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师和教研员哪一个发展空间大?当教研员与教师比哪个好

本文目录

  • 学科教师和教研员哪一个发展空间大
  • 当教研员与教师比哪个好
  • 县城一线高中教师有机会去县教研室,去还是不去,如何抉择
  • 调至教研室做教研员,与在学校教书,哪个更好
  • 谁知道在当地教研室工作怎么样比老师如何
  • 教师调动到教育局办公室不愿意,但却愿意去教研室,秘密在哪里

学科教师和教研员哪一个发展空间大

长于研究当教研员,长于教学当教师。

如果当教研员,就得研究

研究如何提炼教学经验,以便指导学科教学。

还得研究管理教师,要有效组织教研活动。

还得涉足理论研究,可能指导本学科的教育科研课题。

搞教研员发展空间肯定大。我认识一位语文老师,原来教书也挺不错的,搞了教研员工作以后, 更喜欢动笔了,口才也比以往更好了,感觉比以往更辛苦了,几年下来,他的专业发展也是有目共睹的:学科教学指导工作片区的同行佩服,得到学科老师的尊重;搞课题收获颇丰,有省、市课题的结题,得到专家的肯定;参编的教材除了好几册;结识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专家;自己的知名度也大大提升,最近已经评上正高了。

当学科老师辛苦,当教研员也挺辛苦,但两个辛苦不一样。

要搞好教研员工作,就得不断的学习新知识,相对来说,不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

当教研员与教师比哪个好

我教高中生物。同教研组的一位姓张的30岁左右的女教师被借调到市教研室当教研员。

大约一个月后,回校指导我们开展教研活动。没错,就是回校指导我们开会。然后我们发现她身上有很大的变化。

1、打扮漂亮了

以前是素面朝天,衣服也是老师的正统装,看起来就是老师特有的那种“土”。但是出去一个月后回来,耳环、项链、戒指全方位佩戴,指甲涂了红色的指甲油。特别是口红是鲜红色的。

和以前在学校上课时相比,简直换了一个人。

在学校教书时,学校对教师的着装虽然没有硬性规定的要求,但是作为人民教师,着装是有一定的潜在要求的。不然网上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呼声说老师的着装不能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超短裙肯定不能穿吧,指甲油肯定不能涂吧,连高跟鞋都不允许穿的。

换个环境,没有要求了,谁会不想漂亮呢?

2、脸上气色红润

菜市场卖菜的阿姨都能一眼判断出一个女的是不是教师。她判断的标准其实很简单:一看衣服是不是老土,二看脸色是不是憔悴,三看买菜有没有讨价还价。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校园里走一下,就会发现很多教师特别是女教师,大都脸色不是太好。特别是做班主任的女教师,气色更差。

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睡眠不足。女教师,晚上超过10点后才睡觉的有一个算一个。甚至有的超过12点才睡。睡眠不好,第二天的气色肯定是不好的。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人一上百,形形色色。每个教师都要教至少2个,只要班上有一两个学生调皮捣蛋就够老师受的了。

而小张回来后,脸上气色超级好。问她原因,她笑着说:不用写教案,不用改作用,晚上准时10点睡觉,早上八点之前起床(以前做班主任是六点半起床)陪孩子的时间有了,陪老公的时间有了,心情每天都美美的,当然气色就非常好了。

确实是,很多单位,下班后就是真正下班了。没有额外的工作。而教师下班后要批改作业,要接家长的电话解决孩子的问题,要写教案做PPT。那有时间陪爱人和家人,更没有时间陪孩子做作业。所以,做班主任的女教师,是真的老得快。有报道说平均岁数是75岁左右,而教师只有63岁。

3、以前被别人指教,现在指教别人

由被人指点到指点别人,这是位置的升华,也是心灵的升华。教研员是领导,教师处在教育这条食物链的最底层。最底层的生物是没有权利的。一般就是叫你开会你就开分,叫你开课你就听课,叫你写材料你就写材料。

教研员已经离开了吃草这个营养级,升格到食肉动物营养级。因此对食草动物就可以开始指点了。什么时候吃草,什么草可以吃,什么草不可以吃。一天吃多少的草,什么草好吃,什么草一定要吃。

厨房里的一个碗打破了,只要听一下有没有骂声,就知道是大人打坏的还是小孩子打坏的。所以经常可以看到一种现象:做领导的都被外人感觉他很会教书,毕竟讲话的机会比较多,一多就会讲自己的学生如何如何强。于是大家就觉得他很强了。

小张回校虽然非常谦虚,但是那种气势就和原来在校里是不一样的。

4、收入明显增多

生物科的收入肯定是不如其它科的。正常奖金计算都要打个折数。但是小张私下说,去教研室后,收入明显增多。

比如学校有些钱没有办法发的(如有政策可以发,但是得由学校自筹钱才能发的钱。如果学校筹不到,那对不起,肯定就发不了了),她们是肯定可以发的。绝不拖欠。

还有就是学校里的出差补贴之类的,市内如何报销,市外如何报销,回到学校里面要报销是非常麻烦的。有时就不去报销了,直接自己出得了。但是教研员则不同,因为经常要出差要交流,所以报销是非常快的。当然补贴也是要升一级的。

题主问:当教研员与教师比哪个好?

我的回答是:当教研员比当教师好一千倍

一是角色的转变就可以秒灭老师。教师是谁都可以讲上两句的。教研员是校领导也要巴结的。

二是评职称是非常有利的。没有质数的要求,达到条件就可以评了。

三是可以指点江山,你表扬别人,别人高兴。你批评别人,别人不敢不高兴,还得多谢你。

谁都想成为酒桌上高谈阔论的主角,而不是借空倒酒的听众!

我是冷暖自知自怜, 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友友们喜欢!

县城一线高中教师有机会去县教研室,去还是不去,如何抉择

我与教研室打交道较多,本身的工作也与教研相关,对于县城高中教师去不去教研室这个问题,要一分为二的看待,个人建议还是去的好。

去教研室的理由

01 工作更轻松

大家都知道,高中教师是所有教师中工作最辛苦的,特别是高三教师,几乎都是以牺牲身体的代价来完成工作的。一个高三学生,一年下来瘦5-10斤是很正常的,高三教师也差不多。而教研室的工作,是有阶段性的,几乎是忙一阵闲一阵,一般期中、期末的时候稍微忙一些,因为要组织开展命题、统考、质量分析等工作,其他时间的研究、指导、服务等常规工作是较轻松的。

02 证书更易得

在哪教工作都一样,多数教师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更多的荣誉(证书),一是能满足自己心理需要,二是对申报职称有帮助。教研室作为一个县级教学研究部门(市级称教科所),教学活动的组织、荣誉证书的发放、教学论文的评比、各级课题的申报等均由教研室负责,作为教研员,只要参与了其中的工作,得个证书那是轻而易举的事。如全县教学比赛的评委、中(高)考备考先进个人、课题结题(成果)证书等都是名正言顺可以取得的,起码比在学校容易得多。

03 身份更优越

如果你是一名普通教师,你在高中累死累活工作也没几个人知道你,但作为教研员就不同了。教研员的主要工作是研究、指导和服务,经常要去学校检查工作,享受的是教育局领导的待遇,校长也会尊重你,并希望常来学校指导工作,这跟一般教师相比,其优越感是不言而喻的。

不去教研室的理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有的人喜欢轻松,有的人喜欢充实。在高中任教师,无疑是充实而又有意义的,当把一个个学子送上大学后,当一生桃李满天下的时候,这种成就感是非常美妙的。当你去了教研室后,你几乎与学生完全失去了联系,跟你工作有关联的,是各校的老师、教研组长、教务主任、校长以及局里的分管领导,都是与成人打交道,人际关系比跟学生一起时要复杂得多。另外,你是借调(用)到教育局工作,编制问题一时不能解决,你在“局外人”眼里是风光的,但在”局内人“眼中,你就是个”打杂的“,只有埋头工作的份,所有”效益“与你无光,你的工资、绩效等都回原单位领取,但因你不在原学校工作,单位年度考核的优秀肯定是与你无缘的了。

总之,去教研室工作有利也有弊,但总体来看是利大于弊,就看你自己的人生追求了,但愿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调至教研室做教研员,与在学校教书,哪个更好

有这样一句不文明的话:“干的不如站的,站的不如看,看的不如操蛋的。”这句话套在教育系统真是天衣无缝啊,一线教师是干的,校内中层是站的,教研员是看的,个别领导就是操蛋的。教研员看你备课写得好不好,看你课讲得好不好,出个试卷考考学生,顺便把你也考一下。做教研员角色很尴尬,但实惠多多,是老师,不用上课却可优先评高一级职称。不是领导却可以对一线教师评头品足,说三道四。

如果年龄上你还占优势,老老实实教好书,按步就班评职称,等你退休了,职称上去了,经验积累了,能力提升了,这就是资本。那个时候你一定不会再纠结是做教研员好还是做教师好了。

谁知道在当地教研室工作怎么样比老师如何

这问题有点幼稚啊,教研室教研员当然比老师好!这是综合评价。地位高些,工资多些,这是明显的,教研员是从老师中选抜的,工作平台也高些。当然可能假期没老师多。教研员还有讲座,资料编写等额外收入吧。有作为老师,有机会到教研室作教研员,那是再好不过。当然如果是做教研室其他辅助人员,那好不好要看各人实际情况了。

教师调动到教育局办公室不愿意,但却愿意去教研室,秘密在哪里

我是高中学校的老师,恰巧我的另一半就在教育局上班。因此我对这个秘密还是非常清楚的,在这里掰扯掰扯。

教师队伍调动到学校之外的其他单位曾经盛行过

远了不说,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甚至本世纪初的时候,很多单位非常喜欢从学校“挖人才”。

为什么?

在那些年代的基层单位中,教师是当之无愧的知识分子。很多党政工作人员的学历水平并不高,大老粗比较多,文化层次和文化水平欠火候。

怎么弥补这种缺陷呢?

从学校里挖“人才”,语文教师、政治教师是首选的目标。这些老师被党政事业单位挖去干什么呢?主要充当笔杆子,写材料、搞宣传。

直到最近这几年,教育局还从学校挖了一些人才,有些去了办公室当秘书,有些去了教研室当教研员,有些去了其他一些科室工作。

凡是被挖到党政事业单位的教师,绝大多数都混得风生水起,有一些甚至成了部门领导甚至单位领导。

这说明什么?教师的素质整体非常高,无论是到哪个单位,都能发挥出自身的光芒!

因为教师身上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工作认真、一丝不苟、严谨细致、时间观念强、分析问题逻辑性强,这种素质是很多单位的从业人员无法比拟的。当然,这一点,驾校教练不喜欢,他们说老师学驾照不好教,最头疼。别人学驾照,教练说啥就是啥,而老师呢?非得问明白什么原理,经常问为什么!呵呵。可能这正是教师的优点之一吧。

教育局办公室的仕途要比教研室光明

通过这么多年的观察来看,在教育局机关似乎有一个一成不变的规则:

从学校挖去的老师,到教育局办公室当了几年秘书后,就会升为局办公室副主任、主任,下一个目标就是副局长了。即便没有成为副局长,也被提拔为局副科级干部,进入领导层。

而那些进入教研室的老师,仕途可没有这么光明。他们顶多熬到教研室副主任、主任而已,再往上晋升难度就很大了。虽然,教研室是教育局的业务科室,但是教研员的仕途并不顺利。

那么,教研室的教研员在教育局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呢?

当其他科室的业务需要工作认真、细致,懂业务的人参加的时候,他们就会邀请教研员参与这些活动。平时,他们并不把教研员看在眼里,在很多人的眼里,教研员只是老师而已,只不过把工作地点从学校搬到了教育局而已。

既然如此,为什么有些老师更喜欢去教研室而不是办公室呢?

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工资的问题。

教育局属于机关,从业人员的身份多数是公务员。大家都知道,公务员工资卡上的数额是比教师少一些的。

举个例子,局长是科级干部,他们的工资才相当于一级教师的工资;高级教师的工资水平能抵得上副县长了!

如果进了局办公室,接下来可能由教师身份转为公务员身份,工资就会降低了,谁这么傻?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教研员是教师身份,仍然属于专业技术人员,所以可以继续评职称,而在其他科室工作的人员是没有权利参与职称评审的。

据我了解,整个教育局机关,能够享受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能够参加职称评审的只有两类:教研员和督学。其他人是没有资格评职称的。但是,在现实中,其他科室也有人员参与了职称评审,这是不符合规定的。

说到这里,是不是可以明白了呢?

说到底,到教研室工作,就是为了享受职称评审的权利,还能保留教师的身份,享受职称带来的工资待遇。

您对这个问题有什么认识呢,欢迎留言和评论。


我是松子说教育,感谢阅读,欢迎关注,一起聊教育。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