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十句经典名言(《道德经》中,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天之道利而不害怎么做才能做到无争无害)

《道德经》中,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天之道利而不害怎么做才能做到无争无害

谢谢邀请!

《道德经》中,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天之道利而不害。这句言论是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章节里面最后总结句。为此需要整体来解释更为通达。

【原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为了更好地去做无争无害之人之事,那就首先对《道德经》中这句言论来作以下几点解读。

一,充满了辩证法的智慧,信言与美言,善者与辩者,知者与博者,构成了三者对应关系。

信言,善者,知者共同特点,就是诚实和本份。而美言,辩者,博者共同特点,就是虚伪和圆滑。两者之间相对立,又是可互为转化。

二,用了“倒话顺听,顺话倒听”也就是“正言若反”句式,揭穿外在表象与内在本质的区分。说明了一切事物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并不仅仅是明摆的矛盾存在,而且有着深藏不露地在互为转化中。(认知这点更为重要)

三,说明有“正能量”的人,内心不积,不留,不藏,不滞任何欲望。一切都回归在“于虚无之道”中,是一个很有信言,善者,知者之人。全力帮助别人越多,自己得到的反而越多。也就是自己付出得越多,自己获的也就越多。

四,得道的圣人,就是自我道德修养境界高的人,就像天之道一样,是利益万物而不会加害万物。把道德修养境界化为水一样,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不争”就是不会为了私欲去強为,去妄为,去恶为而去争夺。“不争”并不是消极,不是颓丧。而是积极的顺应拥抱朴素的自然,顺应清静的本性,自然而然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综上所述,怎么去做才无争无害就一目了然。总结概括得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做人要“本份”。“打铁还需自身硬”,做任何事内心不要有欲望,欲望说简单一点,平常也很容易做到的一点,就是不要一心想去占便宜。也就不会有争有害。

二,无任做大事还是小事,都要有“诚信”。有“诚信”就不会用“甜言密语”去跟他人打交道,反而造成人家不相信而做不成交易。但是又要辩证“花言巧话”之人,应少打交道或不打交道。否则,造成有争有害。

三,做业务谈生意,要打开“天窗说亮话”,一切都要讲清楚,在自己正当利益上要保留别人的意见,并要形成有效合同。这才是真正的做业务水平,也不会造成有争有害。

四,要拥有自我道德思想修养,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法治法规意识,做一个遵纪守法公民。这样就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尊重,爱戴。自己获得的财富也是心安理得,也不会出现有争有害。

总之,做一个无争无害者,主要在为人为事过程中,把讲德道,行道德作根本。“不争”不仅与别人不争,而且还要与自己不争。才能保持一种不急不躁,宁静详和,与世无争的心境,也会感到人生快乐而更加幸福美满!

如果让你用一句话证明你看懂了《道德经》,你会用哪句话为什么

《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源头,两千五百多年以来,该书以苦涩难懂著称。对有的文字解释和现代标点符号的划分,至今争议颇大。如果要以一句话证明我看懂了《道德经》,那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句话的意思,从我个人理解来看,就是——人要遵循大地,大地要遵循天,天要尊重道,道要效法宇宙自然界。说白了,就是要尊重自然,按照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办事。我认为,《道德经》之所以被称为哲学著作,这句话有着典型的代表意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有着极其相近的本质内涵。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的思想,如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物质第一性等等,都是要求人的行为必须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这也成为我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老子的《道德经》五千多字,隐含的哲理包罗万象,不同的人读到不同的语句,产生不同的感悟。您认为呢?

老子《道德经》中最核心的一句话是什么

无为(是)万物之始,有为(是)万物之母。老子,怎么不用是呢?还有最少两个含意,一个俗道因为做为,一个是道家无也不为。

大道无名,大象无形,无为之道。

无为之道不可道,没有文字语言可说之道,另一个神为频律之道。

凡人是有为之道,可说,可用,有名有字有声有色和人为之道。

无,无限大,无限远,无限反,无限小,无不在,无不有,无为无不为。无什么为什么。

五千言就解释这一个无字。无中生有,有后化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