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是个怎样的人呢?蔡邕是谁

蔡邕是个怎样的人呢

蔡邕,字伯喈。陈留郡圉(yǔ )(今河南省开封市圉镇)人。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著名才女蔡文姬之父。因官至左中郎将,后人称他为“蔡中郎”。

蔡邕是东汉末年有名的大儒,他不只是在经史子集上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曾经提出要修订儒家经典,在书法上也是造诣深厚,他的书法是当世一绝,被评为“骨气洞达、有神气”。

蔡邕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大儒,他是当世有名的名士,在当时有着很高的声望,可谓是德高望重,他虽然才华横溢但是作为一个文人学者可以要是去当官蔡邕却是没有这个天赋。

他为官正直,一腔报国之心都展现在了他的文赋之中,并且很深入的了解了当时民众的疾苦,因此早年为官时候的蔡邕还是一个血性十足的正直好官。

蔡邕是谁

蔡邕(133年–192年),字伯喈,陈留郡圉(yu第三声)(今河南省开封市圉镇人),东汉时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著名才女蔡文姬之父,因官至左中郎将,后人称他为“蔡中郎”。
最初拒征召之命,后为司徒桥玄所征辟,出任河平长。征召为郎中,参与续写《东观汉记》,迁任议郎,参与刻印熹平石经。因直言被宦官诬陷,流放朔方,后几经周折,避难江南十二年。
董卓掌权时,强召蔡邕。蔡邕被迫前往,被署任为祭酒,甚得董卓所器重。被举为高第,三日之内,历任侍御史、治书御史、尚书。又出任巴蜀太守,被留为侍中。后拜左中郎将,随献帝迁都长安,封高阳乡侯。董卓被诛杀后,蔡邕因在王允座上感叹而被下狱,不久便死于狱中,时年六十岁。
蔡邕精通音律,才华横溢,师事著名学者胡广。蔡邕除通经史,善辞赋等文学外,书法精于篆、隶,尤以隶书造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创“飞白”书体,对后世影响甚大。唐张怀瓘《书断》评蔡邕飞白书“妙有绝伦,动合神功”。
他生平喜藏书,多至万余卷,晚年将所藏之书悉数赠给王粲,还有四千卷。《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20卷,早佚,明人张溥辑有《蔡中郎集》,严可均《全后汉文》对其著作也多有收录。

蔡邕其人

  蔡邕
  蔡邕(132~192)

  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博学多才,通晓经史、天文、音律,擅长辞赋。灵帝时召拜郎中,校书于东观,迁议郎。曾因弹劾宦官流放朔方。献帝时董卓强迫他出仕为侍御史,官左中郎将。董卓被诛后,为王允所捕,死于狱中。蔡邕著诗、赋、碑、诔、铭等共104篇。他的辞赋以《述行赋》最知名。延熹二年(159),宦官徐璜、左悺等弄权,忠臣李云等被杀,朝政昏暗。徐璜知蔡邕善弹琴,遂奏请天子强征蔡邕入京。蔡邕行至偃师称疾而归。《述行赋》就是借途中所遇古迹,托古讽今,借以抒发自己满腔郁愤的一篇抒情文字。文中采用对比手法写出了贫富不同的两极生活,从居住到饮食,深刻地揭示了豪门的奢华和民间疾苦,使这篇赋远远超出了述行的范围,而具有深刻的现实性。在历来用于歌功颂德的汉赋中,这样的思想内容是十分可贵的。蔡邕书法精妙,尤以隶书见长。熹平四年(175),曾上书奏请正定《六经》文字,并自写经文,刻碑立于太学门外,世称熹平石经。另有《郭林宗碑》也颇负盛名。碑文典雅,音律和谐,标志着汉末文风的转变。明代张溥辑有《蔡中郎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蔡邕有关的一个故事:

  蔡邕救琴

  --------------------------------------------------------------------------------
  08/14/2003/10:10 华夏经纬网

  东汉灵帝在位的时候,有个大臣名叫蔡邕。蔡邕为人正直,性格耿直诚实,眼里容不下沙子,对于一些不好的现象,他总是敢于对灵帝直言相谏。这样,他顶撞灵帝的次数多了,灵帝渐渐讨厌起他来。再加上灵帝身边的宦官也对他的正直又恨又怕,常常在灵帝面前进谗言说他目无皇上,骄傲自大,早晚会有谋反的可能,蔡邕的处境越来越危险。他自知已成了灵帝的眼中钉、肉中刺,随时有被加害的危险,于是就打点行李,从水路逃出了京城,远远来到吴地,隐居了起来。

  蔡邕爱好音乐,他本人也通晓音律,精通古典,在弹奏中如有一点小小的差错,也逃不过他的耳朵。蔡邕尤擅弹琴,对琴很有研究,关于琴的选材、制作、调音,他都有一套精辟独到的见解。从京城逃出来的时候,他舍弃了很多财物,就是一直舍不得丢下家中那把心爱的琴,将它带在身边,时时细加呵护。

  在隐居吴地的那些日子里,蔡邕常常抚琴,借用琴声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反遭迫害的悲愤和感叹前途渺茫的怅惘。

  有一天,蔡邕坐在房里抚琴长叹,女房东在隔壁的灶间烧火做饭,她将木柴塞进灶膛里,火星乱蹦,木柴被烧得“噼里啪啦”地响。

  忽然,蔡邕听到隔壁传来一阵清脆的爆裂声,不由得心中一惊,抬头竖起耳朵细细听了几秒钟,大叫一声“不好”,跳起来就往灶间跑。来到炉火边,蔡邕也顾不得火势的人,伸手就将那块刚塞进灶膛当柴烧的桐木拽了出来,大声喊道:“快别烧了,别烧了,这可是一块做琴的难得一见的好材料啊!”蔡邕的手被烧伤了,他也不觉得疼,惊喜地在桐木上又吹又摸。好在抢救及时,桐木还很完整,蔡邕就将它买了下来。然后精雕细刻,一丝不苟,费尽心血,终于将这块桐木做成了一张琴。这张琴弹奏起来,音色美妙绝伦,盖世无双。

  这把琴流传下来,成了世间罕有的珍宝,因为它的琴尾被烧焦了,人们叫它“焦尾琴”。

  灵帝不识人才,使蔡邕落魄他乡;而焦尾琴又何其有幸,遇到了蔡邕这样慧眼识良材的音乐专家,终于使一身英华得以展现。这两件事情形成了鲜明对比,告诉我们的道理却是一样的:要爱惜人才、尊重人才,要善于发现别人的才能并合理地使用,做到人尽其才。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