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黍离麦秀的典故的由来及含义?史上第一个写诗的人是谁

简述黍离麦秀的典故的由来及含义

黍离麦秀,相传西周灭亡后,周大夫长途跋涉来到西周都城,看到过去的宗庙宫室都成了长满禾黍的田地,触景伤怀,无限感慨,就作《黍离》诗一首。后来微子朝见周王时,路过殷墟,看到宫室毁坏,长满禾黍,非常哀伤,就作一首《麦秀歌》。由此得来“黍离麦秀”之说。 原文   〔商朝〕箕子  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   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   (《史记·宋微子世家》版本)   中国现存最早的文人诗

作者
  箕子,名胥余,因封国于箕(今山西太谷县东北),爵为子,故称箕子。

  箕子与纣同姓,是殷商贵族,性耿直,有才能,在纣朝内任太师辅朝政。

  箕子佐政时,见纣王进餐必用象箸,感纣甚奢,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

  后纣愈奢靡,旦夕酒作乐而不理政。箕子屡谏纣不听。有人劝箕子离去,箕子曰:“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悦于民,吾不忍也”。于是箕子便披发佯狂为奴,随隐而鼓琴以自悲。纣见此,以为箕子真疯而囚禁之。武王灭商建周后,命召公释放箕子,向箕子询治国之道,箕子不愿作周的顺民,带领遗老故旧一大批人从今胶州湾东渡到朝鲜,创立了箕子王朝。同去的有殷商贵族景如松、琴应、南宫修、康侯、鲁启等。

  后来,箕子过殷(朝歌),见宫室毁坏荒凉,遍地野生麦黍,心甚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则近于妇人,乃作《麦秀歌》,其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这里“狡童”系指纣王,意为你那时不听我劝,如今落得这般天地。朝歌殷民听见,皆动容流涕。

  今朝鲜平壤有箕子陵,是其遗迹。唐朝时,在朝歌南关建箕子庙,文学家柳宗元为其写了碑文,今存。明正德年间,在南门内路西建有“三仁祠”,以祀其位,遗址尚存。

注释
  题注:箕子东渡朝鲜后,朝周时,见故都朝歌宫室毁坏荒凉,遍地野生麦黍,心甚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则近于妇人,乃作《麦秀歌》,意为你那时不听我劝,如今落得这般田地。朝歌殷民听见,皆动容流涕。

  渐渐:jiānjiān,(麦芒)渐渐长。《古乐府》卷九作“蔪蔪”。

  狡童:此系指纣王。《诗经·郑风》有《狡童》篇,与此无涉。

史上第一个写诗的人是谁

有历史记载的为:第一个写诗的是箕子 箕子原名胥余,是商朝末期殷纣王的叔父,受封于箕(今山西太谷东北)。 《史记 宋微子世家》及历代编修的河南省淇县《县志》均记有箕子的诗《麦秀》。该诗作于西周初期的公元前1050年左右,是我国现可看到的最早的文人诗。在此之前,据传夏启曾作有《九辩》、《九歌》,但其词早已失传,夏商之际有《刺奢篇》,但具体作者早已失考。所以,《麦秀》应为我国最早的文人诗。 全诗如下: 麦秀渐渐兮, 禾黍油油, 彼狡童兮, 不与我好兮。 麦秀渐渐兮, 禾黍油油, 彼狡童兮, 不我好仇。

樍秀什么成语

没有这个成语。
第二字是秀的成语:
才秀人微 秀:优异。微:卑微,低微。指才能优异而地位卑微。

麦秀两岐 岐,同“歧”。一株麦子长出两个穗子。为丰收之兆,多用来称颂吏治成绩卓著。同“麦秀两歧”。
麦秀两歧 ①一株麦子长出两个穗子。为丰收之兆,多用来称颂吏治成绩卓著。②唐教坊曲名。

麦秀黍离 哀伤亡国之辞。

黍秀宫庭 相传西周亡后,所有旧时的宗庙宫室尽为禾黍之地。后以之作为感慨亡国之词。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