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是什么意思?生活中常听人说,“没有金钢钻,别揽瓷器活”,你觉得有道理吗为什么

本文目录

  • 瓷器是什么意思
  • 生活中常听人说,“没有金钢钻,别揽瓷器活”,你觉得有道理吗为什么
  • 瓷器和陶瓷的区别

瓷器是什么意思

瓷器是人类从原始走向文明的象征,而中国是最早制造瓷器的国家,所以外国人称瓷器为CHINA。

瓷器以前是使用器皿,而现在这个辉煌发达的时代,瓷器变成了艺术品,也展现了他的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

生活中常听人说,“没有金钢钻,别揽瓷器活”,你觉得有道理吗为什么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结了很多俗语老话,堪称金句良言,这些俗语老话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我们经常能听到这句话,“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对于其中的意思大概明白,就是没有那个本事就别干这活,但你知道“金刚钻”和“瓷器活”之间是什么关系吗。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在华夏5000年的文明史中,瓷器就占了3000年的历史,美观坚硬耐用的瓷器历来很受青睐,但瓷器也有其致命弱点--易碎,瓷器的主要原料是瓷土,再经过1200到1400度的高温烧制而成的。

人们在面对破碎的瓷器,想出了修补瓷器的办法,经过不断的摸索实践,发明了用钻头打孔再配合金属扣修补,像订书钉一样把破碎的瓷片连接起来,这种工艺叫做“锔瓷”,经过锔瓷修补后的瓷器能滴水不漏。

锔瓷的发展

这项技艺最早出现是在宋代《清明上河图》上面,其中就有锔匠做活的描述。

1578年李时珍所写的《本草纲目》就有“其砂可以钻玉补瓷,故谓之钻”李时珍所说的补瓷应该就是锔瓷。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蔻在《中国见闻札记》中对锔瓷有描述,“锔补修后的瓷器还可以耐受热食的温度而不开裂,如果破了,再用铜丝熔合起来,盛汤水而不漏”,但书中的铜丝熔合应该是翻译不准确,锔瓷是用锔子连接碎了的瓷器,而不是“熔合”起来的。

锔瓷过程

锔瓷的第一步是找到破碎的瓷器对缝,把破损瓷器恢复原状,记下花纹图案结构及样式的结合位置。

用金刚钻头在破损的两块瓷片上打孔,瓷片厚度只有几毫米,不能打穿,孔还要对称不能有一点偏差。

锔子是由金,银,铜为材料制作的,“锔子”是指用锤子把铜或银打成扁平的两角钉,用像订书钉样的锔子把瓷片连在一起,用锤子把锔子敲平,锔子还可做成各种花纹图案,最后用鸡蛋清与瓷粉调和后涂在瓷器破碎缝上,防止瓷器漏水。

瓷器上怎么打孔

瓷器的硬度很高,经过上釉高温烧制后,表面会非常光滑坚硬,要想在上面打孔就需要特制的工具,“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说的就是这个,打孔的工具既要非常坚硬,又不能太锋利损害瓷器其它部位,那么锔瓷是用什么打孔的?

现在给产品上打孔非常简单,不管什么样的材料只要选用对应的钻头,用电钻或者机床就可以轻松的打孔,但对于瓷器即使用最好的合金钻头也无可奈何,因为只有用金刚石钻头才能在瓷器上打孔。

小编也特意查了一些资料,金刚石与陶瓷的硬度,他们之间并没有明确的换算,金刚石莫氏硬度10,陶瓷没有,只有刚玉9,勉强能算得上对应吧,还有一种努氏硬度,金刚石是7000~8000HK,陶瓷大约是1500-2000HK,这样一对比就有了比较直观的概念。(注意;以上数据也是通过换算过来的,并不是很准确,仅供参考)

古代钻孔工具有两种,拉钻和舞钻,这两种钻都是在钻杆头部嵌入了金刚石,通过钻杆的旋转带动金刚石在坚硬的瓷器上打孔。

拉钻是由握把,钻把,钻杆和牵绳等部件组成,使用时,左手拿住握把,右手拉动拉杆,通过牵绳与拉杆之间产生摩擦,随着拉杆往复转动带动头部的钻头起到钻孔的作用。

舞钻是由一根圆形钻杆上套一根压杆,一条细绳把压杆两端与钻杆顶部连接起来,在使用时,转动钻杆,细绳便缠绕在钻杆上,再往下压按压杆,细绳便会带动圆钻杆旋转,完成打孔。

什么是金刚石

金刚石是自然界中经过特定条件形成的一种矿物质,是大自然中最坚硬的物质,金刚石是在地球形成过程中,地球深处熔岩里的碳原子在高温的挤压下形成的结晶,形成的条件是在地下150-200千米深处,温度在1100-1500摄氏度,金刚石也算地球上最古老的宝石了。

金刚石为什么这么硬

八面体的晶体结构是自然界中最稳定的分子结构,金刚石内部是由几个碳原子紧密结合,形成一种致密的三维结构,这是一种在自然界中没有的特殊结构,这种致密的结构导致金刚石的密度非常大,且无比坚硬,被称为自然界中硬度之王。

如何打磨金刚石

古代人们发现天然金刚石硬度非常高,没有找到比金刚石更硬的材料,无法用硬碰硬的办法来打磨金刚钻,人们想到了用“软磨硬”的办法来打磨金刚钻,利用绳锯木断,滴水穿石的原理,通过物体之间的长时间摩擦,将坚硬的金刚石最终磨成想要的形状,直径约1毫米左右的金刚石颗粒。

最早锔瓷使用的金刚钻头部就镶嵌有金刚石颗粒,一把做工好的金刚钻,锔瓷艺人可以用一辈子,由于过去的工艺技术不发达制作一把金刚钻需要一到二年。

如今金刚石的用途越来越多,切磨金刚石的技术也越来越高,人们知道金刚石具有可燃性,就采用激光切割,金刚石的熔点在4000度,而激光能瞬间产生几万度的高温,利用激光可以使金刚石局部气化,利用“以硬制硬”的方式,能很轻松的切割金刚石。

曾经瓷器就是中国的代名词,锔瓷技艺是中国瓷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金刚钻的发明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现在锔瓷这个行当甚至都没有多少人知道,只有“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句话将永久流传下去。

最后再说一个有趣的事,国外在一次特种兵比武中,四个特种兵对一个瓷瓶拳打脚踢了2分钟,最后以失败而结束,在场观摩的领导非常尴尬,这让特种兵颜面尽失,瓷器可是比想象中硬的多,也正好印证了这句话,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瓷器和陶瓷的区别

陶器和瓷器二者被合称为陶瓷。在中国古代都有大量的文物出土。这二者发展至今作为我们的日用器具的一部分,到底又有哪些区别呢?比如宋朝举世闻名的五大名窑,烧制的是陶器还是瓷器呢?

的确,这二者有很多相似之处,极易弄混。

我们不妨先从二者本身的概念来谈。何为陶器?陶器是指用黏土或陶土经捏制成形后烧制而成的器具。那么瓷器又是什么呢?瓷器是指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烧制而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总体来谈,他二者都是由土经捏制然后烧制而成的器物。这也就是为何他们很难区分的原因了。

我们可以发现它二者使用原料不同,陶器用普通黏土,金属杂质的含量较多。而瓷器却不同,瓷器使用的是高岭土,质地比陶器用土纯净得多。

那么除此之外,这二者还有哪些区别呢?

瓷器与陶器的不同之处还在以下几点。

第一,时间不同。陶器最早发端于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发明和磨制石器的使用,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只有在熟练用火的实践基础上才能生产出陶器,这是人类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一项划时代的发明创造。代表器物比如青海马家窑文化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瓷器却是滥觞于商代中期。最早出土器物是于郑州二里岗中发现。

第二,烧成温度不同。陶器一般在600-900摄氏度,而瓷器达1200摄氏度以上,这就造成瓷器的胎体烧结致密,吸水性大大低于陶器。

第三,陶器是素胎烧成,烧结程度差,结构疏松,吸水率大;而瓷器表面挂有人工配制的玻璃质釉,与胎体一起烧成,烧结程度好,结构紧密,吸水率小。

第四,从外观而言,有两点不同。其一,透明度不同 。陶器即使很薄也并不透明。例如龙山文化的黑陶,和蛋壳薄度相似,并不透明。而瓷器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征。其二,陶器表面粗糙,而瓷器表面光滑。总的来说,陶器工艺相对而言比较粗糙稚拙。外形看起来也不甚美观。而瓷器则工艺有所提高,多光滑而又美丽。

第五,两者使用功能不同。在早期,陶器是作为我们生活必须品使用的。比如甘肃礼县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陶塑少女头像》的用处就是装粮食;再如新石器时代陕西华县出土的鹰鼎是炊煮器具。陶器是当时的不可缺失的实用器具。而瓷器作为陶器的2.0加强版,在魏晋时期逐渐取代了陶器的功用。

此外,瓷器不仅具有实用的功能,更是实用与美观兼顾的器具。比如宋朝定窑的孩儿枕, 古人认为瓷枕“最能明日益精,至老可读细书”,并有清凉解暑的功效,而器形更是大方简洁而不失典雅,是实用与装饰兼备的典型例证。

那么之后陶器就完全绝迹了吗?并非如此,陶器作为明器出现,比如唐三彩、辽三彩等等,多是从墓中出土。

简单而言,瓷器发端于陶器,是陶器的2.0加强升级版。而从陶器到瓷器的发展,也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创造与革新的表现。

参考文献

《中国美术简史》

《陶器与瓷器的鉴别》

《陶器与瓷器的区别》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