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是现在陕西河南一带的方言吗?哪些汉字现在的意思和古时候的意思不同

本文目录

  • 古汉语是现在陕西河南一带的方言吗
  • 哪些汉字现在的意思和古时候的意思不同
  • 怎样提高自己的古汉语水平来理解古文
  • 古汉语和印欧语有什么联系

古汉语是现在陕西河南一带的方言吗

古汉语不完全是陕西一带的方言。至于说是河南一带的方言却很难考证。而陕西话曾经是中国的官方用语,这是经过历史事实考证的。

陕西话曾经被称为“雅言”,《诗经》、唐诗、《史记》等都是在长安所做。因此在背诵唐诗时,用关中语言读起来更有气势,把诗句的意味能够充分的表现出来。在朗读古汉语时,采用陕西关中话,更顺口,更加合拍压韵、效果立显。

这是因为,陕西长安曾经是周秦汉唐的都城,古代建都时间长达1000多年,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许多优秀的历史作品都是在这个时候诞生的,并且作者是陕西人,作品中或多或少都会有陕西话在文章、诗词当中。

据历史记载,到唐朝末年,由于社会动荡,五代更迭,两宋孱弱,国度开始南移,长安失去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位。长安在北宋时,是宋辽边界,在南宋时,是金国的领土。唐朝末年,皇室贵族,文化精英,为避战火,纷纷南下,把陕西“雅言”带到了南方,成为“客家话”。而在北方的关中一带,北方的辽金语言也慢慢的渗透到民间,汇合形成了现如今的陕西方言。

总而言之,古汉语不能说全都是现如今的陕西方言,只能说是唐朝以前的陕西关中的官方语言。由于历史的变迁,人口的流动,陕西方言也会因此发生新的变化,也属于正常的历史语言变迁。

哪些汉字现在的意思和古时候的意思不同

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

如:“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中的“去”,古义是“离开”,后来演变为“到某地去”。还有一些字原本是古今异义,但不一定都是:“臭”在古文中原指“香”,但“朱门酒肉臭”此诗句中还是臭的意思。

这类词语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加以注意。

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

词义扩大

词义扩大,指今义的范围大于古义,古义被包括在今义之中。词义的扩大是词义演变、造成词义古今差异的最常见的现象。

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当今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又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门豹治邺》)的“好”,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当今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臣之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亲戚”原是父亲兄弟等亲属,现在指有血缘关系或姻亲关系的人。

词义缩小

词义缩小,指今义的范围小于古义,今义被包括在古义之中。词义的缩小是词义演变、造成词义古今差异的最常见的现象。

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当今专指黄金。又如,“瓦”古代泛指一切陶制品,现代只把“一种铺盖屋顶的建筑材料”称为“瓦”。

词义转移

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当今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庄子》)中的“涕”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了;再如,“闻”,本指听见,是听觉,现一般指“嗅觉”。

感情色彩变化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当今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名称说法改变

文言中某些事物的称呼,在现代汉语中已换成另一种说法。只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固定短语中还保留着。如成语“目不识丁”已改用“眼睛”一词;“寡不敌众”中的“寡”已改用“少”字。

词义弱化

如,“恨”,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当今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当今表示埋怨、责备。

词义强化

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古褒今贬

如,“爪牙”古时指武臣或得力助手,属于褒义,如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而现代汉语中的“爪牙”则是“比喻坏人的党羽和帮凶”,为贬义。

如,“明哲保身”古时指通达事理,洞见时势,善于避威就安,适应环境,是褒义词,如《诗经·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而现代汉语中的“明哲保身”指不坚持原则,只顾自己的处世态度,为贬义。

如,“浑浑噩噩”古时用来形容人浑厚严正,为褒义,如杨雄《法言·问神》:“虞夏之书浑浑尔,……周书噩噩尔。”句中的“浑浑”是“浑厚”的意思,“噩噩”是“严肃”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则用来形容人浑浊无知,愚昧糊涂,为贬义。

如:“卑鄙”古义:地位低,见识浅。今义:品德低,含贬。例:《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贬今褒

如,“乖”古时指偏执,不驯顺,为贬义,如《林黛玉进贾府》:“行为偏僻性乖张。”而现代汉语中则用来形容人听话,安顺。

如,“锻炼”其本义为“冶炼”,古时多用来指玩弄法律,罗织罪名,对人进行诬陷,属于贬义,如《后汉书·韦彪传》:“忠孝之人持心近后,锻炼之吏持心近薄。”而现代汉语中则指通过体育运动是身体强壮,培养勇敢机智的品德,或通过生产劳动和工作实践来提高素质和能力,变成褒义词了。

如,“泼辣”古时指凶悍,蛮横不讲理,为贬义,如《水浒传》(第十二回):“(牛二)专在街上撒泼辣,行凶。”而现代汉语中多指勇猛,有魄力,是褒义。

名称说法改变

如“市”古义:买。例:“愿为市鞍马”。

如“谢”古义:道歉(也有谢罪,告诫的解释)。

改音变意

如“臭”古义:臭味。例:朱门酒肉臭。

如“臭”古义:香味。例:左佩刀,右备容臭(xiu 四声)。

今意只保留第一种读音和意向

怎样提高自己的古汉语水平来理解古文

这是一个关于如何学习的问题,任何一个文学者好,科研者好,都是要研究过古文的,否则就是没有根,其涵盖的领域太广了,如:文学、中医、历史、戏剧等等。怎么提高自己的古汉语水平来理解古文,这里有一些建议可以给大家参考。

一、工具要有

我们常用的工具可以使用《古代汉语词典》、《古汉语辞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及其它一些实用工具,作为参考实用,对于一些翻译的书也可以作为参考,但!这点非常重要:别人翻译的是别人的理解,不代表完全是原著作者的真实意思,古文一定要自己亲自阅读理解的。

二、有了工具后,就要多些阅读经典著作了,我国历史名著太多了,没有捷径的,就是要多读!还得写读书笔记。多些向有经验、有水准的人士请教、交流,闭门修行是行不通的。

三、当你看了不少古文后,那么要具备一个能力,那就是找规律,懂印证对比。意思是,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说法,那么哪一个最接近事实呢?这就需要不同记载的说法里选出他的共同认知点来。尤其是研究历史类的。再者每个朝代的语言习惯是不同的,要抓住朝代的语言习惯才能准确的理解古文意思。

四、最高深的往往是最简单。很多人有误区,刻意追求高深莫测的东西,包括现在我们看到很多文人、诗人,写的东西比古文还难看懂,难道这样可以体现自己的文化水平?著作面对的是大众群体,都没人看又有什么意义呢?最基础、最经典的著作要反复研究、解读,比如:《大学》、《孟子》、《论语》等这些,大道至简啊!

五、要精读,不要贪多,一个朝代选出一两本代表性的著作,反复研读,搞熟,搞透!那么你再阅读别的古文就像看头条新闻那么简单了!

做到以上几点,相信对你提高自己的古汉语水平有一定的帮助。

作者:九步连环

古汉语和印欧语有什么联系

汉语和印欧语有什么联系?

如果题主是问古汉语与印欧语之间有没有词汇的“借鉴”,也就是相互间的外来语,那“联系”肯定有,这至少从秦汉时期就开始了,比如佛教进入中国,就带来的大量的翻译词汇。

假若题主想问古汉语与印欧语有没有语言学上的任何关系,就完全没有。

按照王力先生的划分,1911年之前的汉语,都可以叫古汉语。但就本题目来说,可能还需要再往前“捯”,一直“捯”到汉语的起源。

语言学,现在已经是一门非常成熟的科学。如果大致划分,可以分为“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前一种,是研究特定时间的某一特定语言;后一种,则通过历史探索某一特定语言的发展过程。

但不论是哪种研究方法,语言学中在一个问题上的认识是一致的,即语言有一些列的结构,其结构可进行分析并可系统地展示。

这种认识及研究导致的另一个重要共识,就是世界上的语言,就其原始母语来说,构成了不同的系谱分类。最高一级,是语系;在语系之下,往往再分为不同语支;继续向下,还包括不同语族和语种。

从这一点来说,古汉语,也包括现代汉语,都属于汉藏语系。这个语系,与印欧语系完全不相干——“不是一个妈生的,俩妈之间也没任何关系”。

汉藏语系,是世界上使用人数仅次于印欧语系的第二大语系。这个语系,包含300多种语言和方言。其中主要的语言有汉语、藏语和缅语。藏缅诸语言通行于西藏缅甸和喜马拉雅山地区。汉语及其方言,皆属汉语语族,自古以来使用于中国、海外华裔和移民,还包括周边一些国家和民族。

汉藏语系的诸语言,有很多明显的共同特征,其中多为类型性特征——单音节、有声调加词缀、首辅音交替、元音交替、词类不易确定、使用名量词或名词性类别词、词序限制严格,等等。

相应词汇中的语音符合,是汉藏诸语言有系谱关系而且同源的重要论据。

学者们基本赞同,汉语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约公元200年之前的前古典时期汉语;存在于约200-1920年之前的古典时期汉语;始于7世纪的后古典汉语时期汉语;从1911年开始的现代时期汉语。

公元前206-公元220年的汉代汉语,是古典汉语的基础,历经许多世纪几乎没有变化。古典汉语在结构上的特点,是所谓“文言”。但由于口语不断变化,文字的读音也随之改变,致使文言在使用中越来越难理解。最后,古典汉语作为真正语言的作用,终于被大大削弱了。不过实际上,古典汉语作为一种通用语一直延续使用到20世纪。

后古典时期汉语,源于公元7世纪唐代以后的民间语言,并长期与古典汉语并存。

后古典时期汉语的书面语、官话,相当部分进入了现代汉语。

印欧语系,是由通行于欧洲大部地区和欧洲移民区以及西南亚及南亚多数地区的诸语言组成的语系。

关于印欧语系的起源,学者们并没有找到足够的根据。只知道,印欧诸语言源于一种单一的无文献记载的语言。

学者们认为,这种单一的语言,5000多年前通行于黑海北部干草原地区;约于公元前第三千纪分裂为多种方言。这些方言随迁徙的大小部族到达了欧洲和亚洲,很快就发展成各自独立的语言。

有些印欧语言,留下了不同时期的文献。

此类过去和现在的语言,可分为以下的主要语族——安纳托利亚语族,其主要代表是赫梯语;印度-伊朗语族,包括梵语、阿维斯陀语、现代印地语和波斯语;希腊语族;意大利语族,包括拉丁语及其现代诸代表,亦即罗曼诸语言,其中有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及其他语言;日耳曼语族,包括哥特语、现代英语、德语、荷兰语和斯堪的纳维亚诸语言;亚美尼亚语族;凯尔特语族,包括爱尔兰语和威尔士语;阿尔巴尼亚语族;已消亡的吐火罗语族;波罗的语族,包括已消亡的古普鲁士语、现代拉脱维亚语和立陶宛语;斯拉夫语族,包括古教会斯拉夫语、俄语、捷克语、波兰语、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及其他语言。

但是有学者认为,波罗的语族和斯拉夫语族有许多共同特征,这两个语族可能有单独的波罗的-斯拉夫原始母语。

前面,已经说到了汉藏语系语言在音韵学上的特点。

如果把汉语和印欧语系的语法进行比较,还可以看出二者之间的明显区别。

比如,汉语和印欧语言的一个明显区别是没有形态变化。

这种差异,表现为两个方面——

第一,在印欧语言里,词类的功能都非常单纯;在汉语里,由于没有时态变化,因而动词和形容词都不变形,这就不管在什么句法位置上出现,形式都一样。汉语的这一特点,造成了词类多功能的现象。

第二,印欧语言的句子和分句里,必须有限定式动词,而词组或短语里如果有动词的话,只能是非限定形式,而不能是限定形式。由此,句子和分句是一套构造原则,词组是另一套构造原则。汉语的动词没有限定式和非限定式问题,动词不论用在哪里,形式都一样,因此句子的构造原则与词组的构造原则是一致的,句子不过是独立的词组而已。

还比如,汉语与印欧语言的明显区别也表现在句法结构上。

第一,汉语的主谓结构与印欧语言的句子或分句不同,构造比较松散。这表现在主语后可以有停顿,甚至加上语气词。特别是,汉语口语里常常没有主语。汉语的主谓结构还可以充当谓语。

第二,从词序方面看,汉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所有的修饰语都必须放在被修饰成分的前面,这是与印欧语言不同的。

其实还有第三,但这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即动补结构是现代汉语里非常重要的一种句法构造。印欧语里也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格式。

总之,不论从哪个角度说,把汉语包括古汉语与印欧语系混为一谈,都是不科学的。以某些词汇发音相近论证古汉语与印欧语言谁从谁那里而来,可能会被语言学者们讥笑的。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