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憋一肚子火的说说(人间正道,何苍凉)

本文目录

  • 人间正道,何苍凉
  • 遇到不愉快的事情,烦心的事儿,要么发火,要么生闷气,要么不在乎,你是怎么处理的
  • 中年人的世界,心里有火和谁发
  • 为什么俗话说“一屁股债”而不是“一肚子债”或其他
  • 朋友请客,我点了几个硬菜,结果朋友不付钱,该怎么办
  • 孙子出生了,亲家提出要随女方的姓,我和老伴咋办
  • 五十多岁算活明白了,混的不好别参加同学聚会,真的没有存在感,我的观点对吗

人间正道,何苍凉

为了维持正义,小李让上司损失了几万应捞的外快,自己也被上司记恨,排挤、当众羞辱。

但因自己是公职人员,不能以下犯上,更不能擅自离岗。

理论只会让上司对自己变本加厉地刁难;忍气吞声又令自己心情郁闷,整日郁郁寡欢。

对于这种小肚鸡肠的上司,小李只能采取内耗!她说:等上司累了,也许就会放过她。

她又说:自己曾看过一部电影,上司也是对下属无事生非,只因下属不想总让其牵着鼻子走,所以对其百般刁难。

明明知道下属英语不行,上司偏要下属在一个交流会上,用英语完成ppt,当时下属的尴尬可想而知。

之后下属拼命学习外语,并且精进自己的业内技能,终于走出了上司的魔掌。迎来了属于自己的一片曙光。

虽然小李这样宽慰自己,但其实心里也憋了一肚子火。为了主持公道,维护正义,她有错吗?

上司只是少得了些卖良心的钱,而老百姓的损失又由谁买单?

希望大家能给小李点拨,怎样继续和上司的这段捉襟见肘的交往,才能使她俩化干戈为玉帛,让小李继续踏实地做人,认真地做事?

遇到不愉快的事情,烦心的事儿,要么发火,要么生闷气,要么不在乎,你是怎么处理的

您好,我是方玉的新家,非常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你问:“人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应该怎么会处理?”我想那每个人发泄自己的情绪的时候都是千变万化的,不是千篇一律的。

我呢,以前遇到烦心事情的时候,可能我也会哭啊,发脾气呀,甚至一些闷闷不乐啊等等。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我现在比以前要好很多很多了,一般轻易不会发火。

遇到烦心的事的时候,我会通过其他的途径去舒缓自己的情绪,因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呀?喜怒哀乐本身就是人身体的一个很正常的情绪表现。如果这个情绪不疏解出去的话,也会导致身体生病。

我通常就是有了烦心的事情以后,我会自己去写会儿字,画会儿画,或者是出去走路,爬山,唱歌。我觉得这些就是我舒缓情绪的一种方式方法。

如果有不愉快的事情以后,有以下几个办法可以舒缓情绪,供你参考。

第一:学会控制情绪。

有句话叫慎独,就是说人在特殊的情况下,做事情一定要慎重去处理。不愉快生气发火肯定是难免的,哪有事事皆如意呀!但是人应该学会在情绪不好的时候,去调节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能让坏情绪牵着你的鼻子走。

第二:找好友倾诉。

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可以找到你的好友说一说,倾诉一下你的烦恼,我觉得也是非常好的一种舒缓情绪的方法。

第三:转移注意力。

你可以通过一些兴趣爱好来舒缓情绪,比如出去走一走啊,或者是出去打打球啊,出去爬爬山啊,这些都能很好的舒缓情绪的方法。

第四:可以唱歌。

个人觉得唱歌非常能舒缓情绪,通过呼吸,气的运转,而且唱歌开胸,非常好疏肝解郁的工具。

总之呢,人都有遇到不高兴的时候。自己要会调整和疏解。不能自己生闷气,这样对身体不好。

最后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到你一点点帮助,祝愉快,谢谢!

中年人的世界,心里有火和谁发

我的答案是自辟蹊径。首先中年人内心有火是个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一是中年人精力旺盛,就像喷涌而出的黄河水,到处寻找出口。稍遇到一点阻碍,都可能形成涡流。所以说这个年令段具备发火的基础条件一一干柴;

其次中年阶段,又恰恰是家里负担沉重,事业艰难爬坡上坎的关键时期。也是多种矛盾凸显期,挫伤、委屈`误解等打击也令频繁发生。每个大大小小打击,犹如火柴点燃一样,星星之火,内燃于心,烧烤着内心,如果不找到出口是会爆炸的;

再次另我岀口。常规出口是向家人发火、喝闷酒、发牢骚或憋在内心,闷出病来。实践证明这几招效果都不好。是该另找出口了。不妨试试这几招。一是换发火对象。如击打沙袋,向无人处吼叫或向心理医生倾诉;

二是引火正行。就是把内在压力转化为向上的动力。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实力。中年人的所有不顺,都可以概括为不公正。解决问题的最有力的措施就是提升自己的实力;

最后是实火虚出。内心深处有实实在在的火,不妨去向智者请教。如学习《道德经》,《易经》、《南华经》及佛经书籍,会看淡一切,实火会慢慢虚化成云烟散去;或者说转化为一项偏好的动力。如钓鱼等。你认为呢?

就像图中的树一样,即使被拉歪斜了,也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向上,形成独特的一景。

为什么俗话说“一屁股债”而不是“一肚子债”或其他

身体的上半部分是进口机构,有钱才能进货,进货前不构成债务。肚子是仓库,它属于伫存设施,处理债务同样不是它的职能。而你指的家伙是排出机构,按理也不该它担责。人们这么说,祘是约定俗成吧。你有兴趣?原创一个试试。

朋友请客,我点了几个硬菜,结果朋友不付钱,该怎么办

朋友不付,你来付呀!

这年头不付款吃霸王餐可是不道德的哦!

一般谁请客,谁点菜,谁买单!即便是朋友让你点菜,充其量也只是客套一下,礼貌而已。

你点一个硬菜还说的过去,点的多了,人家能不心疼吗?谁赚钱不辛苦,谁的钱也不是大风刮过来的!所以你不懂得社交礼仪,不懂得就要交学费,为之买单也算是花钱买教训,再说你也不亏呀,自己不也吃了吗?

孙子出生了,亲家提出要随女方的姓,我和老伴咋办

你这亲家做事不厚道呀,有点“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架势。儿媳妇和孙子在我手上,想要赎回去,除非随我姓。典型的讹诈!

这事没有啥纠结的,儿子是我家生的,儿媳妇是我家花了彩礼明媒正娶的。按照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老理,儿媳妇就是我家人了,户口本上已经有了儿媳妇的位置,百年以后也是入我家祖坟的人。同理,我儿子的儿子肯定也是随我家姓,这个没毛病,不容商量。

儿子在这事上也要端正态度,不能怕媳妇就当软蛋。如果儿子也同意,那就让他跟你们断绝关系,直接滚蛋。

亲家倒是打的一手好牌,平时不表态,一看生的是个儿子就动心思了,说什么二胎随父姓,纯粹是扯淡。现在国家政策仅是放开了二胎,如果二胎是个闺女,自己家怎么传宗接代?如果亲家认为生男生女都一样,由何必跟你们抢孩子冠姓权,还不是看好了生的是儿子?

再者说了,当父母的没事折腾自己孩子干什么,想要儿子自己生一个,现在生殖辅助技术这么发达,别说生儿子,生个四胞胎儿子都没问题,去跟自己闺女抢儿子,真能想的出来。

你也不用纠结,如果非要抢冠姓权,彩礼退回来,结婚的钱还有丢面子的精神损失费都补上,让儿子儿媳滚蛋,全撵走,这是人干的事么?

回复也简单,告诉他,我就当你喝醉酒了说醉话,再胡言乱语别怪不认他这个亲家。

五十多岁算活明白了,混的不好别参加同学聚会,真的没有存在感,我的观点对吗

我觉得基本正确。毋庸置疑,现在的绝大多数人对于同学聚会都是心知肚明的:不是自己在政界、商界混得好的,一般都不会主动挑头儿去搞什么同学聚会。说的不客气一些,很多人搞什么同学聚会,目的就是为了炫耀一下自己的金钱和地位。如同楚霸王项羽所言——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尔!

我自从毕业以来,想方设法回避了多次初中、高中等同学聚会。一来家庭贫困,没有时间去扯淡。还不如挣几个养家糊口的钱来得实在;二来看不上那些猪八戒的脊梁,凭借裙带关系爬上去的人,夹着尾巴也就算了。在我面前人五人六的抖威风,还让我去看?不给他那个面子,请也不去。

2007年,高中毕业近30年时,又有个当官的同学和另一个据说是海外投资商的同学联手,组织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同学聚会——为什么这样说?以前聚会都是毕业后有了正式工作或自己的商业实体的人参加,而这次连在农村务农的人也一并通知了,并积极邀请参加。理由让人激动:28年过去,弹指一挥间。还记得你的老师和同学吗?希望你能放下手中的大小事务,于2007年X月X日在XX酒店把酒一叙,共同回忆同学时代的浪漫时光。

打电话的人还特意叮嘱:你几次同学聚会都不参加,老师和同学们都很不满。认为你目中无人。这次聚会的酒店就在你们小区门口,再不参加,就是不想和大家打交道了。

那天确实事儿不多:早上开车上了趟山,看了几头牛的病。下午3点多回来后,又接到电话。于是我就过去了。

近30年没有见面,很多人如果走在大街上,都不敢相认了。当年最漂亮的女同学,也老的发际线后退、鱼尾纹扎根了。真是相见不如回忆了。

又有一两个同学陆续到来,聚会就算正式开始了。(上午只是报到、安排休息的房间、吃午饭)

首先由一位跑保险的同学客串主持人,在他一番近乎煽情的主持词下,请出当年的班干部,宣读因患白血病而不能到场的班主任老师的一封信。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学生时代,想起了老师重感冒之后,哑着嗓子,给大家上课的情景。心里还有一丝后悔:这么好的同学聚会,为什么不早几次就参与?

接下来就是按照坐着的位置,开始作分别28年来的自我介绍。首先是主持人代表一位在祖国南海上参与某型武器试验的同学发言——他无法参加,写了封信。信中说考入清华大学毕业后,参加了二炮部队。现为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武汉某研究所所长。向各位老师、同学问好!为不能与会深表歉意。

读完信之后,大家一致鼓掌。各位恩师也自觉脸上有光,眉开眼笑。

接下来就是到场的各位同学了,人人各擅其长:有大公司副总,有中学校长,有法官,有县级局长。在一位毕业后从国家电力系统工作,后又公派出国,留学美国,后又在日本、新加坡等地经商、回国投资创办ⅩⅩ实体的同学发言后,出现了冷场:一位女同学坐着低头不语,随着主持人的催促和同学们数次掌声相邀,她先是啜泣,接着大哭起来了……

她是一位家庭妇女,一个种地的农民。从衣着打扮和手上的老茧看,似乎是从事着重体力劳动。可能也是和我一样,受了邀请书的蛊惑——也许是天真地认为,来这里聚会,真的能找回当年的同学之情?

她来错地方了没有?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既然来了,就大大方方地宣布,我是个农民,靠双手谋生。何须痛哭流涕?让别人看轻?

我觉得还是离开的好,这里不是我该来的地方。还是回去给牛抓药去吧,不要误了明天捎药上山的公共汽车。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