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介绍下耶律楚材?雪中悍刀行耶律楚材结局

谁介绍下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契丹族人,元代著名政治家,三朝重臣。

耶律楚材,姓耶律,名楚材,是契丹族后代,辽皇族的子孙,生于1190年。其父耶律履,金朝官员,60岁得子。当时金朝已开始没落,耶律履感慨地对人说:“吾六十而得此子,吾家千里驹也,他日必成伟器,且当为异国用。”他借用《左传》中楚国虽有人才,但被晋国所用的典故,为其子取名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成年之后,果然不负父望。他博学多才,思路敏捷,下笔成文,一挥而就。历、医卜、杂算、音律、儒、释、异国之书,无不通究。

1218年耶律楚材随成吉思汗从军参政,官至中书令(宰相)。
耶律楚材身材高大,满面胡须,当时有“长髯人”之称。他勇略过人,正直廉洁,在朝廷内外威信很高。元朝的一些重要典章制度,大都出自耶律楚材之手。成吉思汗非常赏识耶律楚材的才华,他曾说过:“此人天赐我家,而后国君庶政当悉委之。”

此后,成吉思汗的儿子窝阔台、乃马真皇后先后当政,军政大事均交由耶律楚材管理。

耶律楚材死时,不但很多士大夫涕泣相吊,连蒙古族的一般老百姓都痛哭失声。根据耶律楚材的遗愿,他被安葬于燕京故里的瓮山(今日颐和园万寿山的前身)脚下。
金庸,武侠上,他是耶律齐的父亲,后为成吉思汗所杀

雪中悍刀行耶律楚材结局

耶律楚材抑郁而死。

耶律楚材是蒙古帝国大臣,先后侍奉了成吉思汗、窝阔台汗两任大汗,为蒙古的建立,发展及繁荣都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在成吉思汗在任期间对耶律楚材就无比信任,在去世之前对窝阔台说一定要信任耶律楚材,对他委以重任。

人物简介:

耶律楚材(1190年7月24日—1244年6月20日),字晋卿,号玉泉老人,号湛然居士,契丹族,蒙古帝国时期的政治家。

辽朝东丹王耶律倍八世孙、金朝尚书右丞耶律履之子。在金仕至左右司员外郎。蒙古军攻占金中都时,成吉思汗收耶律楚材为臣。

耶律楚材先后辅弼成吉思汗父子三十余年,担任中书令十四年之久。提出以儒家治国之道并制定了各种施政方略,为蒙古帝国的发展和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有《湛然居士集》等。

乃马真后称制时,耶律楚材遭到排挤,渐失信任。1244年6月20日,因此抑郁而死。1330年,追赠经国议制寅亮佐运功臣、太师、上柱国,追封广宁王,谥号“文正”。

中华文化能够延续,大功臣为何会是耶律楚材,他做了什么

在耶律楚材在位时期,确实多次劝谏成吉思汗和窝阔台减少屠城次数,极大地保护了被征服地的人身财产。从某种程度上说,虽然耶律楚材没有经历元朝灭宋的历史变故,但确实对保全南宋乃至整个中华民族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早先有部名叫《止杀令》的电影,讲述的是成吉思汗远征花剌子模时,中原地区全真教真人丘处机不远万里与成吉思汗会见,并劝谏成吉思汗减少杀戮的故事。整部电影的中心思想就是“不要杀人”,剧中的耶律楚材也持相同看法。

作为正儿八经的契丹人,与金国世仇的耶律楚材选择了同样与金国不共戴天的蒙古作为服务对象,成为成吉思汗和窝阔台,尤其是窝阔台的“社稷之臣”。

作为不世出的伟大帝王,成吉思汗扭转了蒙古千百年来一盘散沙的状况,建立了空前强大的草原帝国,而后成吉思汗开始向周边区域迅速扩张,逐步建立起了地跨欧亚的庞大帝国。

由于蒙古人总数较少,巅峰时期军队数量不过20多万,这使得蒙古军队对世界的征服出现了诸多难题,比如如何保证后方安全。在成吉思汗看来,在征服地屠城无疑是最简单有效的办法,而且空出的农田还可以作为蒙古人跑马圈地的牧场。

成吉思汗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在成吉思汗征服西夏的过程中,对西夏进行了空前惨烈的屠杀,党项人几乎被灭族,西夏成为一个历史符号。

而在世仇金国方面,蒙古同样没有心慈手软,到1234年蒙古彻底灭金,金国被杀、逃亡加上隐匿人口的损失占到蒙金战争前金国总人口的89%!也就是说,金国在数十年的蒙金战争中损失人口超过4000万!

这是个触目惊心的数字。

但这不足以成为耶律楚材劝谏成吉思汗和窝阔台“止杀”的动机和成功的理由,因为怜悯之心打动不了他们。他们关心的,是这些地区能不能长牧草,进而能不能把马儿养得膘肥体壮。

不过耶律楚材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办法,他告诉当时的大汗窝阔台,如果按照汉法征税,能够年收入“银五十万两、绢八万匹、粟四十万石”。

蒙古自崛起开始,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打仗的陆上,虽然抢了不少财宝,但如果能躺着收钱,谁不乐意?至于牧场,北方大草原随便跑。

所以耶律楚材的劝谏起了作用,动心的窝阔台不再要求杀光中原汉人,而是要求他们交税供养自己。

自古以来,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留下了汉人的命,就等于留下了生生不息的根,这一点,耶律楚材居功至伟。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不杀汉人不代表窝阔台就愿意潜心汉化,事实上窝阔台不仅对汉化不感冒,反而非常反感,这一点在历代蒙古皇帝当中都或多或少有所体现。

耶律楚材意在保护汉人,一来杀戮本身就是损寿伤德的事,纵然对金国有仇,也不至于拿杀光无辜百姓的方式泄愤;二来则是可以预防大规模疾病的产生,蒙古人少,行军又快,所以基本是管杀不管埋,大量细菌导致传染病丛生,这会导致更加严重的灾难,欧洲的黑死病就是这样来的。

但是蒙古人想得明显没那么复杂,既然不杀鸡改吃鸡蛋了,就一定要让鸡多下蛋,所以他们把耶律楚材的目的理解为敛财手段,这一点是耶律楚材没有想到的,也是耶律楚材一人之力无法阻挡的。

因为此时的蒙古,已经消灭金国,开始面临蒙汉文明的激烈碰撞,在窝阔台对汉化始终不感冒的情况下,耶律楚材注定是势单力薄的,所以耶律楚材被排挤,最后郁郁而终。

但是话说回来,虽然庞大的蒙古贵族集团从来没有拿汉人的生命当回事,但他们逐渐在躺着挣钱的快感中无法自拔,并且悟出了“细水长流”的道理,所以蒙古在灭金后,屠城次数明显减少。

在1259年钓鱼城之战中,蒙古大汗蒙哥被南宋炮石重伤,临死前嘱咐手下他日破城一定将钓鱼城屠戮殆尽,不过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并未遵从蒙哥的意思在钓鱼城屠城。

此时的元世祖忽必烈虽然没有真正汉化,但他任用汉族管理,采用汉人律法,开始真正向中原王朝转变。而当忽必烈统一全国,虽然对汉化有所抵制,但屠城几乎绝迹了。

不过最终促使忽必烈真正放弃屠城政策的,也有南宋军民誓死抵抗的作用。正是因为南宋的誓死抵抗,才让蒙古人意识到,汉人不仅杀不完,而且不会屈服,所以才会选择更加温和的统治方式。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