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的师傅须菩提祖师的来历?孙悟空师傅菩提祖师的真实身份是什么

孙悟空的师傅须菩提祖师的来历

《西游记》菩提祖师的原型在福建安溪县龙须殿世人皆道无踪影,岂晓原为三合一——也话仙苑信仰文化之“菩提老祖”的形象安溪县梁文化研究会正当众人在为《西游记》孙悟空的师父——菩提祖师是何人而众里寻他千百度时,殊不知,“蓦然回首,却在泉州仙苑处”。原来,在安溪县仙苑村的菩提殿——“龙须殿”供奉菩提老祖——《西游记》菩提祖师的原型。一、为何称为“父系”师父在《西游记》的普及下,大家都知道,孙悟空有两个师傅,一个为菩提老祖,一个为唐僧。其中,菩提老祖教会了孙悟空武艺,并初步塑造孙悟空的“父系”性格。且看《西游记》如何描述:祖师说:“也罢,你要学那一般?有一般天罡数,该三十六般变化;有一般地煞数,该七十二般变化。”悟空道:“弟子愿多里捞摸,学一个地煞变化罢。”祖师道:“既如此,上前来,传与你口诀。”遂附耳低言,不知说了些什么妙法。这猴王也是他一窍通时百窍通,当时习了口诀,自修自炼,将七十二般变化都学成了。(在这里,很多人误解孙悟空学的是地煞本领。其实,天罡数和地煞数并不是指天罡本领和地煞本领,而是三十六式和七十二式的指代手法。所以,这里是“天罡数”、“地煞数”,也就是指一个数目,三十六式和地煞七十二式,而并非天罡道法和地煞道法。)由此可知,他并没有满足孙悟空长生不死的欲望,而是教会了孙悟空十八般武艺和七十二般变以及筋斗云,这些都是些打斗护身躲灾的本领。在这武艺教学中塑造了孙悟空勇猛刚毅的性格。而后来,孙悟空随唐僧西去取经,则在唐僧的谆谆教诲下,学会为人处世的细节(更类似慈母般的苦口婆心教育的细节),这是外话,暂且不提。二、菩提老祖和《西游记》的关系关于菩提老祖的身世之谜,众多兴趣者进行了探索,有不少人认为是《封神演义》的准提道人。其实,众所皆知,《封神榜》著述时间后于《西游记》,且其中诗词描写与《西游记》相去不远(是否抄袭不得而知),那么,或许以《封神演义》来论证阐明《西游记》中的人物,则显然有点勉为其难了。其实,吴承恩的《西游记》中菩提老祖还是有根据的,这就是仙苑梁氏供奉的菩提老祖。这菩提老祖从何而来?隋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天竺高僧梦凡阿科来到我国的福建。因当时朝廷下令“屠僧”,所以他便从南少林择岩于象运山,见风光甚好,便在此搭了间小庙,长住下来。之后,安溪县一带信仰,今犹有菩提祖师的“龙须殿”。由此可见,菩提祖师在隋朝(甚至有可能更早)就已经在中国传播开了。而《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简历:(约1500年-1583年),男,字汝忠,号射阳。汉族,淮安府山阳县人。祖籍安徽,以祖先聚居枞阳高甸,故称高甸吴氏。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自幼敏慧,博览群书,尤喜爱神话故事。在科举中屡遭挫折,嘉靖中补贡生。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任浙江长兴县丞。殊途由于宦途困顿,晚年绝意仕进,闭门著述。可见,在著述的时间上,晚于菩提老祖传说在福建的传播。或许,有的人要质疑,这是在福建传播,并不能确定在淮安的传播。其实,福建,简称“闽”,“闽”字,开门见大虫,大虫即老虎。作为南蛮的僻塞之地都传播开了,何况中原?且梦梵阿科是因为避难才到福建的。同时,在宋朝年间,“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的泉州,民间也早已有菩提老祖和孙悟空的故事。而在泉州的开元寺东西塔之西塔(宋绍定元年(1228年)至嘉熙元年(1237年),寺僧自证法师改建的石塔。)中就有雕刻着齐天大圣石猴(比西游记早300年),现在还可以看到。两个看似不相关的小说人物会在同个区域出现,乃至在一本小说中联系在一起,是否意味着什么?因而,《西游记》的作者在众多的神话传说中撷取相应故事,同时,也极有可能以此为原型进行创作。三、仙宗本领深若何吴承恩在以此为原型进行创作,其中的描述则有可能更接近于那时对于菩提老祖的信仰传说。如若是,菩提老祖则是一个儒释道的三体和一者。且看《西游记》中的描述:一日,祖师登坛高坐,唤集诸仙,开讲大道。真个是: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慢摇麈尾喷珠玉,响振雷霆动九天。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祖师道:“‘道’字门中有三百六十旁门,旁门皆有正果。不知你学那一门哩?”悟空道:“凭尊师意思,弟子倾心听从。”祖师道:“我教你个‘术’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道:“术门之道怎么说?”祖师道:“术字门中,乃是些请仙扶鸾,问卜揲蓍,能知趋吉避凶之理。”悟空道:“似这般可得长生么?”……祖师又道:“教你‘流’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又问:“流字门中是甚义理?”祖师道:“流字门中,乃是儒家、释家、道家、阴阳家、墨家、医家,或看经,或念佛,并朝真降圣之类。”……祖师道:“教你‘静’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道:“静字门中是甚正果?”祖师道:“此是休粮守谷,清静无为,参禅打坐,戒语持斋,或睡功,或立功,并入定坐关之类。”……祖师道:“教你‘动’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道:“动门之道却又怎么?”祖师道:“此是有为有作,采阴补阳,攀弓踏弩,摩脐过气,用方炮制,烧茅打鼎,进红铅,炼秋石,并服妇乳之类。”…………可见,菩提祖师精通三教诸子百家,法力无边,却只是在深山洞中隐匿授徒。而不是只属于道家或者佛教,而是集诸子百家,尤其儒释道的高人。不是天竺僧人传播过来的吗?怎么会东土的儒家、道家的本领?这确实是令人疑惑的地方。首先,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这或许和作者的经历有关系,因而在著述中寄托着作者的理想。其次,作为民俗信仰中,儒佛道在中国早已融合。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则更显示出菩提老祖的特殊性。在中国神佛体系中,能“吃透”三教的神仙、佛并不多,比较熟悉的有诸如关羽,因为忠义,而在三教中受封。而菩提老祖虽无受封,却因道法而被传颂开,则是一个特例。四、菩提老祖接地气在神佛体系中,有庄严、慈善等各种形象表现。菩提老祖体现了接地气。大家看看他传授的徒弟:……猴王道:“你不是神仙,如何说出神仙的话来?”樵夫道:“我说什么神仙话?”猴王道:“我才来至林边,只听的你说:‘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黄庭》乃道德真言,非神仙而何?”樵夫笑道:“实不瞒你说,这个词名做《满庭芳》,乃一神仙教我的。那神仙与我舍下相邻。他见我家事劳苦,日常烦恼,教我遇烦恼时,即把这词儿念念,一则散心,二则解困,我才有些不足处思虑,故此念念。不期被你听了。”……这弟子是樵夫野老,因蒙他传授过一曲《满庭》,便能够在“家事劳苦,日常烦恼”时“散心、解困”。他座下的弟子绝大多数当是俗子凡夫。所以,菩提老祖并不因为本领高而显得不可攀、不能及,而是一个似有似无、惠及众生、隐在世间的“大隐隐于市”的高士、尊者。附1(2005年01月14日03:59东南早报):1980年,日本北海道大学的中野美代子教授根据宋代闽文献最早的有关记录,以及泉州开元寺东西塔上的猴行者形象等研究结果,首次提出“孙悟空护送唐僧西天取经”传说源于福建,当时在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黄真真介绍,当时中野美代子到泉州时,仔细考证了开元寺西塔上的猴行者和唐三藏浮雕。史料记载,现存泉州开元寺内的西塔,是宋绍定元年(1228年)至嘉熙元年(1237年),寺僧自证法师改建的石塔。石塔第四层东北壁上有一尊猴行者浮雕,而南面壁上则有一尊唐三藏浮雕。黄真真称,这两尊浮雕说明早在宋代,猴行者与唐三藏的传说就在福建泉州一带广为流传;而西塔的建造时间比《西游记》早300年,所以《西游记》里面的故事很有可能取材于流传在泉州一带的传说。有关史料对开元寺西塔猴行者形象的描述为:猴头人身、尖嘴鼓腮、圆眼、凹鼻、目光有神;头戴金箍,脑后有一发髻翘起,耳轮穿环,上身穿皮毛直缀,项悬大链珠垂到腹下,腿上扎绑带,脚穿罗汉鞋;腰左挂葫芦和一卷《孔雀王咒经》,衣袖卷至上臂,肌肉隆起富有力感;左手握鬼头刀,刀尖指向右上角,右手屈胸前拇指和食指捻着一颗念珠,左肩上角有一尊小佛像,右上角刻有猴行者三个字。附2:“隋唐时,福建已有了猴精崇拜”。(福建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徐晓望《福建民间信仰源流》)

孙悟空师傅菩提祖师的真实身份是什么

《西游记》提及传授孙悟空本领的师父菩提祖师,此人名为菩提,(佛界名称)身着道服(还开了个道场)似佛非佛,似道却又通佛,在电视中并没有诸多说名其中身份和本领的描述。细细读西游,不免心中一直有个疑问,大圣的授业恩师:菩提祖师究竟是谁?区区7年就教了如此了得的一个大圣,那么菩提祖师本人的神通究竟有多大呢?为何他不许大圣提他的名号?他是否比如来更神通广大?一.《西游记》和《封神演义》联系密切提起明朝著作《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你一定不会陌生。从两部作品中派生出来的《孙悟空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就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了。两部虽然讲述的是不同朝代的故事,可是里面的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李靖、哪吒、木吒、杨戬等人在两部书中都有体现。而《封神演义》中的文殊广法天尊、普贤真人、慈航道人、燃灯道人经过若干年后,修成了正身,加入了佛教。后来分别成为了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和燃灯上古佛。这些人物也在《西游记》中出现过。可见,两部作品关联之紧密。二.《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中厉害人物简介1.《西游记》二巨头a.如来佛祖如来佛祖,是西方极乐世界释迦牟尼尊者,南无阿弥陀佛。在西牛贺洲天竺灵山鹫峰顶上修得六丈金身。此人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刚一出场便化解了天庭大难。后又多次显露身手,帮着悟空破了重重磨难。堪称《西游记》中的巨无霸。b.菩提祖师菩提祖师,乃是海外老仙。他隐居深山,不露头脚。虽法力无边,却是无人知晓。这位大仙只用了三年功夫就使孙悟空学会了长生不老术,七十二变和筋斗云的本领。这对悟空今后大闹天宫的,以至最后成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见菩提祖师绝非等闲之辈。2.《封神演义》五教主a.老子即太上老君。他是鸿钧老祖的大弟子,掌管人教。曾三次下山帮助阐教力退截教众仙。也曾一气化三清,战败过通天教主。《西游记》中,他住在离恨天中,是三清教教主之一的太清圣地混元教祖——太上道祖,也称太上老君。b.元始天尊元始天尊是鸿钧老祖的二徒弟,掌管阐教。他的弟子很多,其中不乏有名之士。像佛教中的文殊、普贤、观音三位菩萨,以及“过去七佛”中的惧留孙佛都曾是他的门人弟子。而杨戬、哪吒、李靖等人都是他的徒孙。后来他成为三清教的主管——《西游记》中的玉清圣地先天教祖。c.通天教主通天教主是鸿钧老祖的三徒弟,掌管截教。他的门人弟子最多,但大多都是在滥竽充数。不过他也为上天做了不少的贡献。像玉帝手下的二十四星宿、雷公电母、普天星相几乎都是他的门人。通天教主听信众弟子的谗言,摆了下“诛仙”、“万仙”二阵,堵住了姜子牙的去路。后来多亏四大教主同心协力才破得此阵。他就是三清教的另一位教主——上清圣地通天教祖灵宝天尊。d.接引道人接引道人是西方教教主,住在西方极乐之乡。此人身高丈六,面皮黄色。长年累月不曾离得清净之所。后来受人之约,三颗舍利取下戮仙门,与老子、元始共破通天恶阵。e.准提道人准提道人是西方教二教主。曾多次来到东土度化有缘人。他比接引更开明,也多次帮助阐教解危难。可以说是二道皆通。他手里的加持神杵和七宝妙树真可谓是法力无边。通天教主曾两次败在准提之手。三.《西游记》中隐藏着线索《西游记》里孙悟空的师傅——菩提祖师,是一个世外神仙。由于孙悟空在三星洞里修了7年道,习了3年武就把灵宵宝殿揭了个底掉,因此有很多人对他的师傅普提祖师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那么此人究竟是谁?在《西游记》中就连一点线索都没有留下吗?答案是否定的。先让我们看看菩提祖师的住所。菩提祖师隐居在西牛贺洲“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中。“灵台方寸山”取首尾二字就是“灵山”,“斜月三星”乃是天上之物,暗指“天空”。把他们合起来就是:“天上灵山”。而我们知道如来佛祖恰恰就住在西牛贺洲“天竺灵山”的大雷音寺内。这两座山名如此相像,这真的是巧合吗?菩提祖师与如来佛祖会不会有什么关联?当孙悟空第一次见到菩提祖师时,吴承恩是这样描绘的:“见那菩提祖师端坐在台上,两边有三十个小仙侍立台下。果然是: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见《西游记》第一回)。可见,菩提祖师也是西方的一位尊者。而菩提乃是西方佛教的象征。难道这就意味着菩提祖师是佛非道吗?如果他是佛,那他为什么对道教了如指掌呢?如果他是道,为什么又有“西方妙相祖菩提”之说呢?四.《封神演义》寻答案在《西游记》中,我们无法破解菩提祖师身份之迷。但我们知道《西游记》里的人物是与《封神演义》中的角色是紧密相关的。这一点,我在前面已经说过了。《西游记》里的菩提祖师给人的感觉是佛道一体。而在《封神演义》中恰恰就有一个似佛非佛的道教——西方教的存在。西方教中有两位教主,法力无边神通广大。曾经帮助太上老君和元始天尊大破通天教主布下的“诛仙阵”和“万仙阵”。堪称《封神演义》的两大顶尖高手。他们一位叫做接引道人,一位叫做准提道人。1.接引道人VS如来佛祖接引道人住在西方极乐之乡,身高丈六,面皮黄色。不禁让人想起了《西游记》中已经修成丈六金身的如来佛祖。两人相貌如此相似,并且都在掌管西方极乐圣地。难道他们是一个人吗?那就让我们看看两位作者对两位角色的描述吧。a.以下段落截自《封神演义》第七十八回:接引道人如准提道人之言,同往东土而来。只见足踏祥云,霎时而至芦篷。广成子来禀老子与元始曰:“西方二位尊师至矣。”老子与元始率领众门人下篷来迎接。见一道人,身高丈六。但见:大仙赤脚枣梨香,足踏祥云更异常;十二莲台演法宝,八德池边现白光。寿同天地言非谬,福比洪波说岂狂;修成舍利名胎息,清闲极乐是西方。话说老子与元始迎接接引、准提上了芦蓬,打稽首,坐下。b.再看看《西游记》中第七回对如来的描述:只见赤脚大仙又至。向玉帝前俯囟礼毕,又对佛祖谢道:“深感法力,降伏妖猴。无物可以表敬,特具交梨二颗,火枣数枚奉献。”诗曰:大仙赤脚枣梨香,敬献弥陀寿算长。七宝莲台山样稳,千金花座锦般妆。寿同天地言非谬,福比洪波话岂狂。福寿如期真个是,清闲极乐那西方。如来又称谢了。叫阿傩、迦叶,将各所献之物,一一收起,方向玉帝前谢宴。c.在《封神演义》里,还有这么一段:接引道人顶上现出三颗舍利子,射住了戮仙剑。那剑如钉钉一般,如何下来得。西方教主进了戮仙门,至戮仙阙立住。诸多因素表明,接引道人就是若干年后建立佛教的如来佛祖。西方教便是佛教的前身。2.准提道人VS菩提祖师我们再来看看两部作品对另外二人的评价如何:a.准提道人第一次露面,见《封神演义》第六十一回:文殊广法天尊听得脑後有人叫曰:“道兄剑下留人!”广法天尊回顾,认不得此人是谁;头挽双髻,身穿道袍,面黄微须,道人曰:“稽首了!”广法天尊答礼,曰称:“道友何处来,有甚事见谕?”道人曰:“原来道兄认不得我,吾有一律说出,便知端的:大觉金仙不二时。西方妙法祖菩提;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道人曰:“贫道乃西方教下准提道人是也。”b.菩提祖师首次亮相,见《西游记》第一回:见那菩提祖师端坐在台上,两边有三十个小仙侍立台下。果然是: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封神演义》中的准提道人是一个开明人事。他多次来再东土度化有缘人。对东方道教颇为了解。而他又是西方教的二教主。对佛学文化自然更是了如指掌。《西游记》中的菩提祖师,似佛似道。名出菩提,身行道家。可见他与西方道教渊源极深。他们一个掌教于西方极乐之乡,一个隐居在西牛贺洲教徒。种种迹象表明,菩提祖师就是准提道人。只是后来西方教并入(或说化成)佛教,接引道人更名为如来佛祖统领佛门弟子,准提道人改名为菩提祖师,退隐山林,修身养性去了。五.答案揭晓根据以上文的评述,可以得出结论。那就是菩提祖师便是准提道人,是如来佛祖的师弟。两人曾经共同执掌西方教。后来如来修成六丈金身,建立佛教,把西方教吞并。菩提祖师也从此隐居山林,将高山命名为“灵台方寸山”,与“天竺灵山”相对。以后自立道观修身养性,除了山中居民,没人知道他的住处。就是那如来,也不知道自己的师弟身在何方。更不知西牛贺洲还有仙人存在。如来曾这样评价西牛贺洲:“我西牛贺洲者,不贪不杀,养气潜灵,虽无上真,人人固寿”(见《西游记》第八回)。可见,同处西牛贺洲的如来,却不知菩提老祖的存在。由此可知,菩提的道行一点都不逊色于如来,甚至可以避开如来的法眼。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