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农历几月几日(清明节是农历还是阳历,为什么清明节总是固定在4月4日或5日)

本文目录

  • 清明节是农历还是阳历,为什么清明节总是固定在4月4日或5日
  • 为什么清明节是按阳历算,而其他的中国传统节日是农历
  • 清明在农历中的日期不固定,而在阳历中很固定,所以清明是属于公历中的吗

清明节是农历还是阳历,为什么清明节总是固定在4月4日或5日

这个问题,我感觉问得比较幼稚,清明节到底是农历还是阳历?为什么总固定在4月4日或者5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唐朝杜牧的一首诗,大概就是描写的清明时节古人的行为。

其中欲断魂,也解释了清明作为祭祖节日的来历,从唐朝开始清明就是一个节日,是扫墓祭祖的节日。

所以,清明到底的是农历还是阳历,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现在所指的阳历一般就是世界通用的公园历,平年365天,闰年366天。

也就是说清明基本上同阳历是没有关系的,在没有阳历之前,我们都用年号纪年法,同阳历根本就没有什么瓜葛。

清明属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是唯一一个节日同节日在一起的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廿:niàn 二十),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十四节气歌,我相信很多人都背过,而且上学的时候背得很熟,只不过,好多年过去了大部分人又都忘记了。

上面说得很清楚,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其实这里的一两天,就是与阳历相比,差了一两天。

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一岁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

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照斗转星移而划分的,古人根据北斗七星的旋转制定了二十节气,每顺时针旋转一周为一年,谓之“一岁”。

而现在的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回归黄道位置而决定的,可以看做是把太阳周年运行轨迹平均划分成24分,每分15°,每一等分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斗指乙(或太阳黄经达15°)为清明节气,交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

而清明祭祖的时间很长,有10前8日后,或者10日前10日后的说法,就是说清明祭祖的时间可以最长有20多天,而不是祭祖必要要在清明当天。

其实,在农村最早的清明除了称为清明也在也叫“寒食”,在这一天,农村人不动烟火,一天都要吃凉的食物,所以也叫“寒食”。

清明在没有称为公立假日之前就只是清明而已,是作为一个节气存在的。

清明又称为寒食,其来历在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晋国重耳在齐国地区流浪,被介子推救了一命,等重耳回到晋国,想起了介子推,就想让介子推出任晋国的宰相,但介子推不愿意,又有老母亲需要照顾,就躲到大山里。

重耳派出来的使者并不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一时找不到介子推,觉得难以回去交差,又听说介子推躲到了山里了,索性就放火烧山。

本来介子推还有一点疑虑,使者烧山以后,介子推就误认为是重耳心不诚,故意指示使者这么做的。

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最后被烧死在山火中,当使者找到介子推的时候,发现他和自己的母亲被烧死在柏树和柳树之间。

重耳后悔莫及,命人祭奠,慢慢的就形成了“寒食节”的习俗,又因为介子推死在柏树和柳树之间,所以民间每到清明就在大门上插上柳树和柏树的枝条以此来纪念介子推。

可以这么说,作为二十四节气的清明同作为祭祖的清明,完全不是一回事,这两件事能在一起,只是一个巧合而已。而清明同阳历更没有任何关系,在每年的4月4日或5日太阳必经过黄经15°,就给我们形成了一个错觉。其实不止清明,二十四节气当中,与阳历相差不大的还有好几个。

为什么清明节是按阳历算,而其他的中国传统节日是农历

谢谢邀请。清明节又是节日又是节气。公历4月4一6日是清明交节点,现行的二十四节气,來自于三百多年前订的定气法,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來确定的。当太阳达Ⅰ5度时,为清明交节点。清明节是24节气的领头羊,所以它在阳历,别的节日为阴历。




清明在农历中的日期不固定,而在阳历中很固定,所以清明是属于公历中的吗

问:有人说清明是按阳历来的,这是在真的吗?

近年来,几乎每年清明都在4月4日或者5日,但大家印象深刻的还是4月5日。其实,除了这两天,4月6日也可能是清明节,只不过近代只在1901年到1943年间才集中出现过。

点击右上角红色按钮关注【刺楸】,了解更多农村趣味知识。

虽说不是同一天,但都差不多在4月5日前后,那是不是可以说清明节是按阳历来的呢?某些人惊呼自己发现了这个「秘密」,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一、包括了清明节的二十四节气都如此

清明其实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同时也是民间上坟祭祖的传统节日,并融合了民间的寒食节和上巳节。清明的前后十天都应该算作清明时节,这时大地吐故纳新,一派春和景明之象,气温逐渐升高,几乎很少会倒春寒现象了。其实,细心的人会发现,不止是清明,其余的二十三个节气也差不多相对固定。
二十四节气是农历和干支历法中用来反映天文、物候和气候等变迁的特定节令,是依据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轨道而划分制定的,它将360°的黄道划分为24份,每15°到达的位置即为一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总体上反映的是太阳相对地球不同的位置而对气候和物候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借助它可指导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从季节变化的角度来看,二十四节气刚好一个回归年,所以每个节气的时间相对固定,应属阳历的范畴。

二、为何在农历中不固定?

既然说二十四节气是农历和干支历法中的,那为何每个节气在农历中不是固定的日期,反倒在阳历中比较固定呢?

阴历是根据月亮的阴晴圆缺周期来制定的,月亮圆缺的周期大概是29天半,一年大概是354天或再多一天,但总体上比回归年少十天多。
由于农业生产本来就是受地球绕太阳运动来操作的,为了修正,又设置了闰月,以与回归年吻合,所以农历其实也并非阴历,说是阴阳历更合适些。

三、总结

二十四节气是标注季节变化的,与地球绕日的运动规律有关,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这个规律是不变的,而阳历也回归年,也与地球绕日的运动规律有关,两者有重合,但不能说二十四节气属于阳历。
换句话说,就算没有农历和阴历,地球照样在绕日运动,而一个准确的历法自然脱离不开这个规律,农历和阳历就是如此。

以上就是刺楸对清明属于阳历的看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若是觉得回答得不错就点个赞吧。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