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史读后感(学习世界音乐的意义是什么)

本文目录

  • 学习世界音乐的意义是什么
  • 请问有什么关于艺术类的书籍吗,音乐类、艺术家自传也可,求推荐
  • 想要简单了解西方音乐史,有什么书目推荐吗
  • 历史上有哪些古典音乐
  • 大家有哪些关于音乐史书籍推荐下

学习世界音乐的意义是什么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共同语言,

虽然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音乐,但它们却是相似想通的。

作为一个中国人,在这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中国的古典音乐,体味到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美。笛声的清脆,箫声的深沉 琵琶的铮铮之音,这些我们都从中感受到了华夏之音的美妙,体味到古典的魅力所在。

作为一个异国人,而对于西方音乐,美国的流行音乐作为西方流行音乐我也感受到异国的情调。虽然我没有了解这些国家的历史和文化,

同学们的感受却是想同的。

在我看来,音乐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它不分男女老少,不分

贫穷贵贱,不分高低尊卑。只要你有对生命的体会,有对生活的

看法,你都可以通过音乐表达出来。音乐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希

望每个人都可以在音乐的这片天空下,找到自己最真诚的一面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音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

越重要的角色,成为生活的调和剂!

请问有什么关于艺术类的书籍吗,音乐类、艺术家自传也可,求推荐

笔者的藏书中可以找到很多符合提问的书籍,一下就关于艺术家自传或他传类的选几本推荐:

1、《文学回忆录》——木心关于“世界文学史”的讲义,陈丹青整理。

出版说明(部分摘录):“1989年至1994年,木心先生在纽约为一群中国艺术家讲述“世界文学史”,为期五年,留有完整的讲义.......本社决定依据陈丹青先生的第一手文本——五本听课笔记——编成此书,是以食读者.....·”

网上有人这样评论这本书的:“如果回到多年之前,木心这个名字,恐怕很多人还是很陌生的,现在我们提到木心,首先会认为他是个诗人,其实除了诗人的标签外,木心先生也是一位出色的画家,也写过散文、小说和文学评论,而《文学回忆录》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做是一种特别的文学评论。”

笔者书外看木心:近若干年,因许多人喜欢木心的独特的,又好似很随性的艺术观和人生观,网上流传了许多木心的独特的“名言名句”,如——“只要有人在研究一件事,我都赞成,哪怕研究打......假如连续五年研究一个题目,不谋名,不谋利,而且不是傻子,一定是值得尊重的,钦佩的”;“一个艺术家,人生看透了,人生成熟了,还有什么为人生,为艺术,都是人生,都是艺术”;“艺术如酒,从搞葡萄到发酵,过程漫长而惨淡,一旦酿好,明艳爽口,饮之陶醉。现代艺术非要拉你到制酒厂一面看,一面喝,这又何必呢? ”

陈丹青曾评论师尊木心:“所有真正的艺术家都耐得住寂寞,所有作品是在寂寞中诞生的,绝对的寂寞,他要这个。”

另外,木心和许多中国著名的艺术家有交往,通过阅读此书可以看到木心与陈丹青等现今很有名气的艺术家们交往的过程。也可以说,欲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美术史读一下这本书将是很有益的。

2、《回望红尘》——史国良著

这本书实际上就是史国良的自传。史国良艺术水平是公认的,属于中国人物画坛写实派画家 。他的作品《刻经》荣获第23届蒙特卡罗国际现代艺术大奖赛“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大奖“,为此又受到文化部荣誉嘉奖。

在《回望红尘》的引言中,他写到:“小时候,我盼望自己成为画家,而且是大画家。但在那个富于幻想的童年,我怎么也没有料到将来会出家当和尚。在自己生命生命的旅途中,原本没有这样的计划。而这就像是命定的,冥冥中有一种力量在左右着你,任你怎么挣扎,到头来还是把你推向那个早已为你安排好的路程.......”

通读全书后,会看到——史国良为解决思想上的痛苦入了佛门,但是他一直没有放弃对绘画事业的追求 。他是这样把佛教和绘画结合起来的——“佛法,可以用文字转播,也可以用音乐传播,当然更少不了绘画这种方式,无论中外都是这样。而用绘画这种方式解读佛教精神,正是我的特长” 。

笔者对此书的读后感是:一般情况下,在人们眼里看到的大画家都是光鲜靓丽,但是在这本书里可以看到史国良曾经很长一段时间痛苦的要“自我了断”。为什么?原来史国良也曾经历了价值观的“否定再肯定”的轮回。凡经历过了的人或学习过心理学的人都知道———自我深度否定价值观意味着什么———有的人在精神上就永远毁灭了,甚至有的人成为了精神病患者!但是,也有的人通过“再肯定”在精神上又活过来了,并且有的人浴火重生还更上一层楼了!史国良就是后者。

笔者还认为,在中国画僧,既能看作一个流派又能归类为一种画法。在该书中,史国良体现出了要成为中国画僧传人的能力和境界。

3《李可染论艺术》——李可染艺术基金会艺术委员会出版

笔者的这本藏书是第二次印刷,“再版说明”:《李可染论艺术》一书是十年前由中国画研究院主持编纂的,发行后,深受美术界欢迎,不久即售罄.......

这本书的“序”是这样评价李可染的艺术成就的——“李可染以自己独树一帜的艺术品格,以其现代中国的宏大风范,不断拓展着国画美的新概念。这不是平安得来的,而是一条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的坎坷之路。先生概括为‘困而知之’.......”

实际上,读者要了解李可染的艺术创作观,只要看看这本书的目录,就能大体知道其是什么了——目录:《谈艺术实践中的苦功》,第44页;《“苦学派”画展前言》,第105页。

最后,笔者根据自己的读后感,再对以上这三本书内涵的艺术形成观 ,和对其他读者可能产生的启迪和励志意义进行简单梳理和评论:这三本书都强调了艺术精神的高贵性和艺术高境界的伟大性,艺术是精神的最好安慰或疗养剂,人们对它们的追求会永无止境。但是,艺术境界“不是平安得来的”,灿烂光鲜艺术成果的背后都是先由无数个“困苦”或“绝望”垒成的。这三位艺术家最后也都是幸运的——跨进了艺术王国的自由殿堂——当然,也再次应验了老话“苍天不负有心人!”

备注:笔者在网上搜了搜这三本书的信息,都能卖得到。

想要简单了解西方音乐史,有什么书目推荐吗

《西方音乐史十讲》以大纲式的手法对西方音乐发展进行了清晰描述,既保持了音乐史著作的学术性特点,又突出了实用性。迄今出至第9版,读者甚众。

全书共十章,按年代顺序对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二十世纪的西方音乐进行了介绍。文中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音乐所具有的不同功能,展现出的不同风格特征做了细致分析。此后,简要地列举了各个时期重要作曲家的生平、创作风格和代表作品,有力地说明了音乐家对音乐发展的重要贡献。

本版增加了与音乐和作曲家相关历史事件的年代表,来帮助读者了解各个时期音乐的发展状况。其中,更多地去提及现今的音乐选集和相应录音的乐谱,方便读者对音乐作品的获取。同时,对讨论流行音乐的章节也进行了扩充和更新,以带给读者更多现代音乐学家最新的学术观点。

历史上有哪些古典音乐

历史上的古典音乐很多。但大家首先就想到的“十大古曲”。是的,十大古典音乐名曲在中国历史上确实具有代表性。

那每一首曲名就有诗情画意。比如“梅花三弄”,比如“夕阳箫鼓”等等。其实“夕阳箫鼓”就是后来的古筝名曲《春江花月夜》。曲目根据张若虚的词中描绘的意境,通过古筝的演奏渲染的淋漓尽致。《春江花月夜》原为中国传统琵琶曲,曲名《夕阳箫鼓》(又名《夕阳箫歌》,亦名《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约在1925年,此曲首次被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解放后,又经多人整理改编,更臻完善,深为国内外听众珍爱。后春江花月夜也成了古筝名曲,A调。抑扬顿挫,柔柔似水,优雅优美非常好听。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典音乐名曲中的名曲,是中国古典音乐经典中的经典。这是一首典雅优美的抒情乐曲,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西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

话不多说,还是欣赏为妙!

大家有哪些关于音乐史书籍推荐下

1.大体把握西方音乐的脉络

《西方音乐史 - 唐纳德·杰·格劳特 / 克劳德·帕利斯卡 第六版》

短评:

本书的形式介于音乐史和音乐辞典之间。时间线条仍然是单向的,但却以音乐风格为组织单元,以音乐家的风格发展作为内容支撑。最终,整体成于细节,失于逻辑。对于没有整体音乐史把握的入门者而言,难免十分枯燥。

2.一份关于西方音乐的审美参考

《西方文明中的音乐 - 保罗·亨利·朗 / 校注 杨燕迪 》

短评:

音乐是文明中的音乐;文明是音乐中表现的文明:捋索着交织的双线条去厘清西方文明发展史,是本书大致的主题。作者统纳庞杂的资源,从中淘沥出闪耀于各个时代的人物,澄清他们的渊源、影响,打磨出他们在过去和当代的样貌,一点点构建出文明的脉络和肌理,就像,在时间的河床上清扫一副庞大的洛河图书。

3.遥远地透视西方音乐的发展肌理

《简明牛津音乐史 - 杰拉尔德·亚伯拉罕 》

短评:

“本书不是《新编牛津音乐史》的简写本。简化那套书事实上绝无可能。本书甚至不是以那套书为基础的。《新编牛津音乐史》用的是显微镜,而《简明牛津音乐史》用的是望远镜。通过望远镜,我们可以看到揭示生活和现实的粗线条及一些细节,尽管它们并不能对复杂的事物做出解释。对遥远的时期,望远镜不起作用:人们看到的大多是迷雾和幻景。对最近的时期,望远镜也不起作用:这时人们看到众多近在咫尺的人物,其中有些甚至是至亲好友,却无法指出他们中哪些人是真正重要的。但是,我们还是要试图这样去做,因为历史叙述不仅仅是提供一连串毫无意义的名单。当然,即使用了望远镜,以前也有盲人的先例。”(原序)

4.理想的西方音乐通史,或一份简明的西方音乐风格史

《聆听音乐 - 克雷格·莱特 》

短评:

许多时候,我会认为,过去的历史是没有时间的。因此,同时讨论Bach和Beats虽然困难,但并非不可能;即使作曲家生平坎坷也无需过多瞩目。莱特教授书写音乐史的线索是乐理的发展历程。其中被强制呈现出来的时间线条只是为了便于文字呈现,并非必需。难能可贵的是,他总是能制止多余的抒情,做到了自己所能做的全部。我想全部指的是:讲述他所理解的音乐是什么。

5.如何复活古典风格的自由

《古典风格 - 查尔斯·罗森 》

短评:

一个人能在描绘语言中进行何种程度上的探索就意味着他能在何种程度上构建自己的品格,其可能性由时代和个性共同决定。当我们要像从海中辨认孤岛一般将他们从众人中辨识出来,最终能指示出正确方向的还将是他们独特的个人成分,也可称为“风格”——流动性的不变性。从罗森的角度看去:标识海顿的是“文明的机智”;标识莫扎特的是“暴力与感官精致的平衡”;标识贝多芬的是“艰苦卓绝的毫不妥协”。这些答案(经过实践与感悟后的答案),毋宁说,也只是古典世界的一个侧面。历史的重生仅是巧合、时间与时间交替时极小概率出现的误差。然而,由他们(无论他们知晓与否)共同构建出的古典世界的一些品质———正如三人在技艺上的交锋所体现的那样———孤绝、不妥协与自由,标识了他们在地理上所属的群岛。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