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孔子资料(为什么把孔子的语录叫《论语》,《论语》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把孔子的语录叫《论语》,《论语》是什么意思

《论语》是记录孔子与弟子言论问答语录,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一部最早的语录体专集。

我个人认为叫《论语》,看名思义不外乎是孔夫子的思想见地,就论字之意,当言孔夫的言语循其理,得其宜,才能谓之为论。这一点从《文心雕龙》论说中可见一斑,论者,弥伦群言而研精一理者也!

《论语》记录了孔夫子一生言论思想,文字简约含蓄,言简意赅,颇具形象又蕴含誓理,涉及各个层面,倍受摧崇,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言我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时历千载,及至今日,他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学思相合,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不愤不启,不俳不发”教学思想,依然不失思想光芒,积极的意义。

晓之以理,授之与道,交友处世,君子小人,天地心灵,…………娓娓道来,尽善尽美,直击心灵,开卷得益,不失为陶冶心胸,理家兴帮,治国平天下,学而治用,一部难得好书!

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历史地位和社会作用是怎样的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他是我国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的先世原是宋国的贵族,因政治变乱,迁居鲁国。孔子年青时,当过管理仓库和看管牛羊的小官吏。中年时代曾因鲁国内乱,到齐国作高昭子的家臣,后来回鲁国整理古籍和聚徒讲学,创立了儒家学派。他五十岁时,当了中都宰,后升任为司寇“与闻国政三月”。后率弟子周游卫、陈、宋、蔡、楚等国。晚年回到鲁国,继续从事整理和传授古籍的文化教育事业。他编订了《诗》《书》等古代文献,还删修了鲁史官所记的《春秋》,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孔子死后,他的弟子辑录其言论编成《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思想学说的重要资料。

当时孔子所在的鲁国,是西周典籍和文物制度保存得最多的国家,是公认的东方各地的古代文化中心,所谓“周礼尽在鲁也”。孔子受其影响较深,因此他虽处于社会剧烈动荡变化的时代,但政治思想的基本倾向是保守的。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甚至还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因此,他很重视维护西周的礼制,把春秋时代“礼坏乐崩”的社会现象看作是“天下无道”的象征,而加以抨击,要求君臣父子都应恪守周礼规定的名分,以严格亲疏、贵贱、尊卑、上下的区别。

孔子为了纠正“礼坏乐崩”的局面,挽救旧制度旧秩序的危机,他甚至也不反对对旧的礼制作某些改良。提出了“举贤才”的主张,要求在不触动旧制度根本利益的前提下,从下层贵族中选拔一批较有德才的人来参与政事。

与孔子德礼为治的政治主张紧密相关的,还有他的“仁”的思想学说。这是孔子思想体系中最具有特色的重要内容。“仁”这个词在孔子以前已经常被人使用,但作为哲学思想范畴而提出,是从孔子开始的。在《论语》 中,孔子多次谈到“仁”,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他心目中的“仁”的内容,并一再将“仁”与“爱人”联系起来,把“仁”作为他最高的道德标准。因此,他特别强调“仁”就是“爱人”。在贵族中大力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企图通过这些“仁”的道德具体内容的实施,以维护周礼和政治制度。

孔子提出以德礼为治的政治主张,讲求“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惠则足以使民”,“使民如承大祭”等“仁”的内容。《论语》中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并说“敛从其薄”。孔子“仁”的思想学说中,反映了社会历史的进步。

孔子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上智与下愚不移”对认识来源的根本问题的看法,他认为有“生而知之”的天才,如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从认识论方面划分了人的等级,反映了他固有的传统观念。但另一方面,孔子却从来不认为他自己是“生知”,也没有说过哪一个人是“生知”的。反而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并且还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非常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人的德性、知识都是从平时的学习中得来的。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具有影响的大教育家,他在兴办教育和整理、传播我国古代文化方面有它重要的历史地位。他广招门徒,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从事教育数十年。据说他教过三千学生,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有七十人。他的学生大都是贵族子弟,但也有接近平民的“士”的阶层,个别的还有出身于“贱人”、“野人”和“鄙人”,而且各个诸侯国家的人都有,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过去“学在官府”的那种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比较广泛地传播了古代学术文化,这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大成就。

另外,孔子还曾编订过《诗经》、《书经》、《易》、《礼》和《春秋》等古代文献,为后人继承我国古代文化遗产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而且,孔子在多年教育实践中,还积累了不少教学方面的有益经验。这些经验,对后世的文化教育事业有很大影响,其中有些思想,直到今天,仍有一定借鉴的意义。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