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自己对“至善之境”的理解是什么)

自己对“至善之境”的理解是什么

生而为人,善良为本。善良应该说是万德之源;至善之境应该说是善良到极点。可以理解为一个人所有内在优秀品德修养达到了“清心寡欲、无欲无求、仁爱厚德、意境深远、悲天悯人、情怀依依、大爱无疆”的境界,而这些优良至真的品德也是在善良情怀的滋养下而产生的良好品质。

一、至善之境是所有良好品行的源泉根本,凝结于人的格局境界和仁爱厚德悲悯情怀中。

至善之境的人一般无凌人之势,无慑人之威,拥有慎独自律、仁爱厚德、与人为善、坦荡磊落、诚信忠孝、虚怀若谷、遵法重道、有情有义、宁静致远、正义气节等至高德行,可以说就是“真善美”的化身。即一个至善的人内心里始终会流淌着仁爱、厚德、慎独、自律、尊重、暖心、悲悯、气节等情怀,是所有良好品德的根本源泉,可以催生滋养很多美德。如“上天有好生之德,仁者有悲悯之心”——对天下万物苍生可以深情眷顾和大爱无疆,这是难能可贵的品行,对于无论人、动物的痛苦和艰辛都会深深不忍而去帮助;“百善孝为先”——对父母长辈关怀备至;“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哪怕对不善之人也是希望以善言抚慰感化其弃恶从善,而且对万物苍生悲悯怜爱,或可念及苍生不易对月伤怀、多愁善感,或可常常为别人想得多,不顾自身需求而天下为公,对亲友、同事、下一代以及所有人(包括不良之人)都心存善念去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杀身成仁,义不容屈”——也是至善之境中“舍生取义”的大义凛然……相反,一个不善良的人,首先在内心深处是恶念丛生,其次具备的一般都是偏激、残忍、暴戾、冷漠等令人生畏或者难以想象认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即不善良肯定是内心根本存在问题,也就不会催生好的品质。比如,一个善良的人,会与人为善、热心助人、尊法重道、尊老爱幼、平和淡然、诚实守信……大家也愿意与善良为伍,心里觉得踏实。相反,一个不善良的人,比较自我,言行也不会好,人们大多是不能认可不善良行为,而且,不善良的人一般也不会做到诚实守信。可见,至善之境集于真善美所有内涵本质,也就让人的境界、情怀超于化外,而对自身却无欲无求。如:屈原苦口婆心劝谏楚怀王而置高官厚禄和身家性命于不顾,还不是为楚国存亡——如果不这么做,也可以闭口不言而享受美好生活,又何必悲悯国家百姓“哀民生之多艰”而无果时沉江自杀呢?岳飞、文天祥、林则徐、李定国、左宗棠以及抗日牺牲的无数先烈,哪一个不是舍生取义为国家民族和百姓而慷慨凛然呢?又有哪一个为了自己而不顾天下苍生呢?这种又何尝不是大公无私、舍身忘死的至善之境呢?

二、至善之境滋养我们仁爱厚德、心怀天下。

善良如同水一般可以滋养万物,善良是内心美德之源,至善之境是很多人向往的境界,也是难以企及的真善美境界,也都希望由此境界而源源不断滋生更多的良好品质,做有德善行有利于家庭、社会、国家民族的有价值的人;做仁爱厚德、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心怀天下、心念苍生的人。比如:我们会发现,一个善良的人,很注重尊重别人,也很注重自己的言行,会设身处地考虑别人的感受,宁可自己受委屈也不愿意伤害别人或者其他无辜,肯定德行厚重之人。相反,一个不善良的人,或言行随意、假话连篇、虚伪狡诈、恶毒凶狠,都比较我行我素、偏激自我,很难顾及别人的感受,更谈不上诚实守信了。而这一切也是源于内心的不善所造成的不良品行。又如,此次疫情,钟南山、李兰娟以及无数“白衣天使”心怀天下苍生,辗转“逆行”、义无反顾;袁隆平、邓稼先、屠呦呦等无不是仁爱厚德、心怀天下——这就是至善之境。

总之,善良是所有优良品德的根本源头,至善之境显现着境界格局和仁爱厚德以及大爱无疆的真善美。天覆地载,万物悉贵!人有善念,天必佑之!如:至善之境对苍生的敬畏尊重,古人言传身教“劝君不吃三月鲫,万千鱼仔在腹中,劝君不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把“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的善念熔铸于悲悯怜爱的善良仁爱品质中,让人敬仰感怀。

同时,横渠先生张载著名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应该可以称得上是对至善之境的很好解读吧!

谢谢大家!

2020.4.27子时即草于西安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怎么理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注解:

一、大学:”大学“是古代高等教育机构,培养贵族子弟从政所需的知识与能力。《大学》则是《礼记》中的一篇,从儒家立场说明大学的宗旨与理想。其中谈到修养的方法与成效,可以当做“初学入德之门”。就其所定目标看来,“大学”也可以称为“大人之学”。

二、道:原指途径,引申为正途、规则、理想等。

三、明明德:第一个”明“字,指彰显。然后,”明德“是光明的德行,表现为善的行为。”明德“一词在《书经》为常用之语,指称先王之明德,亦即君王对百姓的善行。参考《书》。大学教育的首要目标是要彰显一个人光明的德行。由此可知,人若为受大学教育,则未必彰显其明德。因此,学习与修养是必要的,是成己成人的第一步。大学即在教人明白此理。

四、亲民:”明明德“的表现是善的行为,其重点在于自我修养。亲民则是就善行的效果而言。依儒家所说,”善“是一个人与别人之间适当关系之实现。因此,一个人行善,就会对”别人“产生正面影响,推而广之,既是亲近爱护百姓。从”明明德“到”亲民“,其间联系全在儒家对”善“的定义上。

五、止于至善:”至善“可以就形式上说,指完美的目标。也可以就内涵上说,指完全安顿一切人际关系,亦即抵达世界大同的境界。孔子认为:“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由此可知,这是尧舜也觉得难以做到的事。

译文:大学的理想,是要彰显一个人光明的德行;是要他亲近爱护百姓;是要他抵达完美的目标。

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主旨,那么“致良知”究竟是何意

致乃推己及人,推己及物之意也,良知就是德,德者,仁,義,禮,信,智也,也就是聖人將德推及他人及萬物,使其從內心發岀德行,這也就是老子所説的上善若水,人人有了德,天下就無爲。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