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英国文学、法国文学、俄国文学中,各推荐三部你读过的、印象深刻的小说或散文集?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梁宗岱和辜正坤谁翻译的最好为什么

请在英国文学、法国文学、俄国文学中,各推荐三部你读过的、印象深刻的小说或散文集

英国文学,传统的有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描写早期资夲主义海外扩張丶殖民历程。狄更斯的《双城记》写大革命与人道主义。二十世纪短篇可读毛姆的作品。法国作家浪漫主义代表是《巴黎圣母院》,现实主义作家可读巴尔扎克的《高老头》等,短篇小说就是莫泊桑了。他的《羊脂球》等反映普法战争作品,堪称一绝。俄国作家短篇之王是契诃夫。长篇作品还是托尔斯泰的好些。当前人们更推崇陀思妥也夫斯基,其《罪与罚》对人性揭示的深度是值得称赞的。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梁宗岱和辜正坤谁翻译的最好为什么

莎翁是世界文豪。他的剧作在中国有广泛影响。其中《罗密欧与朱丽叶》更为国人津津乐道。除此之外,他一生还写了一百五十多首“十四行诗”。

关于“十四行诗”有必要作个简单介绍:十四行诗,是欧洲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最初流行于意大利,彼特拉克的创作使其臻于完美,又称“彼特拉克体”,后传到欧洲各国。 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形式整齐,音韵优美,以歌颂爱情,表现人文主义思想为主要内容。他的诗作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为欧洲资产阶级抒情诗的发展开拓了新路。莎士比亚的诗作,改变了彼特拉克的格式,由三段四行和一副对句组成,即按四、四、四、二编排,每行诗句有10个抑扬格音节。以形象生动、结构巧妙、音乐性强、起承转合自如为特色,常常在最后一副对句中概括内容,点明主题,表达出新兴资产阶级的理想和情怀。

所以说,莎翁的十四行诗更是一种创新,也更具有诗歌魅力。这里我们辑录其中一首来欣赏:

爱是亘古长明的灯塔 我绝不承认两颗真心的结合, 会有任何障碍;爱算不得真爱, 若是一看见人家改变便转舵, 或者一看见人家转弯便离开。 哦,绝不!爱是亘古长明的灯塔, 它定睛望着风暴却兀不为动; 爱又是指引迷舟的一颗恒星, 你可量它多高,它所值却无穷。 爱不受时光的播弄,尽管红颜 和皓齿难免遭受时光的毒手; 爱并不因瞬息的改变而改变, 它巍然矗立直到末日的尽头。 我这话若说错,并被证明不确, 就算我没写诗,也没人真爱过。

我不知道这首诗是谁翻译过来,我也不懂英文。我只是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感觉这样的译作读起来就是优美的诗歌。很早也买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大致记得是朱生豪翻译的,读过了,时间久远也早忘记了。其实,普通读者读翻译作品,没必要去管它是谁的译本。只要自己能读出其中意味,觉得有读头就好。

别说是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就拿中国古诗词,古文的翻译,都是一项不容易的事情。一个老师有一个老师的审美意趣,还有各人文化素养不同,有的老师给学生讲解古诗词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也能融会贯通,有些老师死抠字眼,讲了好多,学生仍旧感觉模糊。这是能力问题。

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问题,也是一个个人重新创作的问题,谁的翻译更能接近作者创作的灵魂,同时也能获得更多读者,谁就是赢家。

据我所知,翻译过莎士比亚作品的不止梁宗岱和辜正坤二位,朱生豪、梁实秋、汴之琳,施咸荣等都翻译过十四行诗,其中朱生豪的译本得到很多人认可。

最后一句话,喜欢谁的译本,你就去读谁的。怎样才算翻译的好,这是学术讨论的问题。

国内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翻译得最好的是哪一位作家

说到翻译莎士比亚戏剧的专家林林总总,凭据记忆就有钱春琦方平朱生豪等众多明星,但是这之间谁的译本最好最经典,我始终觉得还是朱生豪先生的译本。

昨天我在评论茅盾和巴金大师的时候,提到了两位大咖均是祖籍浙江嘉兴,有趣的是朱生豪先生也是那里的人,可见嘉兴不止是肉粽特别好吃,更加重要的是人文景观了得。堪称人杰地灵之翘楚也。

朱生豪生于一九一二年,卒于一九四四年,如同一颗璀璨的流星,天嫉英才哉!竞然比普希金还要少活四年,他是一个天才型的人物,父母早逝家庭由小康而骤贫,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他的学习生活,一九一七以甲级第一名的头牌成绩毕业于嘉兴开明小学,读完中学保送杭州之江大学,又是一个学霸。他在这所名校获得了文学学士之学位,可见他的国文与英文根底之扎实。

不久之后他走上全国著名的上海世界书局做起了文字,在翻译莎士比亚戏剧的专业上,他创造了两个第一,首先他是最早翻译这位大仙作品的有数几个人之一,其次他是翻译莎翁作品最多的人:共翻译三十一部半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最后他还是译作最好的人。

其翻译风格卓貝诗人与戏剧作品的特色,纵观全球翻译莎翁的作品,能够得到全世界业内人士一致好评者非朱生豪先生之莫属。

最后谢谢朋友们发来的邀请,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让大家满意,另外顺祝华人朋友们双休快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