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之治是哪两个皇帝统治的?西汉初期,为什么会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

本文目录

  • 文景之治是哪两个皇帝统治的
  • 西汉初期,为什么会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
  • 汉武帝为何要改变文景之治的政策
  • 汉文帝是怎样开创文景之治的

文景之治是哪两个皇帝统治的

文景之治是指西汉初期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通过这两位皇帝的努力,因多年战乱导致社会经济凋敝的症状得以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这也是中华文明迈入帝国时代后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说起也简单,那就是重视农民!

一、文景之治是哪两个皇帝

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刘恒和汉景帝刘启两个皇帝。汉初,因多年战乱,社会经济很凋敝,老百姓都吃不饱穿不暖,为了改善这一现象,汉文帝和汉景帝两个皇帝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经过多年的坚持,终于让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并将中华文明推向了帝国时代后的第一个盛世。

中国历史上有三大盛世:汉武盛世、开元盛世、乾隆盛世,其中汉武盛世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文景之治。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武皇帝,他彻底打败了北方强敌匈奴,使得汉成为中华民族的代名词。除了战争,汉武帝还罢黜百家,独尊儒学,他把文景之治的结果推向了顶峰盛世!

二、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

文景之治的出现并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两代皇帝都施仁政,重农民,特别是汉文帝全免田租这一政策,真的让人意外,还以为他是穿越过去的!不仅如此,汉文帝和汉景帝两个皇帝还严格要求自己,生活十分节俭,这种连续出现这样两位皇帝,国家不兴盛才怪!

1、汉文帝二年和十二年分别两次“除田租税之半”,文帝十三年,还全免田租;

2、对周边敌对国家也不轻易出兵,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

3、重农业,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解百官关心农桑,每年春耕时,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

4、生活节俭,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贵族官僚不敢奢侈无度,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结果:汉景帝后期时,国家的粮仓丰满起来了,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以至于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了。汉初时的经济萧条已经不复存在,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一个伟大时代,为后面的汉武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西汉初期,为什么会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

西汉初年出现的“文景之治”,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不仅巩固了汉帝国的统治,而且使国家从战乱中恢复过来,为强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景之治”成就虽然在汉文帝、汉景帝时期,但是究其产生的原因,还是在汉高祖刘邦身上,是刘邦推行黄老之术、奉行无为而治、与民生息,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相继接力而造就的第一个治世。

一、“暴政亡秦”促使刘邦推行“仁政”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然后仅仅维系了15年就二世而斩,农民起义的风暴让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大秦王朝猝死。

刘邦作为反秦义军的领袖之一,从沛县起兵,辗转征战天下,第一个攻破咸阳,亲手终结了秦王朝的统治,后又经过4年多的楚汉战争,才建立起大汉王朝。

大秦帝国灭亡后,亡秦原因也被总结出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暴政让百姓苦不堪言。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并没有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而是在军事上继续北击匈奴,南击百越;政治上为了展示他的丰功伟绩,大兴土木工程,可以说秦始皇应该中国最早的“基建狂魔”。

秦始皇和秦二世在短短的十五年间,开建的大型工程主要有:秦始皇陵、秦二世陵、长城、阿房宫、驰道。这些大型工程不仅靡费大量的税赋,而且还增加了大量的劳役,累计有上百万青壮劳力为这些大工程服务。

由于工程量实在巨大,大量青壮劳力就被长期禁锢在工地上,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是必然结果,而且导致农田荒废、民不聊生。

其次,酷刑让百姓没有生路。

与暴政相配套的,是秦朝的酷刑。

本来,商鞅变法就以严刑峻法著称,但是自秦孝公以来,法律虽严,但主要是维持秩序,民众只要积极参与耕战,犯罪率并不高,也不用担心被法律惩处。

秦国统一以后,由于大型基建接连上马,劳役多得不可计数,劳役一多,触犯刑律的机会就增多,呈现几何倍增局面。触犯刑律的机会一多,加上连坐法,导致刑徒增多。光在骊山修陵墓的刑徒就有几十万。

而根据《连坐法》,一旦有牵连的人触犯死刑,往往就要被处死一大批人,这让百姓始终生活在死亡的恐惧中,感觉不到活路和出路。最终激起了大泽乡的陈胜吴广起义。

其三,重赋让百姓贫困不堪。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修水利、修驰道、修陵墓、修长城、修阿房宫、还要南征北战、还要巡游全国……

做这么多事都需要花钱,正常的税赋远远不足以支付这么庞大的开支,只能厚敛于民,不断地加重民众的税赋水平,沉重的税赋让百姓越来越贫困,最后实在没活路了,不得不铤而走险。

《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之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

后人在总结秦亡教训时,往往归罪于苛刑。其实商鞅之法除了《连坐法》以外,并无太大问题,就是《连坐法》,只要政策宽松,民众也不会有大量无谓的“违法”行为发生,没有违法行为发生,就不会触发《连坐法》。

但是暴政特别是庞大的基建工程,却让民众的劳役呈几何倍增,同样的就带来触发《连坐法》的机会几何倍增。归罪于法家其实是找偏了目标。

刘邦还是比较清醒的,他认识到秦亡主要是暴政,而不是秦法,所以在夺取天下后,对秦法除了《连坐法》以外,全盘继承,并且还让萧何在秦法六律的基础上,制订了汉法九律,比秦法还多三律。

刘邦不仅“汉承秦制”,而且还发展了秦法,这可能是许多人忽略的一个方面。

但是针对亡秦的暴政,刘邦是小心规避。既然秦亡于暴政,刘邦不能重蹈覆辙,因此他故破咸阳后,就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让关中百姓休养生息,嬴得了关中的民心。关中百姓非常希望刘邦做关中王。刘邦后来从汉中打回关中后,获得关中百姓的大力支持,关中成了楚汉对抗时刘邦的坚强后盾。在刘邦一次又一次被项羽打败后,关中百姓不断出人出粮,帮助刘邦继续对抗项羽,就是希望刘邦得国后好实行仁政。

《史记.高祖本纪》: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刘邦立国后,也没有辜负关中父老的愿望,不仅定都关中,而且推行黄老之术,施行与民休息的“仁政”,轻徭薄赋,无为而治。黄老之术一直延续到汉武帝独尊儒术才废止。

二、楚汉战乱导致民生凋弊让刘邦休养生息

刘邦项羽灭秦后,项羽大封18路诸侯,百姓本来以为可以天下太平了。

但是当年天下就复又大乱,先是齐国竖起反旗,项羽北上齐地平乱。随后刘邦暗渡陈仓,还定三秦,不久一路打到彭城。楚汉之争为主的新一轮战争开启。

楚汉之争表面上是刘邦和项羽之争,事实上是刘邦二次统一战争。刘邦通过四年的艰苦战争,不仅消灭了不可一世的项羽西楚集团,而且平定了三秦、三齐、魏、韩、赵、代、燕等诸侯割据势力,使得天下重新一统。

因为楚汉战争是在反秦战争结束不到一年就发动的,老百姓根本没有机会休养生息,又被卷入新一轮战争中。

对于历史学家来说,楚汉战争是一个新阶段。

但对于当时的天下百姓来说,年纪大的经历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战。秦始皇统一后,又有南征百越、北击匈奴之战,还有比战争更折磨人、更消耗人的劳役。大泽乡起义后,又是疾风暴风式的、席卷全国的反秦战争。在反秦战争中,项羽的暴行比暴秦有过之无不及,项羽屠城无数,纵火无数,离开咸阳东归前,还一把火把咸阳宫、阿房宫都烧了。老百姓在反秦战争除了收获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外,也没得到什么好处。

而楚汉战争又打得非常惨烈,人员伤亡非常大,仅彭城之战中,刘邦和诸侯的56万大军就被项羽打败,死伤不计其数。

《史记.高祖本纪》:汉王以故得劫五诸侯兵,遂入彭城。项羽闻之,乃引兵去齐,从鲁出胡陵,至萧,与汉大战彭城灵壁东睢水上,大破汉军,多杀士卒,睢水为之不流。

刘邦兵败彭城,士兵损耗得也差不多了,幸亏萧何从关中又新征了兵员补充,刘邦才得以继续和项羽抗衡。同时,分兵派韩信去攻打各路诸侯,各方参与的军队达百万人次。到最后垓下之战时,参战军队在50万以上。死伤的同样不可计数。

对百姓来说,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战争和劳役就没停过,百姓和士兵厌战欲望极强,厌战情绪蔓延。

《史记.高祖本纪》: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饟。

刘邦也心知肚明,因此,垓下之战一结束,立即休养生息,无为而治,以期让凋弊的民生尽快恢复。其后虽然也发生了数起平定异姓诸侯王的战争,但都是规模较小的局部战争,而不是波及全国的战争,对百姓的影响不是太大。

三、平民出生让刘邦非常体恤百姓疾苦、而节俭作为家风传承四代

刘邦与项羽、秦始皇不同的地方在于,刘邦是平民出生,他对百姓有天然的亲近之感,对民生有切身体会。

刘邦出身是农民,一开始结交的朋友都是屠狗吹丧的农民和市井基层人士。自己不喜欢务农,后来混了个洒水亭长,也只是属于基层小公务员,管理的还是基层的社会治安。

刘邦对劳役有切身体会的,自己就服过劳役。还在服劳役的路上见过秦始皇出巡,发出了那句“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的千古一叹。

刘邦造反也与劳役有关,秦二世的时候,需要征调沛县一批劳力去骊山修陵墓,刘邦亲自押送起程。出于对劳役的恐惧,路上有人逃亡,富有同情心的刘邦也没严管,后来逃的人越来越多,刘邦“好人好事”做到底,干脆把这些劳力都放掉了,自己躲进砀山里,并在秦末农民起义的大潮中揭竿而起。

刘邦一路向西攻打咸阳的过程中,都以攻心为上,杀人为下。每下一城,都让民众安居乐业,不像项羽一路打一路屠城。因此刘邦非常得民心,西入咸阳,遇到的抵抗不多,得以先项羽入关。灭秦后,又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仁义之名更是远播。

刘邦的亲民还体现在与百姓没有距离。他经常听取小人物意见,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打下天下后,刘邦本来定都洛阳,一个齐地戍边的小人物娄敬路过洛阳,求见刘邦,当时已是皇帝的刘邦竟然破格接见,还好酒好饭地招待娄敬。娄敬给刘邦献了三策,刘邦都照准:

  • 其一,定都关中而非洛阳。刘邦采纳了,才有了长安。

  • 其二,移民关中。把六国贵族迁到长安一带看起来,防止再造反,刘邦采纳了。

  • 其三,与匈奴和亲。刘邦本来不同意的,白登之围后也采纳了。

与匈奴和亲,其实也是休养生息的保障。如果没有这个政策,西汉政权能否保障先不说,汉匈战争一旦大规模开启,民众又将陷于战火中,亡秦覆辙又将重蹈。

出生于平民的刘邦体恤民生疾苦,因此,宁愿牺牲公主幸福,也不愿意再让百姓重陷战火,这一和亲政策为大汉与民休息嬴得了富贵的近百年时间。

出身平民的刘邦还有一大优点,就是非常注重节俭,不喜奢华。刘邦在出征剿灭叛乱的诸侯时,萧何在营造未央宫,他回来看到未央宫太壮丽了,当时就大骂萧何为什么搞这么豪华,萧何说是为了显示天子威严,刘邦才不生气。

《史记.高祖本记》:萧丞相营作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高祖还,见宫阙壮甚,怒,谓萧何曰:“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

刘邦不喜欢奢华、崇尚节俭,这种良好的习惯形成了家风,传到了汉惠帝、汉文帝身上,特别是汉文帝,穿的衣服都带补丁,并且都穿粗布。

正因为汉初几代皇帝都崇尚节俭,不喜奢华,因此也就没有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减少了不必要的财政支出,使得国家财富快速积聚起来,民众生活水平也得到极大改善。强汉有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四、萧何、曹参的坚定执行使休养生息形成接力

刘邦建国后,黄老之术成为治国之道,与民休息是国策!

黄老之术其实包括两个方面:

  • ——政治上,无为而治。国家不干预民生,让民众自己凭主观能动性大力发展经济,能过无为而治,实现“无为无不为”的目的。

  • ——管理上,以法律为准绳。就是控制犯罪、惩罚犯罪,为“无为而治”提供制度保障,否则,对于犯罪也无为,那不是成了无政府状态了?

刘邦制订国策,执行主要是丞相。先是萧何坚定执行无为而治政策,又在秦律的基础上,修订完善了汉九律,使汉律成为后世的法制基础。

萧何死后,曹参更是将无为而治发挥到极致。曹参当丞相是刘邦的遗嘱,曹参当丞相后,整天啥事也不做,就是喝酒,白天喝、晚上喝。汉惠帝实在看不下去了,就让曹参的儿子去劝曹参,结果被曹参一顿胖揍!

汉惠帝问曹参为什么只喝酒、不理政。曹参以汉惠帝比刘邦、以自己比萧何,说你不如刘邦、我不如萧何,我们只按照旧规矩执行就行。执行有差错,我有法律侍侯,执行无差错,我就喝酒……“萧规曹随”的成语就这么诞生了。

萧何、曹参坚定接力休养生息政策,汉文帝、汉景帝时,继续接力,这样黄老之学、休养生息国策一直持续到汉武帝时期。

“文景之治”就在这个政策的推动下顺利诞生了。

综上分析,“文景之治”其实发端于刘邦,刘邦总结亡秦的教训,又根据楚汉相争民生凋弊的实际,制定了“黄老之术、休养生息”的国策,被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继承接力后,又在萧何、曹参等重臣的强力执行下得到有效推行,最终诞生了中华第一“治世”,也奠定了强汉的根基。

汉武帝为何要改变文景之治的政策

自先秦春秋开始一直到秦末汉初,中国经历了数百年连绵不绝的战争年代,终于,老百姓迎来了一个难得的盛世——文景之治。在汉文帝刘恒和汉景帝刘启两代皇帝的治理下,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国家生产总值也逐年攀升。

面对这样的盛世,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描绘当时的场景:“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馀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於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字牝者傧而不得聚会。”这段文字非常出名,以至于东汉史学家班固在著《汉书》的《食货志》时直接把这段给抄了上去,他形象的描绘了在文景之治后期汉朝的经济发展已经上升到了一个前无古人的高度。但是,随着公元前141年汉景帝病逝后,新一任的汉帝国皇帝汉武帝刘彻却一改文景之治时所奉行的政策,这又是为什么呢?

“文景之治”的代表人物:汉文帝和汉景帝

一.文景之治的核心是“无为而治”

想要弄清楚汉武帝为什么进行变革,首先要搞清楚在汉武帝之前的“文景之治”到底是什么。“文景之治”是西汉文景两代皇帝在继承汉初刘邦所制定的休养生息的大背景下所进行发展和延伸的,其核心是道家所提倡的“无为而治”。

所谓“无为而治”,出自先秦道家代表老子的《道德经》中,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而且强调“无为无不为”。老子所提倡的是通过道的无为而达到民的有为,放到统治阶级这里运用,便是统治者在治理国家时不违背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不给老百姓以过多的负担,从而得以充分发挥老百姓的生产力和创造力。而文景之治兴盛便是在这一核心指导思想下统治者继续减轻老百姓的压力,轻徭薄赋来积攒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的综合国力得到恢复,便出现了司马迁《史记》中的那番景象。

道家提倡的“无为而治”

二.盛世之下的巨大隐患

汉武帝即位伊始,西汉这一繁荣景象的背后,已经潜藏着巨大的隐患,社会矛盾异常尖锐。

1.政治:无为而治

由于长期施行无为而治,统治者对地方上的治理并没有那么细致,只是规定一个大的方向和框架,不苛求细节,虽然对老百姓自由发展有所帮助,可对于中央集权过于分散,皇权缺乏足够的威严,长此以往国君的统治地位将会受到严重的威胁。

2.经济:金融混乱

秦灭六国之后对国家货币进行了统一,汉代秦后,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对秦的这一政策进行了放松,允许私人铸造货币,汉文帝时最富有的两个人邓通和吴王刘濞靠的就是铸钱发家。而刘濞也靠着铸钱和晒盐积累了大量财富,从而有底气发动七国之乱。

吴王刘濞剧照

同时,由于放任民众进行生产,客观上虽然农作物产量得到提高,但与此同时带来的社会问题是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在汉武帝即位初期,地方已经发展到“富者连田阡陌,而穷者无立锥之地”的地步,大批平民沦为奴隶。

3.军事:和亲防御

汉高祖刘邦在平定天下后,也想一鼓作气解决边境的少数民族问题,于是趁着清除韩王信的叛乱带领数十万大军北上,结果在白登山被匈奴冒顿单于的四十万骑兵围困了七天七夜,最后靠着陈平和刘敬的美人计才最终得以脱身。

自此,汉朝对匈奴采取防御和亲策略,可匈奴为了财富依然时常侵略边地,汉文帝时期甚至一度打到距离京城长安七百里的地方,国家安全遭到了长时间严峻的考验。

4.地方:诸侯割据

刘邦在总结秦朝和项羽灭亡的经验时错误的进行了分析,选择以大封同姓诸侯王来护卫中央,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靠血缘纽带来维系的关系日渐淡薄。

汉文帝时期爆发了济北王刘兴居和淮南王刘长的叛乱,汉景帝刚刚即位三年便爆发了以吴楚为首的七国之乱,一度动摇国本,虽然在七国之乱平定后中央集权得以加强,但诸侯王割据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七国之乱示意图

三.大刀阔斧——汉武帝的改革之路

为了应对文景之治下所隐藏的社会矛盾,汉武帝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其核心思想即把原先的“黄老无为”转变为“大一统”的理念,并在此基础上以加强中央集权和皇帝的权力为目的进行改革。

1.政治:从无为而治到独尊儒术

武帝一上台就面向全国召集贤良,并鼓励各地士子毛遂自荐,在武帝的挖掘下,董仲舒走向了历史舞台。他向汉武帝提出了著名的“天人三策”,强调“大一统”的思想和“君权神授,天人合一”的理念,把皇权蒙上一层神话色彩来增强他的权威。

董仲舒剧照

同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改自先秦以来的“百家争鸣”的局面,以儒学作为国家的治国理念,而这一理念也成为自此之后中国两年前封建统治的指导思想,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2.经济:从金融混乱到盐铁官营

即位之初,汉朝在金融方面相对混乱,中央发行的货币与各诸侯国的货币互相流通,彼此管理繁琐。为此,汉武帝宣布罢免了诸侯国与地方势力的私人铸币权,由中央改为统一发行五铢钱,经过了五次的币制改革,汉朝混乱的币制系统终于得到了统一。

另一方面,汉武帝针对当前对外战争频繁,需要大量经济支持的大背景下,将当时最赚钱的制盐,冶铁和酿酒收归国有,中央设置盐铁官统一经营,国家宏观调控经济,从而避免了地方上大地主阶级的兴起。针对土地兼并严重的问题,汉武帝严厉打击地方豪强,田窦交恶的关键人物灌夫之死就是因为灌氏家族是当时地方上的豪强,与汉武帝的国策相悖。

3.军事:从屈辱和亲到决战匈奴

凭借着文景之治所积累下来的大量财富,汉武帝拥有了对匈奴作战的底气。虽然第一次汉武帝精心策划的马邑之谋最终化为泡影,但他却揭开了汉匈双方关系新的一页。

卫青和霍去病——战神双子星

在此之后,汉武帝先后对匈奴进行了河西之战,漠南战役和漠北决战,一举逆转了汉匈之间的攻防态势,开拓了北方的朔方郡和西北的河西走廊,同时间接西域,最终使匈奴“漠南无王庭,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以报怨。”为后来宣帝元帝时匈奴的彻底归附打下坚实的基础。

4.地方:从诸侯割据到推恩令

虽然因为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的平定导致了汉朝诸侯王实力的大幅度削弱,但地方上诸侯割据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在汉武帝时期依然爆发了淮南王,衡山王,江都王等诸侯王的叛乱问题。

为彻底解决这一顽疾,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施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在继承问题上除嫡长子可以继承土地外其他子嗣也可以得到土地,从而使得诸侯国越分越小,诸侯王势力越来越弱,最终汉武帝利用酎金问题一次性夺去了一百多个王侯的爵位,诸侯割据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四.汉武帝成就了时代,时代也成就了汉武帝

其实,无论是“文景之治”也好,还是汉武帝的改革也罢,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王朝的统治和顺利延续所施行的,只不过根据所处的时代不同而导致双方选择的是两条截然不同的路。

文帝景帝所面临的是刚刚经历了数百年战乱和诸吕之乱后的残破的汉朝,即使他们俩有心进行一番作为,可此时的王朝已经经不起更多的负担了,因此,选择休养生息是最适合那个时代的政策。

而到了汉武帝时期,经过了七十年无为而治和近四十年的文景之治,“黄老无为”思想下所统治的王朝已经显露出了很多弊端,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才能使得王朝的统治得以继续延续。

汉武帝刘彻剧照

所以,汉武帝是幸运的,他生在了一个需要把时代从“无为”变成“有为”的时期,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时代成就了汉武帝,让他成为这个时期王朝的掌舵者,而汉武帝也成就了时代,正是由于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才使得汉朝的发展到达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而汉武帝所留下的那些变革和措施,即使在今天也依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并继续延续下去,直到永远。

结语:

纳贤良董生三对策,定匈奴卫霍慑大漠。收盐铁国家大一统,平诸侯推恩巧阳谋。

汉武帝变革文景之治,是中国从一个旧时代迈向新时代的分界线,是历史的选择,是必然的轨迹!

汉文帝是怎样开创文景之治的

汉朝文帝、景帝时期,生产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文景之治”。

一、轻徭薄赋。汉建立以来,汉高祖刘邦总结秦亡教训,与民休息,到惠帝时进一步推进了黄老无为政治。及至文帝、景帝时期,倡导以农为本,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文帝两次下诏“赐农民今年租税之半”,十三年六月,又“除田之租税”,公元前156年,景帝“令田半租”,即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又减少了地方的徭役、卫卒,停止郡国岁贡,开放山泽禁苑给贫民耕种,颁布了赈灾鳏寡孤独的法令。减轻了农民负担,使得农民生活得到相对的安定,对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起了一定的作用。

二,约法省禁。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缓解了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三,平定七国之乱。汉初分封同姓王埋下了隐患。吴楚七国之乱爆发后,景帝派太尉周亚夫等率大军反击,使诸侯王势力受到致命打击,七国之乱平定后,王国的行政权和官吏的任免权都收归中央。“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