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和徐志摩的散文诗歌有什么不同?假设,有一位高中生妄言徐志摩写的散文狗屁不通,该如何反驳

本文目录

  • 朱自清和徐志摩的散文诗歌有什么不同
  • 假设,有一位高中生妄言徐志摩写的散文狗屁不通,该如何反驳
  • 为何有人说徐志摩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是在“跑野马”,该如何评价
  • 如何评价徐志摩的散文成就与社会功业
  • 100年之后金庸和徐志摩谁的知名度更高,谁的成就更大呢
  • 如何评价徐志摩先生的诗歌.散文.文学

朱自清和徐志摩的散文诗歌有什么不同

朱自清和徐志摩的散文诗歌有什么不同?

怎么说呢?一句话来概括的话就是:朱自清的散文风格内敛,徐志摩的散文风格张扬。

【一】

朱自清为人“诚恳老实”“和平中正”,是个很有节操的“狷者”。譬如他的老朋友杨振声说:“我觉得朱先生的性情造成他散文的风格,文如其人。”他的散文便以质朴的感情为基础,在气质上呈现一种温润柔婉、深沉宁静的风格,恰似一汪空明清澄的绿水潭。他的散文素朴,从他运用平淡的口语来抒发情感便能看出,例如他在《给亡妇》里的一段文字:

“后来你天天发烧,自己还以为南方带来的疟疾。一直瞒着我。明明躺着,听见我的脚步,-骨碌就坐起来。我渐渐有些奇怪,让大夫一瞧,这可糟了,你的一个胙已烂了一个大窟窿了!大夫劝你到西山去静养,你丢不下孩子,又舍不得钱;劝你在家里躺着,你也丢不下那分家务:越看越不行了。这才送你问去,明知凶多吉少,想不到只一个人的工夫你就完了。”

【二】

跟沉静和平的朱自清不同,徐志摩天生就是一个感情性的人,他的散文风格华丽,这得益于他的想象力。他特别善于敏锐地捕捉那些最能调动联想的形象,信手拈来地铸成奇妙的想像和譬喻。比如他把夕阳比做“一枝艳艳的大红花贴在西山的鬓边”。想像大胆顽皮而又自成意境。徐志摩自己也说:“我是一只不羁的野驹,我往往纵容想像的猖狂。”他的散文充满激烈飞扬的感情,通过人、物表现得特别真挚。譬如他在1924年5月12日在北京真光剧场的演讲来赞颂泰戈尔:

“他是不可侵凌的,不可逾越的,他是自然界的一个神秘的现象,他是三春和暧的南风.惊醒树枝上的新芽,增添处女颊t的红晕。他是普照的 阳光。他是一派浩瀚的大水,来从不可追寻的渊源,在大地的怀抱中终古 的流者,不息的流着,我们只是两岸的居民,凭借这慈恩的大赋,灌溉我们的田稻,苏解我们的焦渴,洗净我们的污垢。他是喜马拉雅积雪的山 峰,一般的崇高,一般的纯深,一般的壮丽,一般的高傲,只是无限的青天枕藉他银白的头领。”

总结:

以上面的两段文字对比便会自行品出其味。朱自清的散文好似与读者拉远了距离,形成一种可以细细把玩的情调。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而徐志摩的散文是拉近了读者与他所感的距离,形成一种丰富多彩不断变换的感受。真挚地独述性灵、追求个性解放是徐志摩诗歌的基础艺术个性.他的诗歌特别是其中影响很大的抒情诗,到达了相称高的艺术水平。

但无论怎样对比,喜欢徐志摩的话会被他真诚的情感打动,不喜欢的话会说他结构散漫;喜欢朱自清的话会被他精巧的构思和意境感染,不喜欢的话会说他又不自然。与二人性格上的不同相适应的是二人美学追求的不同,其实他们二人均为20世纪中国现代散文文体和语体的发展都起到了某种开创性的作用,是值得我们深深的品位与学习的。

假设,有一位高中生妄言徐志摩写的散文狗屁不通,该如何反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他说不好也无可厚非,没必要非和他争出个高低。

这个世界就是这么奇怪,别人弃若敝屣的东西在我们看来如获珍宝。何必想着让他去认同你所喜欢的呢?

这样的世界反倒没了意思。徐志摩的散文固然好,但不是每个人都懂得欣赏。但是这并不妨碍你喜欢徐志摩。

且让他去说吧,嘴长在别人身上,多劝劝自己莫与傻瓜论短长。

为何有人说徐志摩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是在“跑野马”,该如何评价

徐志摩的散文“跑野马”一说,出处是杨振声先生在《与志摩最后的一别》一文中说的,原文为:

“至于他那‘跑野马’的散文,我老早就以为比他的诗还好。”

而且徐志摩也把自己的笔,说成是“最不受羁绊的一匹野马”。

具体而言,为何说《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是在“跑野马”?对此又该如何评价呢?

碰到这个问题,我急不可耐地要先说说对他这一风格的看法:

在这篇散文中大跑野马的徐志摩,跑出了他的个性气质,跑出了他的天分才华,跑出了他的艺术特质,跑出了他的全部可爱之处。能够把“跑野马艺术”发挥到如此极致的,或许,只徐志摩一人而已。

01 为何说《我所知道的康桥》是“跑野马”

从初中开始,我们学习散文的时候,老师就教导我们:散文是“形散神聚”,可这篇文章却是“形散神更散”。

可以说,在散文写作中,凡是老师告诫我们应极力避免的,他差不多都满不在乎地违反了:

没有主题上的升华;没有结构上的起承转合;随意离题万里;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相同的细节或意象;毫不顾忌文风的富奢与华丽;洗炼和文笔的克制对他而言根本就不存在似的。

他到处触犯禁忌,随意“践踏”散文规范,以漫不经心开始,以满载而归结束。林语堂评价徐志摩说:

“其散文尤奇,运句措辞,得力于传奇。”

或许,我们对这篇文章产生“跑野马”的感觉,恐怕就主要生发于这一个“奇”字里。


这篇文章是徐志摩对母校的纪念文。然而,有多少人敢于设想,一篇献给母校的文章可以这样写?

全篇洋洋洒洒六七千字,却仅用不到1500个字的篇幅交待一下留学经过,便把其余所有的文字都送给了康河风光。

徐志摩之于康桥,远非一般的母校关系,如他自己所说: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发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胚胎的。”

既然是灵魂洗礼的圣洁之地,文章主题的提炼和深化通常就要从这里开始了:洗礼的启示,深沉的自省,最终升华为深厚的意蕴。

但文章中,除了一再感受到作者独处康河风光时的痴迷情怀外,我们简直就辨不出其情思脉络,究竟还有什么厚重的主题。满篇的“单纯浅显”、“散乱无序”,但同时又是那么的丰厚饱满、情意深长。

一般而言,主题的浅薄散乱必然导致败笔,但惟有徐志摩似乎例外。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起承转合,层层引伸,这本是结构篇章的最基本道理。

但这篇文章之“跑野马”,并不在于它是大开大合,快速递进;或是出神人化,曲径通幽;它是如此散漫无羁,自由放纵,以至于我们找不出合乎定义的明显结构。

读这篇散文,就像是在一处森林公园里绕圈子,从介绍康河上游的景色起,差不多几段之内就基本上展示出,我们在最后一段也同样能够发现的东西。

事实上,由于缺乏结构意义上的逻辑联系,许多段落部分完全可以相互置换,就像逛街时可以随便从哪个地方走起。但散漫无羁中却又不显杂乱无章,仿佛文章本来就应该这样写起。

而且,通常说来,写作中的某个细节或意象无缘无故地重复两次,便显多余;重复三次,就是啰嗦。但在这篇散文中,类似重复何止两三次。

比如,讲他自己在大自然怀抱中读书、做梦的地方至少三四处,涉及凝神谛听或痴望这一意象的更不下四五处。

读这篇文章时,我们好像反反复复地出没于各种似曾相识的自然景物间:

在康河上游的星光下听“近村晚钟声”,在中途树林间听“晓钟和缓的清音”,在结尾处仍是面对着“晚钟撼动的黄昏”。

我们会碰到一个又一个的黎明黄昏,结识了一处又一处的花香鸟语,奇怪的是,我们却始终乐此不疲,并不觉得累赘厌烦。

在别人是难逃絮絮叨叨印象的地方,徐志摩却有本事把它变成,能一而再再而三欣赏的绝妙景致。

另外,浓丽华美的语言风格历来都不会被置于浑朴清隽之上;而惜墨如金的炼笔,含蓄蕴藉的追求,通往是反璞归真这一艺术境界的必由之路。

但徐志摩散文的语言风格,恰恰就被形容为“浓得化不开”。他好像根本就是随手涂抹,任意铺排,从来不吝字句。忆起康河上一个黄昏,就反复咏叹:

“啊!我那时蜜甜的单独,那时甜蜜的闲瑕。”

寻到田野上的春信,就铺陈再三:

“啊!那是新来的画眉在那边凋不尽的青枝上试它的新声!啊,这是第一朵小雪球花挣出了半冻的地面!啊,这不是新来的潮润沾上了寂寞的柳条?”

但这些语言,浓而不艳,丽而不俗;虽缺乏节制,却又颇能自持,浓辞丽句极少阻塞过情思的湍湍急流,以至于赵景深先生在《徐志摩年谱·序》中说道:

“象徐师这样文采华丽、连吐一长串的珠矶的散文作者,在现代我还找不到第二个”。

上述每一处特立独行的地方,都是对散文写作常识的挑战。然而,在这些举动背后,令人惊讶的是,他在这篇纪念母校的文章中“跑野马”,是天真率直的,是他的个性气质与艺术特性的“无意”外露。

02 该如何评价徐志摩的“跑野马”

就文学创作而言,徐志摩既没有抱着某种神圣使命感,去大刀阔斧地横扫文学创作领域中的陈规旧习;他也没有怀着艺术家的激情和敏感,去有意尝试某种新的表现手法或技巧。

他到处唐突写作信条,藐视文学戒律,是由于他那孩子般的大胆纯真、不安本分的个性气质,是因为他喜欢:

“笔头上有什么来我就往纸上写,管得选择,管得体裁,管得体面”。

正是基于此,徐志摩式的“跑野马”是真正自由、无从把握的,也是外人难以学习、无法效仿的。

生活中的徐志摩,其诗一般的纯真个性、全身心投入的浪漫气质是人们共知的,这一个性气质无论在生活道路上给他带来什么缺憾,但在艺术创作中却是他的一笔财富,并为他在散文中大跑野马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便利。

他可以不必矜持,不必含蓄,既然半是诗人,半像玩闹的孩子,所谓的深沉的哲思于他完全可以免去。

他的文章就是可以东拉西扯,颠三倒四,可以动不动便和读者以“你”相称,就像伏在窗台上与朋友谈心。

他也可以尽情放纵稚气可掬的奇想,他的文字也可以浓辞丽句,却不会有浓妆艳抹之嫌。

也正是如此,他的文章无论怎样不合规矩,却总是运笔天然的;他的情思尽管奔流跳荡,却极少夹杂成人世界中的狂暴与野性、愤懑或激昂。

徐志摩的个性气质与作品风格是如此的契合无间,以至他无意中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任何人都难以涉足的艺术世界。

如果说,奠定徐志摩在文学史上独特地位的,还有另一块同样重要的基石的话,那就是他极高的艺术天分和才华,足以供他出口成章,下笔如神,在跑野马时尽情享用。

他在这篇文章中,只要想到英国冬季的难熬,便生发出“冬天是荒谬的坏”的风趣;忆起撑船女郎的倩影,便神灵活现地随手勾勒出来;提及看夕阳的几次神奇体验,又浓墨重彩地渲染给读者看。

但无论怎样漫不经心,却能够涉笔成趣。朱自清在《《我所知道的康桥》读法指导》一文中说:

“工夫到了纯熟的地步,控制的痕迹不能在字里行间显明地看出,线索也若有若无,这就教人看来好象是完全自由的了。”

实际上,徐志摩大跑野马的迷人魅力,似乎特别受惠于这样一种审美直觉,他行文落笔仿佛就像点石成金,很容易扶乱似地得之天籁,直通神灵。

他的文章一向喜欢一挥而就,他也许从来就没有想到过要“控制”什么,也没有理会寻常意义上的“线索”,他就是那么完全自由,没有疆绳、也不用备鞍,匆匆几步就跨越了意蕴与表达间的偌大距离,甚至征服了文字本身。

以康桥为题,他留下了两篇名作;诗歌《再别康桥》笔墨极为简练,他对母校一往情深的眷恋,在有意的超脱克制中终于转化为一潭深水似的默默无言。

《我所知道的康桥》却是如野马似的自由放任,大动感情。尽管徐志摩一向以诗传世,不少人还是偏爱他的散文,认为他“散文的成就比诗要大”。

这种看法,除却对其文学创作的冷静分析和研究;倒不如说是出自因爱其人而爱其文。梁实秋在《谈徐志摩的散文》一文中,曾说到:

“我一向爱徐志摩的散文……以为志摩的散文在他的诗以上,志摩的可爱处,在他的散文里表现最清楚,最活动。”

凡此,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一中大跑野马的徐志摩,跑出了他的个性气质,跑出了他的才华天分,跑出了他的艺术特质,跑出了他的全部可爱之处。能够把“跑野马艺术”发挥到如此极致的,或许,只徐志摩一人而已。

回答完毕。

如何评价徐志摩的散文成就与社会功业

从形式上看徐志摩诗歌具有内在外在高度统一的美感。敢于突破古典的抒情方式,并揉入西方的各种思潮,还大胆的创造新的体式,敢为新诗开拓新的格律,意境优美,唯美。徐志摩的探索阻止了新诗过于散漫,内容流于肤浅空泛之弊从而使内容更有节制思想跟有深度。他的世界观是没有主导思想的,或者说是个超阶级的“不含党派色彩的诗人”。

100年之后金庸和徐志摩谁的知名度更高,谁的成就更大呢

我是亦文人文,希望我的回答能对您有帮助。

金庸和徐志摩的比较,是一个跨越了时代的比较,虽然他们年龄相差不大,且辈分相同——表兄弟关系。但在文学史上讲,属于两个不同时期的人物:徐志摩是现代诗人,而金庸是当代作家。如果说百年以后,我相信依然是金庸的知名度更高,并且,二人之间的知名度,包括评价的差异,会比现在更大。

由于金庸先生的知名度实在太高,在此不妨略去对他的分析,仅就徐志摩的文学成就,简述一二。

首先请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除了徐志摩糜烂污糟的私生活,请你列举出读过的或听说过的他的作品名称,五个以上,不许查找资料。

这个简单的问题是否难住了大部分读者?除了《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沙扬娜拉》等寥寥几首,是不是乏善可陈了?并且,这几首是不是精品,似乎还要打个问号。也不要反问一句,你行你上。我不是现代诗人,不吃文学这碗饭,我不行也不上。

由于徐志摩及其所属的新月派诗人群,也面向社会印发期刊杂志,故此,“曲高和寡”的揣测和辩论可以休矣。换言之,他真的没那么高的水平。

一个徐志摩,本不值得说这么多,各位如有兴趣,可以自行搜索一下他的《花牛歌》,现在还在小学课本里的作品,可知道我所言不谬。而徐氏的成名,除了无聊八卦,也在于那个时代的大众识字率低,尤其是设立了新式大学之后,贫民家庭的子弟,基本与之绝缘,遑论出国留学。而徐志摩以江南望族之后,不但在教育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还与陈西滢等人组成了文坛小团体,在女师大风潮等事件中,维护既得利益集团,打压进步学生,其事迹不见得光彩。

比较搞笑的是在这场论战中,徐志摩其才与周氏兄弟固然相去甚远,连陈西滢的能力都有所不及,只能拉拉偏架助阵,眼见得溃败在即,喊了一声“带住”,说了什么绅士、大学之类的蠢话,殊不知鲁迅先生有寸铁杀人的修为,一篇《我还不能“带住”》,骂出了徐陈之流的狐狸尾巴,以逻辑分析的方法,又驳了这几位个体无完肤。

如果各位读过这篇文章,便对徐志摩那“诗哲”的外号印象颇深。泰戈尔访华,蒙陈西滢等取了个“竺震旦”的中文名字,徐志摩作为中方代表,顺便也混了个“诗哲”的头衔,“装腔作势,借以吓人”。

为诗人取雅号,本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如诗仙诗圣诗鬼诗佛之类,但若无优秀甚至顶级的作品加持,这个雅号,毋宁说是讽刺。于是志摩尴尬而论敌欣喜,一时之间,“诗哲”之名满天飞舞,讽刺之情溢出文字。

不用说鲁迅那一代受过严格传统教育的人,便是我们现在稍读过几首唐诗宋词,便可知道徐志摩的水平大致处于什么位置。如果摒弃无脑吹的“果粉”,以自己的认知去阅读他的诗,你会庆幸只是通过网络,且在wifi环境下免费阅读的选择,并暗中得意于自己的英明。

如果金庸先生有知,估计会愤怒于把他和自己的表哥并列,而对徐志摩的评价,早在金庸十几岁的时候,其家族已通过一副挽联,描述了这位亲戚的“诗才”和人品:司勋绮语焚难尽;仆射余情忏较多。

如何评价徐志摩先生的诗歌.散文.文学

徐志摩师从梁启超,又师从罗索,是新月派的领头人,他的诗集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等,散文书信集有《爱眉小札》,在其中的《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被人所熟知的一首诗。他的作品中有着对自由的性灵的渴望,有着艺术至上的唯美主义。爱与自由是他作品中追求的核心,自由的性灵尤其是他生命和创作的核心支撑。

徐志摩热烈追求“爱”“自由”“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活泼好动、潇洒空灵的个性及不受羁绊的才华和谐地统一,形成了徐志摩特有的飞动飘逸的艺术风格。

第一,构思精巧意象新颖。如《沙扬娜拉》中心意象是一朵不胜娇羞的水莲,用以状写日本女郎温柔多情的神态,贴切传神。《婴儿》用产妇对腹中的婴儿的企望,象征地表现了作者对资产阶级理想的向往。《黄鹂》是自我写照。

第二,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他在大量的四行一节的抒情诗中,常常使用重叠、 反复、排比等手法。《再别康桥》开头的短短四行中,三次反复“轻轻 的”,造成缠绵中不乏轻快的的律,在节奏感之外平添了旋律够。用前上和谐中显出变化。《两个月亮》第段两句,后面跟随两大段。

第三,章法整伤,灵活多样。他的诗虽以四行节样式较多, 但从整体上看,节式、章法、句法等都各有变化,讲究诗形而能不为其束缚。整饬中有变化,呈现出灵活多样的体式。

第四,词藻华美,风格明丽。徐志摩的诗思富于想象力,表现为文词的丰富,词藻的华丽。夕阳中的金柳、潭底倒映的彩.织成了色彩明丽的画面,使《再别康桥》别县一种温柔纤丽的风情。

第五,茅盾认为他是布尔乔亚的同时,又是末代的诗人,“他的政治意识非常强烈”。 如《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文/红雨说历史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马上删除。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