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举例论述你对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理解?古往今来,人们对杜甫的评价是怎样的

本文目录

  • 试举例论述你对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理解
  • 古往今来,人们对杜甫的评价是怎样的
  • 杜甫的沉郁顿挫是什么意思

试举例论述你对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理解

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关口,其诗歌多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状况,堪称是时代的一面镜子。杜甫一生艰辛坎坷、穷困潦倒,却心系国家安危和民生疾苦,所以在杜甫的诗中,蕴含着一种厚积薄发的情感力量,呈现出“沉郁顿挫”的风格特征。葛晓音在《唐诗宋词十五讲》中说:“沉郁,指文思深沉蕴藉,顿挫指声调抑扬有致”,而“沉郁顿挫”之意在于内容的博大深厚和创作韵律的曲折有力。故本文将从杜甫诗歌内容的中深厚丰富的生活经历、沉阔深沉的思想情感和铿锵变化的语言节奏三个方面分析杜甫的“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

杜甫丰富的生活经历涵养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杜甫出生于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他自小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胸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民本思想,20岁时生活在盛唐的杜甫怀着豪情壮志写下《望岳》,抒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积极入仕思想,35岁时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到长安应试,却遭到李林甫专政,导致应试者全部落第,杜甫也深受打击。此时,正值唐玄宗后期,由于统治者沉迷于声色,很少过问朝政,导致奸佞之臣当政,杜甫的政治理想由此慢慢破灭,他的生活也陷入了困顿境地,但却依然四处投诗拜谒。

直到44岁,杜甫才获得右位率兵曹参军的八品官职。同年,天宝十四载(755)爆发了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杜甫被叛军抓获作俘虏,这一期间的杜甫出生入死,目睹了百姓的颠沛流离,因此写下大量不朽的诗篇。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写道:

中堂舞神仙,烟雾散玉质。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群冰从西下,极目高崒兀。

天宝十四载,杜甫在得到八品官职后,从长安赶往洛阳去看望妻儿,杜甫此时虽怀着官职归乡,可心里却积聚了忧愤苦闷的心绪,这首诗开头先叙述自己的抱负落空,仕途不顺,又埋怨统治者的奢侈无度,诗中的“舞神仙”、“散玉质”、“貂鼠裘”、“驼蹄羹”、“压香橘”展现了皇宫大臣们的奢靡无度,体现了一种郁勃不平之气,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写出了富人们挥霍无度,而大路上却有冻死饿死的穷人白骨片片,无人埋葬,“酒肉”与“冻死”前后对比,呼发出不平之气,却又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将这种愤懑戛然而止,只剩下深沉的叹息,悲痛欲绝却无法排泄的苦闷正是来源其丰富的生活体验。

杜甫生不逢时,先是遭到朝堂“野无遗贤”的骗局,在四处拜谒的艰辛后获得了一个小官职,可又遭遇时代的灾难,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让杜甫这样一个失意的文人目睹了社会的苦难,百姓的疾苦,这些丰富的生活经历构成了杜诗的内容,涵养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杜甫长期蕴含的情感力量成就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中国诗歌创作到了唐朝,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创作体制,杜甫的诗歌更是容纳了儒教的“诗言志”和佛道的“诗缘情”,创新了《诗经》的风雅颂、赋比兴,强调“文以明道”和“思与境偕”的写作手法。而杜甫作为经历盛唐和晚唐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非常注重情感与志向的表达,在杜甫的一千余首诗歌中大部分都以国计民生为主,以赞颂人民、同情人民、揭露统治者的昏庸奢靡罪行,表达了对贫苦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体现出“沉郁”的风格,清人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写道:

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写怨夫思妇之怀,寓孽子孤臣之感,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又必若隐若见,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

陈廷焯认为,沉郁的表达方式多是借笔写物,历代文人多写闺怨诗词来表达仕途不顺的孤寂,用交情冷淡表达身世飘零的落寞,这些情感均可以借助草木含蓄不露的表达出来。而杜甫的诗歌也经常借助富有生命的草木,来凸显出内心的忧愤,如《春望》中写道: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一诗正是杜甫写于安史之乱后,他在回家探亲的路上遭到叛军俘虏,被押解至沦陷的长安,当杜甫看到陷落中的长安,他百感交集写下此诗,诗的首联一个“破”字淋漓尽致的勾勒出一幅盛晚唐对比的画面,“草木深”将荒无人烟、杂草丛生的破败深度解释。颔联中以“花落泪”和“鸟惊心”采用移情于景的手法,托物寓情,凸显出内心的复杂情感,又用“一封家书”以小见大将自己的担忧与百姓的胆怯互联互通,尾句的“白头”与“不胜簪”刻画出层层递进的情感,在情感与景色的交叉中充分流露了诗人的忧国忧民,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古人写诗意在通过言外之意流露思想情感,而杜甫写诗却景中生情,情中见景,充满着深沉的忧思。杜甫的诗中写民生疾苦,写穷困潦倒,均以深切的情感、深沉的悲怆体现其波浪起伏、反复低回的情感变化,其“沉郁顿挫”的诗歌也被誉为“巧夺天工,不忍卒读”的佳作。

杜甫铿锵精炼的语言表现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杜甫擅长写律诗,其律诗多取材于社会时事,包括应酬、咏怀、羁旅、宴游等题材的诗歌均以叙事的律诗写时事,许多诗人容易受到律诗格律、字数的限制,而杜甫却能巧妙地把握律诗的创作规律,以纵横恣意的特点,将情感与内容结合的浑融流转,无迹可寻,这种创作手法正是体现杜甫“顿挫”的风格,清人吴瞻泰在《杜诗提要》中将“沉郁顿挫”解释为:

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

吴瞻泰将“沉郁”视为思想内容的丰富,这一点多体现在杜诗的丰富经历蕴含着真实、深厚的情感,而“顿挫”则指艺术形式,表现为遣词造句的停顿转折、音调的抑扬和情感的曲折。而杜甫也曾在《遣闷呈路十九曹长》中指出“晚节渐于诗律细”正是体现杜甫对律诗创作中的炼词炼句,这在诗歌创作中更是体现的精彩纷呈,如《登高》中写道: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一诗作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唐朝已经由盛转衰,文人创作也多饱含冷落寂寞的情调,而此时寓居在夔州的杜甫更是愁苦与烦闷,这种厚积的情感表现在诗中更是构成了“风急”、“啸哀”、“鸟飞”、“落木”伴着长江滚滚的流动,却用一声深深的叹息,说了一句“悲秋”、“多病”,使人读起来心生萧瑟。更值得称赞的当属此诗的律句,首联上句用“风”的“平”声入题,下句的“渚”却用“仄”声收尾一轻一重深化了律诗的节奏,“猿啸”一词本该是“仄仄”声,却为了与“天高”呼应,形成了“平仄平平平仄平 ”的节奏三个平声连续上扬,一个“啸”的仄声下沉,突出了急速的起伏,最后一个“哀”的平声让诗歌的韵味扬而不返,构成了一个高昂凌厉的景象氛围,被后世誉为“杜集七言律第一”。

杜甫精于用字,刻画细微,并善于将景色与节奏融合一起,使读者朗读起来平仄有声,惊人不已,这种声律的精湛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特色,展现了其诗歌情感的流畅和律诗的自由,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境界。

结语

杜甫诗歌表现出独有的“抑郁顿挫”风格,是他坎坷的人生经历、穷困潦倒生活的真切体验,杜甫眼看着国家破败、统治者腐朽、百姓苦难,而自己却无回天之力挽救朝代的危亡,杜甫真实的将这种体验融入到情感中,通过诗歌进行传递,这就是杜诗带给我们的“沉郁顿挫”之美。此外,“沉郁顿挫”更在表现在诗歌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完美结合,杜诗善于运用律诗的格律,在精湛的字句中流露出情思神韵,表现出深厚的感情和起伏的心态,这就是杜诗带给我们的“沉郁顿挫”之思。杜甫一生心系百姓,诗歌创作也缘事而发,夹叙夹议的展示时代故事,被誉为“诗史”之称,影响了世代后人,感念国家,心系百姓,为历代士人所崇仰。

作者:蔡小记

古往今来,人们对杜甫的评价是怎样的

仰望杜甫——诗圣

  • 大唐荣耀——唐朝诗歌的三座高峰之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诗史。又被尊称,杜工部,杜拾遗,杜少陵。

第一,诗圣——杜甫的诗歌风格:显著的创造性,完美地运用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的炉火纯青的艺术手法及艺术经验,呕心沥血地创造出律言章法,并丰富多姿,或雄浑奔放,或沉郁顿挫,或辞藻富丽,或细腻质朴,或通俗自然,是艺术之集大成者!同时形成独家旗帜,加之其儒家思想忠君爱国思想的弘扬,使其集思想艺术于一体,成为光辉的典范!也达到了和代表大唐诗歌的最高境界。形成诗歌艺术的经典宝库。

赏析:春望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欣赏该作品,是五言律诗的状元篇:寓意深远,发人深省。饱含浓厚的爱国之情,忧国之志。该诗拥有两“最”,最深沉含蓄,最情感浓厚。

第二,杜甫的代表作品和成就

杜甫一生共创作作品一千五百条首,收录在《杜工部集》中。其中,有集六十卷,早佚。北宋宝元二年(1039)王洙辑1405篇,编十八卷。

其主要代表作品:一,《春望》。二,《春夜喜雨》。三,《绝句》。四,《望岳》。五,《茅草为秋风所破歌》。六,巜江南逢李龟年》。七,《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八,《登高》。九,《江畔独步寻花》。十,《月夜忆舍弟》。十一,三吏三别,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离家别,垂老别。

律诗占主要地位:以应酬,咏怀,羁旅,宴游,及山水风光为抒发立象。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赏析

该作品自然生动,似无雕饰,然又天然工整,又似口语毫无滞涩,一气呵成,又脱离口语凡俗,超越之上,让情感的变化——转折——奔涌尽悉倾诉,真乃千古状元作品!非至性至情之人不能有此作品,非历经大悲大恸而后安者也不能为之!后来人,是不可复制的,也不可学矣!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赏析

该作品浑融流转,无迹可寻,信手拈来,似乎漫不经意,但却返朴归真!

第三,历览古今,诗歌千秋:最高荣耀!光芒万丈!且看古今文化大家如何评价杜甫和他的光辉诗篇:

白居易神评——杜诗贯穿古今:尽工尽善,殆过于李。盖其出处劳佚,好贤恶恶,一见于诗。而又以忠君忧国,念时念乱为夲旨。读其诗,知其世,故当时为之“诗史“。

唐诗人元稹神评——“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国风)、骚(离骚),下该沈(沈全期)、宋(宋之问),言夺苏(苏味道)、李(李峤),气吞曹(曹操)、刘(刘备);掩颜(颜延之)、谢灵运之孤高,杂徐(徐陵)、李庾(庾信)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李白壮浪纵恣,摆去拘束,诚亦差肩子美矣。至若铺陈始终,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篱,况堂妙乎”。

扬伦神评——自六朝以来,乐府题率多模拟飘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题,尽脱去前人窠臼。

鲁迅神评——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综述,从诗圣到诗史,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不仅是唐朝诗歌的一座高峰,而且他在中国诗歌史上,也筑起了一座丰碑!更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典范与楷模,集思想、艺术之大成者,他的光芒永远照耀着诗歌的天空以及全人类的远方!还有他的书法艺术,还有他的沉郁顿挫的家国情怀,无不令人沉醉与敬仰!他的精神与艺术的光辉,厉久弥芳!瑾此结论难表钦敬神驰与向往!

与大家共勉,感谢您的关注!

杜甫的沉郁顿挫是什么意思

杜甫的沉郁顿挫是什么意思?

“沉郁顿挫”出自于杜甫的《进雕赋表》:“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杜甫说自己文章(著述)思想深刻、感情充沛、章法灵活、句势跌宕,和杨雄、枚皋不相上下。杜甫文章上的成就并不是很高,倒是他的诗歌确有“沉郁顿挫”的特色,后世评论家也就势用这四个字来概括杜甫诗歌的风格。

“沉郁顿挫”到底是什么意思?理解了杜甫诗歌的主导风格。也就理解了这四个字;反过来,理解了这四个字也就知道了杜甫诗歌最突出的特点。

“沉郁”指杜甫诗歌中的感情非常充沛厚重悲沉苍郁,“顿挫”是杜甫诗中在情感表达时所形成的转折起伏跌宕腾跃的艺术效果。杜甫的诗就像一条岸宽水深的大河,河水从盘旋起伏的山塬穿过,时而急流奔涌,时而飞流直下,时而低昂盘旋艰难涩进。滔滔无尽的河水就像杜甫的感情,跌宕多变的水的姿态就像诗歌的艺术表现,我们整体观感就是“沉郁顿挫”了。这不同于小溪奔流于山间,也不同于江河流走于平原。杜甫何以是这样一条大河?

杜甫有着“一肩担尽天下忧”的圣人情怀,他心系天下苍生:“不眠忧战伐”,“减米散同舟”,“安得广迁安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又有着远大的理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忠君爱国,一心报效国家:“葵藿向太阳,物性固难夺”,“杜子美在穷困之中,一饮一食,未尝忘君,诗人以来,一人而已。”(苏轼《与王定国四十一首》)这些远大的理想和博大的情怀注定了杜甫诗歌思想情感的丰富深刻。但杜甫一生颇不得志,穷到了连儿子都饿死了的地步,晚年漂泊西南更是陷入“老病有孤舟”的凄凉。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是杜甫诗歌中沉郁顿挫的根源。我们还是一两首诗为例说明。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秋兴八首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两首诗前四句都写景,第二联尤其格调高远,境界阔大。杜甫在自然的景致中总是寄托着自己远大的理想和博大的情怀,可后面四句涉及到了社会人生的现实,这时一下变得低昂沉重,甚至无奈悲苦。就像一个落魄到三餐难继的文人,正在慷慨激昂的谈天说地,老婆或者儿子过来问:晚饭吃什么?这时,文人痛苦地摇摇头,满脸愁容低声说:饮水疗饥吧!杜甫诗歌中的这种理想和现实冲突的极大张力正是他“沉郁顿挫”的具体表现。

忠君爱国是儒家基本的政治道德,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而君与民在儒家是用中庸来调和的一对矛盾关系。在像安史之乱这样动荡的乱世,各种矛盾异常尖锐的情况下,情感的天平,一头是“君”,一头是“民”,杜甫不因“忠君”而丧失良知,无视人民的苦难,也不因“忧民”而背弃李氏王朝,这就使杜甫灵魂备受煎熬。杜甫在自己的诗中要把这种矛盾调和到恰到好处,也是他的诗歌因此而表现出了那种强烈的“沉郁顿挫”,《新安吏》、《新婚别》等乐府诗就是这样的代表之作。

对于“沉郁顿挫”,很多论家多从艺术表现上来分析“顿挫”,虽也是有着一定的道理,但很难把此问题讲述清楚。野狐以为还是应该从根本上去理解,理解了杜甫,也就理解了这种“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正如孟子所言:“读其书,诵其诗,不知其人可乎?”。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