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昌在晚清宦海为何会有“水晶狐狸”之称?《康熙王朝》中,康熙有没有想杀伍次友的念头,明珠是在替康熙背锅吗

本文目录

  • 徐世昌在晚清宦海为何会有“水晶狐狸”之称
  • 《康熙王朝》中,康熙有没有想杀伍次友的念头,明珠是在替康熙背锅吗
  • 为什么袁世凯临终前,没有指定段祺瑞和袁克定来接班,而选择了黎元洪
  • 清末大部分条约签订就必定是李鸿章,难道当时清政府没别的人了吗
  • 如何评价《雍正王朝》里马齐这个角色
  • 人生无趣,还要继续吗

徐世昌在晚清宦海为何会有“水晶狐狸”之称

既做过晚清封疆大吏,又做过民国大总统的只有两人,一个是袁世凯,另一个就是徐世昌。袁世凯是枭雄,乱世纵横自然不在话下,那始终未握有嫡系枪杆子的徐世昌又是凭的什么呢?

第一、徐世昌有君子的一面,处事向来谨小慎微,绝无肆意骄矜的时候,在晚清到民国的官场中,这样的做派让他少有敌人,多有朋友;第二、徐世昌有智者的一面,很懂得兼收并蓄,既能紧跟时代潮流,又从不真正疏远与旧派的关系,这一点让他总能左右逢源,上下畅通,不管旧派掌权,还是新派主宰,谁也忽略不了他;第三、徐世昌有小人的一面,每临大事,从不暴露自己,只居在幕后起主要作用,很会取功,更会避祸,避非议。

正因为如此,徐世昌在官场才会有”水晶狐狸“的名号。少许有一些贬义,但更多地是不得不佩服。

1855年,徐世昌生于河南卫辉府,父亲早死,母亲堪比孟母。他这个母亲,为了孩子成才,不惜典当财物请师教子。家中若有三份食物,宁愿扔掉一份,也不让孩子滋生贪多之心。族人劝她投奔富贵亲戚,她则以贫困能磨砺孩子振奋图强之心一口拒绝。

徐世昌很幸运,真真有一位伟大的母亲,这一点决定了日后他虽有小人圆滑之举,但人格始终是立着的。

让母亲欣慰的是,徐世昌不仅好读书,也能读好书,二十来岁,就有了大才范儿。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遇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朋友,也可以说是人生贵人。

袁世凯。

24岁那年,一次偶遇,让袁徐两人一见倾心,相见恨晚。因为由衷欣赏徐世昌的才华,不善读书的枭雄当场盛赞:”菊人(徐的号),真妙才也。“

袁世凯看人向来老辣,注意他盛赞徐世昌的这个”妙“字,日后”水晶狐狸“的味道可以说都在这里了。

袁世凯见才就笼是他一贯的枭雄手段,这一次也不例外。得知徐世昌囊中羞涩后,袁世凯当场赠银百两,助他去应天府应试。

这是两人半生风云携手的源头开端。

有枭雄百两银子相助,徐世昌随后的科举之路一帆风顺,最终高中进士。

但由进士进翰林后,徐世昌却迎来了十年的冷寂时光,直到袁世凯邀他做北洋新军的首席智囊。

由翰林到前途未卜的北洋新军,单论官场仕途,这是顺着台阶向下走。但人生的大机会往往就是走下台阶,进而迎来广阔天地。

无疑,徐世昌当时的眼光、魄力是一流的。

一到北洋新军,徐世昌的八面玲珑随即就派上了用场。当时,袁世凯正因克扣年饷、诛杀无辜遭人弹劾,眼见要被查办,结果徐世昌用他的人脉,稍一走动,一场弥天大祸立马消弥于无形。

从此,袁世凯对他是感激不尽,信任有加。

北洋枭雄和文胆的最佳拍档从此横空出世。

随后,这一对北洋文武双雄共同应对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维新变法。据说袁世凯曾游移不定,最后是徐世昌果断建言:”与其助帝而致祸,宁附后而取功名。“

于是,袁世凯坚决站队荣禄以及荣禄背后的慈禧。

所谓审时度势,莫过于此。

第二件,光绪、慈禧相继离世后,摄政王载沣先欲杀袁世凯,后强令袁世凯回籍养病。此时的徐世昌正在东三省总督任上。得知此事后,徐世昌当即辞职避险,此举既有自保之智,又有与袁共进退之义。

所谓左右逢源,莫过于此。

第三件,武昌起义后,袁世凯、清廷、南方革命党三方博弈。咱们看到的多是袁世凯如何脚踩两船,巧夺天下。这其中,徐世昌的献计献策其实功不可没。

所谓圆滑巧妙,莫过于此。

袁氏当国后,徐世昌的表现依旧可圈可点,他从未真正走在袁世凯的后面,而是一直聪明地走在袁世凯的一侧。

见袁世凯当国稳妥无碍,他才慢半拍出任国务卿,不要小瞧这慢半拍,实乃官场大智慧。

见袁世凯有违人心、尽失人心,他不是从背后叛离,而是很有分寸地从一旁走开,不要小瞧这一后一旁之区,同样是官场大智慧。

袁世凯死后,北洋各派争雄,你看徐世昌,从没见他有清晰站队之举,只是静等唯他不可的那个时机,进而问鼎大总统。

当然他也明白,鹬蚌相争,渔翁之利自是一时之利,所以直皖相争最终分出胜负,曹锟大胜后,他亦能做到淡定而去,过他的寓翁余年。

你瞧黎元洪就不这样,他总想坚持点什么。正因为如此,有人评价黎元洪是民国伟人,而徐世昌不可能得到这样的评价。

因为世人看得很真切,徐世昌乃庙堂人精也。

不好不坏,值得佩服。

《康熙王朝》中,康熙有没有想杀伍次友的念头,明珠是在替康熙背锅吗

与其说康熙想杀伍次友,倒不如说明珠更想把伍次友除之而后快,明珠为何会对伍次友有如此大的怨恨呢?明珠这个锅背的没有任何毛病,当然康熙也有杀心,只是杀气不足。

为什么说明珠的锅背的没毛病呢?

因为明珠就像康熙说的那样,聪明的过头了,聪明反被聪明误,康熙说伍次友堪比布衣天子,仅仅是在夸赞伍次友的才能卓著,此等经世治国之才,世间罕见。

而刚入朝为官的明珠却会错意,理解为天无二日,世无二主,欲意将他“办了”,

明珠真是人如其名,像个抹了油的珠子,又圆又滑。

明珠的圆表现在科举之后,康熙与伍次友秘密畅谈,明珠发现了龙儿就是皇帝,说明明珠比较懂官场,善察人,发现康熙的真实身份后立刻邀功请赏,假借保护之名,向康熙示好,博得五品后补道台一职。

明珠的滑自然就表现在其会错意,想“替”康熙杀掉伍次友之意。

康熙对伍次友“既爱又妒”,爱其才华卓著,慧眼识真知,妒其能“俘获”苏麻喇姑的真心。

伍次友虽然拒绝了康熙的赏官赐爵之恩宠,但是他站在帝师和一个局外人的角度却替康熙规划展望了大清的未来,给康熙制定了三步走伟大计划:

第一步:三藩割据→平三藩,臣越强君越弱,国灭亡的越快越早,

第二步:河工不治,自顺治时期大清的河工连年灾害,劳民伤财,治理到位可以收获人心,使得大清江山,更加更深蒂固,收揽人心,

第三步:漕运阻塞,正所谓运粮千石,漕食之四五,这就是为何要解决漕运阻塞的主要原因,

康熙在和伍次友密谈期间,苏麻喇姑被伍次友的才华和气质深深的吸引,二人可以说是一见钟情,彼此倾心。

苏麻喇姑以鞋传情,红线为名,但是苏麻喇姑和伍次友之间的情意却被康熙发现,康熙在招纳伍次友入宫为官期间,虽然有意让伍次友把苏麻喇姑要走,但是在其内心也是极大的恐惧,也是怕伍次友真的把和自己相处多年的“姐姐”从此带离自己的身边,

康熙对伍次友的仰慕之情,远远大于对其的嫉妒,仅仅是嫉妒而已,并不是恨,所以不存在杀心之念。

综合以上所述,明珠的锅背的没有错,他并不是在替康熙背锅,那个锅本就是他自己圆滑过头的罪过,亦或许是担心伍次友去而复返,抢夺自己受宠的地位,此锅该他背无疑。

我是历史中简堂追溯传奇,一家汽车公司的失效分析师,喜欢的朋友欢迎关注吐槽。

有关汽车,日语,英语,自考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互相交流,感谢您的阅读。

文/历史中简堂追溯传奇

为什么袁世凯临终前,没有指定段祺瑞和袁克定来接班,而选择了黎元洪

1916年6月5日,袁世凯传命徐世昌、段祺瑞、王士珍及长子袁克定、表弟张镇芳交代后事。

徐世昌问及继承人时,袁世凯只说“约法”二字。

有心接班的袁克定急问:金匮石屋?

袁世凯微微点头。

袁世凯既然已经退位,自然就不再是皇帝了,而是民国的总统。

既然是总统,就要按照约法来。

早先南京临时政府的约法规定:总统不能行使责任时,由副总统接班。

不过,老谋深算的老袁已经修改了约法:由总统提名三人,藏于金匮石屋,待总统死后,从人选举一人为总统。

6月6日,袁世凯死后,众人打开金匮石屋,上面写着:黎元洪、段祺瑞、徐世昌三人的名字。

最后,黎元洪被推为总统。

为什么袁世凯早早把自己的儿子袁克定排除出外呢?为什么最后是实力最弱,非北洋一系的黎元洪接班呢?

袁世凯曾经的期望:袁克定

袁世凯是称过帝的人,有没有考虑让儿子接班就不必多说了。

为了让儿子顺利接班,老袁算是了费了不少心思。

首先,袁世凯重构了权力系统,打压段祺瑞。

北洋三杰中,王士珍自清帝逊位后已出于半隐状态,冯国璋则受命镇守南京。

陆军总长段祺瑞在中央的军权膨胀,构成了威胁。

即使不考虑儿子接班,就是自己巩固统治,也是要打击段祺瑞的。

袁世凯请出隐退的“三杰之首”王士珍,令他组建“陆海军大元帅率办事处”。陆军总长、海军总长啥的,每天都要去办事处坐办。

段祺瑞被架空了···

其次,打造“模范团”,企图以袁克定掌握军队。

袁世凯采纳蒋百里的建议,打造一支亲军——“模范团”。

所谓“模范团”,就是从各师中抽调优秀的士官,加入“模范团”。

训练半年后,“模范团”成员再回到各军担任军官。

“模范团”,就是袁克定的“小站”。

不过,随着形势的变化,袁世凯的期待不可能实现了。

在袁世凯称帝时,冯国璋等北洋将领纷纷反对,袁世凯退位后,冯国璋等人依然不依不饶地要求袁世凯退位!地方实力派与袁世凯的关系已经接近决裂。

而在“二次革命”后已经势微的革命党,也在护国战争中再次闹起来。

袁世凯自己都镇不住场子了,袁克定又有什么机会呢?

把袁克定排挤出最高权力层,是袁世凯可以为他儿子作得最后一件事情!

徐世昌、段祺瑞:两种可能性

袁世凯之后,北洋军实力最强的有两位。

段祺瑞,是中央的实力派人物。

如前所说,作为皖系首领,段祺瑞在军中的影响力极大,甚至一度引起了袁世凯的警惕。

袁世凯称帝失败后,企图请段祺瑞出来帮忙稳定形势,但是因袁不愿放权,未能如愿。

袁世凯死后,无人能压制段祺瑞了。

冯国璋,是地方的实力派代表。

自从“二次革命”进军南京后,江苏都督冯国璋以江南富庶之地为根基,发展成了地方实力派的代表。

早在袁世凯企图“废省改道”、撤掉都督,加强中央集权时,冯国璋就暗中带领各地方实力派联合抵制,俨然成了南方军阀的“盟主”。

因此,徐世昌、段祺瑞,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格局形态。

1、徐世昌:协调北洋。

徐世昌是袁世凯的至交,资历老、面子大。

选择徐世昌,其实就是让徐世昌协调好段祺瑞、冯国璋及北洋各派的关系,共同维持形势。

两年后,直皖矛盾不可开交时,徐世昌曾出任大总统,协调局面。

但是,利益之争,仅靠面子是不够的。

2、段祺瑞:武力讨伐。

长期担任陆军总长的段祺瑞,在当时中央的实力无人能比。

所以,只有他段祺瑞自愿放弃坐总统,拥护总统,人家才能当好总统。

但是,老段的实力还不足以压服冯国璋等实力派。

北洋派的退让待机

徐世昌、段祺瑞不傻。

北洋人物接着袁世凯当总统,就要接过袁世凯所承受的“火力”。

徐世昌的实力,是接不住火力的。

至于段祺瑞嘛。

他还没有能力、威望像袁世凯一样“名利皆占”。

国会、南方护国军、冯国璋直系,他暂时都压服不了。

贸然当大总统,直接从袁世凯手中继承“火力”,显然不明智。

不如让黎元洪出来,安抚各派人心。

而段祺瑞,则以内阁总理的身份,操纵责任内阁,独揽大权!

为什么是黎元洪

1、合法,安抚各派。

黎元洪是个傀儡副总统。

但是,傀儡副总统也是副总统!

根据南京临时政府的约法,总统不行了,副总统接班。

所以,黎元洪接班,既符合袁世凯版的约法,也符合当年南京临时政府的约法。

2、各派都能接受。

黎元洪当初是革命党“枪口下逼出来的督军”。

但是,“枪口下逼出来的都督”,也是革命党的都督!

因此,南方护国军,相对能够接受黎元洪。

段祺瑞和南方护国军都支持黎元洪,冯国璋更不敢不支持!

3、黎元洪愿意。

相比于心事重重的徐世昌、段祺瑞,黎元洪就没那么多讲究了。

自从二次革命以后,这位“首义功臣”就被接到北京,名为副总统,实为袁世凯的“政治俘虏”。

干啥不比作政治俘虏强?

袁世凯斗不过,现在袁世凯倒了,黎元洪可未必斗不过段祺瑞!

从后来的“府院之争”看,黎元洪的政治手腕,虽不如老谋深算的袁世凯,但也算是不错的。

不过,傀儡···毕竟是傀儡···

协调不了

黎元洪当大总统,是各派协调的结果。

不过,很多事情,本来就是不可能协调的。

黎元洪跟段祺瑞“府院之争”,一不小心斗出了个张勋复辟···

段祺瑞想跟冯国璋避免相残,结果,二人还是反目!

徐世昌先是协调“府院之争”,后是协调段祺瑞与冯国璋,都可谓尽心尽力···但基本没有作用!

北洋与国民党之间,北洋各派之间,已经形成各自利益,仅仅靠“面子”、“义气”,是协调不了利益冲突的。

民主共和的理想、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封建军阀的权力格局,交织一起,拧成一团乱麻。

北洋不知道如何解开乱麻,只是去协调,越是协调,乱麻就拧得越紧!

历史,正在静静等待一个可以真正解开这个乱麻的人。

清末大部分条约签订就必定是李鸿章,难道当时清政府没别的人了吗

因为李鸿章总去找列强买武器和机械设备,因此大家都知道在清庭里只有李中堂懂一点外国事物!因此与其找刚毅、徐侗那种顽固不化的蠢货,不如找一个多少懂点事的人!

如何评价《雍正王朝》里马齐这个角色

电视剧《雍正王朝》里,只要上了荧幕的,没有一个人多余,没有一个人不是人精。马齐也一样。

上书房原来的配置是三驾马车——

皇亲国戚佟国维最大,掌管一切,旗人马齐第二,汉大臣张廷玉第三。

他们三个是工作上互相扶助,权力上互相制约的。在正常情况下,权力最大,康熙最倚仗,信任的人是佟国维,但是如果一旦他有二心,马齐,张廷玉是随时可以联合起来制约他和取代他的。

马齐这个角色在《雍正王朝》里给人的感觉就是一天到晚打哈哈,随声附和。好像可有可无,导演为什么要发钱给这个演员,设置这样一个看似多余的角色呢?

佟国维原来排老大,然后是马齐,最后是张廷玉。为什么?

因为佟国维和马齐都是旗人,都是康熙的奴才,张廷玉是汉人,是臣,是外人,只不过这个外人特别忠诚,本来上书房内他们三个是互相制衡的三足鼎立的结构,在这个结构里,佟是明处站在大臣那边,暗中按照康熙的意思来,张廷玉是明处是康熙的跟班,暗中代表大臣们的清流,马齐的任务呢?就是备份,马齐倒向谁,谁力量就大,那么他能不能早早的和谁结盟呢?不能,他和谁结盟,要看康熙的意思,否则马上就会因为上朝扣鼻屎,左脚进门等问题被干掉。

佟国维强大的时候,张廷玉是没有办法制衡他的,两个人不是一个量级的,所以,需要一个马齐制约佟国维,万一佟国维有反心,康熙随时可以用马齐把他换掉,但是不可能用张廷玉把他换掉,因为张廷玉是汉人。如果佟国维老了,退了,那么马齐可以接他的班,和张廷玉继续制衡,这样始终是平衡的。

由于九子夺嫡期间,佟国维和康熙暗中一派这种关系,大家都看不明白,而且作为一个备份,肯定不知道所有的细节,所以马齐一直就是盲打,盲打的人,能做的只有和稀泥,打哈哈,那么打哈哈也是要技术的。首先,在当时的情况下,他不能和汉大臣张廷玉结为一派,这是原则问题,其次,既然大家都跟着佟大爷一股脑推八爷,康熙也没有明面上反对,那么他能做的也就是埋着头跟着走。

直到12集,上书房议举新太子,康熙进入房间前一分钟,马齐才发现事情不对。

马齐找张廷玉联名签字,张廷玉说自己不签,单独上秘折,那么意思很明显就是我不选八爷。来看看马齐的表现——

《雍正王朝》里面每一个演员的表演都是完美的,马齐先是退后半步,然后瞪大了眼睛,然后眉头一皱。

他这三个表情不是生张廷玉的气,而是抗拒(后退),惊恐(瞪眼),焦虑(皱眉)。为什么后退抗拒,是因为这时候他才发现张廷玉和自己居然不是一派,不是一派走那么近干什么?为什么瞪眼(惊恐)你不是一派,那你是哪一派?为什么皱眉焦虑?需要赶快想对策,我该怎么办。

从马齐视角看来,可能当时有两种可能性,第一种——既然佟国维是跟着康熙走的,选八爷,是康熙认可的,那么张廷玉这个小子是公然要跳出来唱反调!反了简直是!第二种——如果张廷玉这种千年老三都这么胸有成竹的唱反调,是不是康熙老爷子背后支持了他?那么自己和佟岂不就错了?

所以马齐到这个时候凌乱了。

然后康熙就进来了,在经历过整个后来的双簧戏以后,马齐马上明白了一件事,佟国维一下台,三角结构就此解散,那么自己和张廷玉就成了矛盾对立了。既然康熙挺的是张廷玉,那么自己和佟肯定就是康熙不支持的了,所以马齐先说——

意思就已经是认错,站队,重新选队了。但是呢,还要加一句,还是支持八爷。

他认错就完了,为什么还要支持八阿哥?

因为做人是要有原则的啊,五分钟以前你还在跟着你大哥佟国维支持八爷,现在说翻脸就翻脸,你脸还要么?这种没气节的人康熙以后会信任和重用么?

康熙于是指出,你的问题,在于见事昏聩,随身附和。

这个不是批评啊,这个就是马齐的政治哲学和处事原则啊,作为一个备份,不能够猴精啊,只能够见事昏聩,随身附和啊。所以康熙的意思就是,你的作用不就是见事昏聩,随身附和嘛,现在你不晓得该附和哪个了,来来来,我来告诉你......

马齐这个时候跳出来,意思就是告诉康熙,我本来是制约佟国维的,上书房排老二,现在佟倒台了,张廷玉又是你的人,我难道要去和张廷玉对立么?我是个没有脑子的人,我是个不需要有脑子的备份,既然现在张廷玉是忠于你的,那么我肯定就是跟在他屁股后面听他的,万一哪天他想要反,我再按照皇上您的意思拿砖去拍他了。但是现在他如日中天,我总不可能而他,和皇上你唱反调吧。

所以马齐不愿意顶佟国维的位置,这是守拙的大智慧,于是康熙给了他重新安排——

这个安排是令人满意的,备份本来就不是出来做决策的,本来就是默默跟在主角后面察言观色的。所以马齐巨Happy,马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迅速来了个——

马齐要的就是降级,然后跟在张廷玉后面继续做备份。

对于一个做备份的职业打酱油,能够在各位大佬的倾轧之间一直活下去,还是非常需要智慧的。

人生无趣,还要继续吗

@诗哥七秒 您的关注是我前进的动力!

《为什么不继续》

鞋子不合脚,

有三个原因:

要么大了

或者小了

也可能你不喜欢了。

不能因为这三个原因

你就光脚走路吧?

所以,换上不大不小

挑你喜欢的,

把自信穿出来,

请继续前进,

路还很远

快乐也很长!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