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手抄报一等奖(安徽出了哪些名人)

安徽出了哪些名人

从古代到近现代,安徽历史上诞生了不少名人,来说说安徽籍的开国将军。安徽籍的开国将军128人,上将2人、中将12人、少将114人。主要分布在金寨(55人)、六安(34人)地区。

洪学智

洪学智,安徽金寨人,开国上将。洪学智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被誉为“六星上将”。

抗美援朝战争后,洪学智出任志愿军副司令,入朝作战,配合彭德怀工作,取得了不少战果,后又兼任志愿军后勤司令,负责志愿军的后勤保障工作。

回国后,洪学智历任总后勤部副部长、总后勤部部长兼党委书记。动乱结束后,洪学智出任中央军委委员、任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总后勤部部长、中央军委副秘书长、总后勤部部长兼政委。

李克农

李克农,安徽巢县人。开国上将。李克农长期负责我党、我军的情报特工工作,功劳甚大,被誉为“特工之王”。

革命年代,李克农领导我党的情报机构,和国民党军统、中统斗智斗勇,每次都能圆满完成任务,保证了党中央的安全。国民党的特务头子戴笠、徐恩曾始终不是李克农的对手。

新中国成立后,李克农继续担任我党的情报主管,历任外交部副部长、军委总情报部部长、中央调查部部长、

1955年,李克农被授予上将军衔,是唯一一个没有领过兵、打过仗的上将。

皮定均

皮定均,安徽金寨人,开国中将。

解放战争时期,皮定均率领中原军区第1纵队1旅,经20余天连续奋战,冲破国民党军的堵截、封锁,抵达苏皖解放区,顺利完成党中央赋予的任务。从此“皮旅”之名,天下闻名。

随后,皮定均出任第三野战军24军副军长、军长,参加了华东地区的军事战役。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皮定均担任志愿军第9兵团任军长兼政治委员赴朝作战。回国后,皮定均任福建军区、福州军区副司令员。

1955年授衔时,原本皮定均的军衔是少将,不过毛主席非常肯定皮定均的功劳,说了句“皮有功,少晋中”,于是皮定均被授予中将。

后来,皮定均任兰州军区、福州军区司令员。1976年7月皮定均在福建指挥军事演习时,乘坐的直升机撞山坠毁,皮定均将军不幸遇难。

陶勇

陶勇,安徽霍邱人。开国中将。海军东海舰队第一任司令员。

解放战争爆发后,陶勇任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司令员,率部参华东地区的军事作战。陶勇在淮海战役中,发挥拼命三郎的精神,打了多场硬仗。陶勇所部共歼灭、俘虏国民党军队7万余人,其中俘虏敌少将以上高级军官就有16人。

抗美援朝战争时,陶勇任志愿军第9兵团副司令员率部赴朝鲜作战,后任第9兵团代司令、代政委。陶勇在指挥第9兵团东线作战中,果断机智,机动灵活,由开始的进攻转入追击,赢得了第2次战役的最后胜利。

回国后,陶勇任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后又任海军东海舰队司令员、兼南京军区副司令员、海军副司令员。

辽宁出过哪些名人

在众多的辽宁名人中,今天介绍6位上将。

于永波上将

于永波,1931年生,辽宁瓦房店人。1947年9月参加东北民主联军。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选举委员会副主任。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1993年6月7日晋升为上将军衔。

谷善庆上将

谷善庆,1931年生,辽宁瓦房店市人。1947年12月参加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在辽沈战役中,参加了砬子山战斗和塔山阻击战,在平津战役中,参加了解放康庄、怀来、张家口的战斗。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湖南省军区政委、成都军区政委、北京军区政委等职,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0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1994年5月晋升为上将军衔。

固辉上将

固辉(1930—2013),辽宁盖州人。1947年8月参加东北民主联军,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豫西剿匪等战役战斗。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师长、副军长、军长,济南军区副司令员,南京军区司令员等职。1988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94年晋升为上将军衔。

于振武上将

于振武,1931年生,辽宁宽甸人。1947年参军,参加过辽沈、平津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参加过抗美援朝,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飞行大队大队长、空军军训部副部长、部长,空军军长,军区空军司令员、空军司令员等职。988年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1996年1月晋升上将军衔。

隗福临上将

隗福临,1938年生,辽宁新宾县人。齐齐哈尔步兵学校毕业,曾任陆军师长、陆军军参谋长、总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部长、成都军区司令员、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等职。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3年被授予中将军衔,2000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杜铁环上将

杜铁环,1938年生,辽宁鞍山人。1955年参加解放军,考入解放军第五炮兵学校。1984年毕业于解放军政治学院。曾任第67集团军政委、任总政治部副主任、济南军区政委、北京军区政委等职。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3年晋升中将军衔,2000年晋升上将军衔。

你认为还有哪位名人应该介绍?

小学生手抄报,家长代工的都得奖了,学生做的全部落选,你怎么看

小学生评比手抄报,家长代劳的得奖了,学生自己做的却落选了,这种看似不可思议的现象并不鲜见。无论是我本人还是身边的亲戚朋友,家里有小学生的家长大都有过替孩子办手抄报的经历,那么问题来了,手抄报到底是孩子的作业还是家长的作业呢?

答案不言而喻,做手抄报应该是培养孩子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的一项作业。

客观地讲,让孩子学着做手抄报是有很多益处的(前提是独立自主完成)。做手抄报的过程,可以锻炼孩子的各项能力。

首先,根据手抄报的主题,搜寻相关资料,筛选、确定合适的内容,可以锻炼孩子的阅读理解以及鉴别能力。这些对于成年人来讲或许是信手拈来的,对于孩子们来讲,却需要一个认真思考和学习的过程。从长远来看,这也是在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要知道,高中以后,特别是上了大学,主要靠的就是孩子自主学习了,自主学习的习惯是要陪伴孩子一生的。

其次,认真书写、自主手抄报的内容,也是一个锻炼孩子书写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过程。手抄报上面的文字有大有小,为了美观可能还会用到其它字体,孩子在书写模仿的过程中不仅能更加熟悉文字的结构,还能领略到文字的美感。而为了适应版面,对一段文字进行删减修改,则可以锻炼孩子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对文字表述的理解,进而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这些都是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不会立竿见影,但若长期坚持下来,定会由量变到质变的。

再次,在设计手抄报版面、绘制花边、上色涂色等方面,可以锻炼孩子的审美能力和统筹安排能力。手抄报作业一般都是从小学三四年级开始布置的,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一些思维活跃的孩子,还会把丰富的想象力呈现在纸面上,这些都是极其宝贵的。不得不说,通过做手抄报来不断磨合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讲是有裨益的。要注意的是,每个孩子都有自身独特的审美能力,家长和老师可以适当引导但绝不要粗暴否定。

从上面不难看出,让孩子做手抄报的初衷是好的。老师和家长应该注重孩子独立制作手抄报的过程,而不是最终呈现出来的结果。


类似手抄报评比,家长代劳的获奖,孩子自己做的却落选,显然已经和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了。长此以往,对孩子的教育有弊无利。

家长代劳,有可能限制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且容易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渐渐就把做手抄报当成了任务,根本不会有自主学习的心态。久而久之,还会影响到孩子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态度。

家长代劳的手抄报获奖,孩子自己做的却落选,这样的评选显然是有问题的。难免会让孩子学会弄虚作假,学会爱慕虚荣,往大处讲,甚至会影响到孩子今后的三观是否端正。

当然,家长之所以参与其中,也是情有可原的。因为老师有要求,做的不合格的需要重新做,家长们为了交差,为了不让孩子丢面子,只能勉为其难地代劳了。可见,问题的根本出在评选标准上。

其实,手抄报不应该有具体的评比标准,只要是孩子自己做的,认真做的,用心做的,就都是好的。老师和家长要学着用宽容和鼓励的态度去看待孩子们的手抄报,切勿加入过多的本不属于教育的东西。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