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到底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本文目录

  • 《登幽州台歌》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 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到底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 有人说,《登幽州台歌》是唐诗中意境最深远的诗歌,你同意吗
  • 为什么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用普通话朗诵不押韵

《登幽州台歌》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幽州台又称燕台,相传为燕昭王筑來招揽人才的黄金台,作者登此台,正值他遭到权贵打击,抱负不得抒展之時,遥想古人,反观今天,诗人一腔幽愤,发而为诗,便成为千古绝唱,千百年來,引起无数知音者的共鸣。

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诗是陈子昂所作,在武后万岁通天元年(六九六)陈子昂第二次从军,因和主将武攸宜意见不合,遭到排斥打击,在登蓟北楼時,一時感怀燕昭王能重用贤才的历史往事,乃悲愤地吟了这首诗,抒发了壮志难酬,可能虚度此生的哀怨诗的意境高远,感情沉郁,风格雄深,

陈子昂在诗歌的创作中,实践自己的主张,有意识地摒弃骈偶语句和华丽辞藻部分优秀作品还反映了人民的疾苦,暴露了社会政治的黑暗

幽州台:即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

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到底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文学创作是重质量不重数量的手艺,有人著作等身却如泥牛入海无消息,有人寥寥几笔却石破天惊载入史册。你这让人上哪儿说理去?

刘邦的《大风歌》算是一个,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是另一个。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二十二个汉字,一遍成诵,震铄古今。看起来陈子昂似乎是个幸运儿,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他是一个倒霉蛋。

讲真,哪个大诗人不是倒霉蛋呢。

铁锤分两段讲一讲自己的看法。第一段,这首诗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创作的。第二段,这首诗歌好在哪里?

先说创作背景。

写这首诗的时候陈子昂已经35岁了,对于唐朝人来说,这是一个可以自称老夫的年龄了,青春不在,功业未建,陈子昂老师的心情是焦急的。那时候武则天派遣侄子武攸宜征讨契丹,陈子昂是随军参谋。武攸宜是个抱姑妈大腿当的将军,打牌可以,打仗绝对是一只肉鸡,被契丹人一顿胖揍鼻青脸肿。陈子昂着急了,再不立功就没有机会啦。于是向武攸宜提供了很多军事建议,没想到这个武攸宜自己打仗不行,还听不进去意见。陈子昂逼急了说,要不然这么着吧,你划拨一万兵马给我,我按照自己的计策去打契丹成不成?武攸宜越看陈子昂越烦,怎么着觉得我不行,你要自己上啊?万一你打了胜仗,我这张老脸往哪儿搁?我弄不过契丹人还弄不住你吗?降职!

于是,急于立功的陈子昂老师从不带长的参谋变成了军曹。郁闷到死的陈老师那天就来到了幽州台,幽州台的典故大家可以自己去查,大体来说就是名将乐毅遇到了贤主燕王的故事。

陈老师在幽州台上来回溜达,摇头叹息,你说乐毅运气咋就这么好,能遇到那么贤明的领导,我咋就这么点背,摊上武攸宜这一滩臭狗屎呢。将来的话,可能也会有这样的故事发生吧,可是唯独我,落在了这个时间轨道上。

前不见古人,不见礼贤下士的君王;后不见来者,不见未来的明主。真特么不爽啊,郁闷啊。

所以要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以上是为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虽然有想象的成分,基本历史事实没有跑偏。

那么问题来了,这首满腹牢骚的诗歌,到底好在哪里呢?让那么多后来人击节长叹呢?

这是因为陈老师在发牢骚的同时,流露出了超越时空的宇宙生命意识,这玩意就比较牛了。而且这种生命意识,在中国文人血脉里面,是有传统的,自从孔老夫子登上农山那一刻起,这种心态就刻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之中,钱钟书先生给它起了一个专有名词:农山心境。

孔圣人登上农山之后,拔剑四顾心茫然,感慨的说:

登高望下,使人心悲。

登高的人并非各个想跳崖,为什会心悲呢。其实也不难理解,我们不去说那些虚头巴脑的文学理论,就以每个人的自身经验来体会。你到了一个空旷的高处,天地如此之大,是不是反衬自己如此之小?在感觉到自己渺小的时候,就会升起世事无常的幻灭感觉,也会升起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自己存在的价值在哪里?生命的价值在哪里?诸如此类的乱七八糟的念头总有一个会打进你的灵台大穴,让你有所触动。而这种感觉,一代又一代的被文化人记录咏唱。孔夫子不用说了,王羲之写《兰亭集序》的时候,一开始也是欢天喜地的,可是写到最后又是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王勃写《滕王阁序》写了半天美景,拍了一大圈马屁,到最后呢: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包括张若虚写的《春江花月夜》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时初照人。

人类对死亡的畏惧,对时间的感慨,是一个永恒的心魔,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贩夫走卒,有谁不怕时间的流逝呢?《金刚经》中反复强调,要无人相 无我相 无寿者相。想要无我,想要不在乎生命的长短,难如登天。陈子昂在诗歌中流露出的这种千古一贯的生命精神,或许才是它千古流芳的奥秘所在吧。

总结一下:《登幽州台歌》既是一首作者吐露心中郁闷不满的牢骚之歌,也是一首感叹生命流转的时间之歌。正因为它高度概括了人类共同的情感困境,使得它得以千古流传,让人沉吟至今。

有人说,《登幽州台歌》是唐诗中意境最深远的诗歌,你同意吗

对于唐代诗词的评价我只说一下自己的拙见:每首诗词都有自己的特点,也都有自己的意境,种类不同不能相互比拼。比如李白是浪漫主义代表,这是主营,他的诗也有现实主义的;杜甫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但他也有浪漫主义的诗词。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属乐府,吊古伤今,多才而遭遇困厄,表达了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而李白的《蜀道难》、《静夜思》、《月下独酌》、《望庐山瀑布》、《赠汪伦》、《将进酒》等诗词,以及杜甫的《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也有狂放不羁的《饮中八仙歌》。那么,你能给他们的作品排名吗?不能,谁都不能!这是因为唐代诗人的作品各有千秋,所以那些脍炙人口的诗词才会流传至今。

为什么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用普通话朗诵不押韵

登幽州台歌 (唐 ·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此诗为初唐诗人陈子昂所作的楚辞体古诗,语言苍劲有力,是历代传诵的名篇。

初唐诗人作古诗大多延用《广韵》音系,此诗的韵脚用字,查《广韵》可知,“者”作“章也切”,“下”作胡雅切,因此在《广韵》体系中,“者”、“下”、“马”等字都是同韵的,均属上声“马”部。

在初唐古诗中,此类用韵可找到很多例证,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乐府《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而今日,用普通话朗读,觉得诗句不押韵,则主要是古今语音发生了变化。语音的变化,实质上就是字音的调值,古今已产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产生于大部分的字音中,也都有大致的规律可循,但如果要在此将其全部理顺清楚,那不是答题,而是写论文了。

但就《登幽州台歌》一诗而言,“者”、“下”两个韵字,在中古音中,其调值变化仍不大。在《平水韵》中,此两字均属于第21部,上声,马韵。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