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跟谚语有何区别,是如何划分的?关于农历的谚语你知道哪些

本文目录

  • 成语跟谚语有何区别,是如何划分的
  • 关于农历的谚语你知道哪些
  • 为什么秦腔谚语说“无丑不成戏”
  • 都说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为什么有这种说法呢关于冬至还有哪些民间谚语
  • 你知道的农村谚语(土话)有哪些
  • 谚语搜集,请大家不吝赐教
  • “头伏萝卜,二伏菜”,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伏天的谚语
  • 如何才能学好谚语
  • 农村俗语“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后”,是什么意思该如何理解
  • 俗语、谚语、歇后语之间的不同和相同之处有哪些

成语跟谚语有何区别,是如何划分的

成语是指相沿袭用的固定词组或短语,能独立表意,形式短小,一般为四字格式。谚语,也叫俗语,常言,老话,鄙语等,谚语数量多,使用频率高,而且语言精炼,形象生动,表意准确,说理深刻,比喻恰当等特点,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关于农历的谚语你知道哪些

关于农历的谚语,农历的主要特征是二十四节气,有关节气的农谚多了,各地也多有不不同,我喜欢收集农谚,下面我就节气谚语各举三几例,以娱友友们:

立春:春打五九尾,家家吃白米;春打六九头,家家买黄牛。立春一日,水热三分;立冬一日,水冷三分。立春三日,百草排芽。立春天气啨,百物好收成。……

雨水:雨水雨水,有雨有水。雨水气,把树接。雨水前,植树插柳。雨水前雷,雨雪霏霏。雨水无水春会旱。……

惊蛰:惊蛰黄莺叫,春分地皮干。不过惊蛰节,青蛙不开口。过了惊蛰节,耕回不停歇。惊蛰闻雷,小满发水。……

春分:春分秋分,昼夜平分。春不分不暖,夏不至不热;秋不分不凉,冬不至不寒。不春分在前,斗米斗钱;春分在在,斗米斗豆。春分前后,大麦豌豆。……

清明:清明浸秧,勿问爹娘。清明种瓜,立夏开花。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清明前后,植树插柳。清明要明,谷雨要雨。……

谷雨:谷雨谷满田。谷雨麦怀胎。谷雨一点雨,河里一条鱼。谷雨有雨多鱼虾。……

立夏:立夏插秧日比日,小满插秧时比时。小满:小满天赶天,芒种刻赶刻。

芒种:芒种芒种,样样要种。芒种乱种。

夏至:夏至一阴生,冬至一阳生。夏至至长,冬至至短。夏至三庚数头伏。

小暑:小暑小热,大暑大热。

大暑:小暑大暑,连午竖午。

立秋:有收无收,栽齐立秋。

处暑:处暑不种田,种田是枉然。

白露:八月白露又秋分,秋收秋种闹纷纷。

秋分:秋分春分,阴阳日夜都平分。

寒露:白露白茫茫,寒露满田黄。

霜降:禾田晒白露,霜降降禾黄。

立冬:立冬不拔葱,落了一个空。

小雪:小雪不出土,大雪不发股。

大雪:大雪三白定丰年。

冬至:冬至雪白,夏至田白。冬后数九。

小寒:小寒不寒大寒寒,大寒不寒倒春寒。

大寒:大寒见三白,农人衣食足。

为什么秦腔谚语说“无丑不成戏”

我是陕西人,概因喜欢丑角才喜欢上秦腔的,甚至还能像模像样地学唱阎振俗老先生的《教学》、孙存蝶的《拾黄金》。

我喜欢秦腔丑角是有原因的。窃以为,这种特有的戏剧性格,是丑角在造型和无限发挥演绎上的一种延伸,在舞台上,丑角以动带静,动静结合,既可以穿插于生、旦、净之间,起辅助性或点缀性的作用,又可以独挡一面,完成剧情对人物表达的作用。他们在表演上干净利落,诙階幽默;道白上口齿伶俐,清脆风趣;身段上节奏感强、趣味性浓;方法上大胆夸张,浑而不俗。总之,丑角演员能在丑中见神,以丑显美。

缺灵不成丑,无丑不成戏。秦腔作为西北地方戏曲的主体,是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而秦腔丑角,也必然是随着秦腔的生长而生长,发展而发展的。无论是戏曲和民间,均有无丑不成戏的说法。据老一辈人的说法,过去演戏,丑角不到场,前场不开戏。可见丑角对于一台演出是多么的重要。

要说丑角的雏型,其实早在周、秦的俳优、倡戏中,就有滑稽之情节和好坏人物。丑行又可分为文丑、武丑、方巾丑、袍带丑、老丑、小丑、丑旦等等。在秦腔剧目中,不仅本戏中本本离不开丑角,而且有许多以丑角担纲的折子戏,在民间流传多年,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总之,丑角艺术风格的形成,丰富了秦腔的表演,为秦腔占领市场,吸引观众,普及和提高秦腔艺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人们议论秦腔,必论丑角,提起看戏必观丑角,评论演员,必侃丑角表演。

在秦腔的历史长河里,曾涌现出许多著名的丑角名家,诸如马平民、樊新民、阎振俗、晋福长、马恩然、乔康凯、李兴、王辅生、伍敏中、薛广民、徐松林、孙存蝶、张武宏、邓伟峰等等,如果您恰好也是个陕西人,都看过哪些丑角戏,又喜欢哪些演员呢?










都说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为什么有这种说法呢关于冬至还有哪些民间谚语

俗话说“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传说冬至吃饺子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

相传,在告老还乡途中的张仲景见到不少乡亲饱受严寒之苦,不少人连耳朵都被冻坏了。张仲景为了让乡亲们不再受苦,就命弟子们搭起医棚,用羊肉、驱寒药物一起熬汤,并在汤中下入捏成耳朵状的面片,煮熟后分给乡亲们食用;乡亲们自吃了这些面片后,就再也没有人冻坏耳朵了。传到后来,人们每到冬至,都仿照张仲景制作一种耳朵形状的面食,这就是冬至吃饺子的传说。

关于冬至的一些民间相传的谚语有三九歌,三九歌是从冬至开始没九天一数,直至数到第九个九天冬天就结束了。三九歌也有不同的版本。

一种是: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河边看柳,

七九河开,

八九燕来, 

九九耕牛遍地走!

还有一种: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还有相传的一种:

一九二九,怀中抄手;

三九四九,冻死猪狗;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担;

八九七十二,猫狗卧阴地;

九九八十一,庄稼老汉把田犁。

还有一些一句话民间谚语;

譬如,昨天我在头条发的,冬至无雪,一冬晴;

冬至阴天,来年春旱;

冬至晴,新年雨;

冬至雨,新年晴;

等等。。。

最后,祝福今日头条和悟空问答的朋友们冬至快乐!

你知道的农村谚语(土话)有哪些

农村的农谚是非常多的,说几个关于农事的农谚:春打六九头,不种芝麻也吃油。春打六久末,吃油也不多。惊蛰不种麻,是户懒人家。立夏不压场,打麦灰扬扬。立了秋放牛娃顺沟溜。立冬不寒,大寒寒,过了大寒迎新年。

谚语搜集,请大家不吝赐教

1,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2,常说嘴里顺,常写手不笨。

3,竹贵有节,人贵有志。

4,宁为蛇头,不为龙尾。

5,宁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

6,马瘦腿不软,人穷志不短。

7,药不治假病,酒不解真愁。

8,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9,行行出状元,处处有能人。

10,痒要自己抓,好要别人夸。

11,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他非。

12,守财奴说金钱是命根,勤奋者看时间是生命。

13,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

14,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15,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16,艺高人胆大。

17,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18,做一行,怨一行,到老不在行。

19,邻居好,赛金宝。

20,一叶遮目,不见泰山。

21,懒人嘴里明天多。

22,多行不义必自毙。

2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5,交人交心,浇花浇根。

26,秤砣虽小,能压千斤。

27,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28,一人传虚,百人传实。

29,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

30,药对方,一口汤,不对方,一水缸。


“头伏萝卜,二伏菜”,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伏天的谚语

谢谢邀请。

头伏萝卜,中伏菜,末伏栽白菜,说的是北方地区农事谚语。那么全部关于三伏的农谚,宝剑收集了以下39条,其它的请朋友们留言添加。

1、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2、小暑不算热,大暑在伏天。

3、夏至无雨三伏热。

4、夏至无云三伏烧。

5、夏至鸣雷旱三伏。

6、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

7、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

8、四九三十六,拭汗如出浴。

9、五九四十五,头戴秋叶舞。

10、六九五十四,乘凉入佛寺。

11、七九六十三,床头寻被单。

12、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

13、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

14、蚂蚁搬家蛇过道,燕子低飞雨来到。

15、小暑大暑,有米不愿回家煮。

16、小暑不算热,大暑正伏天。

17、冷在三九,热在中伏。

18、人在屋里热得躁,稻在田里哈哈笑。

19、不热不冷,不成年景。

20、六月不热,五谷不结。

21、六月下连阴,遍地出黄金。

22、六月连阴吃饱饭。

23、伏里多雨,囤里多米。

24、五天不雨一小旱,十天不雨一大旱,一月不雨地冒烟。

25、大暑前后,衣裳溻透。

26、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

27、大汗冷水激,浑身痱子起。

28、伏不受旱,一亩增产一担。

29、三九不冷,三伏不热。

30、伏旱伏旱,并不少见。

31、大暑无酷热,五谷多不结。

32、六月连阴,遍地黄金。

33、五天不雨一小旱,十天不雨一大旱,一月不雨地冒烟。

34、伏天雨丰,粮丰棉丰。

35、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36、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37、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栽白菜。

38、遇到伏旱,赶快浇灌。

39、大暑不暑,五谷不鼓。

如何才能学好谚语

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谚语大部分是以口语形式的短句或韵语表达。它也是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现成的话。读着朗朗上口,听着通俗易懂。

谚语类似成语,但口语性强,而且一般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谚语内容包括极广,有的是农用谚语,如“清明前后,栽瓜种豆”;有的是事理谚语,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的属于生活上各方面的常识谚语,如“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谚语可以增加语言的鲜明性和生动性。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国地域广,方言多,各民族文化差异又明显,谚语的种类也极为繁多。值得欣慰的是, 2011年5月23日,谚语(沪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4年11月11日,谚语(陕北民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列举一些生活中我经常听到的常用谚语供大家乐呵!

燕子低飞,有雨要来。该收衣服啦!

人勤地长,人懒地荒。多打粮食呢。

立了秋,不搁揪。这得用晋北言读。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还是有机绿色食品。

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这个是真的,在东北我见过野鸡往家里飞。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火烧云可好看了。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我拿这个蒙了好多人的,挺准的。

千里雷声万里的闪。普素的唯物主义。

星星眼睛眨,有雨要来下。老家谚语,比天气预报准。

冻水不冻人,冻人不冻水。绕人不?

下雪不冷化雪冷。绕人不?

云朝东,一场空。云朝西,淋死鸡。云朝南,水推船,云朝北,淋烂铁。这个得用西北方言读才有味道。

冬吃萝卜夏吃姜,医生不用开药方。白七爷说的。

萝卜就酽茶,气得大夫满地爬。也是七老爷说的

养病如养虎,虎大必伤人。有病得抓紧治。

饭后走一走,能活九十九。我的功法之一。

人心隔肚皮。交友慎重。

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难知心。交友还是慎重。

人无百日好,花无千日红。塑料花能行。

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和一母。爱情的力量。

日行千里,夜走八百。那个快啊!

说书的嘴,唱戏的腿。也是个快,想去哪儿去哪儿。

生书熟戏,听不够的曲艺。老郭说的。

进们休问家中事,但看容颜便得知。有眼力儿劲。

躲过初一躲不过十五,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千万别整事儿。

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得一家人。套套近乎。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做好本职工作。

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善举。

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怡然自得点儿。

装X犯,迟早要完蛋。俺们老七的口头语。

小鸡尿尿,各有各道。穿衣戴帽,各有各好。压韵。

人前显贵,背后遭罪。为了啥呢?

不吃苦,不享福。不遭罪,不出贵。社会经验。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同上。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同上。

马瘦毛长,人穷志短。唉!

人善被人欺,马骟被人骑。无奈!

吃实惠,穿二八,赌来回,嫖白搭。这绝对是千金难买的人生经验。

打鼓听声,说话听音。做个好人真难。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境界。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积点口德。

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世事如常。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领导要讲话了,注意!

母猪好,好一窝。公猪好,好一坡。论品种的重要性。

家财万贯,连皮带毛的不算。有意思不?

信是道源功德母。信仰的力量。

死了死了,一了百了。活着挺好。

好死不如赖活着。这就对了。

好吃不如饺子,舒服不如躺着。得这么活着。

伤筋动骨一百天。憋的那是相当难受。

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吓人不!

莫伸手,伸手必被捉。老虎苍蝇一起打。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臭蛋蛋。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举头三尺有神明。

杀猪杀屁股,纯属胡球闹。方法很重要的。

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巫婆会跳神。在学。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要悟。

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偏自来。告诉我,咋想的?!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瓢葳。不对,是斗量!

尿尿涮涮的,干活嘎嘎的。这小伙行。

吃啥啥不剩,干啥啥不行。这小伙能行?!

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女同胞们也是半边天啦!

女人当家,房倒屋塌。你行你上!

好火废碳,好女废汉。不知道啥意思?

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捻钉。那是过去了,保家卫国,人人有责。

一人当兵,全家光荣。多好,鼓掌!

有酒冇菜,不算慢待。酒蒙子。

有肉冇酒,不如喂狗。又一个酒蒙子。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孝顺是美德。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立志易,守志难。

家中有粮,心中不慌。饿怕了。

饭饱不想家,缺钱就想妈。咋整的?!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多和谐。

在家事事好,出门万般难。嗯呐!

进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生活就这么琐碎,那来那么多诗和远方。

女婿上门,小鸡头疼。饨蘑菇喽!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饿了。

三十里的荞面四十里糕,二十里水豆面饿断腰。你得会吃。

宁走五里平,不走二里坡。你得会走。

一层毛顶十层绵。你得会穿。

人靠衣装,佛靠金装。酷毕了,帅呆了,简直没法比喻了。

吃球喝凉水,爬在荫凉地。养生加休闲。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长点心吧。

人争一口气,佛争一柱香。要的就是这个劲儿。

天下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法制社会了。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为人民服务。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小时后每年过年时必听到的句。

人怕出名猪怕壮。过年杀猪?

字是黑狗,越描越丑。画蛇添足了。

书读百遍,奇异自现。量与质的转变。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网络时代了。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不说啦,想不起来了。个人觉得要想学好谚语,就得到人民的汪洋大海中去,就得到一线生活中用心去感受,去体验。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时间长,铁棒磨成针。

各位看官,三老四少们,你们听到的谚语有哪些,可以留言互相学习的哟。

农村俗语“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后”,是什么意思该如何理解

农村俗语“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后”,是什么意思?该如何理解?

在过去,由于天气预报不发达,没有现在这种高科技探测云层,知道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过去农民工就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种植的经验积累,看云识天气,根据时间的不同来决定温度的不同,对农业生产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比如说这句俗语“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后”,其实这句话从字面上就很好明白其中的意思了,清明是我国24节气的一个重要的节日,清明这一天到来,温度就会骤然上升,也是农民春耕的季节,农民可以开始进行种植,栽树等等农事活动。

当然,清明节已经成为我国一个重大的节日习俗,具有2500多年的历史,就是祭奠扫墓活动,在这一天大部分人都回家扫墓。当然也留下了一些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比如这一首“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广为传唱,让人似乎有感觉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悲凉的情感,可以说堪称清明节的佳作之一。

【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后。】其实这句话就是说清明节如果在2月份,就是在2月末,也就是在下半月,清明节如果是在3月份,那就在3月初,也就是清明节在上半月到来。比如说2017年的清明节,在农历三月初八,2018年清明节是在农历2月20日,今年清明节在农历三月初一。

一般清明节在阳历是4月4号或者5号,因为我国的农历计时法与阳历计时法,每年要少10天左右,所以有10年有9运,以补阳历与阴历的差别。比如说,2017年的清明节是4月4号,2018年和2019年的清明节是4月5号,这主要是我我的清明节气的农历计时的方法来决定阳历的计时的日子,大体上就这两天,有时也会推迟到4月6号。

关于清明节还有很多的谚语,或者是俗语流传至今,比如说“二月清明不见花,三月清明老了花”;“二月清明不要慌,三月清明早插秧”;“二月清明不上前,三月清明不落后”;“二月清明迟下种,三月清明早下地”等等关于清明节的脍炙人口的俗语特别的多。

总之,农村俗语“2月清明不在前,3月清明不在后”其实就是说了,清明节到来的日子,按农历的节日来计算,一般清明节就在农历2月下半月或者是3月上半月,基本上就是这个规律。这句谚语也提示人们:2月份的清明天气比较凉,一般不要忙着种地,毕竟地位还没有上来,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对于3月份的清明节,温度上来了,可以忙着种地了,毕竟耽误一时就耽误了一季。俗话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就说明春天种地的确时间也是很重要的,也是丰收的保障。大家对这个问题有什么高见?敬请留言交流,并关注本人的头条号。

俗语、谚语、歇后语之间的不同和相同之处有哪些

谢谢邀请!

俗语,即民间流传下来的约定俗成的语言,俗语内容涵盖范围较广,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有地域限制,比如一个地方的俗语到另外一个地方,很有可能不被理解。

谚语是民众口头流传的具有一定的认识和教育作用的通俗而精辟的定型化语句。谚语以成句的形式区别于俗语词、惯用语、俗成语、俗短语这几种形式短小的俗语,它的定型化合艺术性的特点使它区别于一般的言语,它的口语性特点使它区别于格言和成语

歇后语,熟语的一种。由两部分组成,前多类似谜语的谜面,后是谜底,即本意。是一种口语性的引注语。如“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矮梯子上高房——搭不上檐(言)”。有时省去后一部分不说,故名。

用歇后法构成的一种熟语。分两种体式:(1)对于某一现成语句,省却其后面部分词语,只用前一部分来表示被省却词语的意思。

(2)由两部分组成:前文是比喻语,后文是解释语,运用时可隐去后文,以前文示意。如只说:“泥菩萨过江”,以示“自身难保”;也可前后文并列,采用双关的办法。如“ 孔夫子 搬家----净是书(输)”。歇后语的实际运用,滥觞于 晋 ,至 唐 而广泛流行。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