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实力排名(战国七雄GDP排名、人均GDP排名怎样排你怎么评价)

本文目录

  • 战国七雄GDP排名、人均GDP排名怎样排你怎么评价
  • 历史上真实的战国七雄实力排名,战国七雄是怎么形成的
  • 战国七雄后期实力排名是怎么样的你怎么看
  • 单凭军事实力,战国七雄谁最强
  • 秦惠文王、秦昭襄王时期,战国七雄国力及军力排名顺序是怎样的
  • 战国七雄谁最先称王,各国第一个称王的是谁

战国七雄GDP排名、人均GDP排名怎样排你怎么评价

说实话,我们现代用GDP总量或者人均GDP评价经济,十有八九就是一个笑话,千百年以后,后人们回顾这个时代的时候,也许会捧腹大笑。这就好比我们看明清时期的女人裹脚一样,毫无道理可言。

所以我们现代要用GDP来评价战国时期各国的经济水平,其实也证明不了什么。首先那个时代不看GDP,无法得到一个准确的数字。

那么很多人会说,看人口多少决定GDP的多少。这只是一个很片面的做法。举个简单的例子,商业活动是否比农业生产更容易创造GDP?

至少从现代经济角度来看,商业所产生的GDP要远胜于农业生产。而商业所需要的人,显然是比农业生产所需要的人少的多,因此光看人口无法比较出真实的GDP。这就好比拿沙特和阿三作比较,你能说阿三比沙特富有吗?

一、战国七雄比较农业,可以从地盘和人口着手。

战国时期天下有七大诸侯国,分别是韩赵魏秦楚燕齐。这七个国家的GDP现在显然是无法做一个具体的统计了,毕竟我们现代都无法统计完善自己的GDP,更何况是两千多年前呢?

所以要看经济发展程度,也是一个困难的话题,只能从某一个重要的侧面来看。比如说农业,我国自古以来都是农业大国,所以通过农业来比较GDP,是相对比较合理的。

而农业所依靠的除了自然环境以外,主要起到作用的,就是土地和人口。这两样越多的诸侯国,这农业自然越发达。

  • 1、战国七雄人口数量比较。

因为不同时间,这个答案不同,所以我们姑且以长平之战作为临界点,看看这个时期战国七雄大致的人口数量。

首先是秦国,人口在600万人左右,这是相当庞大的一个数量了。其次就是赵国,人口在300万左右,楚国人口最多,达到了800万人左右。

韩国则有200万人左右,齐国有400万人左右,魏国有300万人左右,而燕国看似弱小,其实也有300万人左右。

这么一比较,我们就会发现,好像楚国在人口方面是最占据优势的。而秦国只能排第二梯队。至于大家比较看好的赵国,其实也只有300万人口罢了。

  • 2、战国七雄土地面积比较。

土地面积或许才是衡量当时农业实力的重要标准,因为你人口再多,这土地稀少的话,很多人就要待在家里吃闲饭,甚至吃不上饭。

首先看秦国,占地面积100万平方公里,这算是相当大了,抵得上七分之一个我现代的版图面积了。其次赵国,占地约60万平方公里。

楚国地盘最多,占据了大概150万平方公里面积。韩国占地面积最小,只有15万平方公里,所以韩国整天害怕秦国来兼并了他们。

齐国占地面积在30万平方公里左右,魏国占地面积在30万平方公里左右。燕国也有30万平方公里左右。

从这个数据来看,秦国依旧排名在楚国后面,楚国的地盘还是战国七雄中最大的。至于赵国只有秦国一半多的面积。

  • 3、战国七雄人均占地面积作比较。

既然提到了人均GDP,我们算不出来这玩意儿,只好先算算人均占地面积了(无法统计良田和荒地的占比)。

先来看秦国,人均占地0.167平方公里,其次是赵国,人均占地0.20平方公里。再看楚国人均占地0.188平方公里。

韩国人均占地0.075平方公里,齐国人均占地也是0.075平方公里。魏国人均占地0.1平方公里,燕国人均占地则也有0.1平方公里。

从这个排名来看,战国七雄的农业经济水平排名应该是这样的,赵国、楚国、秦国第一梯队,魏国和燕国是第二梯队,至于韩国和齐国则是第三梯队。

那么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对不起还真的不是这样。你比如说燕国地处大北方,每年只有一季可以产粮食,人均占地面积再大也只能减半。

而楚国虽然人均占地面积大,但是当时的广东广西等一年两到三季产粮的地方,根本就没有开发,所以算不进去。这也要折损一半产量进去。因此秦国和赵国排名第一梯队没什么问题,这也是他们为什么在战国七雄中比较强大的原因之一。

二、从商业活动角度来看战国七雄的经济水平。

弱燕我们可以理解了,不光人均占地面积少,而且产粮食的时间也少,所以称之为弱燕没毛病。可是战国时代还有一个强齐的说法,这又是咋回事呢?

齐国人均占地面积并不沾光,人口和地盘单独拿出来看,也不沾光,凭啥他们能有一个强齐的称号呢?这就要从商业活动角度来看问题了。

齐国的商贸活动,在战国七雄中,是最发达的。因此他们的经济也搞得很好,况且齐国占据海滨,拥有天然采盐场地,这是比较大的一个优势。

由于齐国的商贸活动发达,所以虽然他们的本土人口不多,可外来人口数量庞大,也就是现代讲的人口净流入地区。临淄城更是当时全天下最繁华的城市,约等于现在的北上广深。

因此齐国不光商贸发达,而且文化交流水平也比较高,堪称是东方文化发源地。这一点是其他六国无法比拟的。

除了齐国以外,楚国和燕国的商贸其实也很发达,因为他们也占据着海滨,也有采盐的场地,这是地理位置上的优势。

燕国是没办法,他们农业搞不起来,总不能几百万人天天上山打猎吧?所以只有努力发展商贸,才能勉强维持国家的经营。楚国则是平庸的农业生产中增添了发达的商贸,所以楚国也很强大。相对来说秦国的商贸活动就很贫乏。

总结:以上都不是重点!

秦国不管是人均占地面积,还是商业贸易,都不是第一流的水平,为什么最后还是他们一统天下呢?抛开战斗能力不提,主要原因就是能够找到六国的弱点。

楚国强大,但是楚国人心不齐,人口过于分散。齐国强大,但是齐国重视文化和贸易,忽略了战争成本问题。其他几个国家都没有秦国强大。

唯一和秦国比较相似的,就是赵国。这哥们紧随秦国的脚步,结果导致山东六国,唯一能跟秦国相抗衡的,就是这个名不经传的赵国。

参考资料:《史记》

历史上真实的战国七雄实力排名,战国七雄是怎么形成的

战国七雄各自都有各自的巅峰期,按军事实力和领地面积排名来说的话是

秦,魏,楚,赵,齐,韩,燕

秦国:自从商鞅改革之后,农业生产量大大提高,更重要的是井田制和实行县制,土地私有制等等。 改革之后的秦国从经济,规划以及军队素质方面都高于其他六国。

魏国:战国初期强国,一度让秦国抬不起头来。在魏武侯、魏文侯时期,魏国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变法,在吴起的军事改革下,魏国成为超级大国,将秦国逼入绝境。但是很快魏国败坏了自己的家当。

楚国:楚国虽然进入战国时代,偶有胜绩,但是对于楚国超级大国来说太丢脸了,当时的毛遂谈道:“楚拥地五千里,兵甲上百万,可是楚国却多次被秦国欺负,这种国耻家辱,连我们赵国都替您觉得羞耻“ 所以当时楚国面积大,但是军队战斗力比较差。

赵国:战国后期强国,赵武灵王在全国推行骑射,对中原地区的传统兵制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各地的交通。春秋以前,中原地区的战争与交通基本上是用马车,马只是用来驾车的,不作为骑乘。赵武灵王搞胡服骑射,变革了中原的作战方式,使我国由车战时代进入了骑战时代。这在中国历史上 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一支更灵活、更有生气的兵种开始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一种更具威力的作战方式被广泛应用。

齐国:进入战国时代的齐国到齐威王时代邹忌改革之后,把魏国军事力量击垮,齐威王的名声到达顶峰。

韩国:战国七雄领地面积最小的国家,虽然兵器韩国是在当时是最强的,但是领地太少而导致人口兵力不足

燕国:远离中原地带,直到乐毅改革

战国七雄后期实力排名是怎么样的你怎么看

第七名:韩国。

韩国建都于“新郑”,这个地理位置真是差,它夹在了秦、楚两个大国之间。秦国强大时,它紧抱秦国的大腿,而楚国强大时,它又紧抱着楚国的老腰。甚至,早上刚派遣使者往咸阳去卖乖,下午就要马上派遣说客去往楚都进行解释。

(韩国灭亡之前的版图)

战国末期时,韩国国祚能够延续并不是其说客有多厉害,也不是说它有“左右逢源”和“纵横摆阖”的能力,而是秦、楚两大国各自为了安全,都需要有韩国这块地来作为缓冲而已。

因此,韩国连自保都成了“奢望”,为了延长国祚,韩王还派遣治水大匠郑国去秦国帮忙修渠,就是希望秦国能把国力全部放到这条渠上而不来攻打韩国;后来韩国公子非还去了咸阳向秦始皇献书,即《韩非子》。而《韩非子》开篇第一篇就是《存韩篇》。

第六名:燕国。

燕国是与周公齐名的召公的姬姓封国,和韩国“连自保都成为奢望”相比,燕国的处境要比韩国好一点,首先它地处东北极寒之地,远离咸阳的兵锋之外,再加上它有赵国作为屏障,因此赵国不灭,燕国可安!唯一考虑的是赵国会不会来攻打它了。

但在公元前262年到前257年间,秦赵之间连接爆发了“长平之战”、“邯郸之战”两场大战,赵国遭到了重创,这对于燕国来说,是一个坏消息,也是一个好消息。

(燕王喜剧照)

燕王喜四年,威名赫赫的秦昭襄王死了。在秦国无力东扩、赵国疲软之际,远在辽东的燕王喜突然睁开了一又浑浊的双眼,他派遣两路军队攻打赵国——上将军粟腹攻打“鄗”,大将卿秦攻打赵国的“代郡”。

虽然,后来的燕军被赵国的老将庞缓打得满地找牙,但比起韩国的自保无望来说,燕国的君主不仅可以自保,反而还有“觅食”的勇气,这说明燕国尚有发动一战的实力,因此排在第六。

第五名:魏国。

魏国,是从晋国分裂出来的姬姓封国,魏文侯在位时,曾经在战国初期独领风骚,当时武将如云,文臣如雨,称霸中原长达一百二十余年之久。但到了战国末期,魏国也衰弱不堪,国土大减了。

(顶盛时期魏国版图)

始皇二十年,秦军悍将王贲率领军队围住了魏国的都城大梁。最后一任魏王假率领军民坚守大梁城,想要重复当年“坚守大梁城,击退武安君白起”故事。

但天不遂人愿,当时天降大雨,秦将王贲掘开了鸿沟之水,猛灌大梁城。是夜,凄风苦雨,魏王假带领着一众妃子,还有魏国的文臣武将,爬到了王宫之顶去避水,而那些军民死伤甚众,物资也都泡在了水里。最后,魏王假投降,魏国灭。

第四名:齐国。

齐国其实是有战争潜力的,但当年燕昭王派遣乐毅差点灭齐,或许给了齐国君带来了无比痛苦的回忆。因此,齐国到处修建齐长城,把自己围在了山东半岛上,不再参与争霸天下,过上了“桃花源”似的生活。

(齐长城遗址)

战国末期,齐国君王后治理期间,齐国一直坚持“休养生息”的国策,民间富裕。但四十来年不打仗,齐国的军队修文偃武,早就不堪一击。大争之世时,齐国的军队却没有得到血与火的锻炼。因此,当秦国最后兵临山东半岛的时候,齐国不发一箭地就投降了。

虽然历史称这个“投降”为谜案,但其实也就那么回事,多年没有打仗,军民早就没了抵抗的心思。重要的是,齐国的读书人也特别多,有点像南北宋这样子,打仗不行,瞎咧咧、拉后腿倒是内行。

齐国有修养生息四十年的实力,也有战争潜力,虽然很多时候,战争潜力和战争实力并不是一回事,但个人认为,它排在第四位。

第三名:赵国。

赵国在历史上也涌现出了诸多历史名将:有赵奢、李牧、廉颇、庞缓,赵国的军民也特别的勇敢。赵国最后败给秦国,一是因为秦国本来就那么强,二来也有几任赵王的不靠谱、不坚定的原因。

(赵人守城)

有历史学家认为,秦灭赵时,是因为当时有天灾,齐国并没有给赵国提供大量的援助,这导致了赵国没有了再坚持下去的能力。

赵国的代北发生地震,这在史记中是有记录的。而河北、以及魏国的中原地区也发生了旱灾,因此,大量的灾民向齐国逃难,这造成齐国内部的混乱,也造成了齐国内部物资的缺乏。(历史资料隐约提到)

在齐国接应不睱的时候,再加上赵国背负了齐国的许多债务,因此齐国也就无力给于赵国大力支持,最后赵国灭亡,一字长蛇阵的东方诸国的“蛇头”赵国被打破,因此立即让秦军摧枯拉朽地统一了河北和中原。

第二名:楚国。

在历史上,一般能产生皇帝的政治集团有三:一是关中地区;二是河北地区;三是淮泗地区或者说是以长江划界南北分治的南方集团。

因此,楚国地大物博,再加上楚人勇烈,楚国如果再能努力一下,也是有可能依托长江、淮河与秦国南北分治的,但楚国败就败在了“整合国家资源”这一块,这涉及到了楚国的政治制度。

(鼎盛时期楚国版图)

楚国在楚庄王时期崛起,在楚宣王时期达到了巅峰。但也是因为“分封制度”的国策,导致了楚国内部诸侯林立,贵族上千家,“私门”富于“公室”,楚国当然越来越衰弱。而秦国坚持“依法治国”和“中央集权”,所以也就是秦国之所以打败楚国的原因。

而秦国在这一块却做到了极限,在秦始皇时代,为了坚持中央集权和郡县制,他的假父“嫪毐”被车裂,秦始皇收回了“太原郡”的“毐国”;劳苦功高的仲父也被迫自杀,秦始皇也因此收回了吕不韦的“洛阳封国”,可见秦国坚持郡县制的决心。

单凭军事实力,战国七雄谁最强

戏说西周春秋战国八百年

话说周王大一统做啦董事长后,看着手下那些眼巴巴要封赏的小弟心情大好就分啦73个主要功臣做诸侯分公司经理。

然后诸侯分公司经理也有样学样,于是数百个小块割据乡镇企业纷纷独立,不过还是共尊周王为老大董事长,于是周天子就成了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实际上的中国董事长。时间过的很快周王作为董事长,那日子不可谓不舒服,有虾米事情,在烽火台放吧火招呼一声,就有无数小弟带着各种不同马仔来助威,不管打仗也好,做什么也好都可说一呼百应。

可是时间到周幽王时候就起了变化,这个新任董事长周幽王同学是个爱美人的痴情种,最喜欢做的时期就是讨爱妃褒姒一笑,想尽各种办法也办不到,于是就想,开全天下玩笑,在一天月黑风高晚上,他神秘秘的带着小美女褒姒来到城墙上,对褒姒夸海口说,小美人过一会你就会看到全世界最搞笑画面,想不想看??冷艳美女褒姒不置可否点点头,大受鼓励的周幽王,毅然点起最高等级烽火警报,烽火沿着城墙一路传遍九州,于是浩浩荡荡大军开始汇聚,各分公司经理,各乡镇企业全部云集都城,看到紧闭的城门和远处黑暗的原野,大家面面相觑!

咋的没见,敌人咧?

我靠,城门紧闭不像有危险啊

操,这谁瞎放火,

就当议论纷纷之时,一连串笑声传来,千年冰封女神褒姒笑啦,周幽王也跟着大笑!

楼下各位老总,我只是开玩笑,看看你们还听指挥不,现在没危险大家各回各家各找各妈把?

于是,一群郁闷的人开始往回走,边走边聊天说。去尼玛的,这新董事长也忒不靠谱,有几个距离远的分区经理就商量好啦下次不来啦!

之后为了继续逗美女开心,周幽王还连续放烽火台,每次都玩的非常happy

各路分公司经理被耍多啦,也不断吸取教训,在不积极过来啦,于是在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犬戎来袭。周幽王玩了很多次的烽火台游戏,等到来真格的时候,却发现在没有人相信。最后都城被攻破也没个人影来。

因为都城镐京被毁,新董事长周平王无奈将主基地迁到洛邑西周灭亡东周开始

失去主根据地的周王,从此一蹶不振,董事长也从实际地位,变成名义地位。下面各个分公司经理开始自行其是,在中国大地上,上演百年商战,这段时间被称春秋战国春秋时期分公司数百,在持续资产运作和兼并后,到战国时代,就只剩下八九个分公司,其中又以齐秦楚燕赵魏韩七家分公司为翘楚。

大家不再满足于做名义上的董事长小弟,开始酝酿自己独立门户当董事长。

可是当董事长是要实力的,于是就开始各种作,有的作的好的成就霸业,有的作的不好的就变得经营状况不佳。(作=变法)

战国初期,一开始作的最好的是魏国董事长魏文侯同学。

他上台起,就到处请猎头找职业经理管公司,于是各国优秀人才云集,主要人才有ceo吴起,分公司经理西门豹同学,还有ufo庞涓同学,

因为各路人才云集,魏成为战国初最大霸主国家,东征西讨到处开战,由ceo吴起同学和ufo庞涓同学训练的职业经纪人大军 魏武卒到处出击。将魏国版图不断扩大,打的老牌分公司秦国抱头鼠窜,差点被兼并。不仅如此,他还南下阻止楚国入主中原,东向抑制齐国西进。

可惜树大招风,其他分公司看魏国越来越强大无不心生嫉妒,于是联合起来反击,最后在秦国和齐国夹击下,魏国霸业逐渐衰弱。

打败魏国霸业的齐国和秦国成替代魏国的新时代霸主,当时人们称呼其为,东邪西毒,在加上南方南帝,楚国。当时的战国时代开始进入三国争霸阶段。

三国争霸,持续时间不长,原因是东邪齐国胃口随国家实力增加而越来越大,在ceo孙膑同志和cfo田忌同志带领下,齐国国力日强,于是就打起兼并主义,先是北上攻燕国,差点兼并燕国,后又南下攻宋国,直接兼并宋国。

这时,远在北方的燕国看不下去。

燕昭王同学也是知耻而后勇典范,他时刻记得东邪齐国对自己的攻击,就铸高台拜将,引出战国时候最杰出ceo之一乐毅同学。这个乐毅同学可不简单,做外交是把好手,在外交战线联合各国一起鼓动攻打齐国,带经理人打地盘也是吧好手,带着燕国全部马仔还有通过外交战线联合起来的其他国家小弟们一起浩浩荡荡的就去齐国军事巡逻去啦。

五国联军各怀鬼胎前往齐国打地盘,齐国一见这阵势未战先却,连续被攻下70多个分基地,仅仅剩下二个小补给站坚守,眼看就要亡国。

这时齐王也没撤啦,于是一个齐国历史上有名的ceo站出来,那就是田单。

这个田单同志可不简单,于国家危亡时刻站出来都是伟人,比如后世明朝于谦。他上台之后,看形势不利先用脑子作战,使出反间计,将燕国ceo乐毅同志一撸到底,差点被杀,后来又研究各种可以用的武器,发现齐国最多的是牛,于是演出一场历史上最知名的动物战争“火牛阵”我的个乖乖,牛群一出谁与争锋。

于是,在群牛掩护之下,哀兵必胜的齐国大军势如破竹,居然居然一举将齐国全境收复。并且反推到燕国国土。各个联军也是见风使舵典范,他们看乐毅同志被撸下台,本就离心离德,再加上主要国家秦国深感,打下来我也占不了地方,这买卖太不划算,就也撤退啦,留下燕国一国风中凌乱。

经此一站,战国中期,市场格局又一次发生变化,魏国本就衰弱,秦国齐国楚国强大,五国联军这一搞,齐国也离完蛋不远,最后也衰弱啦。

于是战国市场格局变成秦国楚国争霸,后来又冒出个新人赵国。

这个赵国也不简单,当年和秦国也是亲戚,大家同源同种都姓嬴,二国关系好的不得了。奈何国家分裂二块,发展空间有限,右边是齐国左边是魏国,下边有小弟韩国。也很无奈,可市场格局一通乱战后,赵国发现,左边魏国衰啦,右边齐国残啦,北面燕国南面韩国都是万年受,妈的我也要雄起。

所谓乱世出英杰,赵国最有名董事长,赵武灵王赵雍横空出世。

这赵雍可不简单,小小年纪就成赵国董事长,十来岁就通过权术掌握国家,他看着各个国家都在作,自己不作跟不上时代,于是也开始作,他作的方向与众不同,学习当时野蛮人军事改革,历史上称作“胡服骑射”赵国本就处于北方,靠近野蛮游牧民族,在长期作战中学习胡人经验和作战方式。

在赵武灵王赵雍同志大刀阔斧的改革下赵国一举成就军事大国地位。

奶奶滴,手里有枪就要抢劫,于是他们也开始兼并之路,先将游离于国土中的中山国灭啦,在灭啦中山国后还贪心的想去搞定秦国。

赵雍为此不惜乔装打扮,去秦国刺探军情,回来好完成灭秦大业,这家伙也算胆识过人有没有?

哪知道,赵雍中年后做啦件奇葩事情,就是卸任做太上皇,将儿子扶上台自己做太上皇,我勒个去哦,这一手直接将自己玩残废啦。他的如意算盘打的不错,儿子管理国家,自己去打仗,二不耽误,可是最是无情帝王家,儿子不听话啊,不仅不听话还要你命哦。

于是在赵国沙丘行宫,我们见识啦一出人伦惨剧,被饿死的赵武灵王赵雍,还有他那不算出众的儿子。

因为赵武灵王赵雍的逗比行为,本来有望成就第一大国的赵国只能成强国而成不了霸主。

战国市场格局在战国中期变成秦,赵,楚三国争霸格局。其中秦国最强,赵国次之,楚国第三。

时间跌跌撞撞,又过几十年,秦国这个最强国家崛起啦,在战国前中期,秦国一直奉行搅屎棍政策(和英国一样)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谁强大我就联合其他人打你,魏国,齐国都这样被秦国搞残废。

当然秦国也没闲,他在搞残别人同时也不断壮大自己,在这段时间,先是用太后爱情做诱饵,吞并国内游牧民族政权义渠国。我们称之为爱情灭国战争。

后又通过直接战斗攻灭盘踞四川盆地的巴国和蜀国,这三国一灭,我滴个乖乖,直接扩地千里,成仅次于楚国第二大国,扩张的还都是天府之地。国家实力一举成为战国时期的超级大国。直到最后统一六国一统天下。

哎呀妈好久没写这么长文章啦。有点不想写啦

在秦国吞灭巴蜀后,战国第一强国的位置就在秦国头上再也没有被动摇过,曾经有望打败秦国的赵国,因赵武灵王赵雍去世,失去最好机会,曾可以和秦国争霸的齐国,因五国伐齐成为一个爱好和平国家,曾经的春秋霸主楚国,因为国内旧贵族势力顽固,还有变法不彻底,变成外强中干的虚胖选手。曾经的霸主魏国,因为地理位置还有国家实力的衰弱成啦后期被爆打的小受,再加北边燕国,中间韩国这一对小受cp组合,一直都是万年陪太子读书角色。

于是在长平之战一举击溃唯一有实力对决的赵国之后,秦统一天下就变得顺理成章。

流动的战国:前期最强毫无疑问是魏国,次强是齐国,楚国

中期最强毫无疑问是秦国,齐国,次强是楚国

中后期最强毫无疑问是秦国,赵国,次强是齐国楚国

后期最强只剩下秦国,这个唯一超级大国。

秦惠文王、秦昭襄王时期,战国七雄国力及军力排名顺序是怎样的

秦惠文王、秦昭襄王是秦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两位国君,对秦国影响深远。正是这两位国君奠定了后来秦国统一了基础,并耗跨了东方六国的实力,才有了后来的秦始皇统一六国。

秦惠文王时期,战国七雄的排名是齐国、秦国、楚国、魏国、赵国、燕国、韩国。

秦惠文王嬴驷继位时,虽然用车裂处死了秦孝公的重臣商鞅,但并没有废除秦国的“商君之法”。秦国不仅趁齐国重创魏国的机会,夺回了原先由魏国占领的秦国黄河以西之地,还凭借着商鞅变法的成果南下攻灭了巴国、蜀国。

当时,秦国与齐国、楚国并称为三强。秦是西方大国,齐是东方大国,楚是南方大国。

魏国本是战国七雄之首,曾在魏文侯、魏武侯时期称霸中原几十年,一度压着齐、楚、秦打了几十年。直到昏庸的魏惠王在位时期,魏军在桂陵之战、马陵道之战连败于齐,一举丧失了三代以来积蓄的国力。

魏国的河西、河东都被秦国占领,东部延伸入山东平原的部分被齐国占领,南部的襄陵等地被楚国占领。史称“(魏国)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

魏国从一个独霸中原的强国,变成二流国家,并把首都也迁到大梁,连旧都安邑也被秦人占领。

不过,魏国的主力、庞涓率领的魏武卒其实是齐国军队所灭,齐国取代了魏国成为新的中原霸主,而秦国也是趁魏国主力受损的机会才夺回了河西之战,楚国趁魏国主力受损的机会北上,夺走了楚国的襄陵八城。

这就说明,秦惠文王时期的秦国虽然完成了商鞅变法,但是与齐国的国力还有差距。因此,秦惠文王时期时期继续积蓄实力,一方面不断攻打已经削弱的魏国、韩国、东周,另一方面则南下吞并了巴国、蜀国。

在秦惠文王晚期,秦国终于在丹阳之战、蓝田之战、召陵之战击败南方第一大国楚国。楚国的实力原本与齐国、秦国只在伯仲之间,号称“土地方圆五千里,车千乘,骑万匹,带甲百万,粟米支十年”,但经此变故之后慢慢掉出了强国的行列。

秦昭王前期,战国七雄的排名是齐国、秦国、赵国、楚国、魏国、燕国、韩国

秦昭王继位时,进一步将南方强国楚国打垮,夺取了楚国西北的上庸、房陵等几十座城池,并派大将白起攻陷楚国的首都,焚烧了楚王的宗庙。为了防御秦昭王的进攻,楚国只能迁都到寿春。

差不多就在“秦国伐楚”的同一时间或者稍早一些,强大的齐国也在五国伐齐事件中瓦解,后来虽然侥幸复国,但也沦落为弱国。齐国的黄河以西之地被赵国占领,齐国的淮河以北之地被楚国占领,只剩下光秃秃的山东平原。

秦昭王晚期,战国七雄的排名是秦国、赵国、楚国、魏国、齐国、燕国、韩国

在秦昭王晚期,东方六国之中只有赵国实力尚强。齐国、楚国都受到了伤筋动骨的损失,只有赵国保存了公仲连变法和胡服骑射的成果,成为战国后期唯一的一个还能够单独对抗秦国的国家。

可是,赵孝成王介入上党郡之争,与秦国爆发长平之战。赵军虽然接连打败齐军、燕军,但野战根本不如秦国。名将廉颇不但没有守住上党,甚至还被秦军逼到长平一带。在长平之战中,赵括所率领的赵军全军覆没,只有60人被秦军割掉耳朵放回赵国邯郸报信。

东方六国中的魏国、齐国、楚国、赵国都曾是强国,并且魏国与齐国、楚国在战国前期争霸,齐国、楚国在战国中期与秦国争霸,赵国与秦国在战国后期争霸。经过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之后,秦国已经将东方六国完全削弱,奠定了后来秦国统一的基础。

战国七雄谁最先称王,各国第一个称王的是谁

楚国是战国七雄中,第一个称王的,比其他几个早了400多年。中国古代臣子的爵位,大致排名是这样的:

王、公、侯、伯、子、男。

伯爵及其以下,基本上都是可以花钱买的,可是王爵、公爵和侯爵,那就是正儿八经的爵位了,没有君主的任命,一般情况下,是没法子得到的。而且在周朝时期,王、公、侯都是可以自己建国的。

在周朝建国的时候,分封天下,我们会发现,周天子是王爵,其他的宗室及功臣,基本都是公爵或者侯爵,混得惨点儿的,只有个伯爵。

  1. 比如说姜子牙虽然功劳很大,但是只被封为齐侯,尚未达到公爵。所以大家虽然称呼他为姜太公或者齐太公,可人家只是个侯爵。
  2. 大家很熟悉的周公旦,别以为他就是公爵了。其实他的鲁国,是正儿八经的侯爵国,因此他也只是个侯爵。但是死后可以被追封为公爵。

真正被封为公爵的,在周朝最初只有8个国家,分别是:虞国、虢国、宋国、杞国、陈国、祝国、蓟国、焦国。

为啥他们有资格成为公爵国呢?其实都是有出处的。

  1. 虞国是周文王的叔叔太伯和仲雍所建立的公国。
  2. 虢国是周武王的叔叔虢仲、虢叔所建立的公国。
  3. 宋国是商朝后裔所建立的公国。
  4. 杞国是大禹治水那个大禹的后代所建立的公国。
  5. 陈国是舜帝的后裔所建立的公国。
  6. 祝国是尧帝的后裔所建立的公国。
  7. 蓟国是黄帝的后裔所建立的公国。
  8. 焦国是炎帝的后裔所建立的公国。

现在你明白了吧?不是谁都有资格建立公国的。这些公国都有强大的背景,要么是炎黄后裔,要么是尧舜禹的后裔,或者是商汤后裔,最差也得是周武王的长辈们。至于周朝的开国功臣,顶天了只能达到侯国这个级别,死后被追封为某某公,倒是有可能的。

本来这一套周礼制度,那是相当规整,看起来也很合理。可偏偏就是有些没文化的人,不愿意去学这些东西,他们不仅不愿意做侯国,甚至连公国都看不上,他们想直接称王了!

一、论称王,楚国还得往后排排。

目前最流行的说法,是楚国第一个称王的。因为楚国身处南方,手握大片蛮荒之地。当时南方尚未开发,所以受教育程度低,他们也没接受多少周礼的洗礼。

再加上楚国的军事实力逐渐强大,开始不满周天子的统治,因此楚国就这么称王了。其实楚国的等级特别低,最初只是个子爵国,压根算不上是个国。但是谁让人家发展起来了呢?

实际上第一个称王的,还真不是楚国,而是徐国。

徐国可不是周朝所封的诸侯国,早在夏朝时期,就已经有了徐国,地理位置也就在江苏泗洪县一带。

周武王灭了商朝的时候,徐国压根就不肯臣服于周天子。同时徐国也是东夷各国中最强大的一个,当时徐国的君主是绂,反对周朝统治的时候,绂宣布自立为王,也就是徐驹王。

周成王、周康王时期,徐驹王一直都不服周朝的管教,因此和周朝打了不少仗。这一时期的徐国也是最强盛的时候。

只可惜,后代一个不如一个,到了周穆王时期,徐国慑于周穆王强大的军事压力,这才选择臣服于周朝。没办法,被打服了。可人家依旧不肯去掉王号,就这么苟延残喘着。直到被吴国所灭。

二、战国七雄中,第一个称王的,自然是楚国。

徐国虽然实力强劲,可到了西周中期就没了。因此看问题还得往长远了看,最早称王,且不服周朝管教,还活下来甚至还活得不错的,自然就是楚国了。

楚国的祖先,早年是伺候周文王的仆人,由于工作很负责,所以他的子孙也就服侍了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

到了周成王时期,感觉这祖孙几代人为他们老姬家工作如此辛劳,不给个爵位说不过去吧?因此周成王就把他们的后代熊绎封到了南方的蛮荒之地,同时赐予了他拥有50里土地的子爵爵位,好家伙,真够大方的。

按道理子爵是不可能建国的,可人家除了这50里土地外,周围都是蛮荒之地,随便他开采,又没有其他人愿意来,所以南方大片土地,逐渐都成了楚国的地盘。

楚国属于周朝给了第一桶金,随后自主创业做大做强的。楚国第六位国君熊渠继位以后,立刻就发现周王朝不行了啊!

而且在他的祖先勤劳的开垦发展之下,楚国的实力大增。再加上楚国一向被中原诸侯称之为蛮夷,总是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因此熊渠一怒之下,直接自立为王了!他的理由很简单:我是南方的蛮夷,就不按照你们中原的那一套规矩办事了!

这理由也够绝的,可他自己称王也就算了,偏偏还把自己的3个儿子都给封为了王:

长子熊毋康为句亶王,次子熊挚红为鄂王,少子熊执疵为越章王。

别管封号有多奇葩,总之只有周天子能行使的权力,居然被熊渠给用了,你说周天子能高兴吗?

周厉王上台以后,立刻就看熊渠不爽了。熊渠早就耳闻周厉王是个残暴不仁的家伙,跟这位老兄跟前抖机灵,似乎不太明智。因此熊渠主动把3个儿子的王号给撤了,自己也改称楚子,算是给了周厉王一点儿面子。

总结:各国的第一个王爵,时代差距还是很大的。

楚国第一位王爵:肯定是熊渠了,时间在公元前880年左右,只是后来自己取消了。

后来熊通在公元前741年又自立为王,也就楚武王,依旧早于其他各国。

  1. 秦国第一位王爵: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嬴驷自立为王。
  2. 赵国第一位王爵:公元前323年,赵武灵王赵雍称王。不久后又放弃了王位。
  3. 魏国第一位王爵:公元前334年,魏惠王魏䓨称王。魏国自此由盛转衰。
  4. 韩国第一位王爵:公元前323年,韩宣王韩康称王。
  5. 齐国第一位王爵:姜姓齐国无人称王,公元前334年,齐威王田因齐和魏惠王共同称王。
  6. 燕国第一位王爵:公元前323年,燕易王看大家都成为了,自己也不能落后,所以也称王了。

由此可见,战国七雄中,第一个称王的是楚国,要比其他几个早了400多年。其他几个称王的时间基本接近,看来中原诸侯还是相对受到周礼约束的。

参考资料:《史记》、《战国策》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