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故事大全(《三国演义》中,有哪些故事情节是与历史不同的)

本文目录

  • 《三国演义》中,有哪些故事情节是与历史不同的
  • 三国时荆襄九郡有多大面积有哪些历史故事
  • 有哪些你熟知的三国典故概括讲解一下

《三国演义》中,有哪些故事情节是与历史不同的

“既生瑜,何生亮”,是《三国演义》中周瑜被诸葛亮“三气”之后,奄奄一息之时的忿忿之词。

这一情节把周瑜抹黑成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伪君子,与历史上真实的周瑜风度翩翩、心胸豁达、高瞻远瞩严重不符。“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以讹传讹,更加掩盖了真相。

“草船借箭”再一次把诸葛亮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超能力表现的淋漓尽致。然而真实的情况却是,这一“壮举”并非诸葛亮所为,而是孙权。

“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把曹操塑造成一代奸雄。因为《三国演义》,很多人记住了曹操的“奸”却忽略了他的“雄”。历史上曹操因听到磨刀声而误杀吕伯奢也无实证。

之所以出现诸多不符,与作者罗贯中尊“刘汉”为正统的思想有直接关系。




三国时荆襄九郡有多大面积有哪些历史故事

一般认为,东汉时期荆州原下辖七郡: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长沙郡,荆襄九郡是原有荆州七郡加上先后新置的章陵郡和南乡郡的合称. 亦有人认为是荆襄九郡是“原有的荆州七郡加上从南阳郡和南郡两郡各分出一部分县设置的襄阳郡和章陵郡”。实际上,“荆襄九郡”是元明时期杂剧、小说等文学作品中臆造出的历史地理概念,此概念并不成立。汉末三国时期,荆州从未下辖过九郡,史籍上只有“荆州八郡”的称谓。

“荆襄九郡”这一词汇最早出现在元代杂剧剧本中。元代人称“小汉卿”的杂剧家高文秀擅长写“水浒戏”和“三国戏”,其传世剧作中有一剧名《襄阳会》,其中部分片段如“我如今要差一人持着我的书呈直至荆州牧,刘表是吾之宗亲,镇守荆襄九郡” ,出现了“荆襄九郡”的说法。除此之外,高文秀所撰《襄阳会》剧本中不止一处使用了“荆襄九郡”及类似的提法。这些使用“荆襄九郡”的故事片段大致可定位于刘表主政荆州时期,“荆襄九郡”实则刘表主政的荆州的代称。

到明代中后期,荆襄九郡这一说法便已多有流传,逐渐为人们所接受,直到今日依然作为一个看似合理的历史地理概念继续使用。但是,这一概念并不具有合理性,充其量只是后人的“以今代古”,以后人的历史地理观念去叙述当时的历史地理状况。这一概念的出现是通过通俗话本、小说等历史演绎的载体出现的,据笔者所见从未在正史中出现过。如果真正要追溯三国时行政区划设置,我们也可以轻易地发现,“荆襄九郡”这一称谓是难以成立的。

三国时期荆州主人经历了以下8个阶段的变化:

1、最先是刘表,基本占据九郡,临死前不久孙权击败其属下黄祖,得江夏郡南部。

2、刘表死后,荆州九郡归刘表的儿子刘琮。

3、曹操进兵荆州占据荆州北方四郡。刘琮然后以荆州南部四郡投降曹操,从而荆州有八个郡归曹操,刘琦(和刘备在一起)占有江夏的夏口一地,孙权占据江夏郡江南大部。

4、赤壁之战后,孙权、刘备夺取了荆州南部的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曹操占领了荆州北部的南阳郡、襄阳郡、南乡郡三郡再加长江北的江夏一部分,而江夏郡长江以南部分在赤壁前就属于孙权;

5、刘备到东吴孙权处求“都督荆州”孙权在鲁肃的建议下借荆州之地,这就是“借荆州”的由来,刘备因此占据了荆州南部五郡和江夏的夏口一城,曹操占据荆州北部的南阳郡、襄阳郡、南乡郡三郡再加江夏一部分,孙权占据江夏江南部分;

6、刘备占领西川后,曹操占据汉中,威胁西川,刘备因此与孙权讲和,江夏、桂阳、长沙归孙权,南郡、零陵、武陵归刘备。南阳郡、襄阳郡、南乡郡三郡再加江夏一部分归曹操。

7、吕蒙偷袭荆州,关羽被俘杀,江夏、桂阳、长沙、南郡、零陵、武陵归东吴。南阳郡、襄阳郡、南乡郡三郡再加江夏一部分归曹操。刘备势力完全退出荆州。

8、三国末期,司马炎建立晋朝,然后开始晋灭吴之战。吴主孙皓投降,荆州归晋。

荆州,是三国时期的军事战略要地。曹操在赤壁之战后,因失荆州而使统一中国的霸业不能实现;刘备因借荆州而立,取得西蜀之地而与魏、吴共为三国,但因为荆州的归属问题,导致吴蜀联盟破裂,形成长期与魏对峙的局面,最终三国归晋;吴国因借荆州而和刘备成为联盟,在赤壁大破曹操,最后得到荆州大部分,奠定了未来几百年的南北朝乃至中国历史上南北之争的基础。最后三国相继被司马氏所灭。在荆州这片土地上,上演着一次又一次的成王败寇。




有哪些你熟知的三国典故概括讲解一下

民间广为流传的“空城计”,堪称千古绝唱!

故事发生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因担任北伐先锋主将的马谡,不听诸葛亮将令和副将王平的劝阻,执意驻军于孤山上,被魏将司马懿围困孤山切断水源所败,失了战略要地街亭。

司马懿率兵来攻打诸葛亮驻守的西平,诸葛亮无兵可以御敌,所以大开城门,故弄玄虚,司马懿一看,恐怕城内有伏兵,所以引兵退去了。

“空城计”的成功展示出诸葛亮非凡的政治才能,这不只仅仅是一场军事较量,司马懿自己也是心知肚明,明知诸葛亮故弄玄虚,也不派兵进城侦查,原因究竟如何,且听我慢慢说来。司马懿知道诸葛亮是蜀汉政权的军政一把手,诸葛亮如果死了,蜀汉政权就等于没了顶梁柱,被灭国也只是弹指一挥间,而南边划江而治的东吴政权也是独木难支,难以持久。司马懿一个饱读诗书的人不会不知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曹丕如果统一了天下,断断不会容下司马懿和他的司马家族。曹操为位时,明知道司马懿有才,可是却偏偏打压司马懿,不敢重用,可见对司马懿的忌惮之深。曹丕称帝后,用“九品中正制”来换取士族的支持,平定天下后,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肯定不会坐视这股能影响到皇权实力的存在,消灭或者不断打压这些士族势力是曹丕必走的一步棋。司马懿深知曹丕的为人,已经洞悉了自己以后的下场,为了自己的权力和家族的生存,他还是需要诸葛亮这个对手来帮他不断的削弱来自内部的威胁,所以这次上演“空城计”这场大戏,司马懿和诸葛亮是双方互赢。但从结果上看,诸葛亮在此危机时刻还能保持自己的机智,明显更胜一筹。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