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三十五翻译?陈子昂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十三)》的翻译,注意是翻译不是赏析啊! 谢谢了!

《感遇》三十五翻译

译文:

我本来是富贵之家的子弟,平时立身处世,总是孜孜以求增进自己的才学。我虽有感于时事的多舛,自己郁郁不得志,但一想到报效国家,便常常孤身一人在草莽之中拔剑而起。

我向西驰骋过丁零族建筑的边塞堡垒,向北到过单于台。我登上高山,远眺千里以外的景色,心中怀想着古人的事迹,不禁心潮澎湃。

谁说不要忘记古人一心爱国而身罹祸殃的教训,我的报国之情除非身躯被磨损、消灭,化为尘土才能消失。

原文:

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

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

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

《感遇诗三十八首》是唐代文学家陈子昂的组诗作品。这是一组五言古诗,是作者有感于平生所遇之事而作,涵盖面极广,大都紧扣时事,针对性极强,富有现实意义。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传统说法认为这组诗是陈子昂年轻时期的作品,而近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它们不是一时一地之作,整个作品贯穿于诗人的一生,而作于后期的较多。

二、相关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自述生平之作。诗人出身豪富之家,却笃志经学,不是习于安常处顺,而是仗剑千里,敢于为国捐躯。更难得的是,诗人能够坚持舍身为国的志向,一以贯之,矢志不渝。

“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句意为:我本来是富贵之家的子弟,平时立身处世,总是孜孜以求增进自己的才学。据《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载:“(陈子昂)家世富豪,子昂独苦节读书,尤善属文。”

可见诗人这两句诗确实是充满自信的自我评价。一位“出污泥而不染”的才华横溢的贵公子形象自然而然地凸现于读者眼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感遇诗三十八首

陈子昂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十三)》的翻译,注意是翻译不是赏析啊! 谢谢了!

一、译文

翡翠鸟栖息于南海之滨,雌雄相伴比翼树林间。

哪里知道美人对它的珍爱不下于黄金。

在炎热的南国被杀害,珍丽的羽毛被放在宫殿之中。

美丽的翠羽制成的首饰光艳夺目,用羽毛装饰的被褥绚丽多彩。

难道南海还不算遥远么,可是猎人们还是罗网追杀而来。

美丽的羽毛是翡翠鸟的才华,翡翠鸟却因这才华而累及生命,只能为这样的珍禽而叹息啊。

二、原文

翡翠巢南海,雄雌珠树林。

何知美人意,骄爱比黄金。

杀身炎州里,委羽玉堂阴。

旖旎光首饰,葳蕤烂锦衾。

岂不在遐远,虞罗忽见寻。

多材信为累,叹息此珍禽。

三、出处

《全唐诗》·《感遇三十八首》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感遇三十八首》是唐代文学家陈子昂的组诗作品。

二、作品赏析

《感遇三十八首》是五言古诗,这组诗是作者有感于平生所遇之事而作,涵盖面极广,大都紧扣时事,针对性极强,富有现实意义。

三、作者简介

陈子昂,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慷慨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关心国事。24岁时举进士,直言敢谏,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

两次从军,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有较深的认识。后因父老解官回乡,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感遇三十八首

如何赏析《感遇(其一)》

《感遇·其一》是唐代诗人张九龄所作的一首五言诗。

全文为: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赏析】

诗一开始,便用偶句的句式,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 春兰与秋桂。兰用葳蕤来形容,指其茂盛而兼纷披,具有无限的生机。桂用皎洁来形容,突出其皎明洁净的感觉。同时也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诗的前四句说兰、桂这些“草木君子”只要逢时就会欣欣向荣,这里既包含了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说明了时势造英雄,英雄壮时势的客观辩证法;也表达了真正的贤人志士只有在政治开明的时代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的思想,流露对重新“遇时”的渴望。

诗的后四句从春兰秋桂芳香袭人来委婉地说明自己志洁并非是为了求人赏识,以博取高名,而是本性使然。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坐”,犹深也,殊也。表示爱慕之深。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用在这里恰如其分,十分自然。“何求”二字用得斩截有力,它淋漓尽致地将诗人不肯廉价赢得美名的清高志趣给表现出来了。

诗人以兰、桂自况,借兰桂之芳香比喻自己的高志美德,传达其志向,耐人寻味。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