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其实没死(诸葛亮睿智超群,真的是“死诸葛能退活仲达”吗)

诸葛亮睿智超群,真的是“死诸葛能退活仲达”吗

诸葛亮与司马懿是三国时期的一对冤家对手,一个是蜀汉的千古一相,一个是曹魏的篡位之臣,一个名垂青史,一个遗臭万年,两人的对决可谓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对于诸葛亮来说,司马懿是他不能逾越的屏障,对于司马懿来说,诸葛亮是此生唯一不胜的对手。

在说诸葛亮与司马懿对决前,先回顾一次司马懿一生的战绩,司马懿从曹睿时代开始领兵,在曹丕去世的当年,孙权大举进犯魏国江夏郡,同时派出诸葛瑾、张霸进攻襄阳郡,司马懿率军打败了孙权,击败了诸葛瑾,斩杀了张霸,一举挫败吴国数路大军。

司马懿镇守宛城期间,新城郡守孟达准备反魏,司马懿达到消息后,一面写信欺骗孟达,一面八天急行军1200里,不经通报魏国皇帝,就直接火速赶到新城,一举剿灭了孟达的叛乱,可谓是快马斩乱麻,果断而迅速。

司马懿率军平定辽东公孙渊,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从中原出发前往辽东,路程将近3000多里路,以声东击西、故意示弱大败公孙渊,迅速平定辽东,解决了曹魏自曹操以来数十年没有解决的辽东问题,显示出司马懿足智多谋、随机应变的才能。

从历史上来看,诸葛亮与司马懿的直接对决其实只有两次:

一次是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也称为卤城之战,

一次是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也称为五丈原之战。

从最终结果来看,在卤城之战中诸葛亮吊打司马懿,大获全胜,诸葛亮的战果是斩首魏军甲士三千人,获得铠甲五千件,角弩三千一百张。

《汉晋春秋》: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衣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是两人第一次交锋,原曹魏西线关中战区最高军事统帅曹真病逝,恰逢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曹魏皇帝曹睿把司马懿从荆州军区调到了关中前线,以代替曹真抵御诸葛亮的进攻。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是从祁山道出兵的,首先包围了魏军在祁山的据点,然后继续向北推进,包围了魏将费曜、戴陵驻守的上邽,上邽是魏军的后勤补给基本和粮食基地,诸葛亮击破了费曜、戴陵的四千魏军,然后抢收了魏军在上邽的麦子,然后司马懿才率领魏军主力赶到,两军在上邽以东对峙。

司马懿第一次对战诸葛亮,并没有把握,首先司马懿采取了消耗战,只与蜀军对峙,并不主动发动进攻,因为诸葛亮远道而来,粮食供应又非常困难,要不了多久就会退军,果然,没多久诸葛亮就向南撤退,司马懿率军跟上,就是不发动进攻,就这样诸葛亮一路退到了卤城,司马懿也就跟到了卤城,卤城位于上邽与祁山堡之间。

司马懿一路跟着诸葛亮,就是不决战,然后手下的魏国将领都不干了,屡次向司马懿请战,并在暗地里说司马懿是“畏蜀如畏虎”,司马懿在之前能够屡次取胜的根本原因就是能够看透对手的战略意图,所以才能迅速想出应对之策,但是对于诸葛亮,司马懿无法看透,所以迟迟不敢决战。

这个诸葛亮来了个破釜成舟,主动撤去围攻祁山堡魏军据点的蜀军,自断后路,然后将蜀军分为南北二军,由王平率偏军守卤山南围,而诸葛亮率主力守卤山北围,然后蜀军的后路及补给线被魏军切断,诸葛亮等于自绝后路,司马懿怎么也看不出诸葛亮到底在玩什么把戏,但由于一方面魏军群情激昂,另一方面确实有利可图,于是司马懿就派出张郃攻打王平,自己亲率主力攻打诸葛亮主力。

诸葛亮利用司马懿出战的机会,引诱魏国进入伏击圈,最终结果就是司马懿率领的主力被诸葛亮打得大败,魏延、高翔、吴班大破魏军主力,同时王平又挡住了张郃的进攻,一仗大败后,司马懿再也不敢出战了,再次和之前一样与蜀军贴着,就是不出战,诸葛亮就开始撤退,司马懿派出张郃追击,结果张郃又被伏击中箭而死,这就是卤城之战,诸葛亮与司马懿首次对战,诸葛亮就大破司马懿。

两人第二次交战就是诸葛亮第五次北伐,这一次司马懿学乖了,无论诸葛亮怎么引诱,就是不出战,司马懿就一个字应对:拖。甚至不惜闹出千里请战的假戏,哪怕诸葛亮送女人衣服,司马懿也不出战,诸葛亮甚至都在五丈原屯田作好长期对峙的准备了,但人算不如天算,最终诸葛亮因病死在了五丈原。

诸葛亮去世后,蜀军要杨仪的率领下,全军撤退,秘不发丧,隐瞒诸葛亮的死讯,司马懿得知消息后,派兵追击蜀军,蜀军作出回击的样子,司马懿赶紧就不追了,因为前车之鉴的张郃就是因为追击蜀军而被杀的,司马懿也怕蜀军有什么计谋,所以就停止追击,结果就被人说成是”死诸葛生走生仲达“,而且史书上都有记载:

《晋书》:时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帝闻而笑曰: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

司马懿虽强,但处处不是诸葛亮的对手,诸葛亮的背后只有一个弱小的蜀汉政权,人口不足一百万,军队不过十万,地盘不过一个州,而司马懿的背后站着一个强大的曹操政权,人口有四百余万,军队近五十万,天下十三州占据了九个州,比实力,诸葛亮永远比不过司马懿,诸葛亮完全靠的是”实力不足,能力来补“,司马懿面对其他敌人是全胜的战绩,一生中唯有败给了诸葛亮,卤城之战甲首三千,死诸葛走生仲达,诸葛亮就是如何吊打司马懿的。

诸葛亮如果不死,能挽救蜀国灭亡吗

诸葛亮不死的话,魏国别说和历史上那样发起灭蜀之战,能坚持下来就不错了。

诸葛亮在给刘备拟定的《隆中对》中提出等“天下有变”时出师北伐,天下可定。诸葛亮活着的时候,魏国政局一直比较稳定,他没有能等到机会。但是在他去世5年后,魏明帝曹叡去世,这对于魏国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打击。

曹叡不仅是皇帝,也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曾经多次亲征,应对蜀、吴两国的北伐。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正是曹叡击退了东吴的攻势,司马懿才能安心死守和诸葛亮对耗。不过历史上此时蜀汉因为诸葛亮去世,一直没有对魏国采取大的军事行动,所以魏国并未因此受到太大的影响。

如果曹叡去世时诸葛亮还活着,那么此时魏国只有司马懿一人可以出任统帅,如果蜀、吴两国同时发起北伐,司马懿分身乏术。而更糟糕的是和司马懿一起出任顾命大臣的曹爽能力不足,历史上曹爽在对蜀、对吴战争中都遭到过惨败,无论让他守哪一头司马懿都不放心。

但是曹爽还喜欢争权夺利,不仅会给司马懿各种掣肘,还会积极的把自己那堆狐朋狗友塞到前线各个军区去夺取权力,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懿的发挥都要受到影响。

所以司马懿不仅要面对神一样的对手,更要面对猪一样的队友。最终势必只能和曹爽摊牌,像历史上一样以政变解决对方。不过这么一来肯定会让魏国政局动荡,诸葛亮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魏国将面对一个严峻的考验。

而在司马懿去世的时候,魏国还会再迎来一个新的动荡期,虽然不一定像历史上那样发生毌丘俭、诸葛诞的叛乱,但是也不会好过。

所以即使乐观考虑,魏国能顶住蜀、吴两国的攻势,耗到国力彻底压倒对方,那么灭蜀的时间肯定也要大大推迟。如果运气不好,内乱太大,那么很可能就被蜀、吴两国给推了。

诸葛亮和岳飞终其一生为理想奋斗但最终却落得了凄惨的下场,他们这种没有顺从天意的努力有意义吗

诸葛亮和岳飞之所以名留史册,就是因为这两位先贤,终其一生都在为理想而奋斗。

倘若诸葛亮和岳飞不选择终其一生为理想而奋斗,那么诸葛亮只是一个不为后人所知的山野村夫,而岳飞也只不过是一个无名小卒而已。他们有生之年不会活得精彩,去世后也不会得到后人敬仰,更不会得到上千年的香火供奉!

也许正因为诸葛亮、岳飞是千古人杰,所以他们凄惨的结局,才令世人唏嘘不已。相较之下,乱世之中,无数的山野村夫和无名小卒,那凄凉的人生,那凄惨的结局,却被世人所漠视。由此看来,生逢乱世的宋朝才女李清照的名言“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确实是有感而发!

由此可见,如果遇上可以为人生理想而奋斗的机会,就一定不能错过,也一定不要去瞻前顾后的想太多。因为不为人生理想而奋斗,人生也就没意义了。没意义的人生,活的时间长短,其实都差不多。贩夫走卒之类的人物,不会被人重视,也不会真的受到他人尊重,其生死存亡在世人眼中与草芥无异。

至于说,什么是天意。从历史的角度看,天意就是人心!诸葛亮归天,三国为之默哀,千古英雄为之长叹!岳飞冤死,得来万民敬仰,百世流芳!换句话说,诸葛亮、岳飞的身后名望,是很多帝王都没有的,也是不少帝王梦寐以求的!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