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快到了,是否我们作为子孙一定要回去扫墓?清明节过了能去扫墓吗

本文目录

  • 清明节快到了,是否我们作为子孙一定要回去扫墓
  • 清明节过了能去扫墓吗
  • 如何看待清明节烧纸的习俗
  • 今年的清明祭拜黄帝陵大典您看了吗有什么感想您对祭文的评价如何
  • 清明扫墓祭拜先父祭词怎么念
  • 清明节祭文怎么写
  • 清明节将至你想对先祖说什么怎样祭祀先祖
  • 中国人清明节的来历,你知道多少,在你家乡清明扫墓又有什么讲究吗
  • 清明节赶上疫情怎么去祭祀
  • 为什么大多数人会选择清明节前扫墓而不是清明节假期扫墓

清明节快到了,是否我们作为子孙一定要回去扫墓

关东四月少芳菲,野树枝横柳未垂。

雪浴塘前鸭看水,冰消岭后雁愁归。

长风收尽人间泪,雨下清明鸟自悲。

执酒劝君留一醉,平生相聚几多回。


清明节过了能去扫墓吗

谢邀答!我这里的习惯是,二月二拜新坟,到了春分便有人开始做春祭了,但更多的还是到了清明节才拜山扫墓。大多争取在谷雨前,最迟也要在立夏前,到了立夏交已月了便没人去拜山祭祖扫墓了,理由是春祭不过立夏,过了立夏就要等到秋祭了,秋祭不过立冬。我这里有习惯春秋二祭的。春祭在清明前后为主,秋祭在八月秋分后到立冬前都可以拜山扫祭。

我这里拜山扫墓祭祖要分几次进行,首先是拜老祖,其次是落房祖,再一层层下来,没有一星期是拜扫不完的,单在清明一日哪里做得完?所以依规矩是自上自老一层层分拜扫下的,而且清明前后又是春耕大忙,在清明先拜众山老祖后,下到村里堂里自家的就要迟一些,常常谷雨后也有上山拜扫的。其实拜山扫墓是追思敬祖念恩聚宗亲的一种形式,传统习惯上在春秋进行,更多的在清明前后进行。而规矩习惯都是人造人定的,今年因疫情影响,有心的不必亲临山上墓前,只朝地拜拜也可了,所以,清明后也是能扫墓祭拜的,不应限定时日与形式。

如何看待清明节烧纸的习俗

感谢邀请

清明节烧纸习俗是延续了许多年的老传统,用来表达对故去的亲人的悼念之情,让故去的人在另外一个世界有钱花,表达的一个美好的愿望。

今年的清明祭拜黄帝陵大典您看了吗有什么感想您对祭文的评价如何

今天是传统清明节,数万全国各界代表,全球华人代表和全球华人媒体,中省市县和全国网络及地方两百多家媒体齐聚陕西黄帝陵,出席2019清明公祭华夏始祖黄帝大典。各大媒体进行现场报导,规模空前。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和全国各地地方电视台,网络媒体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央视客户端,华商网,今日头条等对祭拜典礼进行了全球现场直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还有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张志军进行了现场公祭。台湾前国民党主席洪秀柱题词留念。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香港特别行政区官员,澳门特别行政区官员,港澳台学生代表以及全球三十多个国家华人华侨代表出席了公祭典礼,全球华人举世瞩目。




清明扫墓祭拜先父祭词怎么念

祭词也即祭文。

祭文,源于东周,盛于东汉。本源于祭天,祭地,祭日月,祭五谷,祭鬼神之意。来于祭典死去的亲人或故交之友,或是可歌可泣的名望之人。后又出现了求神和还愿祭文。至于清明扫墓祭拜,恐致祭文的并不多,史书与杂记也难翻出。至于晋重耳寒食上山祭介也不过是哀哉而已。

祭文,是哀之心声,发声必带哀相,撕心裂肺,伤感痛极之形。

假若清明上坟祭父,有心上祭,祭必带供品,无供绝不上祭文。首先上香三支,白蜡一对,大鞭一挂,黄表九张。杯酒三盅,蒸馍两个,供果四盘,筷子一双,菜盘不放盐。果不用梨,菜不用酸。祭文一篇一示哀思,祭后三跪九叩方为收班。

今略简祭文如下:(不同于它祭)

杨柳青青寄哀思,紫燕高歌为哭父。

哀伤之极,未文而泣珠泪。痛不于生,怎能把父搀起。

今日节前,儿万里归家,只求上苍求見父一面。哎。不能啊。因您已远去。儿的一生为再不能见爹爹一面而撕心,而伤痛,今日里,您看呐,即是百鸟群,万花丛,也在默默为爹爹暗泪伤容呀。

曾记得儿小时,父亲是多么的关爱,是多么地心疼。怕热着,怕冻着,怕虫咬着,怕物碰着,怕伤着,怕饿着。怕人欺负着,怕别人护不着。白天抱在怀里,寸步不离,还恐风刮日晒着。夜晚里,在床上,热了扇扇子,冷了掖被窝。上学路上,千叮咛,万嘱附,早里送,夜里接,恐怕意外伤着我。上了小学上中学,上了中学上大学,您不舍吃,不舍穿,不舍花,尽心尽力供应我。我志了气,成了材,毕了业,有工作。爹爹呀,您给我盖了房,买了车,取了媳妇安了窝。爹呀爹,儿本想让您享富贵,哪曾想,你怕老了连累儿,您轻轻地,悄悄地,不知不觉的离开我!

子欲养而亲不待,您怎忍心抛下我?

儿的一生全是您给的,您给了我生命,又融给我热血。

亲亲不说回报,爹爹不争报恩,可不孝儿再想为父尽一点孝心也不能够了。

今天,儿回來了,我唯一的心愿只有给您上柱香,送点钱,三杯白酒请父饮下提提神,儿带了一点果子和菜花,爹爹您尝尝吧。

莫嫌儿味少,莫责儿不孝。儿只求父亲在那远方泰安的府中,尽情的安享生活,儿这里在您的护佑下一切都好。

我受苦受难的爹爹呀,如您在天有灵,儿只说:爹爹,我们都大了,姊妹都已成家,过的都非常幸福,万望爹爹不要在为我们操心,挂念了!

痛哀我的爹爹呀!泣血,泣血!

清明节祭文怎么写

?清明是祭祀逝者的节日,在每年的阳历四月四日至五日之间,今年清明在四月五日。有人说是来自于清代,还有人说是宋代。我从杜牧写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诗中领悟到,杜牧是唐代人,说明清明来自唐代。这无须争论,清明祭祀在古代就有了这是事实。清明写祭文文体没有定义,写议论文,散文,情词联语都行。祭文就是纪念悼念逝者的。今年清明节过二十天就要来到了,我写的祭文是一首诗:“四月清明草木新,万紫千红艳阳春。进山无心赏美景,思念父母泪雨纷。故人已到天堂去,儿孙上坟悼英灵。香烛果品坟前放,扫墓叩头祭双亲“。清明写祭文可灵活多样,望友友能写出祭文展现在今日头条平台上,祭祀我们故去的祖先!?

清明节将至你想对先祖说什么怎样祭祀先祖

《清明节哀思》

一捧黄土添旧坟,

清明时节墓地行。

一片哀思祭亡灵,

两行清泪流不停。

片片纸钱化蝶舞,

送给亲人表寸心。

但愿天国路不远,

殷殷情深可倾听!


中国人清明节的来历,你知道多少,在你家乡清明扫墓又有什么讲究吗

清明节来源于寒食节,更早则来源于阴历三月三的上巳节。

清明节是一个节气,并非一个节日。当然了,对于节气,过去国人也都是要庆祝的,只是分大小节气,庆祝方式不一样,有的节气不是很明显,大家也都一带而过。有的节气则正当时令节序之大变,自然要引起重视,也就会有各种庆祝仪式了。

节气最早商周时期就有了,商朝有了四个节气,分别是仲春,仲夏,仲秋,仲冬。早战国的《吕氏春秋》记载了八个节气。可以看出,东周时代应该已经逐渐出现了节气的说法。这是节气产生的大概时间。到西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就完备了。

有人不明白节气是个啥玩意。这么说吧,节气其实就是太阳历。

中国古代很早就实行阴历,也叫月亮历。因为是夏朝就有了,所以也叫夏历。但是这个阴历是根据月亮的运行来制定的,对农时没有什么帮助。人们忙农时,秋收冬藏,完全是按照太阳的运行规律来安排的,因此必须要有太阳历才能指导农事。于是,二十四节气就诞生了,按照二十四节气,人们安排耕种收获非常方便准确,就把夏历和二十四节气结合起来,行程了“农历”。

因此,清明作为一个节气,其实没有什么特殊的,只是表明春天的一个节候而已。但是,清明又有个非常特殊的特点,清明的日期,恰好与三月三上巳节、寒食节(禁火节)重合了!


上巳节:这个时节,自古都出来庆贺!

上巳节,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节日。其实就是三月三。这个节日上古就有,而且是一个重大节日,在唐朝甚至全年三大节日之一。《论语》有上巳节的记载,比如“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即是上巳风俗。”说的就是上巳风俗。《诗经•国风•郑风•溱洧》中描写的男女相谑,互赠芍药,同样是上巳节的风俗。

再熟悉的就是大书法家王羲之在上巳节书写《兰亭集序》了!当时一大帮文人,齐聚兰亭,曲觞流水,共赋诗文,堪称盛事,王羲之一激动,遂写成了最伟大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这事就是三月三上巳节。

上巳节,是上古人们在冰雪消融,仲春之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之际,趁着春日阳光,到郊外浆洗、沐浴、郊游、宴饮,是一个非常朴素、美好的节日。最初的上巳节主要是洗头发,叫祓禊(fuxi),洗濯沐浴,去除不祥。后来,还发展成男女春天相会的节日。

现代中国的许多少数民族还在过上巳节,山东胶东地区,每年三月三都要“赶三”,其实就是大集,非常隆重,其实这也是上巳节的遗迹。

三月三,大约就在清明节前后,有时候非常贴近,甚至重合,有时候又差几天,这是因为阴历的闰月之变化,会导致日期变化。

但是,无论如何,在这个时节,人们自古以来都有出门庆祝的习俗,因为这个时节昭示了节气,物候的变化!见那么多鲜花盛开,谁能不心动呢?不出门,还待家里干啥呀?

那么寒食节呢?

寒食节,又叫冷食节。顾名思义,就是此日不能生活做饭,不仅不能生火,其他跟火有关的都一律禁止。人们只能吃冷饭。古代寒食节随时代不同时长不一,有时候长达一个月,有时候只有几天,甚至只是一天。

寒食节与清明节紧紧相邻,往往是头天是寒食,第二天就是清明。在胶东地区就是连着过,第一天真的不做饭,吃冷饭,第二天吃清明节的鸡蛋,并扫墓。

寒食节的来历,自古以来都附会成是晋文公重耳和介之推的故事。这个故事到处能找到,本文为方便读者,仍然在此简单说明一下:当初春秋时期,晋国宫廷发生内讧,公子重耳逃往他国,随从中有介之推。重耳在外流亡期间,吃糠咽菜,生活十分困苦,介之推就“割股奉君”,就是割下大腿肉煮了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晋国成了晋文公。晋文公忘记了介之推,没有分封奖励。介之推就携老母隐居到了绵山。后来有人告诉了晋文公,晋文公大悔,邀请介之推出山入仕,但是介之推不从。晋文公为逼介之推出山,竟放火烧山,结果最后发现介之推背着老母在山上已被烧死。为纪念介之推之恩德,晋文公遂下令每年此日禁火,这才有了寒食节。

这个故事显然是附会的,不光现代人附会,古人也很早就附会此说了,汉朝人很会附会,不仅是这个寒食故事,还有很多,林林总总,这里也不赘述了。

寒食禁火,应该是上古时期就已经有了。寒食又跟清明相邻,想来寒食的日期也必定与“节候”有关。这种节,是根据太阳运行规律指定的,就像24节气一样。寒食既然与清明相连,也必然是根据太阳运行制定的。

至于寒食的产生,许多学者认为是来自于古代中国的“改火”习俗。古人没有打火机,所以要常年保留火种。每年仲春季节,古人会把燃了一个冬天的“火种”熄灭掉,然后再重新点燃。《论语•阳货》记载“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旧谷吃完,新谷登场,钻燧取火的木头轮过了一遍,有一年的时间就可以了)。旧谷吃完,新谷初生,正是青黄不接之时,也就是仲春之时,那时候要“钻燧取火”,正好契合古代“改火”习俗。

如此看来,寒食节相必是仲春之时“改火”的一1个节点。

再来考察,根据《周礼》记载(这个周礼实成书于两汉,但是记载的事项应该是实事)“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这是什么意思呢?

这是说“每年春季过了一半的时候,(官吏)就敲木铎警告国内百姓要禁火”。木铎,大家都知道,就是木头做成的能敲响的梆子,类似农村卖豆腐的敲的那种木梆子。周人特别喜欢教化民众,经常用敲木铎的方式发布政令,采集民情、民乐、民歌,劝耕化民。这个记载是警告民众要在仲春禁火。

周人为甚要在仲春禁火呢?原来,夏商周时期,农业仍然是非常落后的,人们为了开荒种地,或者增加土地肥力,经常在春季开耕时烧荒,而仲春之时,天气特别干燥,也适合焚烧荒草,这可能是当时的一种农业技术。然而仲春时节,万物萌发,天干物燥,春天又极多风,烧荒极易引发山火,危机百姓贵族安全。遂有官吏“以木铎休火禁于国中”。因为农业生产和太阳运行的节候密切相关,则烧荒、修火禁就会在基本固定的时间,后来逐渐形成了习惯。既然修了火禁,自然从这一天开始这可能就只能吃冷饭了,这是可能“寒食节”的真正来历。

至于介之推与晋文公的传说,同样是有关“放火烧山”的故事,最后的结局同样是禁止燃火,这可能是古人试图通过故事的方式“教化民众”,已达到春季防火之目的。

有上巳节我们可以得知,上古人们就已经形成了在这个时节纪年,沐浴,出游的习俗,寒食则是周代官方推行的禁火的习俗,而清明又是节气,三者都在同一时段,因此逐渐归到了一起,成了现在的清明节,只留下了祭祀扫墓之一说。

大家发现没有,唯有清明节叫“扫墓”,其他祭奠先人的节日,都没有扫墓一说。

为什么唯独清明节是扫墓呢?扫墓就是拔除坟墓的杂草,清扫坟头使之清洁,这个和上巳节的沐浴清洁有关,先人也要清洁吧。

也跟“寒食禁火”有关,清明节不能燃火烧纸,代之以“扫墓”打扫坟墓纪念先人,联想起来是不是很有趣呢?

清明节赶上疫情怎么去祭祀

岁岁年年的清明节将至,祭扫活动也即将登场,离去的亲人也将接受我们深深的怀念。

清明节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传统节日(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又叫踏青节。“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但今年疫情骤至,一切都改变了模样。班,很多人还不能上;学,很多学校还不能开。疫情虽得以基本遏制,曙光也就在眼前,但病毒并未隐藏,疫情并未解除,前方的重症依然让人牵挂。而今病毒全球性爆发,输入性的病例也在增加,我们的警惕依然不能放下

清明时节的雨今年可以继续纷纷,而路上行人欲断的魂可能得改变方式表达。民政部已发文倡导绿色文明安全祭扫方式,鼓励通过网络祭扫、网上时空信箱、小规模家庭追思等方式,降低实地祭扫人数及祭扫活动聚集感染风险。即使低风险地区能前往墓地,不聚堆,戴口罩,一样都别忘记。

祭扫的方式虽然改变,但缅怀之情永远不变。而今年,除了祭奠自己的亲人,别忘了给因新冠逝去的生命,尤其是牺牲的医护干警志愿者们,也送上我们深深的思念。

我最亲爱的父亲,十年前的清明你离我们而去,今天我们仍在隔离(小区还未解封),请让我在此遥祭:父亲,你在那边一切安好!

为什么大多数人会选择清明节前扫墓而不是清明节假期扫墓

柳乡人认为,大多数人选择在清明节前扫墓而不是清明节假期扫墓,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迷信原因。“前清明,晚十一”。这是农村代代相传的扫墓时间。老辈们流传着这样的说法:阴界里,阎王爷会在农闲时节的农历十月初一放鬼,而又会在即将匆忙时节的清明节收鬼。因此,为了让失去的故亲得到冥币,在阴间里不再受穷,许多人往往会提前扫墓,为亲人送“钱”。如果晚了,故亲会收不到“钱”,在阴界受穷一年。

二是天气原因。“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通过长久观察,人们发现,不管天气怎样,清明节这一天前后总会阴雨绵绵,加上很多坟墓都在荒郊野外,田间林中,这个时候去扫墓祭祀,道路泥泞,行走很不方便。有时甚至会因为雨大风急,买来的冥币和鞭炮不能点着,起不到祭祀的作用。因此许多人错过不良天气而提前扫墓。

三是出行原因。近年来,随着车辆的剧增,节假日交通堵塞已成常态。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因此清明节这天,不管是高速公路还是乡镇公路,前往城市墓地和农村扫墓的人很多,如果赶上交通堵塞,就会耽误或错过祭祀的时间。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错峰出行,往往会提前一到二周扫墓,这种选择不失为明智之举。

希望柳乡人的回答对题主和大家有所帮助。也希望清明节有扫墓安排的朋友,做好祭祀和出行安排。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