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虚的两首诗(张若虚的诗《春江花月夜》在写景方面有何特色)

本文目录

  • 张若虚的诗《春江花月夜》在写景方面有何特色
  • 写《春江花月夜》的张若虚,别的诗为什么没有被传诵
  • 你最喜欢《春江花月夜》中的哪一句
  •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为何被称为唐诗的巅峰之作
  • 张若虚只留了两首诗,为何有人说他在诗坛的地位至高无上
  • 古代一生只写了二首诗的诗人是谁
  • 张若虚和杨广都写了《春江花月夜》的诗,究竟谁的更好

张若虚的诗《春江花月夜》在写景方面有何特色

(春江花月夜)诗境体现了游子思妇的纯洁相思之爱情浪漫,抒发了人生悟感酸甜苦辣,探索了人生哲理浪漫情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此诗情、景、理融合无间,意境完美,诗画幽雅,韵律节奏,语言清丽脱俗!

写《春江花月夜》的张若虚,别的诗为什么没有被传诵

笔者认为有两种因素影响了其诗文的流传。一,内在因素既其它作品艺术质量低,对春江花月夜成名诗篇构成负累。为了保证瑕不掩玉 ,人为地放弃了一部分而己。二,外在因素作用其不能全面发行流传。这主要是由两种原因所至。社会政治地位低,缺少影响力。经济实力弱,没钱投资运作。谢谢!个人观点供消遣……

你最喜欢《春江花月夜》中的哪一句

《春江花月夜》中的句子有写景的、有写情的、有说理的。我最喜欢的一句是:“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这一句融写景、抒情于一体,并将说理化于无形。心底虽不免怅然,却别有一番激荡宏阔的千古幽情升腾而出。

下边就让我们来细细品味一下这句诗!

《春江花月夜》全诗简单赏析。

1.《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乐府旧题。今天存世的除了张若虚的这首之外,隋炀帝有两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二首、温庭筠一首,论其成就皆不如张若虚的这首。

时至今日,一提《春江花月夜》,已经全然特指张若虚所作的这首了,它几乎成了“张若虚”的专有名片。

2.诗歌的题目里含有春、江、花、月、夜五种美好的意象,一眼看去已经足够读者为之心驰神往了!在诗中,它们交织、融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幅奇妙动人的画境,令人流连忘返!

3.“月”这种被诗人所深深热爱并源源不断吟咏着的美好“意象”贯穿全诗,使这首《春江花月夜》产生出一种熠熠生辉的风采。

有关《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部分“客观”评价。

1.清朝的王闿运评价这首诗:张若虚《春江花月》,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这个地方提醒大家注意,人家王闿运说的“孤篇横绝“指的是在乐府诗中同时代的诗作,可没说是全部形式的唐朝诗歌哦(我的意思你懂得)!

2。现代诗歌新月派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论·宫体诗的自赎》中称赞《春江花月夜》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评价这首的诗的言论当然不限于这两个人,特意把他们的原话引用出来是因为这两个人评价比较有被“断章取义”的危险!

当然,作为一个真正的读者,我们喜爱这首诗主要是因为作者为我们描绘出的美好画面;因为他所表现的人间真情;因为他所传达的深妙的宇宙意识!

作者张若虚。

张若虚的一生只留下两首诗,除了这首,另外一首叫做《代答闺梦还》。我们估计他的诗作肯定不止这两首,因为他和贺知章等三人共称为“吴中四士”,在以诗著称的唐代,张若虚既不是画家也不是书法家,成名大约还是和“诗”脱不开关系,想来有一些可能是失传了……

张若虚大约的生卒年是670——730,虽然是大约,我们也能肯定他比写《黄鹤楼》的崔颢年长,崔颢704——754,以此推断,《春江花月夜》一定早于《黄鹤楼》。至于,我干嘛要强调这个——和我下面要重点讲的那句诗有关。

我为什么喜欢“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shēng)愁”?

1.主观上:

刚刚我们验证了张若虚和崔颢的先后关系,可以断定这一句“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一定早于崔颢的那句“白云千载空悠悠”。

我读《春江花月夜》却晚于《黄鹤楼》,那句“白云千载空悠”早就在我心底落地开花了。再读“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自然而然地读出了亲切感,那是一种先入为主的特别情感,虽然主观,却深刻隽深很难有所移情……虽然我并无从知道崔颢在写《黄鹤楼》之前有没有读过这首《春江花月夜》,也不知道,那句“白云千载空悠悠”是不是化用了早于他的张若虚的“白云一片去悠悠”!

2.客观上:

经过“清风浦”的一叶“扁舟子”正仰望天空的白云,“去悠悠”的白云勾起了游子的愁思,他“愁”的是什么呢?根据上下文我们知道,他的“愁”是远方“明月楼”上的互为相思的“她”。“天涯共此一轮明月”,他们彼此都在“望月怀人”,相思最终相撞在那一轮明月上!

白云的意象很纯美,青枫浦的意象萧然清冷,这不正像不能相聚的相思吗?美而悲,美而凄凉,美而愁,然而终归还是美!

我喜欢这一句的意象,也喜欢这意象底下“人间一抹相思愁”的意境。

这是游子、思妇间一场羁葛缠绵的道不尽、诉不清寄托于白云、明月、清风的心灵遥望,愁煞美煞无奈煞……

言有穷而意无尽,一个“情”字跟随人,天地飘摇,宇宙洪荒,绵绵无绝……

归根结蒂,我喜欢这一句写的这个景,抒的这段情,说的这个理!

感谢阅读,我是襟亚!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为何被称为唐诗的巅峰之作

照例先引用全诗:

是不是看得有点累?其实唐诗以格律体为主,主兴七绝,五绝,七律,五律。也就是说唐朝的诗歌虽然风云激荡,但是言简意赅,虽然也有排律,乐府诗,但是唐诗在文学上的印象就是近体诗(格律诗)。

那么张若虚的这首齐梁体风格的宫体诗是如何“孤篇盖全唐”的?

其实他根本盖不住,唐朝人自己也不认的。元稹强势推出杜甫之后,杜甫的忧天下之心,格律体之精撼动了浪漫绮丽,飞仙遗诗的李白地位。所以元白之前,唐人说诗,是以李白为尊,李杜互争长短之后,韩愈来了句“李杜文章在,光芒万古长”直接焊死了唐诗的双雄地位。格律体以杜甫为诗圣;歌行体以李白为诗仙。

《春江花月夜》和《将进酒》放在一起看看?不用比的。

但是一首诗歌得到如此推崇,肯定有原因。

张若虚的时代,正是初唐,是诗歌理论大爆发的时代。以陈子昂为代表的初唐诗人反对“齐梁体”,主张“建安风骨”。提倡复古,后来直接走偏,进入了仿古;以宫廷诗人为主的流派进入了格律体的创造时期;南朝齐梁体;魏晋玄学,佛学,道家思想对诗歌的入侵;陶渊明的隐士田园风,百花争艳,一片混乱。看李白的诗就知道,连他也摸不大清楚方向。

但是,大家都是反对齐梁体的。高层文人甚至对此深恶痛绝。

齐梁体,又称宫体诗。是南朝齐、梁时代出现的一种诗风。诗歌内容多以吟咏风云、月露,题材狭窄;形式上,多追求音律精细,对偶工整,辞藻巧艳。其实齐梁体也并非一无是处,它的丰富的表现力造就了盛唐的诗歌高度。

齐梁体的真正问题在哪?而在于“兴寄都绝”,只写风月,不说正事。

《春江花月夜》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做出了尝试,这首诗其实就是齐梁体。所描述的景色、闺怨、征人,也是齐梁体常用题材。但是他有所发展,他用“彩丽竞繁”的诗风表达了一个大主题:对时间的关注。这种厚重的主题,是齐梁体从未有过的。

方向是正确的,这种发展代表了唐诗未来的走向:对宏大主旨的关注。

闻一多先生说过这首诗是“宫体诗的救赎”,在当时的背景下,挽救了齐梁体被唾弃的命运。

在这之前有齐梁闺阁诗,感叹时光飞逝,但是把繁复艳丽的写法和宏大主旨相结合的就是从这首诗开始,并开创了唐诗古风,格律诗齐头并进的局面。

关键时候的关键创新,从这个角度来说它“孤篇盖全唐”也未尝不可。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

张若虚只留了两首诗,为何有人说他在诗坛的地位至高无上

我有一言,诸位敬听。

诗云: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在一个被诗歌著称的朝代,在唐人汗牛充栋的诗歌作品里,这样一首《春江花月夜》为什么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还有“孤篇压全唐”的美誉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

第一、此诗采用七言排律的形式,音节流畅,画面华丽。全诗没有生僻的字词,也没有冷门的典故,从头到尾自然流畅,明白如话。春、江、花、月、夜各种景观被诗人排列组合,每两种组合又生成新的景观,景观的不断变换伴随着韵脚的不断变换,使整首诗的阅读体验就像小孩子转彩色的陀螺一样,彩色陀螺的不断旋转又伴随着时间的流逝。节奏和结构控制得非常得体,望而盛赞。

第二、诗句是从春天的江水开始写起的,写江面上涌起潮水,仿佛和大海连成了一片。而在江潮涌动的时候,明月也从海上升起,千里万里的江面上都有月光粼粼波动。这当然是诗人想象中的场面,从一个人的视野所及想到广袤空间里的同样场景。

接下来继续描写江水和月光,把月光比作落在花丛中的霜雪。这倒算不得多么了不起的比喻,但马上诗人就问出了了不起的问题:“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到底是月亮的历史更长,还是人类的历史更久?如果是前者,那么历史上的第一个人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如果是后者,那么月亮刚刚诞生的那一刻,或者刚刚出现在人类头顶的那一刻,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问题可以从这里不断追问下去,追问到底的时候,问题就变成了宇宙从何而来,人类从何而来?对于人来说,这样的终极问题实在太折磨了,也太有诗意了。

第三、只有当人产生了强烈的生命意识,才会深入思考这样的哲学问题。当人意识到自己在衰老,在走向死亡,亲朋好友先后离自己而去,这种时候,就会对那些貌似永恒不变的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看到江水时而暴涨、时而低迷,但永远奔流不息,看到月亮时而饱满、时而残缺,但永远东升西落,为什么偏偏人就不一样呢?从暴涨到低迷,从圆满到残缺,似乎是一个线性的进程。而四季轮回,又一个春天来临,又一番春江花月夜的景象呈现在眼前的时候,人忽然意识到只有自己的生命才是纯粹的线性进程。自己不会有第二个青春,不会返老还童,不会走进下一个轮回。这种感受,很容易触动那些敏感的心。所以诗人会感叹“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人的轮回不是个体的青春与衰老的轮回,而是一代代人的生死相续。

所谓“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与诸子登岘山》),这是孟浩然的诗句。月亮会不会也和人类一样呢?也许每天的月亮都是新的,正如每一刻的江水都是新的。

实在找不到答案,那么不妨换一个思路来想:人活着总有各种各样的目的,各种快乐与悲伤都因为各种目的的达成或达不成,月亮会不会也和我们一样呢?

如果它的存在毫无目的,那它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呢?你在天上干嘛呢,“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噢,也许它一直在等待着什么人,但我们永远不得而知。

以上引用的这几句是全诗的诗眼,其他的句子都在围绕着这几句的主题打转。从月光写到离别,从离别想到思念,淡淡的忧伤像月光一样“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无处不在又挥之不去。而我们对离别与思念的看重,还不都是因为我们的生命无法像月亮和江水那样永恒吗?

但是,永恒与短暂,往往只取决于我们的关注度。

初唐还有几首诗和《春江花月夜》齐名,其中有刘希夷的一首《代悲白头翁》,里面的名句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看上去和“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如出一辙。

但因为拿来和人类参照的不是遥远的月亮,而是身边的花儿,倒让我们更能看清其中的道理:如果我们采取花儿的视角,一定会把这两句诗反过来讲,说成“年年岁岁人相似,岁岁年年花不同”。

其实花的生命比人的生命更脆弱,只不过因为我们是人,关注的是人,更关注的是自己。哪怕在镜子里看到新添了一根白发或一道皱纹,也会感慨万千,完全注意不到院子里的花儿已经凋零了几朵,又被风吹落了几朵。

月亮是不是真的永恒,如果换一个视角来看,也无非是“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我们无论拿《春江花月夜》和《代悲白头翁》比较,还是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比较,甚至和所有的同类诗歌比较,都会发现这首诗虽然从头到尾都弥漫着忧伤的气息,但忧伤很浅、很淡,并且夹杂着同样很浅、很淡的喜悦。

诗人自己最大限度地从诗句当中隐身,没有浓烈的喜怒哀乐,像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乘月归去一样。这样的心境,在诗人当中格外难得,所以这样的诗也会显得格外难得。

最后:我时常想,当张若虚站在阁楼上叩问宇宙是多么的彪悍,这种画面何尝不奢华。张若虚低调了一生,但这一首《春江花月夜》使他的生命高调地站在唐人之巅,傲视群雄。

古代一生只写了二首诗的诗人是谁

既然是诗人,一生绝不可能只写两首诗。只是流传下来少,大部分种种原因丢失了而已。流传最少的当属唐朝诗人张若虚,只有两首皆为名篇。但我不相信一生只写两首,个人感觉而已并无根据。不喜莫喷。谢谢!

张若虚和杨广都写了《春江花月夜》的诗,究竟谁的更好

世人都说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是″孤篇横绝″之作,没有人动摇过它的诗坛地位。 最近,翻阅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发现录有《春江花月夜》数首,其中现存最早的杨广两首,我看就能撼动张若虚地位了。诗文如下:

《春江花月夜》一 隋. 杨广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春江花月夜》二 隋.杨广

夜露含花气,春潭漾月暉。

汉水逢游女,湘川值两妃。

读了之后,不禁觉得张若虚诗有抄袭杨广之嫌。当然,这里抄袭不是指文字,而是指景色和情感,就仿佛杨广是陈寿写了《三国志》,而张若虚是罗贯中写了《三国演义》。不信,请看: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是不是感觉跟杨广诗境如出一辙啊?!

杨广的《春江花月夜》创作时间比张若虚早许多年,他的这几首诗意境非常独特,活脱地表达了帝王心中那份独有的孤寂和情愫,诗意缠绵而不腻,诗境空灵而不虚。情在静水深流中流淌,情在两岸江花浓艳处绽放,情在月落星稀里孤寂。心之净,容天地之静;心之独,忍星汉之孤。这是帝王诗人独有的“动则九天之上,静则九地之下”的孤傲与霸气的意境,非常人所能及,也是模仿不来的。

难怪他能在另一首《野望》中写得出″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斜阳欲落处,一望暗消魂″的花言妙语。其中诗句甚至被苏轼拿来为自己贴金,确为佳品中的精品,实来不易。如果不看作者,不少人肯定认为这诗是王维或孟浩然所作,很难想到是出自一位千古暴君之手。大家可能跟我一样都很奇怪,杨广作为一代帝王,家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为什么心里还如此孤寂?寂寞得残暴,寂寞得要杀人。

有人说他弑父,也有人说他杀兄,不管怎么说,杨广的性格残暴是无疑的了。现在,我才顿悟,杨广残暴的性格可能缘于他的孤寂。撇除他的不好,从他的诗中,我看到了一个″心灵聪慧,心思缜密,善讨人欢″的孤僻少年。

我想也许正是这些优点害了他。他聪慧,所以想谋权,他谋权,所以不择手段,他不择手段,所以就会杀人;他细心而有欲望,所以会察言观色,讨母后独孤伽罗欢心;他压抑,所以心比常人孤独。但是,一旦幸登皇位,他往日的欲望、孤独、压抑,羞辱就会通过血腥和杀戮一股脑地释放出来,如魔鬼洪兽一般,荼毒生灵。

传说,宫廷中有姓侯的美女,因长期见不到杨广心灰意冷,投缳自尽。死后,宫人不敢隐瞒,把她的遗诗呈给了他。他边读边泣,丧心至极,深感痛失一位多才多情的美人。一怒之下,他竟然杀了渎职的宦官,并追封美女为夫人。可见,他爱江山更爱美人。没有这情这意,怎么写得出″汉水逢游女,湘川值两妃″的深情似海的丽句?又怎么能写得出″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那种对人生逝如潮水的无奈和对日月星辰周而复始的窃喜之情呢?

所以,杨广的诗细腻,情深,洒脱,旷达,日月星辰,星汉浩淼尽出其中,情景交融,一点不比张若虚差,而且在诗的禅意和真情实感上更是胜出一筹。

谢谢大家品阅!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