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词刘禹锡(刘禹锡这首竹枝词魅力何在)

本文目录

  • 刘禹锡这首竹枝词魅力何在
  •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中哪一首最好“长恨人心不如水”为何能成千古佳句
  • 刘禹锡《竹枝词》里有一句“闻郎江上踏歌声”的“踏”字正确吗

刘禹锡这首竹枝词魅力何在

谢谢邀请!通过描写春天高低不同的风景,白帝城头的春草生机,和白盐山下的长江水的清澈,给读者展现一副层次分明的春景图。而《竹枝词》是四川人民的歌舞,表达了此时此刻人们快乐的心情和美好!让步入此地的外乡人看了,心中涌出深深地思乡情怀!这种借景抒情的妙笔,流传至今,仍会让读者感到当时那种景象,就像亲眼目睹一样,融入诗情画意之中!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中哪一首最好“长恨人心不如水”为何能成千古佳句

《竹枝词》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在被贬夔州刺史的时候,深受当地民歌的感染所创作的。多以描写当地的乡土风俗和男女爱情。

《竹枝词九首》每首都有它的韵味,表达了不同思想情感,但个人比较喜欢第七首。 这首诗用瞿塘峡的艰险借景起兴,来比兴世态人情的感慨。

《竹枝词九首》其七

瞿塘嘈嘈十二滩, 人言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 等闲平地起波澜。

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

描写出瞿塘峡险阻地势,“嘈嘈”,流水下滩发出的嘈杂声,“十二滩”,指礁石险滩很多。

瞿塘指的是瞿塘峡,它是长江三峡之一,白居易的《夜入瞿塘峡》中写道:“瞿塘天下险,夜上信难哉!岸似双屏合,天如匹练开。逆风惊浪起,拔暗船来。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堆。”可见瞿塘峡地势险峻。自古人们都说这天道路险阻,这里的“道路”主要暗指人生道路。

长恨人心不如水, 等闲平地起波澜。

刘禹锡,看着峡中水急如奔,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他发自内心感慨把思绪转到了人生。然后道出“长恨人心不如水, 等闲平地起波澜。”,瞿塘峡的险是水在遇礁石方起惊涛,而人心却是“等闲平地”也会起波澜,可见“人心”比瞿塘峡水还要凶险。这是诗人愤世嫉俗之言,感慨世路艰难、凶险异常和痛斥无事生非的无耻之徒。

刘禹锡为什么有此感慨呢?

这首诗是刘禹锡人生经历真实写照,刘禹锡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屡受小人诬陷,权贵打击,两次被贬,长达二十三年之久,因而发出了这愤世嫉俗之言。

“长恨人心不如水, 等闲平地起波澜”为何成为千古佳句?

这两句是诗人将人性看透澈,从而道出“人心叵测”的千古真谛。正所谓“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今天我们不必“长恨人心不如水”,但也不能忽略了“等闲平地起波澜”的人心。从古到今,人与人的关系就是非常的复杂和微妙,可能前一分钟还是亲密无间的朋友,下一分钟便反目成仇,可能为了名利而各种不择手段的争斗。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刘禹锡《竹枝词》里有一句“闻郎江上踏歌声”的“踏”字正确吗

刘禹锡《竹枝词》有一句“闻郎江上踏歌声”的“踏“字正确吗?

《竹枝词》是古时四川巴渝即现今重庆一带民歌的一种,是歌唱当地风光以及男女爱情的一种曲调。演唱时用短笛和鼓伴奏,同时跳舞,曲调宛转动人。其时,作者任夔州刺史,深爱此曲,于是依原调填词,创作了《竹枝词》十余首,在唐诗中别具一格。

在作者的十余首《竹枝词》中,“闻郎岸上踏歌声”便是其中的一首,原文是: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还有睛。

把她试译出则是:

江岸上青青的杨柳倒映在,

平静江水的碧波中,

在这如画的景色之中,

忽然传来江岸上他

踏着节拍唱着歌儿的声音。

那动听的歌声,

犹是西边下雨东边升起太阳,

你如果说西边无晴,

东边却有晴。

诗中这个“睛”字,一字双关,这个晴字,其实是个“情“字,谐音双关。

谐音双关是民歌常见的一种表达方法,作者在诗中加以运用,更显得活泼有趣,引发读者想象,抒发作者胸臆,增强作品美感。用眼前景色无晴却有睛的变幻,谐喻“郎“无情却有情的含蓄深爱。少女听到岸上“郎“踏着节奏的唱歌声,迷茫的情丝乍惊乍喜,忐忑不安而又眷恋期盼的心里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郎“的黠慧和少女的真诚活灵活现。

诸如以上原因,作者“忽闻岸上踏歌声“,这句写得太奇妙了,把少女从失望突变到惊喜的心情真实地表现出来。

故而这个“踏”字怎么能说不正确呢!

古人唱歌用脚“踏“出声音而唱,是合着歌的节奏,相当于现而今唱歌打节拍。同样的例子还有李白《增汪倫》: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刘禹锡的这首《竹枝词》,与李白《赠汪伦》这首诗的确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比太白这首诗无论意境还是含蓄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因此,这个“踏”字用得正确。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