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敬亭山》是描写什么的?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表达的是千年孤独吗

本文目录

  • 《独坐敬亭山》是描写什么的
  •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表达的是千年孤独吗
  •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与柳宗元的《江雪》哪一首更孤独
  • 李白的经典五绝《独坐敬亭山》好在哪里
  • 李白《独坐敬亭山》后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是唯有敬亭山还是只有敬亭山
  • 独坐敬亭山,古诗的意思
  • 独坐敬亭山的坐是什么意思
  • 《独坐敬亭山》中哪两个词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怀和感受

《独坐敬亭山》是描写什么的

无论是诗仙还是政治家,只要是不合时拍,走错了路,便会失去原来那些吹捧者及追随者,别人只会看着你讨厌一无是处,而只有敬亭山对自己相看两不厌。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表达的是千年孤独吗

题主问: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表达的是千年孤独吗?回答这个问题前,首先要明确,孤独的概念。孤独是指一个人的心里状态,思想感情的体现,而不是指一个人的置身处境状态。也就是一个人独处不一定孤独,与很多人在一起,心里不一定不孤独。李白一生无论是高朋满座,还是一人独处,李白都不孤独。他的内心情感有怀才不遇的失落,有对现实不满的怨恨,有壮志难酬的无奈和惆怅等等满腹心绪在诗中的展现。而唯独没有孤独的情绪体现在诗中。

从《独坐敬亭山》一诗中也丝毫看不到李白的孤独。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古今许多人都说这首诗表达了李白的孤独:一群鸟都高高的飞走了,“尽“一只鸟都不剩!就剩下一片孤云也悠闲的飘走了。李白一个人孤独的坐在敬亭山上。与山相看两不厌。看看吧李白多孤独啊!之所以能得出这个结论,仍然是把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即:独处还是与人共处;环境是鸟语花香,泉水淙淙,树深时见鹿,还是只有一座空山。并由此得出作者内心孤独。他不孤独能:独坐敬亭山吗?他不孤独鸟都飞走了,连一片云也不剩!

这是对该诗错误理解造成的。李白753年写的该诗,那时的李白,谪仙人可谓是如雷贯耳。744年,他赐金放还后,四处游历。他先后7次来到宣城。他的从弟、宣城长史李昭多次相邀,“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李白《寄从弟李昭》)。李白到宣城后,受到时任宣城太守宇文和当地文人墨客的追崇和欢迎。他经常与崔侍御、宇文太守、从弟李昭等人“时游敬亭山,闲听松风眠。”,“送客谢亭北,逢君纵酒还。”。李白十分喜欢宣城的山水景色:“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不仅如此,李白还在敬亭山下安了家,“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李白生活的如此惬意,怎么可能会有“独坐敬亭山”的孤独?

哪,李白《独坐敬亭山》表达的啥意思?

该诗: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指的是那些志不同,道不和的人都远走高飞了,连片孤云也留不下。正如,同年(753).李白在宣城谢朓楼饯别李云诗中所说: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赐金放还后离开了长安,也就离开了谄媚的小人。

该诗的后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说明李白寄情与山水中,达到了天人合一,忘我的境地。这与他修道成仙有密切关系。

李白在诗自述:“五岁通六甲“,六甲是什么?是道教术数。“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吹笙吟松风,泛瑟窥海月。西山玉童子,使我炼金骨”。20岁的时候,“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44岁时,李白来到山东紫极宫,尊师高如贵,接受道箓,正式成为一名道士。李白的好友司马承祯、吴筠,元丹丘和玉真公主等,都是知名道士。

道教的核心理念就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道教主张:乐天安命,皈依自然的“出世”之举。

入世则庙堂朝廷,出世则山林泉石。

因此,许多修道之人多是隐居于山水之间。李白也不例外。他作为一个道士隐居敬亭山就再正常不过。与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合二为一,正是李白修道的结果。该诗丝毫看不到李白有什么孤独。更何况,李白一生都是浪漫豁达大度之人!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与柳宗元的《江雪》哪一首更孤独

我觉得柳宗元的《江雪》比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更孤独。因为,李白独坐在敬亭山上,敬亭山上的鸟飞走了,天上的云也慢慢地离开了,但李白独坐敬亭山的时间不会是冬天,起码山上还有野草野花等等植物。可柳宗元的《江雪》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在样一幅江乡雪景图中,只有一条孤独的小船上坐着一位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老人,在大雪中垂钓。这样的情景比独坐在敬亭山上李白更孤独!

李白的经典五绝《独坐敬亭山》好在哪里

您好谢邀!《独坐敬亭山》是我国的伟大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表面是诗人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表达了自己的孤独,感叹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多的是抒发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寄托和安慰。此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和启悟。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眺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经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迫生活,浪迹天涯,使李白飽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诗中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寥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声喧闹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与寂寞,写法形象生动,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诗的下半段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之情,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一直在一动不动地看着他,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意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

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対敬亭山的喜爱。“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平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得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呀?

谢谢!祝您生活愉快!

李白《独坐敬亭山》后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是唯有敬亭山还是只有敬亭山

大家好,我是柳波,很高兴能回答这么有趣味的问题。那我就从三个方面来介绍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一,“只”当只有的时候,和唯有表达的意义是相同的,都代表仅有,唯一性。所以仅仅从意义上来说没有区别,诗句选用哪一个字,都不妨碍作者的准确表达。

二,

从字本身来说,并无一字俗。有的人或者会说某个字比较俗,其实搭配好前后文,安排在合适的意境,每个字都有其美好的一面。这个世界上只有俗人,没有俗字,所以,我个人觉得,每一个前人创造、总结并演绎下来的字都是值得尊敬的,不该因为自己的主观,给某些字,戴上有色眼睛。

三、

既然从意义和语言上来说,“只”和“唯”没有区别,那么考虑哪个系和你合适的时候,还有一个方面,那就是宫商和谐,合乎韵律。所以当用“只有敬亭山”的时候,在五言诗上,就形成了标准的格式,仄仄仄平平。当然用成平仄仄平平,在格律上并无大碍,但总没有标准韵律好。新韵也更完美。所以我个人觉得,只有敬亭山,更好一点。

上面只是个人的一点浅见,还请各位大师批评指正。共同学习和进步。

独坐敬亭山,古诗的意思

《独坐敬亭山》【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释】

1、敬亭山:在安徽省宣城县北,原名昭亭山,山上有敬亭。

2、闲:安静,偷闲。

3、两不厌:厌,厌倦,厌烦。

4、尽:没有了。

【译文】

群鸟高高的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的一朵白云,也慢慢飘向了远方,只留下我站在这敬亭山上,望着寂静不语的敬亭山,似乎敬亭山在静静地注视着我。我俩谁也不讨厌谁。此刻,有谁能理解我内心孤寂的心情呢?看来能够理解我的只有这高高的敬亭山了。

【赏析】

李白这首诗,是他离开长安,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游历,来到宣城写下的。在长期的漂泊中,他尝尽了世态炎凉之苦后,心中增添了孤寂之感。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的生活中,在祖国大好河山中得到的慰藉。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写诗人看到眼前之景,触景生情,使他流露出孤独之感。天上群鸟都高飞远去了,就连唯一的一片白云也不肯停留一下。我站在这高高的敬亭山上,感到无比寂静。诗人认为都在厌烦我,体现了诗人及其孤独。

后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诗人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尽管"鸟"和"云"都不理会我,我仍然站在这高高的敬亭山上,觉得敬亭山似乎在望着我,虽然它不说话,我和敬亭山谁都看不够谁。

这首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此诗表面是写敬亭山,其实深含诗人的孤独之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和巧妙的构思,赋予了山水景物以生命力,将敬亭山拟人,写得十分生动,写出了自己无比孤独和怀才不遇的境地,抒发了诗人喜爱祖国大好河山,将要出来为国家出力的愿望!

独坐敬亭山的坐是什么意思

我认为独坐敬亭山的是停留的意思。一个人独立于敬山亭。四周一片宁静。只有自己一人独立于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中哪两个词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怀和感受

原诗:“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触景生情。用拟人化手法,视敬亭山为知己。“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抒发出诗人强烈的感情。

所以说这首诗诗中最关健的两个词为:“相、两”,堪称诗眼。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