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而知的意思解释(如何证明“神是不存在的”)

本文目录

  • 如何证明“神是不存在的”
  • 你最讨厌的成语是什么为什么
  • 论语前三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怎么理解更合理

如何证明“神是不存在的”

没办法证明。神是存在的,神有很多种,下面给大家讲讲:山神庙抗日战争的显灵事迹

一看这个标题,你肯定会感觉奇怪吧,山神爷不过一尊泥台而已,他怎么会抗日?可是这却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国庆期间有事去长治,与朋友绕道屯留看了他一位老乡,这位老人是武乡石瓮村人,抗战时跟随太行联中,后分配在边区政府农林科,辗转数十年调在屯留县先后任农业、林业、畜牧等局局长,现离休在家,享受正处待遇,已经八十六岁,但精神非常好,对于老乡的到来很是高兴,问这问哪,因为他不认识我,便打听我是谁,在哪里工作,当我说了也是老乡,在八路军纪念馆工作,话题也就说在了抗战上。他侃侃而谈,说起历史如同昨天。说着说着,他突然问我,“你相信迷信吗?”我说不大相信,只不过感觉迷信之所以能数千年在国人心中流传下来,或许也有一点可信之处吧。他坚决地说:“不是一点,而是确有,我给你讲一个山神爷抗日的事,你就会相信了。”于是他便讲了这个故事。

  石瓮村东不远有个山神庙,在抗战时人们尊为“抗日山神爷”。那是1941年1月,村里人习惯讲农历,应该是1940年腊月,日本鬼子进行第一次年关扫荡。石瓮村作为这次扫荡的重点。因为就在两个多月前,八路军总部曾在这里露居一晚,八路军二十五团、二十八团、抗大总校等机构都曾在在此驻扎,日本可能也得到了一些情报线索,所以就纠集黎城的日军在年关之际,翻过墓岭山,沿松江岭而下,直扑石瓮村。这天阴沉沉的,非常冷,值守的民兵也没有发觉敌人已经神不知鬼不觉过来到村口。村里人都在准备着过年,没人知道敌人会在春节来临之际还出来扫荡。就在这时鬼子不知是发现了什么目标、还是看到了山鸡野兔,突然打了一枪。百姓们还是没有引起惊觉,因为一两天就要过年了,只以为是孩子们在放炮吧。值守的民兵张臭孩听到枪响,立即观察,不看则已,一看则惊出一身冷汗。黄腊腊一大片日军鬼子离村已经不到一里路了。张臭孩赶紧回村呼唤村民逃难,百姓们在民兵的护送下立即向西沟背转移。

  按说数百米的路程,日本鬼子会在十来分钟内就进村的,村里的人们都惊慌失措地跑,但心里都想,今天怕是逃不脱了。可是过了一个时辰,村里百姓全部转移进了窑洞里,敌人还在村外。这时负责了望的民兵说,是不是臭孩看花了眼?臭孩说肯定是真的。于是他们从山头转过去观察,原来日本鬼子来到山神庙前居然迷了路,就在庙东的辿倒路、迷石脚一带象出操一样转圈子。这让民兵大惑不解,日本鬼子在干什么呢?

  许久,才有人说:莫非是山神爷知道村里百姓没逃走,现了灵把鬼子迷住了吗?

  一句话让大家茅塞顿开,一定是,是山神爷救了咱们。一天后日本鬼子从村中撤走,并砍伐了树枝在村东西口把道路封起来,上面洒了糜烂性毒药,张臭孩第一个进村,当他把树枝拖开,就感觉手疼,一会而手上起了泡,泡中有浓水,没几天浑身腐烂而牺牲。

  从此以后,山神爷迷住了日本鬼子,救了一村人的故事就传开了,村里百姓全部到山神庙烧香,并给山神爷批红挂彩,都说咱石瓮村的山神爷是“抗日山神爷”。

  第二天,我专程驱车前往石瓮村调查,六十九岁的赵月明对此进行了证实,他多次听村里的老人说过这件事,而且还带我去山神庙看了,他说每月的初一、十五,村里都有人来这庙里敬香,就在文化革命中破四旧之风非常严厉时也没断过,可见村民对山神爷崇拜是发自内心的。我是无神论者,但听了这个故事,我从心底相信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这就是至今保存完好的山神庙

这就是挽救一石数百口百姓性命的抗日山神老爷像了

你最讨厌的成语是什么为什么

你最讨厌的成语是什么?有意思。闲逛路过,抢答此题,因为本人对成语很感兴趣。

成语很讨厌吗?究竟哪个成语很讨厌呢?看来这道题还是一个脑筋急转弯。成语不讨厌。成语是一种浓缩的语言,很多成语都含有典故和哲理,我们说话写文章,如果成语用得好可以“事半功倍”。成语,只有褒义和贬义的不同,没有讨厌与喜爱的区别。譬如我们赞扬美好的时候,需要褒义的成语,反之我们鞭笞丑恶的时候则需要贬义的成语。这就好比打麻将,您需要“东风”的时候认为“东风”是好牌,可是来了张“西风”您就一头恼火讨厌它。其实麻将136张,我们需要的时候每一张都是好牌。再譬如一个妇人把一锅大米煮成了糊饭,您能够讨厌大米吗?

有人说“尔虞我诈”很讨厌,也有人说“恬不知耻”很讨厌,我认为不是。如果用“尔虞我诈”形容奸妫的人,用“恬不知耻”形容厚脸皮的人,应当是恰如其分。冬天寒风凛冽,您讨厌,但寒风是春风的前奏,这是自然更是必然。自然界一切都是美好的,同样的道理,成语呢也没有一个是令人讨厌的。

论语前三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怎么理解更合理

《论语》开宗明义的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真正的意思不是以往曲解的那些错误的意思,而恰是与其相反的意思:

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正确解释是:

“学”习用主导意见指导人选择时,“而”要练“习”成一个明白的习惯,只能提出一个明确的指导意见“之“,不能“亦”左亦右,“说”模棱两可的话,要接受啊(乎)!

例如:讲指导意见、答问题、报价格等,只能讲一个意见、答案、准价,不能讲模棱两可的意见、答案,报三五元的两可价。

但人们不同意,可以商量,引出下句不能硬让人同意,即“有朋友自远方来”的意思。这也是孔子《论语》的本意。以往把《论语》开宗明义的这几句密切相关的话,解释为不相关的反意话,其它解释能正确吗?

《论语》的“语“不是人与人交流“说话”,可以说模棱两可的话,而是像太阳一样指导人,只可以“曰“一个明白准确的意见。

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正确解释是:

(是接上面第一句话,自己提出指导意见之后),“有” 赞成、拥护的听众群、读者群、消费者团购及现在说的粉丝群拥护、赞成的“朋“(是好事),但“自“己要坚决“远”离自己一方的人当托儿,用各种“方”法约束听众群、读者群、团购者及现在说的花钱买粉丝虚数等“来“制造假的赞成、拥护自己的指导意见,购买自己定价的货,没有不同意见的做法,“不“要这样自己“亦“是自己,“亦“代表听众等对方,串通一气,自哄自,亦哄人,自誉自娱自“乐”,要接受啊(“乎“),不能不听不同意见、呼声,不呼吸啊(乎)!

“朋”字不是现代汉语中朋友那么简单的意思,而是“月“制约“月”,即赞成、拥护自己意见的听众群、读者群、消费者团购及现在说的粉丝群等叫“朋“。

《论语》论述思想理论语言,提指导意见时,怎么能冒出一句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的话吗?照以往这种曲解,不是成了“瞎公鸡冒叫”吗?这与孔子与我们倡导的专心致志地学习、工作,要心无旁骛的原则明显相违,不合常理常规。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正确解释是:

“人“治社会的人“不知”(如上)提出正确的指导意见的要求,自己“而不”要愠”怒,“不“要“君子”自己“亦“是“君”,让人提不同意见,“亦“是不准提不同意见的“子”曰指导意见,“君子”与“君”、“子”分辨不清,要接受啊(“乎“)!

因此,人们不知我如上的正确的解释,说“没听说过“,而我也不愠怒,不能自己亦是让人有不同理解(千百年对《论语》的曲解,习非成是,是客观存在),亦是不准有不同理解的指导意见,“君子“与“君“、“子”分辨不清,坚决接受《论语》的正确意见啊(“乎“)!

详见拙著《破译《论语》背后的龙学密码》。

(文/刘树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