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红楼梦》中“天下无不散的筵席”?民间宴席“八大碗”,你们那是哪几道菜

本文目录

  • 如何理解《红楼梦》中“天下无不散的筵席”
  • 民间宴席“八大碗”,你们那是哪几道菜
  • 农村里老人去世了,为什么还要大摆筵席
  •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怎么理解还可以怎么表达

如何理解《红楼梦》中“天下无不散的筵席”

天下无有不散的筵席,是《红楼梦》第二十六回中丫环红玉的一段话。红玉说:也不犯着气他们,俗话说千里搭凉棚,没有个不散的宴席。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十五卷也有这句话:天下无有不散的宴席,就合上一千年,少不得有个分日子。

这普普通通的一句话,却包含着很深刻的道理。团聚是相对的,终究要分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再热闹的宴会,终有曲终人散的时候。

这是自然界的规律。月出月落,花开花谢,日月星辰,潮涨潮落,荣辱浮沉,生死离合,无一可以违背它的规律。

面对这一切,我们要有清醒的头脑,坦然面对。且不可见花流泪,对月伤情。

月盈则亏,水满则溢。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要走向反面。没有永恒的完美。昨怜破衣寒,今嫌紫蟒长。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

人事沧桑,皆有规律。让我们正确对待。





民间宴席“八大碗”,你们那是哪几道菜

●“八大碗”是民间厨子的行话,指的是硬菜套装格式,席面的核心大菜,一般八个,用碗装,所以叫“八大碗”。

各地的物产和饮食习惯,决定了硬菜内容,鸡鸭鱼肉、炖炸烧蒸、甜酸苦辣各不同,但是格式基本一样,都有“八大碗”的款式。这里分享信阳光山民间宴席八大碗。

⒈宴席概况。光山传统席面,一般的十六道菜,俗称“七大盘子八大碗一主食”。这十六道菜分三个层次:四道凉菜;四道热炒;八个大碗。其中的四个热炒里包括一道主食,算不得菜,所以称做“七大盘子八大碗”。

⒉宴席内容。桌面菜式的内容没有一定之规,根据当时季节食材、家庭情况和宴席的性质,随即而定,但是十六道菜不能变,是标配。只是上菜顺序有讲究,最重要的是第一道热炒,标志着本次宴席的性质,是喜事还是忧事。

⒊上菜顺序。按着习俗惯例,最先摆定四凉菜,客人落座,斟酒,然后陆续上热炒,每隔五分钟上一道。第一道热炒上桌后,客人举筷开吃。这第一道菜最关键,标志着本次宴席的性质。如果是“白事”,第一道就是炒鸡,“红事”是鱼。热炒后上馒头或点心,当主食。接着就是八大碗了,主角登场。

⒋八大碗。八大碗由炖菜、蒸菜和汤组成,一般格式为“三蒸四炖一汤”。蒸米粉肉、蒸圪炸鸡、蒸块鱼;炖牛肉、炖猪肚、炖鸡、炖猪蹄;最后一道鸡蛋汤。炖菜、蒸菜都有数十种菜谱可选。

⒌宴席性质。也就在二十多年前吧,信阳各县的农村县城,百姓家里有事了,还都在家做菜摆酒席宴请亲朋好友。宴席主要分红、白两种类型,“红事”包括结婚添子、乔迁新居、高升庆寿、高考命中,所有值得庆贺的喜事;“白事”就是家里有人去世,这个还有分别,白事里有喜有忧。八十岁以上老人去世,叫做“老喜丧”,白事当做红事办。还有老人病愈和家里其他重要成员大病初愈,捡回一条命,要摆喜宴感谢病中探望的亲朋好友。

农村里老人去世了,为什么还要大摆筵席

农村里老人去世了,为什么还要大摆筵席?

感谢邀请!对于“农村里老人去世了为什么还要大摆筵席?“这个问题,我想不外出这几个原因。

一是,与农村移传下来的传统习俗分不开。在农村,老人去世后一般都是棺材土葬,而土葬就要涉及到挖井做坟墓、发丧、做法事等一系列的很多事情,需要三至七天不等,要不少的人手帮忙。所以,当哪家的老人去世后,左邻右舍的亲朋好友都自发的过来帮忙,帮忙总得有饭吃吧。所以,得办筵席。

二是,无论农村城市,都是长者为尊逝者为大的。在农村,一般亲戚朋友都居住的不算太远,人情味都十分浓厚。说是哪家老人去世了,都会带着礼金前去吊丧,见老人最后一面,送老人最后一程。主人为了表示对逝世老人的敬重,以及对宾朋的回敬答谢,必须得大摆筵席招待前来送丧的亲朋好友。在农村,老人逝世,你若不办筵席,人家会说你,老人死了都不舍得为其花钱,老人在生时可见你就更没舍得花钱了,说你做晚辈的是不孝顺。所以,在农村,不管生前对待老人怎样,但老人死后,怕人家说闲话,一般都是会大办丧事筵席的。有的是真心办的,也有是做给别人看的。

三是,为了收回平时随礼份子钱。刚才说了,在农村,人情味特浓,象张三的升学宴、李四的小孩满月酒、隔壁老王订亲了等等,在农村就是礼不停。俗话说,礼偿往来,可有些人平时家里没事,为了情面平时光只往外随礼。所以,老人逝世了,他大办筵席,一来表示他对逝者的重视,二来,他也好顺便收回部分平时往外送出的随礼。

总之,农村老人去世了大摆筵席是农村的一个习俗。

以上是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配图来自网络)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怎么理解还可以怎么表达

我认为可以分两方面来理解。

1、从表面字义理解:

试问,天下还有不散的筵席吗?大家都是因为各种原因,或同学聚会,或群友聚会,或单位年会,或喜事,或丧事等,暂时走到一起了。事情一完,立马就散场,散会,散席,各回各家,各奔东西了。生活节奏加快了,虽心有闲情,可没有时间呀!应该说,这是很正常的一个规律,适用于每一个人。

2、从引申义来理解:

或聚,或散,或分,或合,是随着格局的变化,具体需求的变化,事情发展的变化而变化的,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读大学如何?欢喜相聚,不舍收场,无奈散去;同学聚会怎样?好吃,海喝,流泪,叙旧,嗨歌,到了还是恋恋不舍而必须互舍;梁山泊聚义怎样?还不是随着战争,随着被招安而土崩瓦解了吗?“杯酒释兵权”,“火烧庆功楼”。反过来,和同学竟然成为同事了,大秦终一统,三国终归晋等等,都是对这句话有力的注解。

还可以这样表达:

1、世上没有长胜的将军。

2、人间没有永恒的春天。

3、聚散皆是缘,由事不由天。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