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袁崇焕?为什么刘邦能放走张良,朱元璋却不能放走刘伯温

本文目录

  • 历史上真实的袁崇焕
  • 为什么刘邦能放走张良,朱元璋却不能放走刘伯温
  • 为什么暴君隋炀帝征高句丽,明君唐太宗也征高句丽

历史上真实的袁崇焕

袁崇焕是一个放在今天依然存在很大争议的人物,如何评价袁崇焕是一个历史难题,在这里我只发表个人看法。

首先,袁崇焕并不像大部分人想象的那么正直,如果袁崇焕是个直臣,他也不会爬到辽东督师的高位,因为在他往上爬的时候就被魏忠贤为首的宦官弄死了。真实的历史上袁崇焕也做过魏忠贤的舔狗,是少数被魏忠贤亲自允许可以给魏忠贤立生祠的人,袁崇焕也是借着舔魏忠贤而获得了最初的政治资本。

其次,袁崇焕具有一定的军事才能,至少宁远和宁锦大捷是袁崇焕确确实实打出来的。但在格局上袁崇焕还是有些狭隘,对于全局的认识依然保持着大明强盛无匹,辽东之患不过是比癣芥之疾稍严重一些的问题,这也使得他在经营辽东的时候谁也不服,最后甚至做出擅杀毛文龙的祸事。

第三,袁崇焕临死前的操作也存疑,他明知崇祯多疑,在处理己巳之变的时候就应该慎之又慎,但他仗着自己辽东督师的身份,再加上救驾有功,反而瞧不起畏畏缩缩的京官们,最后崇祯听信了京官们的谗言,认定己巳之变是袁崇焕通敌要权的手段,降罪于袁崇焕,最后弄死了他。

总而言之,个人认为袁崇焕是一个能力有,但不能完全匹配自己的位置。情商有,但不能完全处理晚明官场中错综复杂的关系。最终招致杀身之祸有大势的因素,也有其自身原因而导致的不可弥补的缺陷。

为什么刘邦能放走张良,朱元璋却不能放走刘伯温

张良

刘邦并不是放走张良,而是根本就没有想过要杀张良。

首先当然归功于张良的淡泊名利,由于体弱多病,张良崇信道教,休习黄老之术,经常闭门不出,少与群臣交往,特别是虽然张良足智多谋,能够运筹帷幄于千里之外,但是却由于身体原因,从未单独率军作战,与将领们有太多交集。可以说,到了后期张良就好比一个大隐隐于朝的高人,完全超然于众臣之外。除了在废立太子这样的涉及国本的问题上出面,基本上不干涉政事。

其次,刘邦还是个重情之人。虽然对韩信猜疑重重,先是在云梦泽将其诱捕,这时念及旧情将其贬为淮阴侯,后来韩信因谋反被吕后杀,刘邦听到消息是喜且怜之,可见从刘邦心里还是念及韩信曾经的追随之功。还有萧何,萧何在西汉诸臣中,功列第一,位置丞相,刘邦也是多次猜疑,楚汉战争时期就猜疑萧何,萧何把自己子侄都送上前线;韩信叛乱时猜疑萧何,萧何把自己财产捐出作军费;英布叛乱时,刘邦猜疑萧何,萧何故意与民争利,给自己泼脏水,虽然多次猜疑,但萧何最终还是善终,固然有萧何应对及时得体的缘故,还跟刘邦重感情有关,想想如果萧何到了明初,被朱元璋这么猜疑,那儿还会有二次三次的试探机会,造就灭族了事。

第三,张良能够善终还和吕后有关。当年刘邦要废立太子之时,太子刘盈之位岌岌可危,吕后派弟弟吕泽找到张良询问破解之策。张良献计让吕后请出商山四皓辅佐太子。刘邦正是见到商山四皓,认为太子羽翼已成,方才打消废立太子念头。对这件事,吕后是很感激张良的。后来,张良想要辟谷,吕后害怕本来体弱多病的张良有什么不测,还强迫他吃东西。这样张良在西汉初年又会有什么危险。

刘伯温

刘伯温辅佐的朱元璋与刘邦截然不同。张良之于刘邦是帝王师,刘基虽然与朱元璋谈论的也多是帝王之道,但他可不敢当朱元璋的帝王师,虽然朱元璋称赞刘基是“吾之子房”。但是在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之时,朱元璋把公封完了、把侯封完了,甚至把伯封完了,最后才补封刘伯温一个诚意伯。与刘基功业相仿,甚至不如刘基的李善长确实功列第一,相差何止几倍。

刘伯温之所以不得善终,除了本身才能受到朱元璋猜疑,还有其它原因:

刘伯温陷入了党争,从大明建国之初就出现了地域划分的党争,刘伯温是浙东集团的代表人物,还有以李善长的淮西集团,淮西出身的朱元璋有意无意通过压制刘伯温来压制浙东集团。

他的性格过于刚直。正如刘伯温说有,他嫉恶如仇,曾经依法处死李善长亲信李彬,惹怒了这位淮西集团领袖。又在宰相问题上,向朱元璋直言胡惟庸“此小犊,将倴辕而破犁矣”。认为任用胡惟庸为相最终会导致翻车,不适合做宰相,得罪了胡惟庸。

正是这两个原因,让刘伯温成为了淮西集团的敌人。但其实上以刘伯温为首的所谓的浙东集团并未形成气候,而且刘伯温是个有气节的人,毫无结党之心。所以,就成了他一人单挑淮西集团。而淮西集团还有个大佬,谁也惹不起,就是朱元璋。可见,明初刘伯温处境之艰难。

为民请命之心。洪武四年,刘伯温致仕回家养老。致仕后,刘伯温一直安居在老家浙江青田,过着布衣粗食的农人生活,每日饮酒下棋为乐,绝口不提朝政。但事情出在他的家乡的一个叫做谈详的地方,由于此处盐枭不服管制,埋下许多不安定因素,刘伯温建议在此设立巡检司。但这件事被胡惟庸知道后,他借题发挥,指示亲信弹劾刘伯温说,刘伯温认为谈详这里有王气,想死后葬于此处,才请求朝廷设置巡检司驱逐百姓的。这一招非常厉害,本来刘伯温就擅长风水之说,再加以王气,简直就是灭族大罪。使得刘伯温不得不不顾老迈从家乡赶到京城向朱元璋解释

回到京城,朱元璋既没有让刘伯温申辩,也没有问责的意思,只是让他挂个诚意伯的虚衔随朝陪侍。有的时候,朱元璋还会进行敲打,因为刘伯温在祭孔典礼上没有陪祭而接受祭肉,朱元璋因此小事罚俸一个月,有的时候也让他做一些官样文章。整体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每日恍恍惚惚、内心恐惧不安,导致刘伯温身体病痛越来越重,在京城待了一年,朱元璋才让刘伯温返回故乡,一个月后,刘伯温就去世了。有传言,是胡惟庸安排御医在刘伯温药中下药,导致刘伯温慢性中毒而死。而且朱元璋后来在胡惟庸倒台后,也多次称是其害死刘伯温的。但是,朱元璋难道就没有责任吗,正是他总是有意或无意的给刘伯温施加精神枷锁,一步一步让刘伯温精神崩溃。胡惟庸只不过是猜测圣意,执行朱元璋无声的圣旨,让其免于落下杀害贤臣的口实。刘伯温虽死,但却也保全了家族,比起后来明朝李善长、胡惟庸等功勋诸将,也要强了不少。与张良相比,刘伯温少了些淡泊,多了些责任,少了些圆滑,多了些棱角,最终也导致两人下场不同。

为什么暴君隋炀帝征高句丽,明君唐太宗也征高句丽

古高丽,即高句丽之简称,古代史书皆记为高丽,故从之,其疆域大抵包括今日朝鲜北部中部至北部,以及中国东北地区之一部。

曾经强大一时的隋王朝,在征讨高丽上栽了个大跟头,隋炀帝连续三次发动了规模空前的远征。仅第一次东征高丽,即动用一百一十三万的军队。然而高丽人的英勇善战,实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三次征高丽的失利,竟然成为隋帝国倒塌的起点。

那么唐太宗为什么还要征高丽呢?

唐初,在辽东到朝鲜半岛上,高丽是最大的国家,其疆土东西跨度三千一百里,南北跨度二千里。除了高丽王国之外,在朝鲜半岛的南端还有两个国家,即百济与新罗。唐高祖李渊便册封高丽国王高建武为“辽东郡王”;百济国王夫馀璋为“带方郡王”,新罗国王金真平为“乐浪郡王”。

贞观十六年,即642年,高丽政局出现巨变。

高丽东部大人泉盖苏文(渊盖苏文)发动政变,率军进攻都城,攻克王宫,杀死国王高建武。泉盖苏文改立高建武的侄儿高藏为高丽国王,而实际权力则掌握在自己手中,成为高丽王国实际统治者。

高丽国内的政变,引起了唐朝廷的密切关注。唐太宗派出使者到高丽,册封新国王高藏为辽东郡王、高丽王,表示唐帝国承认其政府。

然而时过不久(643年),朝鲜半岛的局势出现重大的变化。半岛南端的百济国与新罗国陷于战争之中,百济侵占新罗四十余座城池,并与高丽结盟,共同出兵新罗。新罗国王抵挡不住,紧急向大唐帝国请求援助。

唐太宗在给高丽国王的诏书中,警告说:新罗是大唐的藩国,高丽与百济应当速速收兵,如果再侵犯新罗,将受到严惩。

贞观十八年(644年)初,大唐使者相里玄奖携带着太宗皇帝的诏书,抵达高丽都城平壤。相里玄奖出示唐太宗的诏书,然而,泉盖苏文不以为然,拒不奉诏。

相里玄奖没有完成这次使命,他回到帝国首都长安后,向唐太宗汇报情况。唐太宗大怒,决心出兵推翻泉盖苏文。远征高丽的决定,引起了许多大臣的反对,唐太宗对此的看法是:泉盖苏文弑君,在高丽胡作非为,这正是消灭高丽的最好时机。

为了显示远征高丽的决心,唐太宗决心御驾亲征。

十一月,刑部尚书张亮被唐太宗委任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也是海军总司令,其辖下的战船共计五百艘,海军陆战队四万人,主要是来自南方江淮一带的士兵,计划从莱州军港出发,走海道进军高丽。

大唐名将李世勣被任命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李道宗为副大总管,率领步兵、骑兵共计六万人,以及部分胡人部落骑兵,从陆路进击辽东。

一切准备就绪,唐太宗亲自写下讨伐高丽的诏书,在这份诏书中,声讨泉盖苏文弑君虐民的暴行,并指出唐军必胜的五个理由:“一曰以大击小;二曰以顺讨逆;三曰以治乘乱;四曰以逸敌劳;五曰以悦当怨。”

在唐太宗看来,讨平高丽,指日可待。

十二月十四日,大唐帝国正式对高丽宣战。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