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席分坐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管宁割席中的管宁和华歆两人给了我们很多启示,请任选一个角度讲讲从中得到的体会)

本文目录

  • 管宁割席中的管宁和华歆两人给了我们很多启示,请任选一个角度讲讲从中得到的体会
  • 管宁割席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由故事演变的成语是什么和意思,管宁华韵的人品

管宁割席中的管宁和华歆两人给了我们很多启示,请任选一个角度讲讲从中得到的体会

东汉末年,管宁、华歆同为学子。某天,两人在园中锄菜,不经意间地里现出一小块金子。管宁见了,挥锄依旧,视之与瓦石无异,华歆则将金子捡起来扔到远处。后来,两人在一个屋子里读书。窗外传来车马喧嚣声,管宁读书如故,华歆没沉住气,跑到门外看热闹。转身回来,管宁以刀割席,同时还说:你,不是我的朋友。管宁恪守学子独善其身的传统,不敢与世俗同流,乃至视之若无物;华歆则不然。从此,两人走上截然相反的两条道路。我们可以再极端一些,认为管宁走得是讲求“独善其身”的出世之道;而华歆恰恰相反,走了一条“兼济天下”的入世之路。读书人有两个极端:一种比如管宁,书读的多了,心会慢慢的冷漠下来,对众生百态视若无物。对他而言,黄金一片,抑或是车马喧嚣都入不了他的眼。管宁读的是经典诗书,维护的是大汉正统,生逢乱世,法度礼仪之颓丧,让他愤怒,所以他宁愿出世。公元223年,眼看中原法度之不存,管宁干脆远赴辽东,觅一片荒郊野谷去做他的土人,也不愿意出世为官。终其一生,管宁留给世界的是推辞: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华歆恰恰相反,汉灵帝时举孝廉,做了国家公务员。有意思的是,虽然《世说新语》上专门记载了华歆两件糗事,但他后来为官,却以廉洁自奉。当初,曹操假天子之命征华歆回朝。孙权意图将华歆留在江南。华歆道:“将军当奉天子之命,同时可与曹操结好。”孙权遂遣华歆北上。数千人为华歆送行,共赠送数百金。华歆收下礼金,临行前又将所收之礼一一奉还。到了魏文帝时,华歆已经官拜相国,却依旧清贫,家中没有“担石之储”。在《三国志》中,陈寿评价其为:“清纯德素”,可谓恰如其分。更为难得之处,华歆作为曹魏重臣,主张“重农非战”,以为“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应当先留心于本国的治理,“以征伐为后事”。管宁割席,分出的处世态度,却未分出境界高下。想要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上独善其身,很难!要拒绝太多的诱惑;而要在同样令人抓狂的乱世成就一番作为,更难。站在今人的角度,华歆的积极有为,较之管宁的默然自守,未尝不是一种进步。当代知识分子乃至大学生当中心忧国事者不在少数,是否独善其身抑或兼济天下一直是许多人心中的徘徊,欲知世事而不能却又难解心中之忧,我们可以把管宁的“独善其身”理解为一种性情,把华歆的“兼济天下”理解为一种志向,这两种人生态度在现实生活中都有它独特的意义,只有在特定的环境背景下兼采二者之长才更具现实意义

管宁割席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由故事演变的成语是什么和意思,管宁华韵的人品

“管宁割席“的故事传颂至今,人们一直把管宁作为不慕荣华,不贪金钱的典型加以宣传。但管宁不能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的朋友,只采取绝交的态度,实在过于片面。管宁因朋友的一二细节不符合自己做人的标准,便断然绝交,有点苛求于人,但是,华歆贪慕虚荣,就不能怪管宁割席断义。但是,管宁仅以这两件小事就断定华歆对财富、官禄的向往之心,也未免有些武断。不过,他很有定力,而且他发现了与华歆不志同道合,迟早会割席!应该选择志同道合的朋友,选择学习专注、有修养的朋友,谨慎交友管宁:做事不能过于武断,要多一点观察,不要轻易下结论,才可以做到更好。华歆:不要被金钱和名誉迷惑了,失去了自我,这样很难交到好的朋友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