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死前想杀了诸葛亮(刘备去世后,如果诸葛亮当皇帝蜀国会怎样)

本文目录

  • 刘备去世后,如果诸葛亮当皇帝蜀国会怎样
  • 刘备死之前是真心想让诸葛亮称王吗
  • 如果最后是刘备打赢了天下,他会杀诸葛亮和关羽张飞吗
  • 刘备死了如果诸葛亮没去会怎么样
  • 刘备死后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诸葛亮了
  • 刘备临死前,有想过杀诸葛亮吗
  • 如果是刘备最后统一三国,那他会不会杀五虎将和诸葛亮
  • 刘备死后,诸葛亮的命运如何
  • 刘备养子堪称战神,未犯必死之罪,为何诸葛亮力劝刘备将其杀死
  • 马谡罪不至死,诸葛亮为什么非杀他不可

刘备去世后,如果诸葛亮当皇帝蜀国会怎样

白帝托孤,刘备临终对诸葛亮说:君才超丕十倍,小斗不听话不成器,君可废掉自立。
诸葛亮闻之,当即握着刘备的手泣告:主公勿忧,我诸葛到死也要扶好阿斗。
诸葛言罢,泪流满面,叩头叩出血来。
刘备忙将三子叫前:今后你们要尊丞相如父!
不久,魏吴联手想乘虚而入,五路进犯。
刘禅上朝,几日不见诸葛相,病假,群龙无首,心慌意乱。
刘禅就往相府,找了好半天,在湖池边看到诸葛在钓鱼。
刘禅呆呆站在身后发愣。直到诸葛抓上一条大鱼,兴致勃勃地:天不太平,年年有余了!
刘禅这才轻轻地说了:相父好雅兴,魏吴五路进犯,已到了家门口,相父还有闲情钓鱼?
诸葛忙站起身转首致礼,然后眉飞色舞地笑语:陛下勿忧,我早已安排妥当,安居平五路!
言毕,军中通信官策马报告:贤相,军中捷报频传,五路都已告捷!
诸葛拉着刘禅会同朝廷上下官员,欢聚一堂齐喝庆功酒。诸葛做出师北伐的动员报告。
因此,刘禅也是开明之君,支持诸葛北伐路线,诸葛亮没有理由废换阿斗。
其次,蜀汉也不具备统一天下的天时地利人和。如诸葛废了阿斗,又不能较快统一天下,那诸葛就成了千古罪人。

刘备死之前是真心想让诸葛亮称王吗

白帝托孤是一段历史佳话,曾感动过历代不少忠臣义士和文人墨客,至今奉节白帝城由于这一典故的传世成为了旅游圣地。白帝托孤的动人之处在于君臣之间坦诚相待和知遇之恩,贤臣择主而仕,士为知己者死是怀才的最高理想。诸葛亮能得到君主的如此信任和依托也属古往今来绝无仅有,历朝也有君主托孤于大臣的,但都是让其扶佐继位者以尽其忠,鲜有把江山相让者。君臣一体,相知相遇,心心相通,坦荡无私,怎不使得诸葛亮感激流涕,汗流浃背耶?这是史上君臣相待的一对典范,为后人所敬仰。即使退一步说,刘备也应知刘禅的作为和性情,欲其说犬子无能还不如让位能者以保富贵。有人说这是刘备用的帝王之术,以此套牢诸葛亮后来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另有阴损者非把此事说成一个阴谋不可,岂有此理!在阴谋者的眼里,一切都是阴谋,在善美者眼看到的都是善美,心恶者从恶,心善者从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者不乏其人。

如果最后是刘备打赢了天下,他会杀诸葛亮和关羽张飞吗

这个问题想都不用想!听我慢慢道来。我个人认为理由有三,第一刘备是享誉华夏的刘皇叔,尤其以信誉著于四海而皆知,从曹操袁绍陶谦刘表等人,对他的尊敬与礼遇可见一二,因他是给这几位打工的打工仔。其次带领数万百姓离开荆州奔夏口之时,日行十里甘愿同败,也不自己逃之夭夭。第二是天下闻名的桃园三结义,不愿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死的誓言,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第三则是关张一死,他宁可江山不要,诸葛与子龙百般劝阻,丝毫未动报仇之心。举倾国之力之兵,全军举孝旗穿白衣白甲,为弟报仇之心,天地可鉴。足见不要江山要兄弟之情义的史上之最!千年史上多少帝王成就霸业后诛杀功臣,估计刘玄德不会有负初衷。

刘备死了如果诸葛亮没去会怎么样

刘备临终,如果诸葛亮没有去送别,这就说明诸葛亮不是今天我们看到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必定是一个提前版的司马懿。

刘备病重,想在白帝城托孤,诸葛亮拒不出席刘备的人生告别仪式,只能以身体欠佳为由搪塞。

刘备对李严、赵云、阿斗等人说:“我靠,诸葛村夫居然不来,备以为他在憋大招哦。丞相,这如何是好啊?”

李严说:“陛下,诸葛丞相木有来哦。”

刘备:“哦哦,我糊涂了,平时一有事就习惯了喊丞相,询问如何是好。现在关键时刻,他居然掉链子,我这是真的要死吗?”

刘备慢慢地合上眼睛,仔细琢磨了一下,然后对阿斗说:“诸葛之才十倍于曹丕,你不是他的对手啊。儿啊,为爹的顾不了你了,他愿意辅佐就辅佐,他不愿意辅佐,你们也不要去招惹他,就把皇位让给他吧。”

阿斗还没发话,一旁的赵云急了,说:“这不行,阿斗是我从死人堆里捡出来的。当初,你们所有人各顾各的逃命,谁也不管他。我既然把他捡回来,就要负责到底。谁想惦记大侄子的位置,俺常山赵子龙决不答应。”

刘备赞许的点了点头,还是忧虑地说:“此事不能大意,不能再出现云长的情况啦。”

李严在一旁不搭腔,刘备就说:“正方(李严的字,正方)在想啥呢?”

李严:“我在想伊尹、霍光的故事。”

刘备一琢磨,只要李严不是自己想当皇帝,即便他废掉了阿斗,能够再立阿理或阿永,还是老刘家的天下,也是可以接受的。

于是,刘备以诸葛亮、李严为托孤大臣。

李严嘴上谢恩,但心里嘀咕:“这老东西,到死也不糊涂啊!”

刘备把阿斗和赵云叫到跟前,说:“回到成都后,就先去看望丞相,一定要听丞相的话,以父侍之,切记切记。”

随后,刘备想了想还是彻底闭上了眼睛。

要不说刘备是一代枭雄呢?就算他死不瞑目,也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还不如闭上眼让大家安心些。

赵云陪着阿斗去看望丞相,诸葛亮蓬头垢面躺在床上奄奄一息,勉强睁开眼睛,看了看赵云,说道:“翼德,有啥要紧的事,曹操又要进攻汉中吗?”

赵云难过的看着丞相,说:“丞相,我是子龙。”

诸葛亮:“哦,是云长啊,荆州还好吧,陛下可一直惦记着呢?”

赵云说:“丞相,他们都没了。”

过了好一会,诸葛亮才从眼角流出了几滴眼泪。

之后,阿斗、赵云经常去看望诸葛亮,每次看到的情况基本如此。

阿斗本来就贪玩,看到丞相也管不了他,就把政事全部交付给李严去打理,自己天天吵闹着要赵叔叔陪他去捉蝈蝈。

一开始,赵云还比较谨慎,不同意阿斗随便外出。看到诸葛亮不行了,李严又勤勤恳恳,中规中矩,没有越轨的地方,就放松了对阿斗的要求,时不时陪着他出去捉蝈蝈。

突然有一天,诸葛亮从床上一跃而起,处置了李严,软禁了阿斗,把阿斗变成了罐子里的蝈蝈。

阿斗再也不能外出捉蝈蝈,实在憋得难受,就把皇位禅让给了诸葛亮。

诸葛亮做了皇帝,休养生息,几年的功夫,蜀国实力大增,先后灭掉了曹魏、孙吴,一统了天下。

之后,大一统的局面维持了一千多年,成为中华历史上最开明、最繁盛、维持时间最长久的王朝。

尽管后世对诸葛亮接受刘禅禅让也有不同的声音,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当初刘备给阿斗取名为“禅”,其意就是为了国家稳定统一,把大位禅让给有贤德、有大才的人。

而且为了表明这个决心,还把之后的两个儿子取名理、永。就是想说明,天下是有德之人的天下,不是因为你姓刘就理所当然的做皇帝,这是永远不变的道理。

这或许是最好的结果,但诸葛亮永远是现在人们心中的诸葛亮,刘备也永远是那个刘备。

一切都不能再改变了,诸葛亮不可能不去参加刘备的告别仪式,假如他不去的话,啥情况都会发生。

敬请友友们不要跟豹眼犟,你可以按照你自己的意图,随便去设想可能的情况,但最好不要禁止别人的想象。

图的是个娱乐,但如果有所感悟,那就是意外的收获。

不喜勿喷,敬请自重!

刘备死后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诸葛亮了

古代历来世袭制,父传子,家天下,为了皇位,兄弟打的头破血流,皇位不可能让给外人。私心作怪。

刘备临死前,有想过杀诸葛亮吗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这是《三国演义》里著名的“白帝城托孤”,千百年来,作为君臣知遇佳话广为流传,人人都羡诸葛亮得遇刘备这样的明主。当然,有人捧,就有人踩,也有人道,自古功高震主。

刘备真的就对诸葛亮没有防备之心,没有动过杀机吗?答案是否定的,而原因,且往下读。

智多近妖,这是无数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对诸葛亮的评价,的确,小说读罢,感觉诸葛亮简直超神,然而,那只是《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当褪去浓墨重彩,洗净铅华,真实历史上的诸葛亮,其实很普通。小说与历史之间,差了十万八千里,官渡大战,诸葛亮没能把曹操耍的团团转,因为当曹操大破袁绍,一统北方的时候,他还躬耕于南阳;赤壁之战,三气周瑜,让一代儒将一命呜呼压根是无稽之谈,因为周瑜打败曹操后,又去打曹仁,赢了曹仁又想着去伐蜀了,最后是病死半路,而且以诸葛亮当时的身份,能与周瑜这个吴国三军总司令见一面都困难……而那些被后人称绝的计谋,大多数也是张冠李戴到他头上,草船借箭的是孙权,空城计是曹操玩剩下的,火烧博望坡是刘备干的,还有说出来你可能不信——隆中对里的“三分天下论”,是鲁肃在之前就提出过的……他和所有人一样,平凡普通,并没有呼风唤雨的能力,借不来东风,也点不了明灯续命,他如陈寿所言:“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也如司马懿所说:“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试问,这样一个普通的人,在真实历史上,如何功高震主?曹操,周瑜,司马懿,他没有能力抗衡其中任何一个人,他不是神,不被人仰望,他没有三头六臂,也做不到神机妙算,刘备面对这样一个诸葛亮,需要动杀心吗?

当然,分析至此,会有人问,既然诸葛亮如此普通,那么刘备为什么还会重用他?关于这一点,且听娓娓道来。前面强调的诸葛亮的普通,是对比起《三国演义》里那个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诸葛亮而言的,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人,小说的诸葛亮是半神半妖,所以,这一对比,我们才说历史上的诸葛亮是普通的。当没有这些对比,当我们不再内心充满落差感的去看待真实的诸葛亮的时候,公平来说,对于刘备而言,他是优秀的。

诸葛亮的优秀,主要有三点,第一,是他懂得变通,当曹操挥兵南下,当周瑜风头正劲的时候,他能跑就跑,就避让就避让,因为他知道自己初出茅庐,碰不上那个钉子,需要韬光养晦,做好分内之事;第二,他懂得合作互赢,他和魏延取长补短,他在刘备面前屡屡保住刘巴,甚至面对对手法正,他也是宽容以待,他相信一人计短,两人计长,所以才有了大破费曜等精彩战例。除了以上两点,最后一点,那就是,诸葛亮不完美——他也有讨厌的人,面对看不顺眼的彭羕,也会叫刘备杀了他,他没有无穷无尽的智慧,也会被人打的节节败退,也没有只手遮天的权力,最重要的是,他永远不可能像刘备一样师出有名的逐鹿中原,不可能登基为王……有了这三点,对于刘备而言,诸葛亮就是一个可以和他君臣一心,可以放心,安心任命的一个人了,甚至,他可以用,他的儿子,也可以用,因为诸葛亮永远不会把蜀汉皇帝从“刘”改成他姓,无论用什么手段,诸葛亮在一日,就会想方设法让蜀汉存活一日。而从后来的历史来看,刘备是正确的,诸葛亮在刘禅登基以后,的确是鞠躬尽瘁,面对资质平庸的刘禅他没有悉听遵命,用相父的身份,把持朝政,处理军国大事;蜀国军事实力在三国排名倒数第一,北伐困难重重,可他依然全力以赴……诸葛亮始终懂得变通,懂得权衡利弊,也始终都没有对刘禅取而代之,蜀汉终究是他们刘家的。

时隔千年,魏蜀吴皆已成尘土,我们谁都无法准确的知道当年刘备和诸葛亮君臣之间的感情,究竟是怎样的,但是,我们大概可以确定的是,刘备对诸葛亮的确没有痛下杀手的想法,千载悠悠,这些往事,都随风去了。

如果是刘备最后统一三国,那他会不会杀五虎将和诸葛亮

历史上,无论明君丶还是暴君,打下天下和维持江山,是两个载然不同的管理方式。

打天下是以荡平群雄为目的,需要任用将领攻城拔寨,讲究的是忠勇之士。

维持江山是消除一切反叛的隐患,需要任用能臣安邦治国,讲究的是忠诚之士。

假如刘备统一三国,效光武中兴,他也会将一切转移到维持江山上。他既使再贤明,也是一切建立在忠于自己王朝上,容不得任何人胡作非为对王朝有所轻视丶损害,既使功劳再大的韩信丶萧何也要被质疑的一样。

开国皇帝打下天下后,就在全力维护得之不易的江山,过去功臣名将,都不能忘乎所以,再不能依旧与皇上称兄道弟,而是诚惶诚恐地服侍皇上。

伴君如伴虎,皇帝不高兴就可以任意宰割,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聪明的功臣,张良会及时急流勇退,离开是非功罪的旋涡,安然无恙。同样,五虎将比如马超入了蜀汉,再也不露锋芒,不与关张争宠,才能保得太平。而关张,也不能倚老卖老丶自以为是皇帝赤膊兄弟。

朝堂上唯有谨守君君臣臣,才是五虎将能保持晚节丶立于金刚不败之地。

刘备死后,诸葛亮的命运如何

刘备死后,蜀国元气大伤,国力,财力都跟不上,需要休养生息,加上蜀国道路难于跋涉,诸葛亮带兵长途跋涉攻打曹魏,粮草供给跟不上,而曹魏以逸待劳,诸葛亮不占先机,很难成功!为报刘备的知遇之恩,诸葛亮尽力辅佐阿斗(刘禅),而阿斗又沉迷于声色犬马,没有雄才谋略,诸葛亮虽善谋略,碍于阿斗扶不起来,当断不断,必受其乱,以致使几次错失蜀国起死回生的先机!最终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蜀国一步步败落!

刘备养子堪称战神,未犯必死之罪,为何诸葛亮力劝刘备将其杀死

刘备的养子就是刘封,诸葛亮劝刘备杀他,是为了免除后患。

刘封本来是罗侯寇氏之子,刘备初到荆州时,因为自己还没有孩子,所以收养他为养子。史书记载刘封“有武艺,气力过人”,在刘备平定益州之战时,刘封也是出了不少力,所以被封为副军中郎将。

从这个职务看,同样入蜀立功的黄忠被封为讨虏将军,赵云是翊军将军,而魏延则是牙门将军,都高于刘封,显然刘封的功劳不如黄忠、赵云和魏延,所以称他为军神有些过了。

不过此时刘封最尴尬的是,刘备终于有了自己的儿子,而且一生就是三个,已经不再担心继承人的问题,刘封这个养子的身份,就有点麻烦了。儿子总是亲生的好,刘备自然也不可能例外,如果说当初漂泊不定,家业不大的时候这还不算事,此时刘备已经坐拥荆州、益州两州,就必须正视这个问题了。

三国时期因为继承人没选好,结果互相不服闹出乱子的事情不少,袁绍、刘表两个例子就在眼前,刘备看在眼里也是记在心里,此时自然要考虑如何处理好刘封和自己儿子之间的关系。

刘备夺取汉中称汉中王以后,正式立刘禅为太子,这就等于把继承人的问题定调了,刘封彻底没了机会。刘备还特意任命刘封为副军将军,让他去协助孟达夺取房陵、上庸、西城三郡,把他远远的打发了出去。

房陵、上庸、西城虽然名义上是三个群,但是上庸原来仅仅是汉中郡下面所属的一个县。曹操夺取汉中以后,才把上庸等地新建为郡。这三郡地处群山之中,人口稀少,把刘封封在这里,其实就是让他远离权力中心,避免刘封再卷入继承人之争。当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可以算是一种保护方法了。

而且上庸三郡虽然荒凉偏僻,但是地理位置很重要,西面是汉中,东面是襄樊,东北是宛城,东南是江陵。控制了上庸,不仅可以支援江陵,还可以威胁襄樊的侧翼。刘封手下的部队也不少,仅孟达就有4000人,刘封的部队不会比孟达少多少,加上上庸一带的部队,他手下的兵力约有万余。如果刘封好好干的话,虽然汉中王的位子没戏,但是还是有机会更上一层楼的。

不过刘封显然没想这么多,反而对于被放在这个偏僻的地方大为不满。在关羽攻打襄樊时,虽然多次命刘封前来增援,但是他拒绝出兵,对关羽战败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无疑引起了刘备的不满。

而更糟糕的是刘封多次和孟达发生了冲突,还夺了孟达的仪仗。

又封与达忿争不和,封寻夺达鼓吹。

这让本来就因为关羽兵败一事惶恐不安的孟达下定决心背叛,带着手下人马投降了曹魏,并击败刘封,刘封败逃回成都。

刘封处理事情如此莽撞,而且理论上他也有继承权,这种人物自然很危险。诸葛亮担心他性情刚猛,刘备去世以后没人能压制他,万一闹出事情来很麻烦,所以才会劝刘备将他处死,这只能说是政治的悲剧吧。

马谡罪不至死,诸葛亮为什么非杀他不可

闻过是非掩饰失当!明明是自己用人不当,在如此重要的战略要地,却排出了叶公好龙式的中看不中用的自己的秘书,用人先考虑亲近与否,手下副将王平即忠诚又有实战经验,信手拈来即可保蜀北伐成功。在世人都醒我独醉的情况下,马谡自然是死路一条,没有任何争辩的可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诸葛亮的一生光明磊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火烧新野联吴抗曹舌战群儒在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星空中,无疑是一颗最耀眼的晨星!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