经常采用的规则。

以“伯”为字,比较熟悉的就是姜维姜伯约,维与约,也是关联。

以“仲”为字,那就是“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孙仲谋,权与谋是不是也是关联一起的哦!

还有司马懿司马仲达等人,懿与达也很密切。

说到孙权,就会想到其兄孙策,字伯符,策与符也是有联系的。孙策为伯是老大,孙权为仲是老二。

孙翊,又名孙俨,字叔弼,这是老三,以“叔”为字,翊与弼其意相连,都是辅佐的意思。

孙匡,字季佐,以“季”为字,自然是老四,匡与佐也是意义相连。

孙坚有五个儿子,分别是策、权、翊、匡、朗。策、权、翊、匡是嫡出,分别以“伯仲叔季”的顺序取字,而孙朗是庶出,其字就是早安,就不能与前四个兄长相提并论了。

孙坚给自己的儿子们取名字,是绝对按照“伯仲叔季”这个顺序的,从取名来看,也看出了嫡庶之分。

这的确是古代取名的一个习惯,但按照这个套路的并不是很多。

除了孙坚这一家之外,还有夏侯渊一家比较按照这个套路来。

夏侯渊一共有八个儿子,分别是:

夏侯衡,字伯权;

夏侯霸,字仲权;

夏侯称,字叔权;

夏侯威,字季权;

夏侯荣,字幼权;

夏侯惠,字稚权;

夏侯和,字义权。

夏侯渊还有一幼子,不清楚名字,在家乡大乱时,因为饥荒抛弃,为得是养活已故兄弟的孤女。据说就是夏侯夫人,夏侯渊的侄女、夏侯霸的从妹、十三四岁时外出打柴被张飞碰到纳为夫人,生下了两个女儿,先后嫁给刘禅为皇后。

夏侯渊儿子很多,各有其名,但字就共用一个权,而用“伯仲叔季幼稚义”等字加以区别长幼。

这是人丁兴旺的情况,儿子多了,这几个字自己都不够用。

像夏侯尚,字伯仁,是夏侯渊的侄子,按照族谱,夏侯尚是可以与夏侯霸兄弟们排行的。

或许就是因为夏侯氏人丁兴旺,男孩较多的原因,各取各的名字吧。

三国时期司马氏家族也是牛逼的,司马防有八个儿子,个个优秀,号称“司马八达”,分别是:

司马朗,字伯达;

司马懿,字仲达;

司马孚,字叔达;

司马馗,字季达;

司马恂,字显达;

司马进,字惠达;

司马通,字雅达;

司马敏,字幼达。

一般来说,最小儿子称“幼”,显然夏侯渊没有思想准备,第五个儿子就叫幼权,不曾想又生了三个;司马防倒是有准备,底气比较足,第八个儿子才取字为“幼”。估计差不多了,也没心思再生了。

豹眼认为,以“伯仲叔季”取字,以示区别儿子的长幼,这是一个比较习惯的方法,但不是通行的法则。

前提是对自己的生育能力有足够的信心,而且具备足够的经济实力养得起,而且遗传基因比较强大,生出的儿子生存能力很强才行。

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以此取名字也会很尴尬。

有了伯,没有仲叔季,或者养不起,或者早夭,有叔季,没伯仲,也不是个事哦。

由此可知,以“伯仲叔季”取名不错,但也有尴尬的时候,不是唯一的好方法。

三国时期,这类取名字的还有不少,在此也不一一列举了,欢迎有兴趣的友友,就尽力评论吧。

伯仲叔季和孟仲叔季的区别

都是长子。嫡长为伯,庶长为孟。

长子是正妻所生用“伯”字,非正妻所生则用“孟”字,但很少区分开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