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鄱阳湖之战的详细过程是怎样的有哪些重要的将领参与?鄱阳湖之战,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为何败给了朱元璋的二十万人马

本文目录

  • 朱元璋鄱阳湖之战的详细过程是怎样的有哪些重要的将领参与
  • 鄱阳湖之战,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为何败给了朱元璋的二十万人马
  • 鄱阳湖之战双方兵力相差三倍,朱元璋是怎么以弱胜强的
  • 据说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是以鄱阳湖大战为参照的,朱元璋陈友谅的鄱阳湖大战有多激烈
  • 鄱阳湖大战朱元璋是如何能一战击败陈友谅从而奠定基础一统江南
  • 鄱阳湖之战,陈友谅为何会失败
  • 赤壁之战的原型是不是元末鄱阳湖之战
  • 陈友谅在实力和个人能力上皆碾压朱元璋,为何鄱阳湖大战会惨败
  • 历史上鄱阳湖之战中湖口起什么作用
  • 朱元璋鄱阳湖大战,陈友谅为啥死磕洪都

朱元璋鄱阳湖之战的详细过程是怎样的有哪些重要的将领参与

公元1363年7月,鄱阳湖之战也称鄱阳湖水战,起因主战场在鄱阳湖船舰之战。决战双方:大明开国之帝朱元璋部,一代枭雄陈友亮部。这一战,陈友亮永别了战争舞台,朱元璋奠定了问鼎中原的基础。

人类战史上,不同地域不同朝代,特别是大规模战争,场景相同:堆尸如山,血流成河,可称真正的人间地狱。鄱阳湖之战便是一例。就兵力而言,朱与陈悬殊不大,武器装备上,因主要水战而战船则是主要武器,朱元璋船舰小而落后,陈友亮则是大舰船。现在可对比如:航母与战舰。陈有亮舰队可碾压朱元璋舰队。双方在湖上布阵完毕,老朱上下官兵吓瞎了:自己的舰船在陈友亮巨舰面前如卵击石。这仗怎么打?没法打也得打,这不是游戏可以重来,退不可能了,只能拼死一搏。

老朱及将领苦苦想出了现代人称谓的“狼群战术”。战术不错,谁当先锋一战?猛将徐达临危不惧主动请战。徐达带领一队战船备好火枪土炮、箭弩迎战陈友亮的先锋巨舰。此时风起吹向陈友亮舰船,天时徐达已占,加之徐达充分发挥舰小灵活速快的狼群战术一举击漰了陈有亮部。吃一堑长一智,在第二回合交锋中,陈有亮舰队发挥出巨舰应有的威力:主动进攻,在徐达迎战的舰船火外发起炮击,徐达惨败而归。双方打成僵持状,双方各自回营休整。

无纪律创造局部战争胜利。话说陈有亮最信任的猛将张定边自谋自演,这一天大清早,张定边私自指挥几只舰战,满载武器弹药直奔朱元璋水上大本营。朱之船上官兵刚反应过来,己被张定边巨舰的火炮攻击下乱成一套。张定边打边开路,直冲老朱的中营指挥舰,周围护卫舰船纷纷逃离火炮的射击范围。无耐老朱的小舰也只能逃了,慌则乱,在逃亡中舰船搁浅,老朱命休己。

朱元璋“世传“真龙天子,事实是神箭手常遇春危而不乱,驾舰直奔张定边,一箭射死于船头虎将张定边。主将亡,官兵乱,常遇春救下老朱这条“真龙“。

暮色蔼蔼,双方息鼓停战,各自回营商讨破敌之策。陈为发挥其巨舰威力优势,不为敌舰各自攻破共同碾压对方,竞重演了三国曹丞相的败笔杰作一索链船舰。由此推断:要么陈有亮不知三国,要么陈有亮识字有限。

几天后,一轮红日又升起,双方再次开战。初始陈友亮的连环战舰达到预期效果,朱元璋兵败而溃退。危机时刻,老朱这边也冒岀陈友亮部张定边式人物,此人丁普郎大将也。丁普郎带官兵驾舰,不乱不逃,无惧死神冲向了陈友亮的指挥舰。这种拥抱死神的壮气,吸引了陈部舰队的注意力,从而惊散了敌方官兵的神。匹夫之勇的结果一刚冲到跟前而身亡,效果一为朱元璋之舰队喘了口气,打了一针定神剂。老朱回过神来意识到:这样下去会全军覆没。战争没有规则,因情因势而判定才是最佳战术。部下郭兴建议:只有火攻方可挽回败局。老朱赞同传令下去,一切完毕。可问题又来了,湖上微风柔柔。三国之时火烧赤壁,诸葛亮可“泣鬼神借东风“,你老朱只能靠天助风起。无法只能苦苦支撑等待,眼见一艘艘舰船炸毁沉没,血水染湖面,这种等待无法言传。

天时也,不多时辰,顺风起兮。箭在弦上,满载火药的船只冲向亮的连环舰。瞬间湖上火海一片,朱之舰队趁势围政,一时间,杀声,炮声,惨叫声响彻上空,此时的鄱阳湖火光映天,湖面血色浮尸,如此恐怖的场景令人心炸胆破。陈有亮一败涂地,他绝望了,逃走是唯一的选择。两军主战于水上,两岸地面部队伤亡轻微,陈友亮还有点家底。可惜在逃亡路上,由心理绝望而丧心病狂,下令泛抓到朱元璋兵将就地处决!朱元璋却发布与其相反命令:泛抓到俘虏,愿留者则留,不留者则放。老朱又胜一棋,道义上又战胜了陈友亮。苍天不负天下人:陈有亮在逃亡之路被部下射死,陈有亮的舞台纬幕落下,朱元璋拉开新的纬幕,在继续奋斗!

鄱阳湖之战,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为何败给了朱元璋的二十万人马

团结就是力量!这是大战以少胜多的关键因素。正确的作战策略也是获胜不可缺的!

鄱阳湖之战双方兵力相差三倍,朱元璋是怎么以弱胜强的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发生的鄱阳湖之战又称鄱阳湖水战、鄱阳湖大战,是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陈友谅为争夺鄱阳湖水域而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虽然双方兵力相差三倍,但是朱元璋却是以弱胜强而取得了这一战略决战的完全胜利。这次战役也是中世纪世界规模最大的一次水战。

鄱阳湖大战,本应占有绝对优势兵力的陈友谅却归于失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战略指挥上的失误,由此可见朱元璋比起陈友谅还是计高一筹。原本来是朱元璋率主力北救安丰,造成应天空虚。如果陈友谅不是先攻洪都,而是以一部兵力对洪都进行牵制,主力顺流东下直攻应天,那么朱元璋将处于陈、张夹攻、进退失据的不利处境。但陈友谅却把矛头指向小而坚的洪都城,致使数十万大军局处于狭小地域,难以展开,且又没有派兵扼守江湖要津,置后路于不顾。朱元璋则乘陈友谅军久攻坚城受挫,分兵据守鄱阳湖口,先断其退路;继集中兵力,巧用火攻,歼其主力;后水陆截击,全歼陈军,从而创造了中国水战史上又一个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为朱元璋统一江南奠定了基础。

据说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是以鄱阳湖大战为参照的,朱元璋陈友谅的鄱阳湖大战有多激烈

首先历史上赤壁之战是真实存在的,只是没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的那么夸张,又借东风又草船借箭又火烧赤壁的,但是赤壁之战发生在三国时期,东汉末年,鄱阳湖大战则发生在元末明初,所以说赤壁之战是以鄱阳湖大战为参照的说法是错误,但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则有可能将鄱阳湖大战中的一些情结加入其中。

鄱阳湖大战过程

鄱阳湖大战是朱元璋与陈友谅之间的一场战略性总决战,也是二人之间的最后一场战斗,鄱阳湖大战也是中世纪的最大的一场水战。1363年,陈友谅与朱元璋根据当时的形势均决定与对方进行总决战,于是便在鄱阳湖展开了最后的决战,陈友谅先是派兵攻打朱元璋的门户坚城洪都,久攻不下,士气受挫,之后转战鄱阳湖,而结果是朱元璋更胜一筹,指挥得当,又示敌以弱又火攻又围追堵截,最后将陈友谅困在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鄱阳湖上,这一困就是一个多月,最后全歼陈友谅于突围之际。

鄱阳湖大战的惨烈之处

每场战争都是残酷的,每场战役都是士兵们殊死搏杀你死我活的,所以在这里我们就不讲双方拼杀的惨烈程度,我们只讲这场战争不同于其他战争的惨烈的地方。

一、血战洪都

陈友谅带领60万大军准备一举扫平朱元璋,陈友谅的这60万大军可不是凑数来的乌合之众,而是都是久经沙场铁血战士,是令当时世界上任何一个人听到都要谈之色变的铁血之师,即便是朱元璋也是如此,而陈友谅带领着这60万大军第一个攻打的地方就是朱元璋的一座只有几万守军的陈池,按理说应该一摧即破,但是这座城却像是一颗定海神针一样,牢牢的钉在了这里,订在了陈友谅的心上,订的陈友谅心口喷血。

洪都城的守军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因为陈友谅来势汹汹,而朱元璋却需要战略准备时间,于是给朱文正下了死命令坚守城池,于是朱文正便组织起来几万守军严阵以待,并且创造了所有人都不敢相信的奇迹。陈友谅事先便做好了攻城准备,各种火箭攻城器具数不胜数,更是派出了庞大的攻城部队,但是却均被朱文正以顽强的意志给打退了,本来陈友谅计划三天攻破的城池,硬是被拖成了85天,且还没有攻破。这一战双方均杀红了眼,陈友谅多次组织死士进行攻城,城池也反复易主,守军军民死伤殆尽,但是却还是都以顽强的意志给抵抗下来,不用多说,可以想象此战的惨烈。

二、围困鄱阳湖

第二场残酷的战斗就是陈友谅被围困鄱阳湖,洪都之战,陈友谅可以说是惨败,围困85天之久却仍攻城不下,而这时朱元璋已经做好了战略准备,前来解洪都之围。陈友谅见此转战鄱阳湖,打算以自己船坚炮利与朱元璋在鄱阳湖决一死战,但是没想到自己还是计差一筹,被朱元璋出神入化的战术打得溃不成军,更重要的是陈友谅被朱元璋切断了泾江口和南湖嘴两条出路,被困鄱阳湖,上天无路入地无门,这一围就是一个多月,陈友谅大军军粮早已消耗殆尽,只得捕着小鱼小虾用来充饥,可是这又怎能够数十万大军所吃呢,最后陈友谅无奈进行突围而被朱元璋全歼于突围之际。

鄱阳湖大战是中世纪最大的水战,无论是兵力之多还是战舰之坚都是在当时的世界上有一没二的,鄱阳湖大战的惨烈程度也是有目共睹的,这是一场双方你死我活的战略决战,双方均将全部的数十万大军押在这场战斗上,没有一点退路,均属于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可以想象他的惨烈。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鄱阳湖大战朱元璋是如何能一战击败陈友谅从而奠定基础一统江南

鄱阳湖湖中大战,可以说是朱元璋一生之中的大手笔,也是绝妙之笔。

鄱阳湖之战发生在公元1363年,此时朱元璋的实力已经不容小觑,而此时在长江两岸的三大雄主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也可以说是遇到了发展的桎梏期。他们想要有所发展,势必需要吞并对方的地盘,如果他们三者之间不能有所突破的话,那么最终会形成一个三足鼎立的局面。

我们可以看一下当时的对峙图:

此时的陈友谅已经和张士诚准备联合围攻朱元璋,朱元璋的处境是相当危险的。而且这三个人的势力几乎是沿着长江两岸分布,从上游(陈友谅)、中游(朱元璋)、下游(张士诚)一次分布排开。

如果他们两大势力联手,朱元璋就会同时面临腹背受敌的境地。

可是,朱元璋极其的幸运,他们两个人不仅仅没有联手对付自己,还采用了分而击之的办法,想要慢慢的消耗朱元璋的有生力量。

我们可以看一下他们两个人的作战方案,很明显能够看得出来是各怀鬼胎。

三个人之间的战争是朱元璋先诱使陈友谅主动快速的进攻,以免张士诚合理围攻。当陈友谅被朱元璋诱使到江东桥之后,朱元璋大军突然杀出,解决掉了陈友谅数万的军队,朱元璋趁机直接端掉了陈友谅的老巢江州。

可是,恰恰是这个时候西边的张士诚开始进攻了。

他进攻谁呢?

他竟然进攻的不是朱元璋,而是朱元璋北面的战略屏障,刘福通拥立的小明王的势力。

张士诚的作战意图其实很明显,他就是想要趁着双方大战的时候,将朱元璋北面的屏障打掉。西北方面的刘福通一直帮打扛着元朝的军队,如果北面防御被张士诚攻破,那么朱元璋就增添了一层的危险。

所以,朱元璋在衡量再三之后准备援救安丰之地。

恰恰这个时候,陈友谅再一次对朱元发动了攻击。但是再一次意外的是,陈友谅竟然这一次没有直接选择攻打应天,而是跑去攻打洪都了。这也为朱元璋提供了大量的时间来缓冲。


接下来就是我们所想知道的鄱阳湖大战了,朱元璋在成功的援救安丰之后,迅速带领军队开拔洪都,陈友谅掉头将所有的军队全部屯集在了鄱阳湖,准备和朱元璋展开打仗。

但是,此时的陈友谅其实已经处于劣势。

  • 陈友谅进入鄱阳湖攻打洪都,未能攻克

  • 鄱阳湖出口湖口被朱元璋封死

  • 洪都可以作为朱元璋的战略供应地

这三个有利的条件,大大的提高了朱元璋在鄱阳湖战役中胜率。

战争开始的时候,朱元璋不仅仅将水军屯集到了鄱阳湖和陈友谅交战,更为重要的是封死了鄱阳湖的出口,要将陈友谅困死在这里。

朱元璋这么做有孤注一掷的打算,那就是一定要将陈友谅拿下,这是他称雄江南之地的唯一机会。

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被困在鄱阳湖中的陈友谅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冲出湖口,可是在前面已经说到,湖口之地已经被朱元璋封死,想要冲出去并不是一件难事。而鄱阳湖后方的洪都城也成为了陈友谅的噩梦。

孤注一掷的陈友谅只能强行冲击湖口的防御线,可是最终陈友谅在冲击湖口的时候被流箭所伤,贯穿头颅而死。

鄱阳湖之战,我们能够看得出来朱元璋的临阵调度、统军的能力是数一数二的。而鄱阳湖之战的胜利出了朱元璋的军事才能外,还有千千万万将士们的浴血奋战、同仇敌忾。

鄱阳湖之战,陈友谅为何会失败

陈友谅占着自己兵多将广,水师强大,根本不把朱元璋放在眼里,最终被朱元璋火攻打败,突围中,中箭身死。

赤壁之战的原型是不是元末鄱阳湖之战

肯定不是了

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最有名三大战役之一,其知名度要远远高过鄱阳湖之战。此战使得周瑜,诸葛亮等人一战成名。

此战意义重大,所以也比官渡之战和夷陵之战要有名气的多。它的胜负决定直接关系这日后三国鼎立。最终以孙刘联合大破曹军而收场,

双方兵力上曹号称80万实际20万。孙刘联军虽说3万,但实际投入肯定高于3万!但再怎么高也是一场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些三国志都是有记载的,是有权威史书记载。

鄱阳湖之战是史书记载的另一场战役,此战意义也大,此战决定谁日后问鼎中原。双方都是倾巢出动,最终是以朱元璋大败陈友谅结束!自此以后朱元璋就没有了真正的对手!

都是有史料记载的大战,根本不存在谁是谁的原型,谁模仿了谁之说……

陈友谅在实力和个人能力上皆碾压朱元璋,为何鄱阳湖大战会惨败

元朝末年,吏治腐败,横征暴敛,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再加上大批蒙古贵族抢占土地,和中原的连年灾荒,使得百姓无计为生,以至于天下大乱。

伴随着“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民谣,白莲教韩山童和刘福通等人发动黄河民众反抗元朝暴行,义军头裹红巾,史称红巾军,正式拉开了民间反元的序幕。

俗话说,星星之火足可燎原,元朝统治下的地方反元势力接踵而至,虽说各路义军各自为战,却也给了元朝沉重的打击。

在元朝全面打压红巾军的同时,有三方义军最终脱颖而出,有了争夺天下的实力,他们分别为朱元璋、陈友谅和张士诚。

本文主说朱元璋和陈友谅。

朱元璋出身于一个贫农家庭,至正十二年(1352年)参加濠州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在韩林儿在亳州称帝时,接受了韩林儿的官职、封号,军队皆以红巾裹头,亦称香军。

朱元璋军纪严明,知人善任,文士有冯国胜、李善长、刘伯温等,勇猛善战武将有常遇春、胡大海、徐达等人。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占领集庆路(今江苏南京),改名应天,成为红巾军内部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

陈友谅是渔夫家庭出生,1355年(至正十五年)正月起义并入徐寿辉的红巾军。在斩杀倪文俊和获得一系列功绩后被徐寿辉封为元帅。

陈友谅性情强硬多疑之人,喜欢以权术控制部下,在江州挟徐寿辉以令诸将,攻克太平城后,安排壮士用铁器击碎徐寿辉的脑袋。待徐寿辉一死,陈友谅便以采石五通庙为行殿,即皇帝位,国号汉,改元大义。

此时,陈友谅在实力和个人能力上可以说完全碾压朱元璋。

那么为何潘阳湖大战会惨败,落了个意外身死的下场呢?

其实按照当时的局势来说,陈友谅强于朱元璋,除了军队的数量超越朱元璋,就连武将也比朱元璋要多,只不过历史的结果胜出者是朱元璋,让我们觉得朱元璋兵强马壮,人才如云。倘若在潘阳湖大战中陈友谅没有因为突围而被箭射死的话,朱元璋也许夺得天下会很难,甚至说胜出者未必是朱元璋。

当时朱元璋把全部家底投入到潘阳湖大战之中,兵力也仅达二十万左右,陈友谅却有六十万之众。

陈友谅败在了自大,他尽占江西、湖广之地,便自恃兵力强大,想向东攻取应天府(今江苏南京)。朱元璋担心陈友谅与张士诚联合,在刘基的建议下,遣胡大海直取广信府(今江西上饶)断其后路,又设计命陈友谅的老朋友康茂才写信引诱他,让他迅速赶来。陈友谅果然率水师东下,到达江东桥,呼叫康茂才,无人答应,才知道自己被骗了。

双方战于龙湾(今江苏南京城郊),陈友谅大败,因为潮落,船被搁浅,死者无数,丧失战舰数百艘,陈友谅只得坐小船逃走。

后来,双方在鄱阳湖进行了最后一战。双方都拿出了自己的家底,可以说是成败在此一举。在这次战斗中朱元璋差一点丧命,据说当时刘伯温预测到朱元璋所乘坐的旗舰会被陈友谅的大炮击中,于是刘伯温劝朱元璋赶快换船。朱元璋刚换完船后,朱元璋乘坐的船就被陈友谅的大炮击毁。

其实说白了潘阳湖大战就是三国演义赤壁之战的原型,只不过结局不同,演义中的曹操得以生还,而陈友谅兵败身死。陈友谅自认胜券在握,又进攻心切,将战船打造的高数丈,又把战船用铁链连在一起,被朱元璋以火攻的方式打败,陈友谅则被流箭射死,导致群龙无首,大军迅速衰败。

瀚海说:

综合以上我们不难看出,鄱阳湖之战决定了朱元璋是否能够称霸中原的,这一战后朱元璋的部属死伤惨重,战后朱元璋也感到后怕,但势力得到了迅速扩张,为后来统一南方埋下了伏笔,最终趁北方元朝内战,一统天下。

只能说陈友谅的性格,和一步错步步错的荒唐行径埋葬了自己,成为了朱元璋的背景板。

历史上鄱阳湖之战中湖口起什么作用

《明太祖实录》:

  “舟过新河口,有大鱼二鳞鬣,异常出没波浪中,夹 上舟泝流直过小孤,众以为龙云。壬午,风覆冯国胜舟, 上以其不利,遣还建康。癸未,师次湖口。先遣指挥戴德,以一军屯于泾江口,复以一军屯南湖觜,以遏友谅归师。又遣人调信州兵,守武阳渡防其奔逸。”


至正二十三年冬,陈友谅以朱元璋解安丰之围为契机,率水陆大军围攻洪都,朱文正死守,陈军久攻不下,朱元璋率军解围洪都,鄱阳湖水战正是在这样一个军事背景下展开的,最终朱元璋决胜。鄱阳湖水战是明王朝建立的关键一战,那么当时双方选定鄱阳湖作为决战地点,而在大军进抵鄱阳水域前,朱元璋为什么又做了以下部署:

朱元璋帅水军进抵江西湖口,不着急赶赴鄱阳水域,而是首先派兵分别守住湖口三处:汀江口、南湖嘴、武阳渡,之后自己才率军水路徐进,由松门进鄱阳摆阵。这一系列的部署,看似是切断了陈友谅的后路,后人观之乃运筹帷幄之举,但历史真的是这样么?今天就由小影带大家解密历史真相。

鄱阳湖一役,从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七月二十日开始到八月二十六日结束,历时三十七天;双方投入兵力八十五万,其中明军二十万,陈友谅率领的汉军六十五万(号称六十万);最终朱元璋以弱胜强,大败陈友谅,颇有些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意思。战争经过和赤壁之战也极其类似,陈友谅率巨舰布阵、展开数十里,气势上胜过明军,但朱元璋抓住了汉军舰船不易进退的弱点,派遣渔船小舟机动作战,游刃于巨舰之间,而元末,军队已装备火器,所以明军在与汉军的水战接敌中,广泛装备了火力比较猛的火炮、火铳、火箭、火蒺藜、大小火枪、神机箭和弓弩,有效的杀伤敌人(这也是明军后期神机营威震天下的原因),朱元璋又效仿当年孙刘联军的做法,派遣火船冲击汉军舰阵,辅之以心理战术,最终取得胜利,陈友谅兵败被杀。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当年的陈友谅利用兵力和舰船优势,对明军无差别攻击,那么朱元璋战争开始前的部署,岂不是不起作用了么?假如鄱阳湖水战是一部战争电影,而最终的大结局又没有向我们已知的那样去发展,那么请允许我把电影倒带,翻回来重过一遍。

从上图来看,朱元璋的军事部署的确可以说的通,但前提是,他有必胜的把握,但陈友谅兵多舰广,军事实力是其三倍,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开头的那段《明太祖实录》的最后四字”防其奔逸“就值得考究了,朱元璋这么做,与其说是断陈友谅的退路,倒不如是给自己留条退路,湖口是鄱阳湖通向长江的唯一出口,控制湖口的两处要塞,胜,可制敌于瓮中,败,可夺路而逃。在鄱阳湖南端的武阳渡部署兵马,是同样的道理,如果在南端战败,必要时可以弃船登岸,有人接应。需要指出的是,南湖觜是兵家必争之地,它三面环水,可以北控长江,西扼湖口,南迫鄱阳湖,无论是撤退还是克敌都是无法替代的位置。

视频加载中...

朱元璋鄱阳湖大战,陈友谅为啥死磕洪都

洪都就是今天的南昌,陈友谅之所以没有从武昌直接进攻应天,而是选择是进攻洪都,其实是有着重要的原因。

我们可以先看一看南昌的位置:

注释:

  1. 武昌为陈友谅的大本营

  2. 应天为朱元璋的大本营

  3. 江州位于鄱阳湖湖口

  4. 洪都位于鄱阳湖以南(现在的江西南昌)

因为洪都这个地方无论在谁的手中都极为致命,尤其朱元璋在夺取洪都之后,几乎掐住了陈友谅的咽喉。陈友谅想要从武昌顺江而下,可是洪都怎么办?

洪都城最为致命的一点是会切断陈友谅顺江而下的后路,这也是为什么在鄱阳湖之战前夕,陈友谅死磕洪都,而不是直接带领大军攻打应天。


鄱阳湖大战的根本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在鄱阳湖大战之前,九江、洪都(当时叫做龙兴,洪都为朱元璋占领之后改名)以及赣南的大片领土都为陈友谅的领土。

朱元璋和陈友谅的鄱阳湖之战虽然是在洪都,可是在长江沿岸上的安庆、江州、武昌的等地其实都在交锋。

至正十七年九月,陈友谅夺下军政大权,开始了自己的王霸之路。

陈友谅为了尽快在长江沿线上布置防御点,出兵成功的攻占了池州。陈友谅的悍然出兵触动了朱元璋敏感的神经,池州为长江沿线上的一个重要的防御点,如果陈友谅占据池州之后,再伺机攻占安庆、太平,就可以直驱应天(南京),威胁到朱元璋的根基。

十月初,朱元璋下令让常遇春带领水师从铜陵出发,抢夺陈友谅所攻占的池州。

长江沿岸上的两大雄主也因为池州战的交锋,正是揭开了鄱阳湖之战的序幕。

常遇春率领水师在攻城至傍晚,终于攻下来池州,这个时候陈友谅亲自率领一百多艘战舰前来夺回池州,可是被常遇春大败,退回了江州。

至正十八年正月初,养精蓄锐两个月的陈友谅再一次出兵池州,成功攻占了这里。接下来陈友谅带领大军开始了极度疯狂的扩张之路,龙兴、瑞州、抚州、临江、吉安、赣州尽数对于陈友谅之手,整个龙兴以南的众多城池几乎全被陈友谅所吞噬。

而此时的朱元璋也在忙着在应天南部的婺州抢夺地盘,他们两个人一个人在抢夺赣南地盘,一个在抢夺浙南地盘,可是说是非常的默契。


至正十九年三月,双方势力日益壮大,开始了真正的霸主争锋局面。

陈友谅开始兵分两路进军:

  • 赵普胜从池州进攻太平
  • 陈友德从信州进攻衙州

徐达奉命迎敌,不仅打退了赵普胜的进攻,还将之前丢失的池州夺了回来。双方箭弩拔张的态势,势必要大战一番。池州丢失,陈友谅再一次带领舟师前来抢夺,常遇春料到陈友谅会前来抢夺池州,遂决定在九华山设下伏兵,同时将城中的主力军队全部撤了出来。

陈友谅攻城之际,常遇春带领伏兵从九华山突然杀了出来,陈友谅损兵一万有余,退回了江州。


至正二十年五月,越过池州、拿下太平,带领舟师进军到采石矶,同时在采石矶的五通庙登基称帝。

陈友谅的越城侵逼,让应天城内的朱元璋大为惊愕,他万万没有想到陈友谅的舟师如此之强悍。为了能够死死的守卫应天城,朱元璋决定让康茂才引诱陈友谅弃舟师上岸在江东桥会合,以此避开陈友谅强大的水师,同时开始分设伏兵,以待陈友谅:

  • 常遇春、冯国胜带领五万大军埋伏于石灰山
  • 徐达带领驻守在城门南侧
  • 杨璟驻守在大胜港
  • 张德胜、朱虎带领水师驻守龙江关
  • 朱元璋则亲自统帅大军驻守狮子山

朱元璋的层层设防,也意味着陈友谅的的进军的确给与朱元璋带来了极大的震动。

等到陈友谅带领大军抵达江东桥之后,发现有诈,准备引兵撤退,此时朱元璋下令伏兵全部出击。徐达、杨璟、常遇春、冯国胜、张德胜等人纷纷冲杀出来,陈友谅因此大败而归,退回了江州。


至正二十一年八月,朱元璋下令徐达、常遇春带领水师先行逆江而上,主动出击攻打安庆。安庆城久攻不下,刘基力主朱元璋直接绕过安庆,出其不意的直接攻打陈友谅的老巢江州。陈友谅万万没有想到朱元璋竟然绕行安庆,直驱江州,毫无准备的他被朱元璋打得大败,逃到了武昌。

朱元璋趁势拿下江西的大多城池,只剩下了江西重镇龙兴,幸运的是龙兴城守将在陈友谅失败后就献城投降,朱元璋下令将龙兴改为洪都,下令李文忠、邓愈引兵驻守。


至正二十二年十月,张士诚下令让张士信、吕珍带领十万大军围攻安丰,陈友谅带领六十万舟师围攻洪都。安丰为韩林儿、刘福通的根据地,朱元璋之所以能够在长江两岸发展的如题中天,正是因为北面以刘福通为首的起义势力替他死死的挡下了元军南下的通道。

至正二十三年三月,朱元璋带领徐达、常遇春引兵救援安丰。可是安丰城已经被张士信、吕珍攻下,朱元璋下令重新夺回了安丰城,救出了韩林儿、刘福通,将其安置在了滁州。

而后,朱元璋引兵回到了应天,留下徐达带领攻打庐州。

可是恰恰此时陈友谅围攻洪都日久,思忖良久的朱元璋决定将徐达、常遇春调回应天,一起援救洪都。


四月二十七日,陈友谅开始疯狂的攻城计划,但是直到六月十四日依旧无法攻下洪都。陈友谅被困在洪都城外,时日颇多,必然要受到粮草的制约。

七月六日,朱元璋带领徐达、常遇春、廖永忠、俞通海、冯国胜、刘基携二十万水师前来援救洪都。

七月十六日,抵达鄱阳湖湖口的朱元璋没有匆忙和陈友谅交战,而是下令封死了鄱阳湖的出口:

  • 一路伏兵驻军于泾江口
  • 一路伏兵驻军于南湖口
  • 另一路伏兵驻军于武阳渡

朱元璋设防细节图:

1-鄱阳湖湖口鸟瞰视图

2-鄱阳湖湖口平面视图(红色为设伏点)

朱元璋安设三股伏兵就是要彻底封死陈友谅的南北退路。

陈友谅听闻朱元璋带领水师救援,遂下令解除对于洪都城的围攻,转而携舟师进入了鄱阳湖。


七月十九日,双方在湖中康郎山展开大战,双方厮杀一番,互有胜负。

七月二十日,朱元璋号令大军继续和陈友谅交战,可是此时的陈友谅将战船铁索连舟,全部链接成了一片,朱元璋完全无法找到进攻的突破点。

适时,部将郭兴主张用火攻,同时在船上增设草兵,放置火药,穿着士兵服饰迷惑陈友谅,这些船只均由敢死队开船冲撞陈友谅的大船,这些人在接近船只的时候点燃火药,一时间陈友谅这些联结起来的战船尽数被大火焚烧,死伤惨重。

此时的鄱阳湖,湖水泛红,浮尸布满湖中。

七月二十四日,朱元璋携水师进攻陈友谅,陈友谅再次大败。

七月二十六日,眼看大势已去的陈友谅想要从湖口逃回武昌。

为此,陈友谅率领一百多艘战船想要冲出鄱阳湖湖口,可是舟师行军至南湖口的时候遇到了朱元璋的伏兵,陈友谅强行冲破防御,眼看着就要从泾江口渡江而逃。

泾江口的伏兵又冲杀出来,陈友谅被流矢射杀而亡。


最后想说的是:

鄱阳湖大战的胜利,离不开朱元璋的身先士卒,将士们的浴血奋战。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