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女名熹(1v1)(古人在起名字的时候有什么讲究,名和字之间有什么关系)

本文目录

  • 古人在起名字的时候有什么讲究,名和字之间有什么关系
  • 姓与氏,名与字有什么区别如何给自己取一个“字”
  • 熹贵妃死后为何不愿与雍正合葬
  • 雍正的熹贵妃,初入王府只是个格格,后来如何成为贵妃

古人在起名字的时候有什么讲究,名和字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时候,我知道我的爷爷有名也有字,当时特别不明白,一个人为什么要有两个名字?爷爷有两个名字,父母和我为什么只有一个名字?现在知道一点儿原因了,分享给大家。

周代时,取名不拘一格,崇尚质朴,甚至有很多奇怪的名字。后稷的名字叫“弃”,因为他母亲把他丢弃了;鲁成公叫“黑肱”;晋成公的名字竟然叫“黑臀”。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文字的丰富,意识观念的加强,人的名字也成了一门学问。

图片一:孔丘,字仲尼

《社记》中说:“幼名、冠字。”《疏》上说:“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仪礼》说:“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可见,名是幼时起的,供长辈呼唤。男子到了二十岁,要举行冠礼,标志着成人要出仕,进入社会。女子长大后也要许嫁,未许嫁叫“待字”,十五岁可以嫁人了,要举行及笄礼,也要取字。字一般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所以又称“表字。”

图片二:李白,字太白

《左传》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命名的五个原则:“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这是鲁国大夫申儒在回答桓公问名时提出来的,意思是:“或根据其出身特点,或从追慕祥瑞、托物喻志、褒扬德行、寄托长辈期望等几个方面比照取名。并且提出七不:“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来取名。

图片三:赵云,字子龙

古人取字十分讲究,字一般是由两个字符组成,第一个字常见的有按排行取,如孔子是老二,字仲尼,他的哥哥字孟跛;三国时东吴三兄弟分别字伯符、仲谋、叔弼、季佐。还有用“子”的也很多,因为“子”是美誉或尊称,如司马迁,字子长;曹植,字子健;苏轼,字子瞻。后一个字是表字的主要成分,与名的意义是要有联系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意义相同的,比如:屈平,字原。广平曰原,意思相同;颜回,字子渊。渊,回水也,意思相同。

第二种情况,意义相近的,比如:梁鸿,字伯鸾。鸾和鸿都是飞禽;李渔,字笠翁。渔翁常戴蓑笠。

第三种情况,意义相反的,比如:朱熹,字元晦。熹是天亮,晦是黑夜;韩愈,字退之。愈是相前,退是向后,正好相反。

第四种情况,意义相延的,比如:李白,字太白。太白是对太意的延伸;杜牧,字牧之。延伸了牧的含义。

第五种情况,意义相顺的,比如:赵云,字子龙。云从龙,风从虎,意思相顺;于谦,字廷益。谦受益,益是谦的后果。

在古代,非常重视礼义,称呼上特别讲究。名一般作为谦称、自称,或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其他一般都称字,若是君主或父母长辈的名,更是要避讳,不能称呼。

码字不易,若有兴趣,欢迎评论,请点赞关注

姓与氏,名与字有什么区别如何给自己取一个“字”

【实旷新尔雅】姓氏~名字~≈=

【氏】先民俗称~【神袛】而论~因地制宜安身立命处~【部落】大概念~

【姓】狭义而论~【母系氏族】专属称谓~亦暨【父系氏族】以【氏】通行~【母系氏族】两厢并行~衍生【姓氏】概念~

【姓氏】~源本不固定~属一门相当高深之广博学问~自【仓颉造字】逐渐因繁就简略微固定~起初也是两厢并行的~亦暨分明【父姓】【母姓】~同时【姓氏】作为【家谱传承】另行标注~

【名】起初作为【本名】设定~基本固定~【大名】入【家谱】~【小名】保平安~

【字】起初源本三代而论始有【字】~基本固定设置~

自汉代开始~【姓•氏•名•字】开始标准化成【姓字名谁】~亦暨【父姓】【本字】【花名】~【家谱排行】称【表字】~【官府】【花名册】另有【印玺官名】~但【父姓】【本字】【身份证】属性必须同【家谱】始终一致~

另【命名】取向~【姓氏名字】以及【姓字名谁】都不是自己做主的~古代涉及【本家】【家族】【氏族】升级定性~学问出处~一般【高级部落长老】层级~【家族长辈】视学术资历当然可以~后序普遍【私塾】【学究】【师爷】等等学问层级也都可以~

后序民间以及方外发展趋势~【本字】也有衍生【字号】【命名】~因此可以有【自号】~当然也有【外号】【颂号】【称号】等等~也有不同层面不同拓展取向~

【1122050520211158】

【醒头鐵达尼】

熹贵妃死后为何不愿与雍正合葬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自古皇家就有母凭子贵的说法,也是每个地位卑微的妃嫔们的终极梦想,一旦儿子能继承皇位,自己也就山鸡变凤凰了,雍正帝的熹贵妃也是如此。


乾隆帝的生母钮钴禄氏系原任四品典仪官凌柱之女,钮钴禄氏虽然属于满洲镶黄旗人,姓氏高贵,可父亲只是个四品官,她z13岁时被赐给当时还只是贝勒的胤禛当侍女,也叫“入侍格格”,由于父亲职位低下,在当时政治联姻兴盛的情况下,自然就得不到宠爱,几年间一直被当做丫鬟使用,连雍正面都见不着,十年间一直是格格身份。

当时府内的嫡福晋是出身名门的乌拉那拉氏,按理说钮钴禄氏是没有机会接近雍正的,可就在康熙四十九年的时候,胤禛不慎得了传染病,在其他的福晋都不愿意侍候时,钮钴禄氏却煎汤熬药,伺奉殷勤周到,她性格温柔可爱,近身侍候了60多天,自此雍正对她心存感激,就留下来侍寝,在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生下了四王子弘历。


两人的关系逐渐升温,感情甚好,雍正继位后就封钮钴禄氏为熹妃,雍正八年又册封她为熹贵妃,并私下册立弘历为皇位继承人。

乾隆登基后根据雍正帝遗命,母以子为贵,封熹贵妃为皇太后,熹贵妃以前被孝敬皇后压着没少吃苦头,但在儿子当上皇帝后,可谓是苦尽甘来,乾隆对母亲非常孝敬,有言必参、有求必应,乾隆帝曾伺奉母亲游五台,下江南,还多次到塞外避暑,可谓是享尽了荣华富贵。


可母亲的后事问题却给乾隆出了个难题,自古帝王和皇后都是合葬的,可是当时孝敬皇后和年妃已经随着雍正帝葬入泰陵地宫,对于母亲他不知道然后安排,他只好去请示母亲。

皇太后就下了一道懿旨:世宗宪皇帝奉安地宫之后,以永远肃静为是,若将来复行开动,揆以尊卑之义,于心实有未安,况有我朝昭西陵、孝东陵成宪在先,泰陵地宫不必预留分位。

乾隆的母亲知道懿旨帝的墓里已有孝敬皇后,自己如果真的进去,也只能屈居于孝敬皇后之下,她不愿意这么做;另外她也觉得自己身份卑微,配不上雍正帝,更何况雍正已去世四十多年了,不想去打扰早已仙逝的雍正帝。

她只想依照孝庄皇太后的昭西陵的宪制,另见一座陵墓,自己单独居住。


这样在乾隆帝大手笔下,一座最豪华的皇后陵--泰东陵兴建而成。

雍正的熹贵妃,初入王府只是个格格,后来如何成为贵妃

雍正的熹贵妃是影视剧里的“常客”,可几乎没有哪一部是“写对”的,就像我之前说的,清朝历史上后妃们的日常故事,勾心斗角其实史书记载非常少,也就是生皇子多的会被多记录几句,毕竟在那个男权、皇权至上的社会,再牛的女人也只是“配角”而已。

而关于熹贵妃,史料里更多记载的是她当上皇太后,儿子乾隆给书写的,而至于她之前怎么凭借手段拿到贵妃之位,少之又少,野史里倒是记录挺多。

“熹贵妃到底是什么背景”

熹贵妃原名叫什么呢?

熹妃钮祜禄氏生于康熙三十年,他的父亲在史书里记载是“四品典仪官、加封一等承恩公的凌柱”,但据考证,这些封号都是乾隆登基后给加的,而实际上他为“白丁”之列。

出身不高的钮祜禄氏在十三岁时嫁给了当时为贝勒的胤禛,因为出身不高,所以在王府里仅为“格格”(低等侍妾的称呼)。

“熹贵妃的晋升之路”

入王府后,钮祜禄氏并不得宠,她于1704年(康熙四十三年)嫁给雍正,可一直到1711年(康熙五十年)才为雍正生下第一个儿子乾隆,七年的时间,如果排除掉身体原因外,可见雍正并没怎么宠幸她。

那为啥1711年,她突然受孕了呢?雍正“不小心”爱上了她?

据史料记载,雍正在这之前得过一场大病,有可能还是传染病,而当时王府里就钮祜禄氏亲自前往照料,又是喂汤药,又是喂饭的,这可让雍正感动坏了,男人的心有时候就是玻璃做的,你可能长得不漂亮,也没啥才华,可你在我最难受的时候给了我温暖,那我一辈子都不会忘了你。

所以自此之后,雍正就开始“疼爱”钮祜禄氏了,后来终使她怀孕。

“母凭子贵”

这钮祜禄氏最终生下了弘历(乾隆),弘历也很争气,十岁时和父亲雍正一起在圆明园牡丹台与爷爷康熙来了一次“亲切会面”,这一会面,小弘历又是背诗又是舞剑,把爷爷哄的那叫一个开心,康熙当时称弘历“是福过于予”;连声称其母亲钮祜禄氏是有福之人。

“有福之人”这个称呼让钮祜禄氏在王府里一下身价百倍,众人再也不敢瞧不起这个“格格”。

雍正登基后,初封她为熹妃,后来晋封为熹贵妃。

不过现在关于她是否被晋封过“贵妃”还有很多疑点,因为现在根本找不到当时的册封金册。

无论如何,咱们这位出身不高的“格格”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最后位列后宫最有权势女人之列,尤其是儿子乾隆当上皇帝后,更是风光无限,一直活到86岁才去世。

纵观她的一生,虽然正史里关于她的晋升细节没有详写,但有几点注定了她的辉煌:

一、“真心”对待丈夫,就对老公一个人好

二、母凭子贵,教子有方

三、能讨老公公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