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糊涂郑板桥原文(郑板桥为什么想要糊涂)

本文目录

  • 郑板桥为什么想要糊涂
  • 没有信仰的人没有道德底线,这话对吗
  • 人老了会必然糊涂么!难得糊涂是谁说的说这句话的人还活着么
  • 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到底是怎样个糊涂法

郑板桥为什么想要糊涂

郑板桥为什么想要糊涂?

我认为:“难得糊涂”,这个看似古老的话题,却沉淀着丰富的为人哲理。郑板桥的诗书画的艺术价值思维,己深深融入到他的这句名言之中。

一、“难得糊涂”是一个整体,任何时候都不能将其分开,若分开了就失去了耀眼的“光”。

1、“难得”二字,是“难得糊涂”的“眼”。

“难得”是个中性词汇。词面意义为难以获得,用以形容珍贵、稀少,有时也可作讽刺意用。在这里,难得是“难得糊涂”的前置条件,任何时候都不能分开,若分开了,其本义大为丧失。

“难得糊涂”,是指处事方式,在不违背道德原则的前提下,该糊涂时糊涂,不要太认真,糊而不涂,大智若愚,大事不糊涂,小事不计较。“难得糊涂”本质上,是不糊涂,这种“糊涂”是智慧,是睿智,是胸怀,是境界。

2、“草堂泼墨”,书画生香。

相传,有一年,郑板桥外出借宿于山间茅屋。屋主为一儒雅老翁,自命“糊涂老人”,出语不俗。他的室中陈列了一块方桌般大小的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良,郑板桥十分叹赏。老人请郑板桥题字以便刻于砚背。板桥认为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用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方印。

“难得糊涂”这句名言就此流传,成为千古绝唱

3、智者“过招”,意深笔妙。

当老人得到郑板桥题写的“难得糊涂”四个字后,便写了“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宝贵之门也。”这位老人写完后用了一块方印,印上的字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

郑板桥一看大惊,知道非一般人士。有感于这位老人,郑板桥见砚背上还有空隙,便也补写了一段话:“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

二、招中探秘,意奥哲明。

从郑板桥与这位老人的“难得糊涂”书法交流中,我们既感觉到深奥莫测,又渐晰明理。

1、举重若轻,隐逸自由。

“难得糊涂”与“三个递进句”,“难,尤难,更难”,构成了“难得糊涂”这一名言名句的完整内涵。“难得糊涂”是中心词,那“三个递进句”,分别从心态、处事、自由、志向等层面表明为人处事的方式,体现出一种举重若轻、隐逸自由的人生哲理。

2、大智若愚,糊涂有度。

那位老人所说的“美石、顽石”,似乎是一种知己发现。大山之大,乃美石甚少,美玉更稀。得美石者难,象玉一样美。那“顽石”什么意思呢?顽字指愚顽,这里与郑板桥写的“糊涂”二字对应。郑板桥似乎不认为自己是“美石”、“美玉”,他更愿意以“聪明、糊涂”来对应“难,尤难,更难”。

这句名言中更奇妙的在于“转入”二字似乎让名言上升了一个哲理高度。“转入”是一种智慧格局。“更难”,表示不仅是个思维的转换,而是个角色的转换。那老人说,“美于中,顽于外,”,这“中”字指内心,这“顽”字应对“糊涂”。还有“藏野人之庐,不入宝贵之门也”,体现了一种隐逸郑板桥的“放一着,退一步”,则体现了一种大智若愚的气度,是一种“退一步”海阔天空的“糊涂”。

3、柔性应对,心怡恬静。

“难得糊涂”还体现在柔性应对上,以求得恬静听松风,心怡知涛声。老人的人生态度,有着更自由自在的倾心,“藏野”于庐,不入贵门。郑板桥也图个“当下安心”,并非为了福报,以“心宁则净、心净而美”的人生心态,求个安逸

三、“难得糊涂”与“怪才风雅”有着深厚的内因联系

纵观郑板桥一生,他从小家庭贫穷,勤奋求学,五十岁前靠卖书画为生,五十岁后当了十二年知县,被停职后又重操卖书画旧业,生活总是在困苦与困惑中度过,所以,我们理解“难得糊涂”,不能简单地认为那是因为“屈服”才“难得糊涂”。而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难得糊涂”与“怪才风雅”的深层内因联系。

1、苦难人生,包含了“难得糊涂”之情。

郑板桥小时候,3岁就失去了生母,继而在乳母的教育培养下成长。16岁回乡,家庭生活极其贫困。30岁时弃馆卖画为生计。同时,坚持便卖书画,便参与各种考试。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考为进士。在这之前,先后有生母、父亲、乳母、妻子及第二任妻子孩子共五人去逝。这些苦难的经历,使他看到了人生的艰辛与不易。

2、“怪才”人生,包含了“难得糊涂”之悟。

郑板桥,被誉为当时扬州“八大怪”之一,“诗书画三绝”。他的“怪”,体现在能将书画艺术真实真情地融入生活,达到独树一帜,助推了他对社会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比如,他的书法,将大小、长短、方圆、肥瘦、疏密,错落穿插,有“乱石铺街”之功。这“乱石铺街”的艺术,体现了他处事的行为方式,体现了他能方能圆、能长能短、能屈能伸的处事性格,由此,催生了他人生具有太多的感悟。

3、品格人生,包含了“难得糊涂”之略。

郑板桥五十岁时才走上仕途,两任知县。他在任知县期间,坚持“实救困贫”,体恤民生,深得百姓喜爱。在这十二年中,他坚持百姓为重,但有时迫于当时封建社会制度,迫于各种压力,出于对民众的同情,又不得不“难得糊涂”。其实,这“难得”体现的是一种艺术洒脱、自然超脱,这“糊涂”体现的是一种睿智与智慧。

从郑板桥的人生轨迹来看,由于他“怪才”特有的“骨力和神采”,他对“难得糊涂”的理解和把握,既有原则又有分寸,在他仕途的十二年中,该糊涂时糊涂,不该糊涂时绝不糊涂,为人清廉,守住了做人的底线。

四、郑板桥“难得糊涂”名言名句对后人的启示

1、为人处事既要柔性应对,又要刚柔并济。

在郑板桥的艺术生涯中,展示的是一种“乐行于耳,鸟飞于空,鱼游于水”的情感景象,这种情感景象,值得后人借鉴。比如,他画的兰花,给人以幽静、持久、清香之感。这种情感,在处事方式上尤为重要。

郑板桥虽然一生巅沛,但他为人处事,能刚柔并济于生活和艺术之中。他的作品充分体现了“竹”之洁,“兰”之雅静,“石”之坚强。

2、为人处事既要灵活循序,又要不失大局。

郑板桥作为一名画家,如果你欣赏他的作品,你会被他那种心怀若谷的艺术境界所折服。他画的竹,意境分明,意在笔先,自然透彻。如画竹,有“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他融艺术与生活之中,能正确处理现实与想象、真实与艺术、主观与客观的哲理关系,师承自然,高于自然。

3、为人处事既要和谐入微,又要枝上开花。

郑板桥有个“不容荆棘不成兰”的绘画理念,主张荆棘与兰花共存共处,让我十分佩服。他坚信“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这些都体现了现代社会生活中“宽容、包容”的和谐发展思想。

注: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即删。

2020、7、17

没有信仰的人没有道德底线,这话对吗

没有正确的信仰就没有了道德底线。

道德来自于崇高的信仰,你信仰毛泽东思想,你就会在社会工作中,与人接触中,做人做事上,就会毛主席的教导,严格要求自已,毫不利已,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否则,若信仰金钱,就会不择手段,唯利是图,为富不仁,变得毫无道德底线。

人老了会必然糊涂么!难得糊涂是谁说的说这句话的人还活着么

人老了会必然糊涂吗?回答是:人老了必然是糊涂。只是糊涂的程度不同罢了,有的人偶尔说话或者行为有点糊涂,过会又恢复正常了。有些人却整天糊糊涂涂,很少有清醒的时侯。

聪明与糊涂与大脑的反应能力有直接关系,年纪大的人,身体各器官逐步老化衰退,人的大脑和小脑也是如此。

老年人最明显的是小脑萎缩,导致行动迟缓,反应变慢,语言迟钝,时而清醒时而糊涂,只是各人糊涂的程度有所不同。

难得糊涂这句铭言,出自清朝山东潍县县令郑扳桥之手,他比较擅长画竹,是清朝有名的画家。一生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两袖清风。

难得糊涂是现在许多成功人士的座右铭,它是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的精髓。它寓意深刻,告戒人们要学会在聪明的顶盛时期,适当的糊涂才是最聪明的最佳表现。

公司的老总或经理,都以难得糊涂做成字画或匾额,放于显眼的位置,以示对自己的勉励。

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到底是怎样个糊涂法

我感觉这意思就是对不满意的事不要计较太多,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吧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